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雏凤新声”大学生讲坛优秀讲稿之土家族.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606893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雏凤新声”大学生讲坛优秀讲稿之土家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雏凤新声”大学生讲坛优秀讲稿之土家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雏凤新声”大学生讲坛优秀讲稿之土家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雏凤新声”大学生讲坛优秀讲稿之土家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雏凤新声”大学生讲坛优秀讲稿之土家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体育学院 孙美琳)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很荣心能站在这向大家介绍我的民族土家族。至于为什么我会来讲我的民族,这还要回忆当年我大一那会时的一件趣事了,记得是在军训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知道我是土家族时很好奇的问了我几个问题,他说“你们土家族人都住在哪呀!是不是在山洞里呀!你们都穿什么衣服呀!吃些什么东西呀!”一连串的问题把我问傻了。当时我愣住了,傻傻的看着他,而他则用虔诚的眼神望着我,良久,我们相视而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许有同样的疑问吧!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走进生活在层峦叠嶂般大山中的土家族,踏上鬼斧神工的土家寨,感受那淳朴的土家风情吧!首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土家族的基本情况吧!

2、一、土家族的现状及来源土家族是在鄂,湘,黔,渝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 在全国各地也有散居。比较有名的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 万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 或“五溪蛮”

3、。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 、 “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以“毕兹卡” 为族称(本地人的意思) ,系氐羌族群。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比较接近于彝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我们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特别崇拜白虎神!了解我们土家族的基本信息,那我们就来解决开头同学所提出问题了,通过前面的介绍也许大家都觉得土家人就是住在那些山势险峻的大山中,住在天然的房屋山洞里面吧!其实不然,在那层峦叠嶂的大山中却是另一个别有洞天的

4、景象!不信,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这些图片吧!(播放吊脚楼的图片) ,看到这也许还是不能很明白这是什么东西,不过听了下面一首歌这谜底就解开了。 (唱小背篓 )这就是被称为巴楚文化“活化石” 的土家吊脚楼。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形式各异。其基本结构是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或收获了的农作物,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我们的祖先制造吊脚楼主要是为了防止豺狼虎豹等猛兽的袭击。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现代化的“小洋房” 也在土家寨拔地而起了。 (播放图片)他们固然没有别墅的豪华与霸气,

5、但是它们却是朴实的土家人靠勤劳的双手所建造的温馨的家园。好了,第一个疑问的谜底我们揭开,紧接着来揭开第二个谜题土家人都吃什么?在中国传统营养摄生学说与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然而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土家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总的来说大体为以下四点: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于温胃健脾。 ”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碗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

6、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二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黄豆、绿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土家人喜欢以苞谷、洋芋、红薯混着大米而食。其中包谷饭,洋芋饭比较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而洋芋饭(土豆饭)做起来比较复杂,说起土豆饭就看着这些金黄的锅巴我就垂帘三尺了。黏黏的土豆入口即化,香味四窜,嚼着这些那更是一种享受呀!吃过的人都会留恋往返,赞不绝口。在我的家乡它几乎是每位客人必点的一道美食。三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

7、吾幽思兮,落笔成赋。 ”而对土家人而言, “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主要有以下三种酒一为苞谷酒,就是用包谷为原料所酿成的醇香美酒,二为咂酒 是用高粱酿成的甜酒,装在坛子中储藏一年或数年,然后用热开水冲泡,以竹吮吸,用以在宴会上招待佳宾,或在劳动中驱散疲劳。 土家人咂酒待客,都是从肃静开始,到酣畅淋漓,尽欢而散。虽然每一饮一注水,酒越饮越稀薄,但每宴都要醉倒不少人。三为糯米酒。也称甜酒、米酒。用糯米或苞谷酿成,装入坛中,待酿好后连糟一起煮食或冷饮。酒渗透于土家族人民整个生产生活活动中,它与土家人民的宗教信仰、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土家人有事必有酒,事事不离酒。酒是祭

8、祀的必备品。四是喜饮茶。土家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 茶经这样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 ”而在土家人眼里, “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诀之一。 而油茶汤更是土家人非常钟爱的食品。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恩施州土家油茶汤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州中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更是在中国首届茶文化节中博得了“来凤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五典型食

9、品合渣饭与遇岁时节令、婚娶丧葬等办事时必上桌的土家十大碗是土家人比较钟爱的食品。但是腊肉更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腊肉扣完香飘十里,勾人食欲,鲊广椒炒腊肉更是妙不可言!另一个就是糍粑它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过年要打糍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馈赠亲友互送粑粑。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

10、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土家饮食特产是土家民族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繁衍生存过程中物化的结晶,它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提升,形成了今天集天地之灵气、汇山肴之精华的清新一族,山寨遗风、饮食之魂,让世人莫不惊叹。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特定的服饰,不同的民族的服装不仅仅是区分各民族的标志更是这彰显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它更接近生活。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人的头巾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

11、在头上,包成人字路,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穿草鞋或蓝布鞋;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女人衣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 , 脚穿绣鞋;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跟汉族差不多,只有喜庆节日或边远山村,才能有一睹传统民族服饰风采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勤劳的土家人在吸收纺织技术的同时也不断的创新,创作出了享誉世界的土家族土锦-“西兰卡普”。史称,又称“ 打花铺盖”,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已有两千

12、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今天的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已经从山寨,走向全国,甚至冲向世界了。2003年10 月。来风县土家织锦村受到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邀请,参加在巴黎文化中心 卢浮宫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服饰文化” 展览,土家儿女唐华、唐山在浪漫之都祥各国贵宾现场表演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工艺,得到了中法文化年组委会的赞赏。西兰卡普的魅力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时尚一族的青睐,成为外国游客

13、来华必购的民族手工艺品。美丽的织锦不仅仅是土家人勤劳的体现更是土家人智慧的结晶。土家人在翠萍环列的群山包绕中辛勤的耕耘着,他们在创造生活文化的同时也不忘用歌舞来填充业余生活。土家族素有“歌舞之乡”美称。俗话说“ 土家人民爱唱歌,开口一唱一大箩” 土家人用歌声与舞蹈来表达对自然、对神灵、对幸福、对爱情、对生存于死亡的理解与诠释。不仅歌词优美,曲调也十分委婉动听。既有风情万种的山歌,也有强调高亢的号子,更有节奏鲜明,情意真挚的神歌等等。请听(放龙船调) 。 (互动环节)大家也许有点耳熟,大声告诉我它的名字好吗!对,它正是世界25首民歌之一的土家民歌龙船调 ,滔滔清江水,日夜流淌的是土家儿女的深情,

14、悠悠龙船调唱不尽的是妹娃,艄公的浪漫。就这样听是不是还缺少了一些东西,仿佛没有领略土家对歌的万种风情,那大家需不要需要现场倾听那土家原滋原味的山歌对唱?(主要是对唱黄四姐与六口茶)那好,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土家儿女上台为大家表演那原生态的土家山歌对唱。好的,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土家族的儿女。美丽的山水,纯朴的民风使得土家歌舞就像一坛探未曾启开的千年佳酿,春香浓郁,散发出迷人的魅力,风情万种的土家对歌,柔情缠绵的女儿会,唱响世界的龙船调 、幽默诙谐的黄四姐 ,凝结着浓浓的土家风情,把土家人的生活点滴串成一卷美丽的诗篇。优美的歌声,动人的旋律,让人禁不住跟着动感的节奏动起来,跳起欢快的舞蹈!土的

15、舞蹈丰富多彩,不仅有被称为“中国舞蹈活化石” 茅斯舞,而且也有热情奔放的肉连响,更有大气磅礴的摆手舞。 (放视频肉连响与摆手舞)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描述的就是万人摆手的恢宏场面。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传说等内容。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 “小摆手”两种。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 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抵御外患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向老官人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是挖土、 插秧、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互动环节)看了刚才的片段大家是不

16、是觉得意犹未尽,想不想一睹土家艺术之花摆手舞的风采!那好就再次请出我们的恩施土家族的姑娘小伙,为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摆手舞表演。在恩施有这样一句话叫“春起龙船调,夏闹潜伏节,秋赴女儿会,冬来过赶年”即土家族过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也就是过腊月二十九或者二十八。我们谓之“过赶年”。这是为什么呢?明史记载,在明代嘉靖年间,正值年关,土家族首领突然接到朝廷圣旨,要调土家土兵协同抗倭。可按路程计算时间,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让出征官兵过年再走,就决提前过年。这样既可以犒赏战士,稳定军心,又给倭寇来个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结果土家士兵立了“东南第一战功” ,后人为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就一直传承着这样的习俗。知道

17、今天土家人在过吃过团年饭前,还会挑着扁担,吹着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当然现在在看着点点火光,带给我们的是温暖与幸福!特色民俗东方的情人节女儿会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二就是土家人盛大的女儿会,它又被称为东方情人节,这是一个一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择偶为目的的集会。每到这一天土家姑娘就都会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里长外短,层层叠叠,背着花背篓,装着自己绣的鞋底等女红或是土特产去赶集。到集市后就把土特产摆到街道两旁买。而小伙子更是三三两两的去逛集市,买东西是假,选人是真。若两个人相互有好感,就会对山歌,对着对着就到街道外的丛林中敢“女儿会” 。若姑娘对小伙子不满意就会不断的抬高自己土特产的价格,让小

18、伙子知难而退。 (播放视频)女儿会既是未婚青年交友择偶的自由场所,也是已婚青年控诉封建婚姻,宣泄情感的合法领地,特别是那些从小青梅竹马后来又劳燕分飞的恋人,也一定要利用这一难得得的机会见上一面,相互安慰,一诉衷肠。女儿会自然也就自成了土家儿女反抗封建礼教,捍卫婚恋自由的重要形式。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土家的老祖宗的仁慈与宽容,在不得已接受封建礼法的同时还给自己的宝贝儿女留下了一片自由浪漫的空间!奇特的婚俗哭嫁婚俗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个性与特征的文化现象,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种色彩斑斓的婚俗文化。土家儿郎是高山,土家女儿是柔水,山水结合即风高浪急又缠绵多情。土家妹子要出嫁了,一场荡气回肠的

19、悲喜大戏也就开始了。 (先看几张图片)人喜则笑,遇悲则哭。在大喜之日,新娘子出嫁为何这么会痛哭流涕呢!这就是我们土家族特有的婚礼习俗哭嫁。哭嫁就是土家姑娘出嫁前的一种哭唱。关于哭嫁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在鄂西土家山寨里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土家妹子阿妹,就在她要与他阿哥结婚时,让山里的山妖知道了,山妖就要抢走阿妹,这可把阿哥极坏了,他知道山妖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主呀!如果不照办那大家都有生命危险!可是阿妹却叫她阿哥如期举行婚礼。山妖大怒,在结婚这天就直接来抓人,可还没到阿妹家就传来阵阵哭声,走进才知道是阿妹怕得罪了山妖大王在自己的房间里自杀了。阿妹就躺在床上用一块红布遮着脸,而自己的亲人都在旁边失声痛

20、哭。山妖不信,就去揭开红布,一看果然是阿妹。而不远处又传来阵阵 吵闹声,原来是阿哥带着一大群人赶来了。他们有的手中拿着大而粗的棍子,有的拿着很粗很长的绳子,阿哥见到心爱的人被山妖逼死,就要和山妖拼命,大家就朝他冲过去。这时山妖就说,人都死了,我不要了给你吧!说着就逃走了。就在大家伤心之余,却听见阿妹房间有笑声传出来,一会一个头盖红盖头的新娘走了出来,这不是别人正是阿妹。原来呀!阿妹让自己假死,在山妖来时大家都痛哭。想来他也不会要一个死人的。而阿哥他们带来的棍子、绳子则是用来抬阿妹的嫁妆的像什么衣柜、木箱等等。就这样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以后与哪家姑娘出嫁怕山妖来抢就要在出嫁时哭了,久而久之也就有了

21、哭嫁的习俗。当然,这只是老人们的传说。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接骨种” 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由于山大人稀蛮不出山,汉不入峒,加之交通不便,当时的土家男女联姻是靠父母在族内相互“许亲” 。也就有了“姑家女,伸手娶,舅家要,隔河叫。 ”的俗谚。二是 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三是 童养媳,就是所谓“引来” 的,从很小就被引到了夫家。四是 改土归流后以“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为准则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开始盛行,从而把土家族妇女推向了更为悲惨的地步。这些显然都是束缚土家族女性婚恋自由的枷锁

22、,都是造成土家族女性哭嫁的重要原因。在这种社会土壤中也必然会萌发土家族女性血与泪的控诉。那么哭嫁歌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了。一是怨婚姻 骂媒人 通过骂媒人来宣泄对包办婚姻的怨愤。二是对未知生活的隐忧。出嫁,意味着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来说对新生活无疑就充满了惶惑,迷茫。三是表达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随着时代的进步,包办婚姻逐渐减少,于是,倾诉亲人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凄凉哀婉,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 哭哥嫂: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难舍难分骨肉同胞。兄嫂待妹千般好

23、,为妹费心又操劳。这大恩大德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爹娘前代妹多行孝四是亲人用哭对新娘表示祝福和劝解 亲人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用“哭” 来表达出不舍之余时,还对她们的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希望他们美满幸福,同时也给他们讲述一些做人的道理。在哭嫁的过程中新娘的怨与恨,爱与憎,苦与闷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也使新娘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宣泄;另外在土家族中新娘能否哭,是否哭的好是衡量新娘贤德孝顺的标准。土家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姑娘是不准出嫁的。所以土家族姑娘自十二三岁就要开始学哭嫁,凡村中有嫁女喜庆,必定自发前往通宵达旦陪伴待嫁女子,以便观摩学习,直到自己行将出嫁时。姑娘在婚前三天、半月、有的甚至提前一两个月时间

24、,就开始哭嫁,越近婚期哭声越悲,临嫁前往往通宵达旦地哭嫁。在临嫁的前一天,新娘要邀请自己九位未婚闺中密友,陪着新娘哭,叫“十姐妹会” 。 新郎来轿娶亲的当天必是哭嫁的高潮,临上花轿之前要一面哭一面拜别乡亲父老,临别秋波之时简直就是一场哭声大合唱。新娘出嫁之前还要“撒筷子”祈求娘家人丁新旺,撒完后新娘就不能在踩娘家地了,的劳烦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背她上轿了。上花轿,唱着“哭嫁歌” 就到了夫家。等到姑娘三朝回门后这场以歌代哭,既热闹又悲沉的婚礼就圆满的画上了句号。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场面宏大的哭嫁场面很难得一见了,很多地方仅仅只保留了哭嫁的精髓部分。土家族哭嫁作为民族学的一支奇葩,它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25、, 女性用它来表达心意, 体现了淳朴的民风和热爱生活的理想。若悲若喜,悲喜交融,把迎娶嫁送的喜悦与哀怒通过哭唱结合在一起,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区域文化意蕴。过渡句如果说结婚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那么丧葬也就是人生旅途的终结诡异豁达丧葬-跳丧(看几张图片)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伤心事,谁会在此时击鼓踏歌至通宵达旦?土家之嫁,曰“哭嫁”;土家之丧,兴“跳丧 ”。土家的葬礼同样是一幕惊世骇俗的悲喜剧。只是与女儿悲悲切切的哭嫁不同,跳丧更多了几分阳刚、几分坦然、几分悲壮、几分诡异。这种丧事喜办的形式,在土家寨叫做“热热闹闹陪亡人,高高兴兴办丧事”。

26、 跳丧又叫跳“ 撒尔嗬”是活着的人要为亡人举办盛大的欢送晚会。按照土家人的习俗,丧家在老人去世后,孝子首先要跪在亡者床前,燃烧一种当地制造的很粗糙的黄色草纸,土家人称之谓“落气纸” 。在将亡人装殓入棺后,即燃放鞭炮或派人翻山越岭去告诉亲朋好友,叫做“ 报信 ”,亲友及乡邻在得到报信后,即从四面八方赶到丧家,土家人称之谓“奔丧” 。前来奔丧的亲友至家,会对孝家后人说一声:“恭喜你尽孝哒!”夜渐渐深了,吊丧的人们吃过晚饭后,最热闹、最浓烈的跳丧也要开场了。掌鼓歌师父走到灵柩旁,拿起鼓捶擂响了牛皮大鼓,随着“咚咚咚” 的鼓点节奏,掌鼓的歌师高声唱出了跳撒尔嗬开场的第一个曲目“待师 ” “我打鼓来你出

27、台,黄花引动白花开”伴随着鼓声和歌声,前来奔丧的土家汉子两人相邀上前,随着鼓点踏着节奏,自然地走到灵柩前起舞,边跳边唱 “跳撒尔嗬哎 ”。跳丧音乐高吭朴实,欢快活泼,舞姿雄健有力。 (播放视频)当狂欢接近尾声,一些地方的丧俗中还有道士为亡者开路。之后就是“闭殓出柩”即将棺盖打开,让亲人们最后告别,然后封殓。毕竟是见亡者最后一面,这时亲人也往往悲从中来,哭声四起。最后就是送葬上山,16个汉子抬着棺木上山,抬到事先安排好的地方下葬。至此一场丧事结束。活着的人们用歌舞欢送死者安然归去,又用歌舞来迎接的生命的诞生;或是用歌舞来洗涤人生的悲愁,冲淡死别的痛楚,激起还在生活着的人们的勇气。这彰显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关,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豁达与坦然才成就了土家人的勤劳与淳朴,才形成了土家的特色民俗文化,也正是有了56个不同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才构造了我们巍巍的大中华!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