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炭地质勘查规范目 次前 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4 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5 煤炭地质勘查的工作程度5.1 阶段划分5.2 预查阶段5.3 普查阶段5.4 详查阶段5.5 勘探阶段6 煤炭地质勘查的控制程度7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7.1 资源储量分类依据7.2 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8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8.1 煤炭资源量计算指标8.2 各类型资源量计算块段划分的基本要求8.3 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要求8.4 有夹矸的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方法8.5 露天勘查煤层的夹矸和剥离物的估算9 煤层气和其他有益矿产勘查工作10 泥炭地质勘查10.1 泥炭预查10.2
2、泥炭普查10.3 泥炭详查10.4 泥炭勘探10.5 泥炭资源储量估算11 资源编录、综合研究和报告编制附录 A(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 B(资源性附录)勘查工作研究的技术要求B.1 煤质研究B.2 勘查区(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勘查研究B.3 工程地质勘查工作B.4 环境地质工作附录 C(资料性附录)煤层气及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研究C.1 煤层气的勘查评价C.2 其他有益矿产的勘查评价附录 D(资料性附录)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类型划分及钻探工程基本线距D.1 构造复杂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D.3 选择钻探工程基本线距的要求D.4 泥炭勘查工程控制的程度附录 E(资料性附录)建议的资
3、源储量比例及资源量估算指标附录 F(资料性附录)采样及测试工作量D.2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附录 G(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及勘查工作量G.1 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的划分G.2 水文地质勘查工程量G.3 露天煤矿的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G.4 露天煤矿勘查的抽水试验工程量附录 H(资料性附录)露天边坡、剥离物分类及勘查工程布置H.1 按构成露天边坡岩层的岩性、物理力学性质和结构面的发育程度露天边坡可分为三类H.2 露天边坡勘查工程布置H.3 按剥离岩层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可将剥离物分为三类H.4 露天剥离物勘查工程布置附录 I(资料性附录)小煤矿勘查工作附录 J(资料性附录)可行性
4、研究的主要内容J.1 概略研究J.2 预可行性研究J.3 可行性研究DZT 02152002前 言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1986 年 12 月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布,泥炭地质普查勘探规定(试行)1983 年 9 月由地质矿产部和煤炭工业部颁布,两个文件的实行(试行)对于规范煤、泥炭地质勘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使煤和泥炭资源勘查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与 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相一致,有必要对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和泥炭地质普查勘探规定(试行)进行修订。本标准在总结煤、泥炭资源地质勘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讨论和修改后方形成。本标准自实施
5、之日起,原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和原地质矿产部、煤炭工业部颁布的泥炭地质普查勘探规定(试行)自行废止。本标准的附录 A 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的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附录 H、附录 I、附录 J 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本标准起草人:倪斌、张子光、林大扬、高洪烈、时作舟、钱大都、田绍东、宋全祥。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DZT 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泥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阶段划分
6、、工作程度要求、勘查方法原则;煤、泥炭资源储量分类条件和估算原则等。本标准适用于煤、泥炭地质勘查各阶段的设计编制、勘查施工、地质研究、地质报告编制和审批,煤、泥炭资源储量估算、评估,也可作为矿业权转让、勘查开发融资等的评价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 5021594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7、5019794 露天煤矿工程设计规范GBT 127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3 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煤炭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是为煤炭建设远景规划、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矿井(露天)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4 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4.1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必须从勘查区的实际情况和煤矿生产建设实际需要出发,正确、合理地选择采用勘查技术手段,注重技术经济效益。以合理的投入和较短的工期,取得最佳的地质成果。4.2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必须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勘查方法,提高勘查成果精度,适应煤矿建设技术发展的需要。4.3 煤炭地质勘查必须坚持“以煤为主、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
8、,做到充分利用、合理保护矿产资源,做好与煤共伴生的其他矿产的勘查评价工作,尤其要做好煤层气和地下水(热水)资源的勘查研究工作。5 煤炭地质勘查的工作程度5.1 阶段划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根据工作区的具体情况和探矿权人(勘查投资者,如国家、煤矿企业、业主、建设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等,以下同)的要求,勘查阶段可以调整。即可按四个阶段顺序工作,也可合并或跨越某个阶段。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勘查工作各项要求由探矿权人参照本标准确定。5.2 预查阶段5.2.1 预查应在煤田预测或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其任务是寻找煤炭资源。预查的结果,要对所发现的煤炭资源是否有进一步地质
9、工作价值做出评价。预查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煤炭资源时,一般应继续进行普查;预查未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煤炭资源,或未发现煤炭资源,都要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总结。5.2.2 预查工作程度要求:a) 初步确定工作地区地层层序,确定含煤地层时代;b) 大致了解工作地区构造形态;c) 大致了解含煤地层分布的范围、煤层层数、煤层的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大致了解煤类和煤质的一般特征;d) 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矿产情况;e) 估算煤炭预测的资源量。5.3 普查阶段5.3.1 普查是在预查的基础上,或已知有煤炭赋存的地区进行。普查的任务是对工作区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可能性做出评价,为煤矿建设远景规划提
10、供依据。5.3.2 普查工作程度一般要求:a) 确定勘查区的地层层序,详细划分含煤地层,研究其沉积环境特征和聚煤特征;b) 初步查明勘查区构造形态,初步评价勘查区构造复杂程度;c) 初步查明可采煤层层位、厚度和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大致确定可采煤层煤类和煤质特征,初步评价勘查区可采煤层的稳定程度;d) 调查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特征;大致了解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环境地质现状;e) 大致了解勘查区开发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煤的开采技术条件;f) 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矿产赋存情况;g) 估算各可采煤层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推断的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参照附录 E 确定,另有要求的按要
11、求确定。5.3.3 在煤炭资源条件较差、地质条件较复杂只能提交普查(最终)报告的井田,其普查(最终)工作程度的一般要求是:a) 基本查明井田的构造形态和初期采区内的主要构造,详细了解井田构造复杂程度;b) 初步查明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及可采范围,适当加密控制初期采区范围内煤层的可采边界;c) 初步查明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基本确定煤类及其分布,详细了解其他有益矿产的工业价值;d) 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勘查工作程度,参照 5.5.2.1 条并按实际情况调整后确定;e) 估算可采煤层的推断的和预测的资源量,其中推断的资源量的比例参照附录 E 确定。5.4 详查阶段5.4
12、.1 详查的任务是为矿区总体发展规划提供地质依据。凡需要划分井田和编制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地区,应进行详查;凡不涉及井田划分的地区、面积不大的单个井田,以及不需编制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地区,均可在普查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勘探,不出现详查阶段。5.4.2 详查工作程度一般要求:a) 基本查明勘查区构造形态,控制勘查区的边界和勘查区内可能影响井田划分的构造,评价勘查区的构造复杂程度;b) 基本查明可采煤层层位、层数、厚度和可采范围,基本确定可采煤层的连续性,控制主要可采煤层露头位置,了解对破坏煤层连续性和影响煤层厚度的岩浆侵入、古河流冲刷、古隆起等,并大致查明其范围,评价可采煤层的稳定程度和可采性;c) 基本查明可采煤层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确定可采煤层煤类,评价煤的工业利用方向,初步查明主要可采煤层风化带界线,评价可采煤层煤质变化程度;d) 基本查明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查明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煤层瓦斯、地温等开采技术条件,对可能影响矿区开发建设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做出评价,初步评价勘查区环境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