收藏 分享(赏)

参考的设计.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616356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的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参考的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参考的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参考的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参考的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目 录1 设计规模的确定 41.1 设计水量 41.2 污水处理程度的确定 42 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 621 集水调节池和泵房确定 .62.1.1 水泵流量设计 .62.1.2 水泵全扬程估算 .62.1.3 集水调节池和泵房尺寸的确定 .922 隔栅的设计 102.2.1 泵前大格栅 102.2.2 泵后中格栅 122.2.3 机械格栅选型 152.2.4 格栅平面 .1823 曝气沉砂池设计 182.3.1 计算池子总有效容积 182.3.2 计算水流断面 192.3.3 池的总宽计算 192.3.4 计算池长 192.3.5 计算每格沉砂池沉砂斗容积 192.3.6 计算每个沉砂池

2、实际沉砂量 202.3.7 底坡高度计算 202.3.8 实际的过水断面积 202.3.9 计算每小时所需空气量 202.3.10 沉砂池总高度 .212.3.11 曝气沉砂池平面图 6,立面图 7 如下 212.3.12 砂水分离器选型 .2224 曝气氧化池 232.4.1 曝气池类别的确定 232.4.2 曝气池的设计计算 23(4)回流污泥比计算 .252.4.3 校核污泥负荷和出水水质 272.4.4 曝气池放空管设计 282.4.5 曝气池供氧设施设计 282.4.6 曝气氧化池平面图 332.4.7 曝气池进水槽按三边环绕式设计 3625 二沉池设计(辐流式沉淀池-参考课本例题

3、P88,大坦沙污水厂,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辐流式沉淀池) 372.5.1 每座沉淀池表面积和池径 372.5.2 有效水深 372.5.3 污泥区容积的计算 382.5.4 污泥斗的容积 382.5.5 污泥斗的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 3822.5.6 沉淀池总高度 392.5.7 集水槽出水堰负荷计算 392.5.8 排水渠设计 402.5.9 出水堰设计 402.5.10 辐流式沉淀池立面图如下图 13 所示 412.5.11 吸刮泥机的选择 .4126 中间水池设计 4227 滤池的设计 432.7.1 计算滤池总面积 432.7.2 确定滤池 分格数 432.7.3 确定 滤池单格平

4、面的长与宽 432.7.4 校核强制流速 q.442.7.5 计算冲洗排水槽断面的尺寸和高度 442.7.6 计算滤池总高度(经验值为 3.03.5m) 482.7.7 冲洗水泵的设计 492.7.8 滤池外四大管管径的确定 4928 回用水池(接触消毒池)及消毒 522.8.1 回用水池设计流量 532.8.2 池平面形状 532.8.3 校核有效水深 532.8.4 池体总高 532.8.5 泵房设置 542.8.6 消毒池平面图 5429 污泥浓缩池设计 .542.9.1 根据规范选定一个污泥固体负荷 Nwg和设计进泥量 Qw.542.9.2 每天曝气池内产生的污泥量 542.9.3 计

5、算浓缩池面积(参考手册 3 P485 例题) .552.9.4 计算浓缩池直径 D.552.9.5 计算浓缩池有效容积 V 和停留时间 T.552.9.6 上升流速核算 562.9.7 确定泥斗尺寸 56210 污泥机械脱水 57211 污泥井及污泥泵房设计 582.11.1 污泥泵房流量 .582.11.2 泥泵抽升流量 .582.11.3 污泥井尺寸计算 .582.11.4 污泥泵房总高 .582.11.5 配水设施(配水井) .583 污水高程计算 .633.1 各处理构筑物水头损失 .633.1 高程计算法 .653.1 曝气氧化池前池体高程计算 .653.1.1 曝气氧化池标高 65

6、3.1.2 配水井 1#曝气氧化池高程 6533.1.3 曝气沉砂池高程 663.1.4 格栅高程 663.1.5 集水池和泵房高程 673.2 曝气池后高程计算 .673.2.1 配水井 2#辐流式沉淀池高程 673.2.2 辐流式沉淀池高程 673.2.3 中间水池高程 683.2.4 滤池高程 683.2.5 配水井 3#消毒池 .683.2.6 消毒池高程 693.2.7 回用泵房高程 693.2.8 反冲洗水泵房 693.2.9 污泥回流 泵房 693.2.10 污泥浓缩池高程 .693.2.11 均质池 .703.2.12 污泥脱水机房 .703.4 各构筑物的标高 704 设计心

7、得 .715 图纸说明 .7241 设计规模的确定1.1 设计水量最高日给水总量 Q 给水=141816 dm/3最高日排水总量 = 1418160.85=120543.5d dm/3最高日平均时排水量 Qh=120543.6/24=5023m/h 最高日最高时排水量 Qmax=5023m/h1.2 污水处理程度的确定该小区的人均给水量及生活排水量见表 1,污水水质见表 2,水质情况见表3。表 1 给水量及生活排水量类 别 水量(m 3/h) 所占百分数 备 注给水量 5909 100总排放量 5023占给水的85厕所 1979 39.4厨房 784 15.6洗澡 1185 23.6其中:盥洗

8、、洗衣 107521.4合计: 5023 100全部截流处理后回用表 2 小区生活污水水质排水类别 BOD(mg/L) COD(mg/L) SS(mg/L)厕所 230 330 280厨房 650 1200 5洗澡 60 120 盥洗、洗衣 110 100 根据表 1 和表 2 的数据,通过加权平均法确定了污水进水水质。BOD 达标,COD 也会达标,所以本设计由 BOD 来计算的,用加权平均法求得:进水水质 BOD(mg/L):23039.4%+65015.6%+6023.6%+11021.4%=229.72mg/L进水水质 COD(mg/L):33039.4%+120015.6%+1202

9、3.6%+10021.4%=366.94mg/L表 3 水质情况项目 BOD(mg/L) COD(mg/L) SS(mg/)设计进水水质 229.72 366.9 110.32过沉砂池后水质 206.50 335.34 66.19出水水质标准 20 60 20去除率(%) 91.1 83.9 81.9(注:经曝气沉砂池按 BOD 去除 8,COD 去除 10,SS 去除 40计)上表的计算过程:BOD 的去除率为(229.72-20)/229.72100%=91.3%COD 的去除率为(366.9-60)/366.9100%=83.6%SS 的去除率为(110.32-20)/280100%=8

10、1.9%2 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计算21 集水调节池和泵房确定2.1.1 水泵流量设计最高日最高时流量即最高日最高时的排水量:Qmax=5023m 3/h 6查给水排水标准规范实施手册第 194 页,表 3-7,选用同一型号水泵,工作泵为两台,备用泵为一台。即二用一备。泵的设计流量为 Q 单泵=5023m 3/h /2=2512m3/h=0.70m/s2.1.2 水泵全扬程估算(1)水泵全扬程计算公式 本设计选的潜污泵位置在集水坑,淹没在最低水位之下,所以 H1取 0;格栅最高水位高出地面按 5m 计算;水泵轴线假设在池底,则 H2约为 11m;h 1+h2估算为 2 m;h 3安全水头按 1

11、m 算。H H1+ H2+h1+h2+h3=0+11+2+1=14m(2) 选泵考虑的因素设计水量、水泵全扬程的工况点应靠近水泵的最高效率点。由于水泵在运行过程中,集水池中的水位是变化的,所选水泵的高效区应考虑集水池中的水位变化范围。由于是污水处理,最好采用潜污泵, 潜污泵优点是效率高(70%-80%)降低运行费,而真空泵水头损失大,运行费用偏高。潜污泵有干式和湿式(耦合)两种,选用湿式(耦合),其优点是泵检修时可用滑轮将其提出水面而无须抽干池内水。.(3) 根据流量及扬程根据流量及扬程初选水泵为:600WQ4000-18-280 (上海连成集团有限公司) 表 4 自动耦合安装尺寸表 (单位:

12、mm)A B C D N2-D H H1 H2 H3 H4500 585 670 620 20-26 2815 1120 500 1300 2200h G J S T g f p y O55 510 355 125 1340 1210 1300 1090 1180 590N1-k P Q K L M e n m E76-50 575 815 2000 640 580 30 18 60 19001600表 5 水泵性能基本参数型号流量Q(m3/h)扬程(m)转速n(r/min)功率(kw)效率%口径 (mm)重量(kg)500WQ1300-13-160 3000 14 745 160 75 50

13、0 2900所选水泵外形尺寸图 1, 2图 1 500WQ3000-13-160 潜污泵自动耦合装置图8图 2 350WQ1100-16-75 潜污泵立面图(3) 水泵扬程检验H1+ H2+h1+h2+h=0+10.12+2+1=13.12m8001000栅片长度由订货单位决定1000 285030050013图 5 工程原理图备注:1驱动结构及过载保护 2上部结构 3下部结构 4耙 5平面格栅 6刮渣板臂 7卸料斗14图 6 安装尺寸图2.2.4 格栅平面图 7 格栅平面图1523 曝气沉砂池设计根据规范第 6.3.3 条,曝气沉砂池水平流速为 v=0.080.12m/s;最大时停留时 t

14、=46min;有效水深 h=23m;宽深比为 11.5m,长宽比可达 5;每小时所需曝气量 q =0.10.2m 3空气 / m 3水(也可按手册 P.289 表 5-8 所列值选用) ;进水方向应与池中旋流方向一致,出水方向应与进水方向垂直,并宜设置沉砂池档板。规范第 6.3.5 条,砂斗容积2d 的沉砂量,重力排泥斗的斗壁倾角550。2.3.1 计算池子总有效容积公式 VQ maxt60(m 3)式中 Q max最大设计流量,m 3/s; t最大设计流量时得停留时间, (min) ;取 t5min,则 VQ maxt601.40260168m 32.3.2 计算水流断面公式 (m 2) ,

15、(v 10.080.12m/s)1axvA取 v10.10m/s(给水排水标准规范实施手册 ,一般取 0.1m/s) ,则A=Qmax/v=1.40/0.10=14m2.3.3 池的总宽计算根据规范 6.6.3,排水工程P75,设池有效水深 h22.5m, (有效水深为23m)B=A/H=14/2.5=5.6m,校核有效水深 H=A/B=14/5.6=2.5m设两格曝气沉砂池,单格宽度为 b=B/2=5.6/22.8m则宽深比为:b/H=2.8/2.5=1.12,在 1.01.5 之间,符合规范要求。162.3.4 计算池长公式 (m)AVL则 L=V/A=168/14=12m,长宽比为:L/

16、b=12/2.8=4.3,在 45 之间,不需要设置横向挡板。2.3.5 计算每格沉砂池沉砂斗容积公式 V o斗高斗宽池长 L(m 3)则 Vo斗高斗宽池长0.61.0127.2m 32.3.6 计算每个沉砂池实际沉砂量城市污水沉砂量 X 一般采用 2030m 3/106m3污水值,先设取一个数值和两次清除沉砂相隔时间 T(2 天) ,代入下式再进行计算:根据规范第 6.3.4条 城市污水沉砂量按 0.03 L/m3污水计算 (注:砂量的含水率 60%,容重 1500 kg / m3 )。公式 取 X30m 3/106m3污水,则maxo6zQ840VK1V o=7.2V o=3.30/2=1

17、.65m,满足要求(n 为斗数) 。2.3.7 底坡高度计算池底坡度为 30h3(b-斗宽)坡度=(2.8-1)0.30.54m2.3.8 实际的过水断面积A=A1+A2=14+(2.8+1)/2*0.54=15.03m172.3.9 计算每小时所需空气量曝气头高出滑沙区底部约 0.2m,则曝气头最低处浸水深度为(h 3-0.2)+ h2=(0.33-0.2)+2=2.12m,查手册 P289 表 58 设取一个单位池长空气量 d 值。公式 qdL(115)n(m 3)式中 n沉砂池格数 ; 115考虑进出口条件而增长的池长。取 d29 m 3/ mh则 qdL(115)n2812(115)2

18、772.8m 32.3.10 沉砂池总高度超高 h1取 0.6m(来自手册 P290 例题),有效水深 h2为 2.0m,滑沙渠高度h3为 0.33m,h 4是尘沙斗的高度,为 0.6mHh 1+h2+h3+h40.6+2.0+0.54+0.6=3.74m182.3.11 曝气沉砂池平面图 6,立面图 7 如下图 8 曝气沉砂池平面图图 9 曝气沉砂池立面图192.3.12 砂水分离器选型本设计的规模为 1181.5 3/mh,平均沉沙量为 2.08 3/md,沉砂池有两组。每组沉砂池配有一台 LSSF-260 砂水分离器(南京博格曼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主要设计参数:处理量(L/s)512;

19、功率(kw)0.37。表 8 外形安装尺寸表型号 L L1 L2 L3 W W1 W2 H H1LSSF-260 4350 3840 3000 1000 1653 1320 1200 2100 1670续表型号 H2 B1 B2 A1 A2 A3 进水口直径 溢流直径LSSF-260 1600 1260 326 2700 100 130 100 150图 10 LSSF-260 螺旋式砂水分离器外形图(不锈钢水箱)24 曝气氧化池2.4.1 曝气池类别的确定根据 Sa、S 0、E 和去除物质种类(本设计主要是有机物)确定曝气池类别(根据规范一个池体应有两种以上的运行方式) 。根据 Sa、S 0

20、、E 和去除物质种类确定曝气池为普通曝气池,考虑到当运行20不好、水质达不到要求时,也可作为阶段曝气池使用,以使水质达标。2.4.2 曝气池的设计计算2.4.2.1 污水处理程度的计算kgBOD/m3d ;EfSKNe2(按普通曝气和阶段曝气考虑) 10a根据排水工程P74 第 3.4.2 条,曝气沉砂池对 BOD5 的去除为510,本设计对 BOD5 的去除取 8,对 SS 的去除为 40。则 Sa224.46(18)206.50mg/L, 而总 BOD 含量为 20mg/L(BOD的排放标准)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处理水中的 BOD 值(Se) ,是由残余的溶解性 BOD 和非溶解性 BOD 两

21、者组成,而后者主要以生物污泥的残屑为主体,对于处理水要求达到的 BOD 值,应当是总 BOD 即溶解性 BOD 和非溶解性 BOD 之和。活性污泥系统的净化功能,是去除溶解性 BOD 的。因此在活性污泥系统的净化功能考虑,应将非溶解性 BOD 从处理水的总 BOD 值中减去,处理水中非溶解性 BOD 值按排水工程P183,公式(4-116)求定 eaCbXBOD1.75计算处理水中非溶解性 BOD5 值,式中Ce 处理水中悬浮固体浓度,取值为 25mg/L(参照 P183 设计举例) ;b 微生物自身氧化率,一般介于 0.050.1 之间,取值 0.09;XA 在处理水的悬浮固体中,有活性微生

22、物所占比例,取值 0.4。带入各值4.625.091.75BODmg/L处理水中溶解性 BOD 值为:LmgCbXSeae /6.130.5 得 %495.2610aE2.4.2.2 曝气池的运行方式21在本设计中已考虑曝气池运行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即:即以普通曝气为基础,又可按阶段曝气系统运行。2.4.2.3 曝气池按 BOD污泥负荷法计算(1)BOD污泥负荷率的确定按式 EfSKNe2求出曝气池污泥负荷,根据排水工程P170,对于城市污水,K2 值的取值范围为0.01680.0281,f 值介于 0.750.80,本设计去 K2 值为 0.0185 ,Se 13.6mg/L ,E93.4

23、% ,80.MLSVf代入各值: 2.0934.0.6185.fSKNe2 kgMLSS/m3d计算结果确证,查排水工程P131 表 4-7 及设计指导书表 3,传统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的 SN取值为 0.20.4, 计算值在此范围, SN值取 0.22 合适。(2)污泥容积指数 SVI 值的确定根据污泥负荷,再查 BOD-污泥负荷与 SVI 值之间的关系图,从图上读出对应的污泥容积指数 SVI 值(此值介于 70100 为宜,最大不能超过 200)22由 0.22kgMLSS/m3d,查关系图得 SVI150 ,SN(3)根据 SVI 值求出污泥回流浓度(mg/L)rSVI6r10

24、X则 ,修正系数 r 取值 1.2。L/mg82.56r I(4)回流污泥比计算曝气氧化池为阶段曝气,查规范 6.6.3,曝气池主要设计数据如表 9,图 11 SVI 与 BOD、MLSS 及污泥回流比之间的关系23表 9 曝气池主要设计数据阶段曝气 NS=Fw0.20.4kgBOD 5/kgMLSSd,对应的混合液污泥浓度XN W1.53.0(g/L),由 NSF w0.22kgBOD 5/kgMLSSd,设污泥回流比R50(根据设计指导书表 3 假设) ,对应的修正系数 r1.2,根据排水工程P172 公式(4-98) ,混合液污泥浓度值,符合规范要求。Lmgg/2670/26805.1r

25、 (5)污泥龄 Qc 的计算根据负荷 Nrs =K2Se =(Ns*E)/ f 利用劳麦)/dKMLVS去kgBOD公式 Nrs-Kd 计算污泥龄 c.Yc1BOD-污泥去除负荷 6.08.9340fE*NrsS)/dKgMLVS去kBOD污泥龄 Qc根据排水工程P112,城市污水的 Y 值,一般介于 0.40.5 左右,K d值在 0.07 左右。类 别Ns(接纳)( kg ( kg d )X( g / L )Nvkg (m 3d )污泥回流比 R(%)总处理效率(%)普通曝气 0. 2 0. 4 1. 5 2. 5 0. 4 0. 9 25 75 90 95阶段曝气 0. 2 0. 4 1

26、. 5 3. 0 0. 4 1. 2 25 75 85 95吸附再生曝气 0. 2 0. 4 2. 5 6. 0 0. 9 1. 8 50 100 80 90合建式完全混合曝气0. 25 0. 5 2 . 0 4. 0 0. 5 1. 81 100 400 80 90延时曝气(包括氧化沟) 0.05 0. 1 2 . 5 5.0 0.15 0.3 60 200 95 以上高负荷曝气 1. 5 3. 0 0. 5 1. 5 1. 5 3 10 30 65 7524,查排水工程P131 表 4-7,阶dKYNdrsC 1506.2.501段曝气活性污泥法的污泥龄为 515d,符合要求。(6)曝气池

27、容积计算 3Sa 962.06783XQVm设两组曝气池,每组的体积 V01/2V0.599694984.5m 3(7)确定曝气池各部分尺寸规范第 6.6.7 条,廊道式曝气池的池宽(指单廊道)与有效水深比宜采用11 21 有效水深应结合流程设计、地质条件、供氧设施类型和选用风机压力等因素确定,一般可采用 3.5 4.5 m。在条件许可时尚可加大。设 2 组曝气池,每组容积为:V4984.5 m 3,由规范 6.6.7 条廊道式曝气氧化池有效水深一般可采用 3.54.5m,本设计池有效水深取 H4m,则每组曝气池的表面积为: 21.465.98HF池宽(单廊道)取 B4 .5m,则宽深比为:

28、,在 12 之间,5.4B符合规范 6.6.7 要求。池长: ,mFL9.2765.41此时长宽比为: ,符合规范要求。B)105(B设 5 廊道式曝气池,廊道长 ,(根据排水工程mL4.9.2761P164,为避免水流产生短路,长度以 5070m 为宜,符合要求)则每组曝气池的有效容积为:V0BLH4.5276.944984.2m 3 根据规范第 6.6.4 条,采用空气曝气时,曝气池的超高宜取 0.51m,本设计取超高为 0.5m,则池总高度为:40.54.5m2.4.3 校核污泥负荷和出水水质kgBOD/m3d2.0.498267053XVQSNa 25LmgEe /8.130.85.9

29、42fKNS22.4.4 曝气池放空管设计由规范 6.6.6 条每组曝气池在有效水深一半处,宜设置排放上清液的管道。所以在池体 1/2 处设放空管,管径尺寸本设计不作计算。2.4.5 曝气池供氧设施设计规范第 6.7.3 条,当采用空气扩散管曝气时,供气量应根据曝气池的设计需氧量、空气扩散装置的型式及位于水面下的深度、水温、污水的氧转移特性、当地的海拔高度以及预期的曝气池溶解氧浓度等因素,由实验或参照相似条件的运行资料确定,一般去除每公斤生化需氧量的供气量可采用 40 80 m 3。配置鼓风机时,其总容量(不包括备用机)不得小于设计所需风量的 95%,处理每立方污水时供气量不应小于 3m。2.

30、4.5.1 根据需氧量公式(kg O 2/h)VXbSQaOve )(式中 a氧化每 kgBOD5需氧 kg 数(kg O 2/kgBOD5) ,一般为 0.420.53;b污泥自身氧化需氧率kg O2/kgMLVSSd或(d 1 ) ,一般为0.190.11。求出平均时和最高时需氧量。因本设计为传统曝气,查排水工程P173 表 419,取 a0.5kg O2/kgBOD5,b0.15kg O 2/kgMLVSSd,由 Q 总 28356m 3/d,Q 单格 14178m 3/d ,LmgXfV /1680.67则池体平均时的需氧量为:hkgdkgVXbSaOve /09.246/059210

31、3695.0 18.3583.)( 22 最大时的需氧量公式为: 8.1,)( hveahKVXbSQKO26代入数据: hkgOdkgO/9.37/8.109 1023695.018.35.206.52(max)2 2.4.5.2 每日去除 BOD5值kgBD9.54610.8)-(6.2.4.5.3 去除每公斤 BOD5需氧量BODkgO/.9462222.4.5.4 最大时需氧量与平均时需氧量之比37.159280maxQ2.4.5.5 供气量计算规范第 6.7.1 条,曝气池的供氧,应满足污水 需氧量、混合和处理效率等要求,一般宜采用空气扩散管曝气和机械表面曝气等方式。规范第 6.8.

32、1 条 污泥回流设施宜采用螺旋泵、空气提升器 和离心泵或混流泵。规范第 6.8.2 条 污泥回流设施的最大回流比宜为 100%。污泥回流设备台数不宜少于 2 台,并应有备用设备,但空气提升器可不设备用。有效水深 H 为 4m,敷设于池底 0.2m 处,淹没水深为 3.8m,计算温度为30 查排水工程附录 1,得水中溶解氧饱和度:C0Cs(20)9.17mg/L;Cs(30)7.63mg/L空气扩散器出口处的绝对压力(P b),按排水工程P147 公式(4-79)Hph3108.9式中 H空气扩散装置的安装深度P大气压力代入数据,有Pb1.01310 5+9.81033.81.38510 5 P

33、a 空气离开曝气池面时,氧的百分比,根据公式() 10E2791QAt 27式中 E A曝气扩散器的氧转移效率,其值的大小视扩散器产生的气泡大小而定,本设计由所选的网状膜型中微孔空气扩散器的氧利用率 1012,取 EA =12求出曝气池逸出气体中含氧率()。则 96.1802.1792102791QAt 曝气池混合液中平均氧饱和度(按最不利的温度条件考虑) ,即根据公式(4-78) 5btssb(t) 1026.P4C式中 C s在大气压力条件下,氧的饱和度, mg/L。求出平均清水溶解氧值。最不利温度条件,按水温 30oC 考虑,代入各值,得 Lmg/6.8102.354.96813.710

34、26.P4Q5btssb(30) 换算为在 20 条件下,脱氧清水的充氧量,根据公式(kg/d)20T)(sbs(20)o 4.1 CR T式中 R曝气池的需氧量 kg/h;C混合液剩余 DO 值,一般取 2.0mg/L。混合液中 KLa值与清水中 KLa值之比,一般为 0.80.85;混合液的饱和溶解氧值与清水的饱和溶解氧之比,一般为0.90.97。求出脱氧清水的充氧量 R0。查手册得 Cs(20)9.17mg/L;因无实测数据,故取0.83,0.95;C o2.0mg/L则平均时的供氧速率为: hkgT /6.34502.16.80195.83.072424.1 RT)(sbs(0)o 最

35、大时的供氧速率为:28hkgT /9.4720.126.80195.83.0724.1 CRR 3T)(sbs(0)maxo 曝气池平均供气量,根据公式(4-78) AosE3.0G求出平均时和最大时的供气量(m 3/h) 。则平均时的供气量为:m3/h96012.3045E.RAos 最高时的供气量为:m3/h17.GAo(max)s(ax)去除每公斤 BOD5的供气量kgBOD/2.49.56103空 气每立方米污水的供气量3m3污 水空 气m/.8233(规范要求处理每立方米污水的最小供气量不少于 3 m3)本系统的空气总用量:除采用鼓风曝气外,本系统还采用空气在回流污泥井提升污泥,空气

36、量按回流污泥量的 8 倍考虑,污泥回流比 R 取值 50%,这样,提升回流污泥所需空气量为:hm/47262835.03总需气量:13136.1+4726=17862.1m3/h2.4.5.6 曝气装置的布置根据供气量 Gs(max) 、每个曝气头的服务面积(一般为 0.50.7) 、曝气头的数量和曝气池的平面尺寸确定曝气头的间距(端部曝气头与池壁的距离取0.3 m);空气之管布置采用平行式,如图 1229图 12 空气管布置图曝气头间距取 0.5 0.7m,支管间距取 0.70.9m, 每排支管根数尽量取偶数,每根支管单侧的曝气头个数 45 个。最边上的曝气头距离池壁0.3m,支管末端堵头距

37、离池壁为 0.1m,空气立管间距按 4.5 5.5 m 考虑;每相邻的两廊道共设一根干管(或每廊道设一根干管)。2.4.5.7 空气管系统计算(1)干管数目计算在相邻的两个廊道的隔墙上设一根干管,共 5 根干管。(2)每根立管供气量廊道长 L1=55.4 m ,取设计空气立管间距 5.0 m (参考指导书 P13),L1=e*(n+1),计得 n=10.1,取 n=10。核算实际立管间距 e=55.4/(10+1)=5.05m,介于 4.55.5m ,符合要求。则每根干管上需要布置 10 对配气立管,共 20 条配气竖管。全池有五条廊道,全曝气池共设 100 条配气竖管。每根竖管的供气量为:1

38、3136.1/100=131.37m3/h(3)曝气池平面面积曝气池平面面积 21 493)52(.45)2( mNBLA, (N 为廊道的数目)(4)曝气头数目本设计每个曝气头服务面积 0.5 m ,则曝气头数目 n=2493/0.5=4986 个,为安全计,取曝气头数目 n5000 个,因此每个竖管上安设的曝气头数目为:305000/100=50 个(5)每个空气扩散器的配器量13136.1/5000=2.63 hm/3(6)立管数目计算进水干管单侧支管数 B=e(n-1)+0.65+0.25,式中 B 为廊道宽 4.5m , e 为支管间距,本设计支管间隔采用 0.9 m (参考指导书

39、P13,支管间距取 0.70.9) ,计得 n=5, (支管数目是偶数便于施工,而且布气均匀,但是 n 取较大的偶数,如:6,则立管间距小于 0.7m,若立管数目取较小的偶数,则每个立管单侧的曝气头多余 45 个,不符合规范要求,所以 n 只能为奇数) 。核算实际支管间距 e=0.78m,符合要求。 )所为进水干管单侧竖管支管数 5 根。支管末端距离池壁为 0.1m,每根单侧立管支管的曝气头数目50/5=10 个,则每根立管单侧的曝气头数目为 5 个,符合要求。每两个曝气头间距5.05/100.5,设计要求,曝气头间间距为 0.50.7m,符合设计要求。2.4.6 曝气氧化池平面图曝气氧化池见图 13,干管、竖管、支管和曝气头的安装见图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