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机缘和目的.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608147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机缘和目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机缘和目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机缘和目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机缘和目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机缘和目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机缘和目的诸良峰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是有莫大的机缘的,这跟他的文学修养,个人爱好,生活处境是密不可分的。他创作聊载志异的目的则是在于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与心底的“孤愤” 之情,直面社会 问题,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一 经 史传家,尤好庄、 列,为蒲松龄打下了坚实的文学修养。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川蒲家庄一个世代耕读之家。祖上虽没有出过高官显贵,可终究是个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到了蒲松龄一代,家里已现消乏,但是朗朗书声并未绝响。其父蒲磐在二十好几尚未能采得一芹,于是弃儒经商,待到家境亨泰以后,其父却又“不欲复居积,因 闭户读书,无释卷时,以是宿儒无其渊博” (

2、蒲松龄述刘氏行 实)。蒲磐青年时期致力于举业,因无成就而去儒经商,于是他把金榜提名、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儿子蒲松龄的身上。十岁便由他亲自开蒙,蒲松龄从十一岁读书,先习三字经、 千字文,而后学习四书,再后学习五经。在强烈的求知欲下,蒲松龄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他开口成文,挥翰霞散,便是因为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文学的熏陶。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无论是经,是史,是诗,皆一点即通。蒲松龄十分喜爱的是这样的一些书:庄之、 列子、 史记中的游侠列传、 李太白集。甚至在他自己做了塾师以后,还亲自选编、改写过庄子、 列子,以教授自己的门人。他这样说:“ 余素嗜其 书。 ”“要其文光洋恣肆,诚足沾既后

3、学” 。这些作品中神奇瑰丽的想象,驰骋纵横的文笔,显然给蒲松龄以深刻影响,为聊斋志异提供了滋养。二 雅爱搜神,善于创造为蒲松龄提供了创作素材。正因为在少年时期就深受庄子等书里幻化离奇的故事的影响,所以蒲松龄“雅爱搜神” :“松,落落秋荧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聊斋自志)从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来看,蒲松龄的创作主要取材来源有三种,即:(一)收集民间传说(包括朋友间谈狐说鬼,邮筒相寄);(二)直接取材于当代的重大政治事件或现实生活;(三)以前人或同时代人记载的野史佚闻为创作凭借。这些素材都是蒲松龄有心收集的,是他雅爱搜神

4、的结果。在上述三种来源以外,我们还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些脍炙人口、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故事,如婴宁、 小翠、红玉、 梦狼等等,作者并没有在篇末注明是听某人讲的,也没有多少根据,说明他们是从前人作品中受到启迪,更不能胶柱鼓瑟,把它们同作家经历的人生变故、政治事件联系起来。它们是蒲松龄的独创,是这位艺术大师卓绝才华的集中表现。他们是蒲松龄从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出发,以全部心血熔铸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三、以“鬼狐史写磊块愁”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化的时代。他经历了明朝的灭亡,经历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经历了清朝入关前后的掳掠和镇压,经历了清初民族的和农民

5、的反清抗争。在清朝相对稳定的统一和巩固以后,他又幻想着通过科举制度的途径出仕,然而初显才华以后,紧接着而来的却是屡遭挫折,最后也只得到了一个“岁贡 ”的虚名。他除了短期到江苏给人做幕僚外,终生在山东农村生活。他始终没有放弃高升的幻想,然而随着幻想的破灭,他这个处于下层的小知识分子,直接地广泛地观察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种观察里自发地生产了“孤愤” 之情自 觉地体现在他的小说中,以“鬼狐史写磊块愁” 成了蒲松龄创 作聊斋志异的动机乾隆二十年,余集为聊斋志异第一次刻本作序言。他从同一时代读书人的角度,较为准确的分析了蒲松龄以“鬼狐史” 抒“ 磊 块愁”的苦衷:按县志称先生少负异才,以气节自矜

6、,落落不偶,卒困于经生以终。平生奇气,无所宣谍,悉寄之于书。故所宰多涉淑跪荒忽不经之事,至于惊世害俗,而卒不顾。嗟夫!世固有服声被色,俨然人类;叩其所藏,有鬼蜮之不足比,而豺虎之难与方者。下堂见虿,出门触逢,纷纷沓沓,莫可穷诘。惜无禹鼎铸其情状,镯镂决其阴霾,不得已而设想于杳冥荒怪之域,以为异类有情,或者尚堪晤对,鬼谋虽远,庶其警彼贪淫。呜呼,先生之志荒,而先生之心苦矣!然则是书之恍惚幻妄,光怪陆离,皆其微旨所存,殆以三闾侘傺之思,寓化人解脱之意欤?四、直面社会现象,揭露社会问题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目的。蒲松龄写了聊斋志异,还抵不上科场中三篇八股文,而他自己却认为是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何所为也

7、?他虽然写志怪小说,但心中未必完全跟那些专为志怪的前辈作者通道。他心目中追随的是司马迁, 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异史氏曰” ,议论 横生,表面看是效仿司 马迁,究其底里,蒲松龄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成了“史” 来看,通 过小说反映历史的真正面貌,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因而,直面社会现象,揭露社会问题才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目的,通过聊斋志异,蒲松龄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大胆地揭露,无情地批判,对突破这些社会问题的行为进行了热情地讴歌。概括来说, 聊斋志异突出地提出了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蒲松龄的笔下,当时的政治是非常黑暗残暴的,特别是中下层的封建官吏以及与之相勾结而受到庇护的豪绅恶霸,他们像恶狼一

8、样吞噬着弱者的生命,用蒲松龄的话说,就是“画面逢迎,世人如鬼” ,“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也。 ”席方平一篇就集中而典型地揭露了那种吃人的社会关系和官吏制度。蒲松龄幼而聪明,却屡试不第,他虽然长期没有破除幻想,醒悟过来,但是从他亲身的经历和对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广泛观察中,看穿了科举制度是一种坑害知识分子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反而培养出了各种各样庸碌无能的废物。在蒲松龄看来,封建社会提倡的所谓“学而 优则仕” 根本就实现 不了,因为考场已经成了腐败的交易场所,瞎眼衡文,无才得中而有才被黜。在蒲松龄笔下,还多方面地反映了妇女问题,如父母包办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由于妻妾制

9、而造成的家庭不和,嫡庶之争。更可贵的是他创造出了众多的朦胧的渴望着自由的青年妇女的形象,如婴宁、青凤等,他们已经在幻想的形式中初步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和束缚。五 结束语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 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 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 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

10、,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 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这段话深刻的反漾出“雅 爱搜神” 的意趣 为蒲松龄带来的 创作机缘, “鬼狐史写磊块愁”为蒲松龄 成就孤愤之书的动机,而此种种,目的也在于直面社会现象,揭露社会问题,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大胆地揭露,无情地批判,对突破这些社会问题的行为进行了热情地讴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