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由【 中文 word 文档库】 搜集整理。 中文 word 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 word 文档世界近代史World Modern History教學大綱课程性质:学位课课程编码:19110041计划学时:85周学时:5学 分:5授课对象:历史本科渤海大学历史专业1目 录第一部分 说明 3一 、 制 定 教 学 大 纲 的 原 则 .3二 、 教 学 目 的 和 任 务 .3三 、 课 程 性 质 .3四 、 教 学 内 容 和 课 程 体 系 .4五 、 教 学 方 法 .4六 、 教 学 内 容 组 织 安 排 .4七 、 实
2、践 教 学 .5第二部分 讲授大纲 6绪 论(2 学时) .6第一讲:16 世纪资本主义的曙光 7内 容 概 述 : .7教 学 目 的 : .8主 要 内 容 : .8重 点 和 难 点 : 10学 术 论 争 问 题 : 10思 考 题 : 10第二讲 :欧洲专制王权国家间的战争及其影响 11内 容 概 述 : 11教 学 目 的 : 11主 要 内 容 11第三讲: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11内 容 概 述 : 11教 学 目 的 : 12主 要 内 容 12重 点 和 难 点 : 15学 术 论 争 问 题 : 16思 考 题 : 16第四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世界体系的形成 17内 容
3、 概 述 : 17教 学 目 的 : 17主 要 内 容 17重 点 和 难 点 : 20学 术 论 争 问 题 : 202思 考 题 : 21第五讲:世界市场的形成 21内 容 概 述 : 21教 学 目 的 : 22主 要 内 容 22重 点 和 难 点 : 24学 术 论 争 问 题 : 24思 考 题 : 25第六讲:1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向 .25内 容 概 述 : 25教 学 目 的 : 25主 要 内 容 25重 点 和 难 点 : 26学 术 论 争 问 题 : 26第七讲: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衰落 26内 容 概 述 : 26教 学 目 的 : 27主 要
4、内 容 27重 点 和 难 点 : 29学 术 论 争 问 题 : 30思 考 题 : 30参考资料 303第一部分 说明一、制定教学大纲的原则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是学生自学的参考性文件。所以在编写本大纲时,坚持以下几大原则:1.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系统地阐述历史学科“世界近代史”课程的规律,坚持史实联系实际,努力做到课程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做到史料和观点的统一。2. 正确反映出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注意与教学计划中前后课程的联系与配合,在保证该课程科学系统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时,抓住基本内容,突出重点。在时间安排
5、上,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留有一定量的时间给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和学术研讨实践活动。3.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4.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介绍本课程所属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正确、认真对待中外学术观点,实事求是地总结人类历史在近代部分的发展规律,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革新。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的作用,4特别是了解人民群众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
6、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总结反封建斗争的经验教训,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树立“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在讲授的过程中,系统、科学地阐述世界近代史的规律。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了解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
7、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三、课程性质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本课程为 85 学时的学位课。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按照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世界近代史开始于 1500 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终止于 1900 年的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世界近代史是人类历史经过古代各种文明的兴起与并存发展后,进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快,然后带动了世界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过程。从相对封闭、隔绝向整体过渡的历史;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历史;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无产阶级成长、壮大并展开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社会5主义在一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又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
8、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斗争的历史。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在“世界近代史”的教学中,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习题训练、论文指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根据 “世界近代史” 课中不同单元的内容,在深入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的思索,提出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学导式教学方法。根据大学生具备自学能
9、力、本门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有可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特点,采取了教师布置题目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学生系统准备教师指定一个或几个学生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点评总结 学生继续消化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联式教学方法。 “世界近代史 ”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哲学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讲课时,从各门课程知识相互关联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说明】 使用上述方法具有灵活性,要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课堂6氛围、不同的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同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10、六、教学内容组织安排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着力体现本门课程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世界近代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位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同意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世界近代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七、实践教学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
11、学术前沿的了解相结合的原则。即:把握宏观,线性介绍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历程;突出重点与难点,介绍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建立学习与研究型的课外教学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指标包括:【问题调查】 、 【调查报告】 、 【学生授课】 、 【听专家报告】 、 【读书报告】 、 【学科论文】 。7注意实践活动的系统性、综合性和现代性,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要求,追求实践教学的成效性。8第二部分 讲授大纲授课主要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学时分配绪 论(2 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
12、握世界近代史学习与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了解“世界历史”的内涵 宏观掌握世界近代史的发展线索 了解世界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一、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早在古代,东西历史学家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他们当时已知的世界。但是由于世界历史在当时还没有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一门专门学科,即使是那些眼界开阔的历史学家,也不会将其论著标名为“世界历史” 。但是他们毕竟把已知的地理范围视为一个世界,并竭尽所能将发生在已知范围内的历史记录下来。所以所,在他们那个年代所著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的世界历史。(一)古代史家的“世界历史”认识 古代、中古时代中西撰史的不同 古代、中古时代中西撰史的局限性(二
13、)近代史家的“世界历史”认识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启蒙运动时期。 近代早期西方史家的“世界历史“认识。 近代西方史学著述的缺限 中国近代史学著述的发展(三)20 世纪初西方史观的转变1 “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发生动摇:原因分析: 对资本主义前景暗淡的忧虑促使一些西方历史学家对前一个世纪的历史信念提出疑问,因而开始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 随着西方史学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对各国、各地区、各时代、各历史事件和任务的日益深入慎密的研究,也必然要提出在此基础上对人类历史进行综合考察的问题。2前苏联世界历史观 贡献:深化了人
14、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为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局限:没有完全从“欧洲中心论”的陈旧观念中摆脱出来,仍然以欧洲的历史分期决定世界历史的分期。(四)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二、“世界历史”的线索9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马恩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114)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即 2 条线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一)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间的关系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
15、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横向发展促进了历史的纵向发展。在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年代,横向发对纵向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二) “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 传统的“一元单线”历史发展观简介 历史发展的起伏变化问题 简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历史发展的多因素论三、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1949 年后,我国的世界史体系基本上有 2 种,即西方体系和苏联体系。西方体系是指西方历史学家建立的世界史体系。把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定在 15 或 16 世纪,包括“文艺复兴说” 、 “1492 年说”和“地理大发现说” 、 “1
16、453 年说” 、 “1500 年说”等几种主要观点。这种体系把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定在 1871 年德国的统一或者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但是上述观点在 978 年前被认为是“欧洲中心论”或“唯生产力论” ,没有被我国史学界正式接受。1978 年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是苏联体系。苏联在划分世界近现代史分期时,是以革命为主要标准的。列宁曾把 1789 年法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斯大林在 1934年曾经同意这一分期方法。但是到 1940 年,斯大林接受了苏联历史学家的建议,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定在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因此,苏联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成为定论。吴于廑、齐世荣
17、主编的世界通史6 卷本中,以 1500 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此后,该观点被各院校奉为经典论断。中国的比较合理的科学的世界史体系开始建立。第 一讲 :16 世纪资 本主义的曙光内容概述: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萌芽和发展,不断侵蚀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利润的经济和闭塞的农本经济互不相容。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表现为极为明显的外张性,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地理范围,不断深入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永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世界各个角落扩展。由中古后期积累起来并得到改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适应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为他们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必要条件。哥伦布打开大西洋的航线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
18、走边全球,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文明开始不断向外扩展,进而形成了一个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大趋势,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球化的肇始。西欧封建社会瓦解的同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开始出现,在思想领域里展开一场反封建的斗争。出现了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反封建高潮宗教改革;第二次反封建高潮尼德兰革命。欧洲传统国家开始不断向专制方向发展,出现一批封建10专制王权国家。教学目的:要 求 通 过 学 习 , 使 学 生 重 点 理 解 资 本 主 义 代 替 封 建 主 义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 资 本 主 义 商品 经 济 发 展 与 封 建 主 义 生 产 关 系 之 间 的 矛 盾
19、 。 既 了 解 各 国 封 建 制 度 的 不 同 特 点 , 又 认 识它 们 在 发 展 道 路 上 的 共 同 规 律 ; 资 产 阶 级 启 蒙 运 动 及 其 历 史 地 位 。 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新航路开辟的表现及其影响。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影响。欧洲专制王权国家群的形成的不同表现。了解资本主义兴起的必然性,及其对世界进程的影响。主要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兴起全球化的肇始(2 学时)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一 ) 西 欧 封 建 社 会 的 瓦 解( 二 ) 资 本 主 义 的 兴 起() 欧洲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变
20、化。农业技术的改进。() 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欧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佛罗伦萨的手工工场。商业资本的作用。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 三 )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二、海道大通 与商业革命(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三、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活动( 一 ) 葡 萄 牙 的 殖 民 侵 略 。( 二 ) 西 班 牙 的 殖 民 侵 略 。( 三 ) 欧 洲 殖 民 者 掠 夺 的 结 果 。第二节: 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出现(2 学时)一、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分析二、文艺复兴的表现(一) 意大利的文艺
21、复兴: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马基雅维利。(二) 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伊拉斯谟。英国的莫尔和莎士比亚。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11(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 。开普勒和伽利略。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的发展。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三 、 文 艺 复 兴 的 意 义 及 其 影 响第三节:近代早期的反封建斗争(2 学时)一 、 欧 洲 宗 教 改 革 第 一 次 反 封 建 高 潮( 一 ) 背 景 分 析( 二 ) 宗 教 改 革 的 表 现 及 其 影 响德 意 志 马 丁 路 德 改
22、革 。 加 尔 文 和 瑞 士 宗 教 改 革 。 法 国 的 宗 教 战 争 。 英 国 宗 教 改 革 。 西欧 宗 教 改 革 的 历 史 意 义 。二 、 尼 德 兰 革 命 第 二 次 反 封 建 高 潮( 一 ) 背 景 分 析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西班牙和天主教会的统治。( 二 ) 意 义圣像破坏运动。南北方起义。南北方分野。联省共和国成立。尼德兰革命胜利。尼德兰革命胜利的意义。第四节:欧洲专制王权国家群的出现(2 学时)一 、 王 权 强 化 的 一 般 历 程( 一 ) 原 因 分 析( 二 ) 一 般 过 程二 、 主 要 王 权 国 家( 一 ) 英 国 : 自
23、由 传 统 未 泯( 二 ) 法 国 : 典 型 的 君 主 专 制路 易 十 四 时 代 的 法 国 。 法 国 封 建 专 制 制 度 的 基 本 特 征 。 重 商 主 义 。 资 本 主 义 手 工 工场 的 发 展 。 农 民 和 城 市 贫 民 起 义 。 对 外 战 争 和 对 外 贸 易 。 路 易 十 五 的 反 动 统 治 。 资 产 阶级 的 形 成 及 其 与 封 建 制 度 的 矛 盾 。( 三 ) 西 班 牙 和 葡 萄 牙 : 历 史 的 局 限( 四 ) 普 鲁 士 和 奥 地 利 : 德 意 志 的 二 元 性1 30 年 战 争 后 的 德 意 志神 圣 罗
24、 马 帝 国 的 疆 域 。 封 建 割 据 与 “诸 侯 君 主 专 制 ”。 经 济 严 重 破 坏 与 农 奴 制 复活 。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的 发 展 。2 普 鲁 士 的 兴 起普 鲁 士 王 国 的 兴 起 。 容 克 地 主 。 工 商 业 的 发 展 。 普 鲁 士 的 军 国 主 义 。 腓 特 烈 二 世的 “开 明 专 制 ”。3 多 民 族 的 奥 地 利 帝 国多 民 族 奥 地 利 帝 国 的 形 成 。 哈 布 斯 堡 王 朝 的 统 治 。 玛 丽 亚 特 丽 萨 和 约 瑟 夫 二 世的 改 革 。( 五 ) 俄 罗 斯 : 半 东 方 式 的 专
25、 制 国 家1 彼 得 一 世 改 革俄 罗 斯 国 家 的 形 成 及 领 土 扩 张 。 农 奴 制 度 。 17 世 纪 俄 国 的 社 会 经 济 状 况 。 彼 得 一世 的 改 革 。 彼 得 一 世 的 对 外 战 争 。 俄 罗 斯 帝 国 的 建 立 。2 18 世 纪 后 半 期 的 俄 国12叶 卡 特 琳 娜 二 世 的 统 治 。 加 强 农 奴 制 的 措 施 。 发 展 工 商 业 的 措 施 。 普 加 乔 夫 起 义 。俄 国 的 对 外 扩 张 。第五节:专制主义理论与国家主权观念(2 学时)一 、 专 制 主 义 的 政 治 理 论( 一 ) 政 治 哲
26、学 家 在 支 持 专 制 统 治 方 面 的 影 响( 二 ) 专 制 主 义 时 代 的 重 要 性二 、 主 权 国 家 观 念 的 产 生( 一 )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主 权 国 家 理 论( 二 ) 宗 教 改 革 运 动 的 主 权 国 家 理 论( 三 ) 博 丹 的 主 权 国 家 理 论重点和难点:1.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 文艺复兴的背景及其深远影响3. 西学东渐与中国和日本4. 中国四大发明对近代欧洲社会的影响5. 1618 世纪各殖民帝国的兴衰原因6. 西欧商业革命(资本主义、重商主义)7. 三大现代观念(人文主义、新教伦理、主权国家)的基本内涵8. 绝对主义
27、和专制主义的区别9. 主要王权国家的基本特点10.“均势”原则及其历史作用11. 殖民主义的本质和双重历史作用12. 英国取得世界霸权的原因和历史影响课堂讨论(1):资本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西欧会首先发生资本主义?学术论争问题:1.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2. 哥伦布及其远航美洲3. 西欧宗教改革的性质及其在封建制解体中的作用4.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5. 西欧城市兴起的特点及其在封建制解体中的作用。思考题: 1.启 蒙 运 动 述 评 。2.普 鲁 士 王 国 是 怎 样 兴 起 的 ?3 评 彼 得 一 世 的 改 革 。4.俄 、 普 、 奥 是 怎 样 三 次 瓜 分 波 兰 的 ?13第二讲
28、:欧洲专制王权国家间的战争及 其影响内容概述:几乎所有的专制王权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王朝扩张领土的野心密切相关: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是王朝领土扩张运动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又是更大规模领土扩张企图的起点。专制王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结束曾蹂躏了封建欧洲数世纪的旁边战争状态,正相反,它意味着一系列规模更大、也更加血腥残酷的王朝战争的频繁发生。专制王权国家间的战争在造成大量破坏的同时,却产生了一个非常的积极后果,即推动了近代国家观念、国际社会以及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本节主要介绍与现代国际社会的成长有着直接关系的 17、18 世纪的国际战争及其影响。教学目的:重点了解专制王权
29、国家间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掌握近代初期重要国际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主要内容第一节:专制王权国家间的战争(2 学时)一 、 三 十 年 战 争 ( 1618-1848)二 、 西 班 牙 王 位 继 承 战 争 ( 17021713)三 、 北 方 战 争 ( 17001721)四 、 奥 地 利 王 位 继 承 战 争 ( 17401748)五 、 七 年 战 争 ( 17561763)第二节:若干重要国际关系原则的形成(2 学时)一 、 “国 家 利 益 至 上 ” 二 、 “天 然 疆 界 ” 三 、 “势 力 均 衡 ” 第三讲: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内容概述:在建立起一个个独立的主
30、权国家后,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保障和发展自身的利益,还必须从政治上改造国家,即改变其贵族性质,让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概括地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道路大体上有 2 种,即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通过革命道路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国家在历史上是少数的,多数国家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实现的。革命与改革在近代社会制度转型上起着同样的作用,尤其在 19 世纪中叶,改革的14趋势最为明显。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可以通过革命,也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但是民族国家取代王权国家一般都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彻底清扫封建专制的一切形式,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也能在经济上促
31、成国家的工业化,但是无法在政治上建立真正的民族国家(如本节所探讨的近代德国和日本) 。并将导致国家的畸形发展,最后只好在民主与专制的国际决战中接受补课。事实上,王权国家的“民族化”在欧洲是一个由推翻专制王权的暴力革命启动的、相当漫长的过程。历史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这个同质的演变进程在欧洲各国是不同步的。在北美大陆,则是在推翻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及南北战争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且在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异。教学目的:通过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学习,深入理解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途径,即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深刻体会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32、使命。分析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主要内容绪 论(2 学时)一 、 王 权 国 家 对 近 代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的 弊 害二 、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产 生 的 道 路 和 “民 族 国 家 ”的 内 涵 的 理 解第一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4 学时)一 、 革 命 前 夕 的 社 会 状 况1、 资 本 主 义 在 封 建 社 会 内 部 的 成 长资 本 主 义 广 泛 深 入 农 村 。 圈 地 运 动 。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的 发 展 。 对 外 贸 易 和 海 外 掠 夺 。2、 革 命 前 英 国 阶 级 关 系 的
33、变 化贵 族 的 分 化 : 旧 贵 族 与 新 贵 族 。 资 产 阶 级 。 资 产 阶 级 和 新 贵 族 的 联 盟 。 农 民 。 城 市手 工 业 者 和 雇 佣 工 人 。3、 清 教 运 动清 教 。 清 教 运 动 的 阶 级 实 质 。 清 教 的 派 别 : 长 老 会 派 和 独 立 派 。4、 斯 图 亚 特 王 朝 的 封 建 专 制 统 治 和 革 命 形 势 的 成 熟英 国 封 建 专 制 制 度 的 特 点 。 詹 姆 斯 一 世 的 对 内 对 外 政 策 。 查 理 一 世 的 反 动 统 治 。 权 利 请 愿 书 。 农 民 运 动 。 苏 格 兰
34、起 义 。 革 命 形 势 的 成 熟 。二 、 革 命 的 爆 发 和 进 程1、 革 命 的 开 始长 期 国 会 的 召 开 。 “大 抗 议 书 ”。 长 老 会 派 掌 握 政 权 。 国 会 与 王 权 的 决 裂 。2、 第 一 次 内 战 ( 16421646 年 )内 战 的 爆 发 。 双 方 力 量 的 对 比 。 国 会 军 的 失 利 。 克 伦 威 尔 及 其 “铁 骑 军 ”。 马 斯15顿 草 原 大 捷 。 新 模 范 军 的 建 立 。 纳 斯 比 战 役 。 查 理 一 世 被 俘 。3、 长 期 国 会 改 造 国 家 的 政 策改 造 国 家 机 器
35、和 封 建 土 地 所 有 制 的 政 策 。 发 展 资 本 主 义 的 政 策 。 国 会 与 军 队 的 冲 突 。独 立 派 与 长 老 派 的 斗 争 。4、 平 等 派 运 动 与 第 二 次 内 战约 翰 利 尔 本 与 平 等 派 运 动 。 平 等 派 与 独 立 派 的 斗 争 。 人 民 公 约 。 “普 莱 德 清洗 ”。 处 死 查 理 一 世 。 共 和 国 宣 告 成 立 。5、 独 立 派 共 和 国 的 政 策独 立 派 共 和 国 的 对 内 政 策 。 温 斯 坦 莱 与 掘 地 派 运 动 。 平 等 派 起 义 。 克 伦 威 尔 的 对 外政 策 。
36、 航 海 条 例 与 英 荷 战 争 。 远 征 爱 尔 兰 。 征 服 苏 格 兰 。6、 克 伦 威 尔 的 军 事 独 裁 政 权从 共 和 到 军 事 独 裁 。 护 国 政 权 的 建 立 。 护 国 政 权 的 对 内 对 外 政 策 。7、 斯 图 亚 特 王 朝 的 复 辟克 伦 威 尔 的 去 世 与 护 国 政 权 的 危 机 。 蒙 克 进 军 伦 敦 。 布 列 达 宣 言 。 查 理 一 世的 对 内 对 外 政 策 。 托 利 党 和 辉 格 党 。 人 身 保 护 法 。8、 1688 年 政 变“光 荣 革 命 ”。 权 利 法 案 。 王 位 继 承 法 。
37、君 主 立 宪 制 的 确 立 。三 、 英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特 点 和 意 义四 、 英 国 革 命 时 期 的 政 治 思 想第二节:欧洲大陆的激荡与欧洲近代民族主义(8 学时)一 、 启 蒙 运 动 新 思 潮 的 冲 击18 世 纪 法 国 的 启 蒙 思 想 。 孟 德 斯 鸠 、 伏 尔 泰 。 狄 德 罗 与 百 科 全 书 派 。 卢 梭 。 重 农 学派 。 18 世 纪 的 平 民 思 想 家 。 梅 里 叶 和 马 布 里 。 启 蒙 运 动 的 性 质 及 地 位 。二 、 震 撼 欧 洲 的 大 革 命( 一 ) 革 命 形 势 的 成 熟 和 革 命
38、 的 开 始路 易 十 四 时 代 的 法 国 。 法 国 封 建 专 制 制 度 的 基 本 特 征 。 重 商 主 义 。 资 本 主 义 手 工 工场 的 发 展 。 农 民 和 城 市 贫 民 起 义 。 对 外 战 争 和 对 外 贸 易 。 路 易 十 五 的 反 动 统 治 。 资 产 阶级 的 形 成 及 其 与 封 建 制 度 的 矛 盾 。( 二 ) 革 命 发 展 的 三 阶 段1 大 资 产 阶 级 取 得 政 权 及 其 各 项 措 施革 命 形 势 的 深 入 发 展 。 人 权 宣 言 。 土 地 法 令 。 革 命 俱 乐 部 的 活 动 。 制 宪 会 议 其
39、他 反 封 建 的 法 令 。 1791 年 宪 法 。 国 王 的 反 革 命 阴 谋 和 君 主 立 宪 派 统 治 的 垮 台 路 易 十 六的 复 辟 阴 谋 。 立 法 会 议 。 欧 洲 武 装 干 涉 。 8 月 10 日 起 义 和 君 主 立 宪 派 的 垮 台 。2吉伦特派的统治共和国的成立。1792 年土地法令。瓦尔密大捷。国民公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的成立。1793年 6 月 2 日革命。 雅各宾派与吉伦特派的斗争。处死路易十六。忿激派及其斗争。第一次反法同盟。旺代郡叛乱。1793 年 5 月 31 日6 月 2 日人民起义和吉伦特派垮台。3雅各宾派专政雅 各 宾 派 的 政
40、 策 。 雅 各 宾 派 执 政 初 期 的 国 内 外 形 势 。 雅 各 宾 派 的 土 地 法 令 。161793 年 宪 法 。 雅 各 宾 专 政 的 加 强 。 最 高 限 价 法 令 。 改 革 军 队 。 平 息 国 内 叛 乱 和 对 外 战争 的 胜 利 。雅 各 宾 派 专 政 的 危 机 和 热 月 政 变雅 各 宾 派 的 分 裂 与 斗 争 。 罗 伯 斯 庇 尔 对 艾 贝 尔 派 和 丹 东 派 的 镇 压 。 恐 怖 政 策 的 加 强 。热 月 政 变 和 雅 各 宾 派 专 政 被 推 翻 。( 三 ) 法 国 大 革 命 的 特 点 分 析( 四 ) 法
41、 国 大 革 命 与 欧 洲 近 代 民 族 主 义三 、 热 月 党 人 和 督 政 府 统 治 时 期 的 法 国( 一 ) 热 月 党 的 统 治 。 热 月 党 的 各 项 政 策 。 对 人 民 起 义 的 镇 压 。 王 党 叛 乱 的 失 败 。1795 年 宪 法 。 督 政 府 成 立 。( 二 ) 督 政 府 的 对 内 对 外 政 策 。 巴 贝 夫 与 平 等 派 。 督 政 府 的 对 外 战 争 。 第 二 次 反 法同 盟 。 督 政 府 统 治 的 危 机 。 雾 月 政 变 和 督 政 府 统 治 的 结 束 。四 、 拿 破 仑 帝 国( 一 ) 从 执 政
42、 府 到 拿 破 仑 帝 国 的 建 立 。 共 和 八 年 宪 法 和 执 政 府 的 建 立 。 拿 破 仑 帝 国 的建 立 。 帝 国 的 对 内 对 外 政 策 。 拿 破 仑 法 典 。( 二 ) 拿 破 仑 的 对 外 战 争 和 帝 国 的 崩 溃 。 拿 破 仑 同 反 法 同 盟 之 间 的 斗 争 。 提 尔 西 特 和约 。 大 陆 封 锁 政 策 。 入 侵 西 班 牙 和 葡 萄 牙 。 帝 国 的 危 机 。 1812 年 侵 俄 战 争 及 其 失 败 。各 占 领 国 人 民 反 拿 破 仑 战 争 。 莱 比 锡 战 役 。 波 旁 王 朝 的 复 辟 。
43、“百 日 政 权 ”。 滑 铁 卢战 役 。 拿 破 仑 的 历 史 地 位 。五 、 拿 破 仑 战 争 的 评 价第三节:美洲大陆的兴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4 学时)一 、 美 国 早 期 发 展 史英 国 统 治 下 的 北 美 殖 民 地 与 美 利 坚 民 族 的 形 成 英 属 北 美 13 个 殖 民 地 的 建 立 。 殖民 地 的 政 治 制 度 和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 殖 民 地 的 三 种 类 型 。二 、 美 利 坚 民 族 的 形 成 和 启 蒙 思 想 的 传 播三 、 矛 盾 的 激 化 走 向 独 立七年战争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统治的加强。
44、印花税法。唐森德法案。波士顿惨案。通讯委员会。波士顿倾茶事件。不可容忍法令。第一届大陆会议。莱 克 星 顿 的 枪 声 。 第 二 届 大陆 会 议 。 华 盛 顿 与 大 陆 军 。 独 立 宣 言 和 独 立 战 争 的 胜 利 。 潘 恩 和 常 识 。 独 立宣 言 。 大 陆 军 的 失 利 。 萨 拉 托 加 大 捷 。 独 立 战 争 的 胜 利 。 巴 黎 和 约 。四 、 独 立 战 争 胜 利 的 原 因 分 析五 、 独 立 战 争 的 意 义 、 影 响六 、 美 国 联 邦 政 治 体 制 的 建 立战 后 国 内 矛 盾 和 谢 斯 起 义 。 邦 联 条 例 。
45、1787 年 宪 法 。七 、 拉 丁 美 洲 独 立 运 动( 一 ) 独 立 战 争 前 的 拉 丁 美 洲西 班 牙 、 葡 萄 牙 的 入 侵 。 西 、 葡 在 拉 美 的 殖 民 统 治 。 封 建 大 庄 园 制 。 奴 隶 种 植 园 经济 。 对 黄 金 的 掠 夺 和 限 制 殖 民 地 经 济 的 发 展 。17( 二 ) 殖 民 统 治 的 危 机殖 民 地 经 济 的 发 展 。 拉 丁 美 洲 社 会 结 构 的 变 化 。 阶 级 压 迫 和 民 族 压 迫 的 加 剧 。 资 产阶 级 革 命 思 想 的 传 播 。( 三 ) 独 立 战 争 和 独 立 国 家
46、 的 诞 生1 海 地 革 命 。 杜 桑 卢 维 杜 尔 。 海 地 共 和 国 的 建 立 。 海 地 革 命 的 历 史 意 义 。2 西 属 拉 丁 美 洲 各 国 的 独 立 。西 属 拉 丁 美 洲 独 立 战 争 的 两 个 阶 段 和 三 个 中 心 。 以 墨 西 哥 为 中 心 的 北 美 和 中 美 地 区的 独 立 战 争 。 “多 洛 雷 斯 呼 声 ”。 伊 达 尔 哥 、 莫 雷 洛 斯 和 墨 西 哥 的 独 立 。以 委 内 瑞 拉 为 中 心 的 南 美 北 部 的 独 立 战 争 。 米 兰 达 和 委 内 瑞 拉 的 独 立 。 西蒙 玻 利 瓦 尔 和
47、 第 二 委 内 瑞 拉 共 和 国 。 大 哥 伦 比 亚 共 和 国 的 建 立 。以 拉 普 拉 塔 为 中 心 的 南 美 洲 的 独 立 战 争 。 圣 马 丁 和 阿 根 廷 革 命 。 智 利 的 独 立 和 秘 鲁的 解 放 。 瓜 亚 基 尔 会 晤 。 阿 亚 库 乔 战 役 。 玻 利 维 亚 独 立 。3 巴 西 的 独 立 。佩 德 罗 与 巴 西 君 主 立 宪 帝 国 的 建 立 。4 拉 丁 美 洲 独 立 战 争 的 历 史 意 义5 神 圣 同 盟 企 图 干 涉 拉 丁 美 洲 。 门 罗 宣 言 及 其 对 拉 丁 美 洲 的 影 响 。第四节:新旧势力
48、的激烈抗争(4 学时)一 、 维 也 纳 会 议 与 神 圣 同 盟 欧 洲 封 建 势 力 的 复 辟二 、 19 世 纪 前 半 期 的 改 革 与 革 命 新 势 力 的 发 展 壮 大三 、 欧 洲 民 族 主 义 的 发 展四 、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危 机 的 发 生五 、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思 潮六 、 早 期 工 人 运 动重点和难点:1. 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2. 清教运动的认识3. 圈地运动与农业的资本主义化道路问题4. 对 1649 年成立共和国的认识5.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6. 启蒙思想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7. 对开明君主制的认识8. 对近代前夕东方
49、国家发展迟滞的原因分析9. 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10.独立宣言的评价11.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作用12.1787 年联邦宪法的内容和评价13.人权宣言的内容和评价1814.雅各宾派革命恐怖政策的评价15.法国大革命沿上升线发展的动力问题16.拿破仑帝国的性质17.拿破仑战争的评价18.维也纳会议的评价19.1848 年欧洲革命的性质20.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第一次浪潮的特点2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过程和特点22.东方世界的停滞性及其原因23.王权国家之间的战争在现代国际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4.克伦威尔与拿破仑异同分析学术论争问题:1.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与“保守性”问题2. 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的评价问题3. 早期殖民扩张与“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的形成问题4.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迄与分期问题5. 君主立宪派评价6. 雅各宾派专政和罗伯斯庇尔评价7. 热月政变的性质8. 华盛顿与近代美国政治9.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