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名词解释迁想妙得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艺术感受。 “妙得”为其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吴带当风 中国画术语。是对吴道子人物画风格的概述。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后人亦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二、顾恺之绘画特点:1、顾恺之的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 ;造型
2、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 2、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其“迁想妙得” 、 “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三、作品评述洛神赋图背景:是以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顾恺之就以此赋为题材,画成洛神赋图 。 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她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以洛神为主导,充分反应出了当时曹植在封建礼教束缚之下,自己喜欢的女人却被曹丕所夺,而又不能有所反
3、抗,把情感压抑有心中的主题。表现出人物“进止难期,若往若还,含辞未吐”的复杂心情。曹植头戴梁冠,身穿宽衣大袖,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有着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 这幅图表现的主要是洛神的美貌、光彩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离的关系。画面上身穿红色长衣,坐在洛水边上的曹植,身后有三名侍者手持宫扇,二名侍者手捧诗书。曹植面对日益思念的洛神,流露出非常爱慕的神情。洛神“奇服旷世,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梳着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以依恋之情望着曹植,他们好似在互相交谈。顾恺之把不同的情节在一幅画卷中展示出来,以装饰性手法处理山水树石,一方面使画面连成一体,同时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而且表现
4、出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幻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气氛。女史箴图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画制的,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女史箴图每一段的主题人物,都根据不同的内容,被赋予了各种动作,其稳定匀细的线条,呈现了沉静柔和的画面。如“修容饰性”人物神态宛然,仕女端庄娴静,神态优美而庄重,布置闲雅,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女史们着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衣裙配之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飘飘欲仙,雍容华贵。图中的妇女形象端庄秀美,神情温顺柔和,整个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 ,体现了顾恺之绘
5、画用线精细绵密、人物形神兼备的艺术特点。如“冯媛当熊”一幅并非根据原有教条格言作抽象描绘,而是塑造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使汉元帝和其他宫女怯懦惊慌欲逃的神态与冯婕妤意志坚定、神色恬然的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线条造型来创造绘画形现,是这张画的主要特征。在这里可以看到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线条贯穿整个画面,形成节奏感,绵条的轻巧性也使人物看来飘飘然的没有重量,这就是顾恺之线描的特色,被形容成“春蚕浮空,流水行地”的面貌。三、鉴赏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 ,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二段“观舞” ,描绘了韩熙载亲自
6、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而动荡。三段“暂歇”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整体气氛舒缓放松;四段“清吹” ,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五段“散宴” ,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全卷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绚中出素,呈现出高雅、素馨的格调。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在构图、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技艺,它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韩熙载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和忧郁寡欢的苦闷心情。客观上起了揭露封建贵族阶级的奢靡腐朽和统治者内部激化矛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