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志:志趣、心意。峨峨:高耸的样子。洋洋:宽广的样子。卒:通“猝” ,突然。操:琴曲。 附加题:译文参考: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
2、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到哪里隐匿我的心声呢?”一、文学常识1、 节选自列子 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伯牙”是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他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被传为佳话。2、列子,名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要作品有寓言故事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
3、,隽永味长,发人深思。二、重点字词。1 志:意念,心情。 2 峨峨:山高。 3 洋洋:盛大的样子。4 所念:心中想到的。 5 阴:山的背面。 6 卒:通“猝”,突然。7 援:拿,拿过来。 8 穷:穷尽。 9 趣:旨趣,意旨。 10 逃:逃避。 三、重点句子意思。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心中所想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的到。2、钟子期辄穷其趣。钟子期就点明他的情趣。3、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4、吾于何逃声哉?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四、主题思想。本文描写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故事,反映了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五、写作特色。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结构自然紧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特别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这种自然而美的感觉越发明显,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六、难点探究。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1、“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2、“知音”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知音”表现在“伯牙所念,种子期必得之”,作者以这句话承接上下文。3、由对“知音”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抒发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求,突出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