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需要十分精良,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后即成。宋、元、明、清时期, 冶金技术和 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 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 白铜钱,这
2、是铜 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色一些。 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 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先将熔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它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铸,都是一种手工
3、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母钱应具备的外观特征1、母钱应进行必要的铸厚修整通常,母钱都有一个经过仔细修整的精美的外观,但这并不都是出于审美意义上的考虑。对作为模具的母钱进行铸后加工修正,是为了保证在砂型上印制的阴文型腔清晰、平整、美观及必需的深度。一般情况下,对母钱修整至少要达到以下的程度,否则就会形成缺陷遗传,而影响
4、到最终产品制钱的外观质量。整个钱体上无漏铜及明显的毛刺、结疤;外轮、内穿及钱文的主线条端正、流畅,钱文笔划无粘连;对外轮及字口垂面与地张交界处进行必要的清根,钱上各个平面达到较好的平整度;外轮、内穿、字口的平面与垂面相交处无尖锐的棱角;钱文笔划转折处不成锋挺的硬角,而以较圆缓的曲线过渡,即所谓的铸造圆角。2、母钱应具有拔模斜度所谓拔模斜度,是指为了在印模后能迅速便捷的从型砂中脱除模具又不损坏型腔,而特意在模具垂面上加工出来的斜度。这是因为与模具接触的砂型界面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摩擦力,捣模过程中,型砂中水分不断逸出而产生收缩挤压又加大了这种摩擦力。为了保证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模具身上都必须具有拔模
5、斜度。具体对母钱这种特定形状的模具,其拔模斜度应体现在以下部位:外轮斜度外轮截面应为底大面小的梯形状。这种斜度有的似经车削出来的,在外轮上还留有肉眼可见的环绕外轮平面的带状痕迹;有的则是锉磨而成,用放大镜可观察到与外轮切线大致相垂直的有规律分布的细小痕迹;内穿斜度内穿斜度与外轮相反,呈底小面大的倒梯形状,穿孔平面较为光整平洁;字口斜度钱文中一些颀长笔划尖锐末端,其垂面高度逐渐递减而形成斜度,以避免脱模时挂坏砂型。应该指出,以上外观特征,仅是母钱应有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能据此就作出定论。因为,挑选品相精好的制钱加工出母钱的全部特征,在技术上是易于实行的。而且这种被加工了的制钱,也确实可以作为母钱来
6、使用比如,民间私自用于印模造伪钱,这种伪钱除了直径稍小、字口稍浅平外,其外观行制再无明显的破绽。母钱与制钱的尺寸差异及计算与同版别的制钱比较尺寸上的差异,是鉴定母钱最关键的环节。纵然世上有种种以假乱真的造伪手段,但却是无法加大其厚度和直径的。由于铜合金从高温液态变为室温固态发生的收缩,使得母钱的横向尺寸(半精、直径)及纵向尺寸(厚度)都要大于制钱。按铸造原理,这种收缩主要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熔融金属液态凝固为高温固态(固体温度仍为凝固点温度)第二阶段从高温固态冷却至室温固态脱除掉母钱后砂型产生的收缩甚微而忽略不计,可以认为母钱体积就是型腔的体积也就是制钱处于液态金属时的体积。下面就进行一些推
7、算。1、第一阶段收缩的计算据测定(2),唐、宋古钱的主要成分为铜、铅、锡三元系合金,其典型组成为铜 67.5%,铅 25%,锡 7.5%。成份与其最为接近的锡青铜(铜 80%,铅 10%,锡10%)的凝固体积收缩率为 7.3%(3),以此作为古钱的凝固体积收缩率进行近似的计算。设置钱为液态金属的体积为 Vy,为高温固体时体积为V1,按体积收缩的定义得:(Vy-V1)/Vy=7.3%而由于母钱体积就是液态金属的体积,即 Vy=Vm(Vm为母钱体积)则有:(Vm-V1)/Vm=7.3%整理为:0.927Vm=V11古钱可看作一个中间挖掉一正方体的圆柱体,则:Vm=3.14R*R*Hm-a*a*Hm
8、 2 式中:R母钱半径 Hm母钱 的平均厚度,即把钱上的外轮内穿钱文都融为一个平面后的厚度 a母钱内穿的边长 V1=3.14R1*R1*H1-a1*a1*H13式中:R1制钱为高温固态时的半径 H1其时的平均厚度,定义同2式 a1其时内穿的边长将23代入1得:0.927(3.14Rm*Rm*Hm-a*a*Hm)=3.14*R1*R1*H1-a1*a1*H14对于同一种合金,其在任一方向上的收缩率都是相同的,凑解该多元二次方程得:R1=0.975RmH1=0.975Hm5a1=0.975a2、第二阶段收缩的计算当制钱从高温固态冷至室温固态时,要发生冷却收缩,其线收缩率为 1.4%(4)。设制钱为
9、室温固态时的半径为 R2,从线收缩率的定义得:(R1-R2)/R1=1.4%整理为:R1=1.014R2 6将6代入5得:1.0142R2=0.975Rm整理为:R2=0.9613Rm 或:Rm=1.0402=R27根据生产过程,R2 实际上是铸钱毛坯的半径。但考虑到,铸钱毛坯在加工成为成品前的过程中,修磨外廓是数枚穿在一起进行(5),难以伤及半径。可认为,R2 也就是成品制钱的半径,则得:Rm=1.0402Rz8 Rz成品制 钱半径公式(8)的物理意义就是:由于在铸造过程中发生收缩,母钱直径与其翻铸的制钱直径差值,约为制钱直径的 4%。对此有两点要加以特别说明:1)由于古代铸钱印模为手工*作
10、,很难保证印制的行腔的深浅亦即铸钱的厚薄完全一致,所以尽量不用厚度作为鉴别母钱的参数。相反,印模却能保持直径相当高的精确性,因为对于纤细的钱文来看,只要有几分之一毫米的位移,都会使笔划变形不清。显然,用同一个祖钱翻铸的所有母钱,只要是钱文清晰完好者,其相互之间的直径差异是非常微小的;同理,用同一批母钱翻铸的所有制钱,只要是钱文清晰完好者,其相互之间的直径差异也是非常微小的。基于此,本文认为选用直径差异作为鉴别母钱的定量参数,是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的。2)公式(8)中所示数据,是按铜 80%,铅 10%,锡 10%的成分计算的。实际上古钱的成分会有出入。如对唐、宋古钱,通常铅含量要稍高一些,
11、可能会使凝固体积收缩率比公式(1)给出的值稍小。这是因为铜越纯收缩率就越大。如对明、清古钱,一般铜含量要稍高,如超过 80%较多,则可能会使体积收缩率比公式(1)给出的值稍大。不过,对照公式(1)、(5)可以看出,凝固体积收缩与其相对应的线收缩之比大致为 3:1。材质成分在小范围波动,对凝固体积收缩的影响不大,在对相应的线收缩率的影响还要减小,而对第二阶段线收缩率基本不影响,最终对我们所要关注的总的收缩率的影响则就更小。可以认为,公式(8)在一般情况下是适用的。基本特征是:1 具有相对精美的外观,具体体现在无明显的铸造缺陷,线条清晰,界面较为光洁、平整,方能保正印制型腔的质量。2 具有拔模斜度
12、,主要为外轮斜度、内穿斜度以及颀长笔划尖锐末端递减字口高度而呈现的斜度。3 具有比同版别制钱更大的直径,其差值约为制钱直径的 4%左右。中国古代多为铜质铸币,两汉时期以后间用铁钱。两宋时期的各年号铁钱较为常见。钱币铸造无论铜铁,均需雕母打模,制范浇铸。其所用制范“母钱”,为集泉者苦苦追寻之大珍。“母钱”中以北宋的“母钱”比较常见。“钱母”为铸造铁质钱币时所用打模制范的“铸母”。它的形制、文字等表现形式首先要符合决策者的需求。“铁母”与其他“母钱”一样,应是用非铸造方法制成的,否则,不应以“母钱”相称。“铁母”之称在研究、收藏中国古代钱币的领域中流传甚久。权威的钱币研究书籍中,也不乏“钱母”之拓
13、。综合这些泉界公认的“钱母”实物照片进行分析,可以判定国内尚未发现一枚真正的“钱母”实物。古代铸钱之“母钱”,必须具备下述特点:(一)不能是铸制的,再精细的铸制钱币必有更精细的“母钱”。“铁母”必须是雕刻、凿、打磨等方法制成。(二)任何一个国家和货币制厂造对铸造钱币都是严格控制的,严防外敌和民间私铸,而“母钱”是铸钱流程中关键环节,无论铸行中毁损,或铸毕再用,都应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管理方法,极不可能流入民间。(三)“母钱”的制成方法,决定了包括“铁母”在内的众多“母钱”所用材料既要耐用,又要易制,铸钱如系“翻砂法”,只要制成一个“母钱”就可翻出许多“蜡模”,若用“泥范法”,需制成多个同样的“母
14、钱”作范。用“母钱”制范时“母钱”既要坚硬耐磨不变形,又要材质相对延展,刀刻时不崩不酥,纹路精细深峻,宋人有多种材质可供选择,我们仅用铜锡两者相比,以锡制“铁母”而言,各方面因素均优于铜刺,且锡在两宋时期已能冶制,古人何必舍易求难,弃锡取铜制“母钱”。(四)“母钱”既非铸制,其上应无铸造的痕迹,并经多次制范,钱体某些部分磨损严重。古时各种原因导致的管理失控,混入流通钱中,难免万里漏一,但应出现在“母钱”所铸年代之后,数量极稀。(五)“母钱”制范,钱范在干燥成型后,尺寸会有收缩,制钱的金属液体入范凝固后,成型钱币也会收缩,但这两次收缩使钱币与“母钱”相比,变化细微。如铸铁钱,铁金属的收缩率要比铜
15、低,变化更加细微。所以,若以现公认存世的“铁母”与相同的铁钱相比,铜制“铁母”与其翻铸的铁钱两者在各方面差别应很小,其最大的区别在两者的直径上,但经过手实物和图录中的照片拓片相比,可以看出铜制“铁母”与铁钱差异很大,铜质“铁母”与铁钱虽能找出两者的形制、文字等方面十分相近如出一模者,但两者直径差异远远超出了理论上推算出的正常范围,并在所有能见到的“铁母”上都能看到明显的铸痕。年秋季的“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会”上,曾拍有中国当代著名钱币学家、中国钱币界的权威马定祥先生的旧藏,两枚北宋时期“铁母”。为我们再次认识“铁母”的真实面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宣和通宝”背陕*钱,“元符通宝”*钱,这两枚“铁
16、母”,历经钱币界几十年的实践、考验,无人提出过异议,并被翻印在多种钱币鉴赏书籍中广为流传。经过对两枚“铁母”的实物观测,可以认定,其确为北宋时期所铸铜质钱币,若定为“铁母”恐为不妥。(一)两枚钱币均有铸造的痕迹“宣和通宝”背陕*铜钱,其郭内和穿侧的边沿都留下明显的铸痕,文字笔画两侧除部分带有长期磨损的光滑平整痕迹外,大部分笔画边缘,尤其是凸起笔划靠近钱文地章处,铸制的原始痕迹十分明显。在钱文笔划繁密处,由于不易被磨损,平齐的地章上还有铸制留下许多细密的坑凹麻点,而易被人手和杂物蹭磨处已变成平滑的氧化包浆。如此枚“宣和通宝”“铁母”真系非铸造方式所制,应留下明显的刀具或其他金属工具的痕迹。“元符
17、通宝”*铁母不仅铁文上铸造痕迹明显,且钱体面背穿部位置明显偏离,这是只有铸制钱币才能出现的弊病。穿口铸制出的毛边尚存,面背布满细密的麻点状铸痕尚未被磨损,其他工具的痕迹更没有出现。(二)两枚钱币的精细程度,尚不能达到作为现存同类铁钱的“母钱”标准。假设这两枚“宣和通宝”背陕*钱和“元符通宝”*钱没有任何铸造痕迹,确系雕制的“母钱”,与同种流通铁钱相比,也不够“铁母”的标准。“宣和通宝”背陕*钱虽穿部边沿相对规整,但钱文边缘毛刺较多,五个字的笔画繁密处模糊不清,文字笔画变浅,钱体不厚。“元符通宝”*钱的笔画较浅,其“宝”字不仅钱文笔画浅,且各笔画交叉“糊”在一起,十分不清楚,如何能当“铁母”。而
18、同类铁钱在钱文点画、结构、穿郭位置等方面相似者,精细程度与这两枚钱不相上下,所以更难以使人相信此两枚钱币为“铁母”。(三)钱体上流通使用痕迹明显,说明曾在一定时期内进入了流通领域。这两枚“宣和通宝”背陕*铜钱和“元符通宝”*铜钱从钱文风格、铸造特点、工艺水平方面来看,确系北宋时期所铸,而铸出后曾进入流通领域,不仅在作为“铁母”不可能混入流通钱中,即使混入流通钱币中,也会被人们因与众不同的钱体特点被挑选出来。不会长期混在流通钱中被我们今天所发现。许多北宋和南宋时期的“铁母”,没有被发现于铸钱工坊遗址和官衙遗址中,却被发现于流通钱中。如果说由于当时管理不严,或因其他原因有极少数铸钱的“铁母”混入流
19、通钱中,并不违反常理,但若大量的“铁母”均发现于古代流通钱币中,很难让人们凭此相信这些“铁母”的“母钱”性质。而诸多钱币书籍图录中有关白铜“母钱”的说法,更为无源之水。从诸多被认定为“铁母”的铜制钱币上,可以看到其具有的铁钱特征。要在一个只有几平方厘米的面积上,用几克重的铁金属铸制钱文纤细繁复的钱币,除需十分了解铁金属的特性,并具有成熟的铸造技术外,还应根据铁金属的物理化学特性,调整铸钱用的模具,加厚钱体,并相应的使钱币中的穿郭,钱文横截面加高,形成同种钱币,铁制者具有径大,体厚,钱文深峻的特点。而用铸制铁钱模具铸出的铜钱,除具有铁钱径大于铜钱,略厚于铜钱,钱文深峻的特点外,其整体工艺更加精美,很容易被人们误当成“铁母”。加之两宋时期铁钱多为出土品,锈蚀比较严重,而出土的铜钱锈蚀较铁钱为轻,铜铁两钱精细程度反差很大,这也是被误当成“铁母”的客观原因。古代铸钱中无论是“铁母”还是“铜母”应该是存在的,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多是清代的铸钱“母钱”。 普通钱字口往往有粘连,铸口明显,制作粗糙的特征,祝君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