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古典音乐家简介巴赫 JSBACH(1685 1750)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巴赫于 1685 年 3 月 21 日出生于德国的埃森纳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在这个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乐家中,以约翰 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亲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风琴师。他早年丧父后,便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幼年的巴赫对音
2、乐兴趣浓厚,学起音乐来异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暂露锋芒。他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广泛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以后又在吕奈堡的教学里担任歌手。这个时期,他在吕奈堡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知识。中学毕业后,巴赫开始了自己艰苦的音乐艺术生涯。从 1708 年开始,他一直在魏玛、阿恩斯塔特和谬尔豪森的宫庭和教堂里担任乐师。当时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困窘,在这种状况下,他还是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在这一点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乐
3、大师亨德尔大相径庭。亨德尔一直侨居国外,其作品风格受意大利等国音乐风格的影响较深,在创作上偏重于主调音乐, 而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他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了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等。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
4、、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 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一生对音乐艺术贡献巨大。他继承和发展了前辈曲家的创作手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交响音乐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钢琴音乐也十分突出,为后来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巴赫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时生活贫困,作品无人过问。死后数十年才得到人们的重视,被推崇为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1750 年 2 月 28 日,巴赫在莱此锡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乔治 弗里德
5、里希 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95亨德尔与巴赫并称为巴洛克音乐最伟大的作曲家。1685 年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他热爱世俗音乐,于 1703 年移居汉堡(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担任该地歌剧院管弦乐团院长后,开始潜心于歌剧的创作,不久即受到乐界的瞩目。亨德尔于二十一岁时离开故乡德国到意大利并活跃于该地,随后四年已有相当的成就,直到 1710 年返国担任汉诺威选帝候的宫廷乐长为止。同年他首次访英演出自作歌剧,在伦敦受到疯狂般的好评,因此 1712 年第二次访英时,即长居伦敦,不久就成为英国的音乐
6、权威人士,并在 1726 年加入英国藉。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其中部分更在欧洲其它地方上演过,亦以此经常与意大利作曲家波隆契尼互争长短!在英期间,亨德尔继承菩尔赛的地位,在 1713 年为圣保禄大教堂写下一些合唱作品,更在泰晤士河上以著名的水上音乐(Water Music)取悦了乔治一世与整个朝廷。1719 年他组成了皇家音乐学校( Royal Academy of Music)以发表其歌剧.。从 1732 年起开始以英语写作神剧。三十年代未开始,从事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一生共写了三十二部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也是在英国写的,对英国音
7、乐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 1742年都柏林首演了他最受欢迎的神剧弥赛亚(Messiah),其中的哈里路亚(希伯莱语赞美上帝的意思)流传最为广泛。亦以此为自已打开另一个全新的创作空间。接着他写了一些管风琴协奏曲、颂歌和管弦乐作品及 1749 年为庆祝乔治二世在法国的胜利而作的皇家烟火(Royal for Fireworks)。除了歌剧和神剧以外,亨德尔也谱写了为数甚丰的协奏曲和奏鸣曲,这些纯巴洛克样色的作品,主要是为剧场和公开场合演奏的目的而写,其中蕴含着相当的戏剧色彩,这一点与巴赫的作品主要是作为教会演奏之用,正呈鲜明对比。作为歌剧、古键琴奏鸣曲、管风琴赋格、协奏曲、管弦乐曲和神剧等多方面
8、的能手,亨德尔是当代除巴赫以外最有声誉的作曲家。他将这些从十七世纪承袭而来的曲式加以变化和扩展,将不同的欧洲风格融会贯通,写下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乐章。晚年亨德尔不幸双目失明,1759 年病逝于伦敦,按其遗愿葬于西敏。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 22 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 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
9、,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 岁开始弹琴,6 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 11 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 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16 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
10、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 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 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 1781 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
11、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 35 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 年 12 月 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 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
12、,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主要作品: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乐 降 E 调第 39 号交响曲 帝王G 小调第 40 号交响曲C 大调第 41 号交响曲丘比特协奏曲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降 B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C 大调钢琴协奏曲第
13、 21 号 A 大调钢琴协奏曲第 23 号 其它 弦乐四重奏狩猎路德维希 凡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贝多芬于 1770 年 12 月 16 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这一点后,决心把他培养成另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好以此作为他的摇钱树。但贝多芬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演奏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学会音乐的。当时年仅五岁的贝多芬经常被父
14、亲锁在屋里,从早到晚地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小贝多芬经常强忍着痛苦和委屈在钢琴上一遍遍地练习,如果不是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的话,他就可能就会永远厌恶音乐了。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十岁开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1792 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
15、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是鲜明独特,他的作品中热烈激昂、振奋人心的斗争音调十分突出,这与贝多芬坚强的个性及其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意识是紧密相联的。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革命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渴望全人类的解放。贝多芬把这些思想与观点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内容,在作品中体现出革命的斗争精神与人民的愿望。发果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清澈的泉水,贝多芬的音乐就是熊熊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6、:早期作品受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风格轻快流畅;中期作品则体现了他自己的特有的音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复杂,同时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因素。 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九部交响曲、一部歌剧 费德里奥、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管弦乐序曲:埃格蒙特、柯里奥兰以及大量的声乐器乐及戏剧音乐作品。这些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对贝多芬以后的历代作曲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这些伟大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一笔丰厚的宝藏。 1827 年 3 月 26 日,这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音乐巨人终因贫病交加而与世长
17、辞。朗兹 约瑟夫 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之一的海顿,出生在奥地利东部的一个村镇罗劳。他家境贫寒,父亲是一个车匠。从孩提时代起,他就显露出出众的音乐才华。一个当校长的亲戚成为他音乐的启蒙老师。6 岁的时候,他进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任唱等班男歌童,在那里,他受一些音乐基础教育,并继续学习小提琴和声乐。16 岁时,因变声被解雇,几乎流落街头。但他仍顽强地学习音乐。29 岁时,被艾斯德哈吉亲王聘为乐长,生活稳定下来,并在此度过了 30 年光阴。作为宫廷乐长,海顿首先是亲王的奴仆,必须按亲王的意旨办事。除了作曲和指挥以外,他还要
18、看管乐器、训练歌手、抄写分谱、监督所有音乐家的行为。但是,宫廷的乐队、合唱队、歌剧院等又为他提供了写作的机会,并使他能够直接检验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这使他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海顿对音乐创作严肃认真,对团员亲切,大家都称他为“ 海顿爸爸“,连莫扎特都这样称呼他。1790 年,艾斯德哈吉亲王去世,新亲王解散了乐队,但是保留了海顿的乐长头衔和薪俸,他成为自由音乐家。于是他马上启程去维也纳,然后去了伦敦。在伦敦,他指挥演出他作品,大获成功促使他一年半以后再次访问伦敦,并再次获得成功。两次出访,他写下了他最后的 l2 部交响曲 ,总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他同类作品中的最佳之作。海顿的主要成就在交响乐的创
19、作方面。他并非交响乐的首创者,在他之前,巴赫和亨德尔等人就为这种体裁进行了尝试。海顿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为交响乐确立规范的人 ,所以,后人称他为“交响乐之父“.海顿一生创作了 100 多首交响曲。他的许多通俗交响曲都被起了绰号。据说艾斯德哈吉亲王每年夏季都要带乐团避暑。有一年,避暑时间延长,团员们都想回家和亲人团聚,怨声载道。海顿灵机一动,便写了一首新曲。这首交响曲不像其他交响曲一样,整个乐队一起结束。当演奏到最后一个乐章时,队员们根据总谐的提示,先后结束了自己声部演奏,然后吹灭谱架上用以照明的蜡烛,带着乐器默默地退场,先是圆号,然后是双簧管、单簧管、低音提琴。最后,只剩下两位小提琴演员,在仅有
20、的两支蜡烛照耀的昏暗舞台上,奏着凄惋的旋律。这种充满伤感的结尾使亲王大为感动,第二天,他就放乐队休假回家了。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告别交响曲。l791 年,在维也纳一个贵族的府邸里 ,正在演奏海顿的G 大调第 94 交响曲。当乐曲进行到慢板的第二乐章时,许多并不懂得音乐的贵妇人又开始昏昏欲睡了。突然,乐队爆发出巨雷般的强奏,使那些女士们大吃一惊,睡意全无。这是海顿对那些不懂艺术而又附庸风雅的人的一个教训。这首交响曲也就被称为惊愕交响曲 还有一次,有海顿第 96 交响曲首演的时候,一盏大吊灯突然落下,摔得粉碎,但是却没有砸伤一个人。这首交响曲便被称作奇迹交响曲。海顿还写了二十多部歌剧和不少的声乐作
21、品,但是没有多少惊世之作,连他自己都认识到在这一方面,他是无法和天才横溢的莫扎特相比的。海顿在交响乐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柴科夫斯基说:“ 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舒伯特(Franz Sdhubert 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贝多芬的崇拜者,在贝多芬的葬礼上,他擎着火炬非常悲痛地跟着送葬的行列,把贝多芬的灵枢送到墓园。一年后,他竟也染上热病,追随他心中的偶像而去了。在舒伯特短暂而痛苦的一生中,舒伯特过的是贫穷的生活,他的天才是在他死后才被人们认识的。舒伯特 l797 年生于维也纳附近的里克登塔。他的父亲是当地一所学校的校
22、长。他受过的音乐教育,是小时候父亲教他小提琴、钢琴。早期他曾在父亲的学校中任教,因不喜欢教师生涯,辞去教职,开始独立生活,以教音乐私人学生、出售自己的乐谱和为戏院作曲为生。在短短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舒伯特写了 600 多首歌曲、l8 部歌剧、歌唱剧、 lO 部交响曲、l9 首弦乐四重奏、22 首钢琴奏鸣曲、4 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大量音乐作品。他最擅长的是艺术歌曲的写作,因此有“歌曲之王“的美誉。舒伯特性格内向,他不是为了赚钱而创作 ,因此他始终赚不了大钱。但他却善交朋友,至交好友很多,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舒伯特集团“ 。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娱乐,友谊弥补了他物质生活的不足。舒伯特是一个富于幻
23、想的人,他比贝多芬有更多的诗人气质,对于歌德的诗歌,他能更好地把握全部微妙的变化。在他的 634 首艺术歌曲中,就有 1OO 来首是根据歌德的诗歌谱写的,还有的采自席勒、海涅等人的诗歌。据说贝多芬见到舒伯特的歌曲集,为内中的美丽大为吃惊。好几天,他拿着它们不忍释手。后来,贝多芬对另一位年轻朋友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安舍姆,有我的思想,但弗兰兹(舒伯特) 有我的灵魂。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的大师 ,世上至今没有人能超过他。他创作的速度惊人。他的朋友记述他写作名作魔王的情形:“我们走到门口,见他捧着一本书,高声朗读魔王的诗。他读得十分出神,全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来访。他拿着书册在室内反复徘徊,突然把身子靠
24、在桌子上,拿起笔在纸上飞速地写着,然后拿着记下的谱跑到空微克德学校去弹奏改谱当天晚上整个学校已经在唱魔王。“ 还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去,未见到主人,却发现桌上有一本缪拉的诗集,他非常喜欢,便擅自将诗集带回家去。第二天,朋友到舒伯特家,他已写了三首曲子,这便是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中的三首。这部声乐套曲用一系列歌曲讲一个故事 ,共 20 首曲子,现在仍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 另一部声乐套曲冬之旅也是根据缪拉的诗谱写的。这是所有浪漫歌曲中最有价值的一首,也是舒伯特歌曲中最美的一首。全部 24 曲,以晚安、菩提树、流不尽的泪、街头卖药者最著名。很多人都认为舒伯特只要写一首冬之旅便可成为名垂千古的作曲家了。
25、 歌曲 鳟鱼 是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诗所写的。后来此曲被采入A 大调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也叫鳟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歌曲反映出他把诗看作是产生灵感的动力,旋律线条的形态和性质、和弦的选择、节奏的特点以及全曲的整体结构都是为诗服务的。 现在,在音乐会上,我们还经常听到他的摇篮曲、圣母颂、听,听,云雀、小夜曲等优美的歌曲。 舒伯特写听,听,云雀时,曾经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伯特和他的朋友们去郊游,当他们高高兴兴地在小餐馆吃饭的时候,舒伯特突然吵着要五线谱纸,朋友们知道他的灵感来了,但谁都没有带五线谱纸,他们赶紧把菜单翻过来,在后面画上五线谱,让他在上面作曲。舒伯特在写大量的歌曲的同时,也写了不少器
26、乐曲。这些器乐曲以未完成交响曲为代表。这是在他逝世那一年创作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只完成了前两个乐章,第三乐章只写了几个音符,就没有再写下去了。有人认为他写完两个乐章就去世了。也有人认为他因为失恋,“如果恋爱不成功也就不想完成此曲“;还有人认为第一、第二乐章实在太美了,因而没有必要再写第三、第四乐章了。但是这首交响曲虽然形式上不完整,内容却很充实,勃拉姆斯就认为:“这首曲子并非未完成。“ 舒伯特常常把歌曲的题材编入器乐中 ,因此他的器乐曲非常自然,具有歌唱性,像潺潺的溪流那样柔美而流畅。他用这种方法写作钢琴曲,创造了一种他称之为 “音乐瞬间“的小品,其实就是后来舒曼、门德尔松、
27、勃拉姆斯等人创作钢琴小品“无词歌“ 的最早范本。 舒伯特常说.“ 我是为了作曲而生的。“这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他死后 ,遗体被埋葬在他尊敬的贝多芬墓旁。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浪漫乐派到了罗勃舒曼手中臻至开花结果。舒曼本人反应了浪漫乐派的种种特质,他善于幻想、内省,在精神上与当时的文学活动相契合。他是革新者、批评家、为新鲜事物摇旗呐喊的运动家,也是做曲圣手。他早期的音乐几乎摒弃所有旧体制, 后期则重拾传统中的交响曲及四重奏。他是坚决反对古典乐派的先驱, 即令他是出众的理论专家,且音乐知识也决不下于当时任何音乐家,但是先前存在的形式对他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他
28、明告世人:所谓形式并不是为了服务学院派的人物而存在,而是为驰骋湍流的创作之心而生; 纯然的乐念即能塑造自己独一无二的形式。体制虽小, 但是结构紧密完整,又能捕捉并尽情发挥思想的形式, 就是它本身的美学评价。音乐的气氛、色调、暗示、联想-这些在舒曼心中,比起创制丝毫不爽的赋格、回旋曲或奏鸣曲等更重要。无论他的音乐如何变化,总是不脱诡鹬善变的气质、万花筒般的结构与情绪、纯挚的性格反映, 以及强烈的主观意识。虽然身兼乐评家的舒曼很能理解其他作曲家的观念,并对公众解释说明,但能理解他的作品的人却不多见。他所欲传递的信息早已逾越了传统的界限, 而且太个人化了。他也深明此点; 但其创作除了追随天赋倾向外,
29、其他都写不出来。无论如何,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旋律家,能轻易写出美妙而又通俗的音乐,取悦世人的念头始终未曾出现在这位理想家的脑海里。如果把舒曼音乐中不合传统的部份略而不提, 他的音乐仍然令人难懂。问题就在藏纳于音乐中的作曲家性格, 因为他所写的都是自传性的音乐。而舒曼本人往往对自己的音乐也不甚了了,有些作品甚至是在近于恍惚的状况下撰写成的。舒曼首先编曲, 阅毕再赋上名称,这是他的一贯程序,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写成后才命名。所谓的名称也只是让听众对作曲家的情感有线索可循,并不希望听众把它当成曲中故事的指南。舒曼与萧邦同样以撰写钢琴曲起家,他最先写成的二十三首作品即是完全供钢琴独奏之用。这一系列作品包
30、括了三首奏鸣曲, 以及一首三乐章的 C 大调幻想曲, 后者勉强也可以算是奏鸣曲, 其馀大部份则是小品之作。我们在舒曼的钢琴曲里全然不见夸示于人的乐句段落, 也不见流行于当世俗丽的八度音阶和完美的指法展示, 因为他对卖弄而卖弄的伎俩嗤之以鼻。舒曼的钢琴曲时而酣畅婉转, 时而诗意盎然, 时而高贵雍容,时而亲切可喜。舒曼独具的音乐魅力实难以笔墨形容, 尽管其中不乏古怪的安排-诸如切分音、擅改的七度和弦、稠密的结构-却无伤于全局。舒曼从钢琴曲转攻歌曲, 并于 1840 年写成了一连串成功的联篇歌曲集, 以及几首单独的歌曲。编号24海涅诗歌曲集、编号 39艾辛道夫诗歌曲集、天人花歌曲集、女人的爱情与生命
31、、诗人之恋。人们把诗人之恋的 16 首歌曲与舒伯特冬之旅提升到组曲的最高地位。舒曼正巧补舒伯特之不足。他扩充了艺术歌曲的概念, 把钢琴提升为更能体贴入微的音乐夥伴, 在乐曲前后增添钢琴序曲与终曲。尽管舒曼四阙交响曲在完成之始就有评论家指出其结构上与管弦乐配乐上的瑕疵, 但是它们的声势却能在乐坛上历久不衰。世人咸信舒曼在奏鸣曲形式的桎梏下窒碍难行, 他的转折过门极其困难淤滞,展开部笨拙疏阔, 不怎么高明。如果不进一步追究的话, 舒曼的交响曲尚称富有新意,还有他在主题的连贯上也别出心裁。这个长处在只有一个乐章的第四号 D 小调交响曲中表现于极致。学者们或许要挑剔总谱上种种缺失, 蒙昧的作家们也或许
32、要把舒曼和贝多芬的交响曲摆在天平的两边, 就此贬低舒曼一生的成就,但是如果听众肯坦然接受舒曼交响曲的原貌的话, 仍然会觉得它们不失为十九世纪最具独到思想的创作。舒曼被人遗忘的作品, 已经多到令人不敢置信的地步。他并不是一位可以满足所有人口味的作曲家。舒曼这位浪漫派健将, 也是最个人化、最不客观的作曲家, 恰好与 1918 年以后主宰西方世界的审美风潮南辕北辙,不能相容。尽管舒曼很少让人联想到纯而不杂一词, 但是他的一切都是以此为准据-包括了他的生活、爱情、教育、正直、思想以及他的音乐。舒曼的主要作品有:钢琴独奏:奏鸣曲 3 首, 幻想曲以及练习曲、即兴曲、浪漫曲等共七十余首。钢琴二重奏 41
33、首, 2 架钢琴用行板与变奏曲、8 首波洛奈兹舞曲;带脚键盘钢琴用 6 首练习曲和 4 首素描。管风琴或带脚键盘钢琴用:以巴赫的名字为基础的赋格曲 4 首。管弦乐曲:4 首交响曲,a 小调钢琴协奏曲,G 大调引子与热情的快板,钢琴与乐队的 D 大调音乐会快板,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乐队的幻想曲、大提琴协奏曲,4 支圆号与乐队的音乐会曲。室内乐:3 首四重奏,3 首三重奏,三重奏 幻想曲4 首,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单簧管(或小提琴)与中提琴的童话故事,2 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提琴与钢琴的 童话情景,大提琴与钢琴的民歌风格小曲五首,双簧管与钢琴的浪漫曲 3 首,单簧管与钢琴的 幻想曲,圆号与
34、钢琴的柔板与快板。声乐曲:33 部套曲与 14 首单篇的歌曲(有钢琴伴奏)以及各种重唱、合唱、叙事歌四十余套首。戏剧音乐:歌剧格诺费瓦,拜伦的曼弗雷德配乐。雅克勃 路德维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12 岁开始创作,17 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 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 岁在莱比锡任指挥, 1843 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 岁时即病故。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
35、、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 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三者兼备的全才一个好的管弦尔队的指挥,不但必须把他的乐队训练得能够服从他的指导 使指挥能够在乐队上面“演奏”,仿佛整个乐队就是一件乐器,每个演奏员只是其中的一个部件;并且力求赋予每个作品以作曲者的精神;而且他还必须编排他的节目,正象
36、一个编辑为了编一本书或一个杂志那样。首先,他必须有多样性,不能全部都是交响曲,或全是序曲,或全是较短的小品,而是每种都有。然后,他不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演奏同一些受人喜爱的老的古曲名曲,他必须寻找那些被人忽视的作品,将其发掘出来,或给值得推荐的新作曲家们以试听的机会。门德尔松将巴赫沉睡了一百年的作品重新公之于众,令后来的同行们受益非浅,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现在,所有伟大的管弦乐队领导人中,很少有伟大的演奏家或者伟大的作曲家。但当时,门德尔松是三者兼备的。此外,当有人留下一大笔钱要建立一所音乐学校或音乐学院时,门德尔松会做得同他所做的其他事情一样好。他在自己管弦乐队的演奏员中找到教师,而且他自己
37、和舒曼都教钢琴。于是莱比锡音乐学院便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莱比锡崇拜他,它也始终是他最亲爱的家。甚至于当国王命令他到柏林去指导皇家管弦乐队和歌剧院时,他对他在莱比锡的工作仍然念念不忘,因为他在那里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把握使人高兴的。二、音乐是描摹情感的圣手门德尔松常以他的无词歌作信寄给家人,来表明他的情感状况。1830 年 6 月 26 日,他把他的降 b 小调无词歌(作品 30 之 2)的初稿寄给姐姐芳妮(1805 1847)说:“当我收到你的一半怀念、一半愉快的来信时心情是这样的。”门德尔松认为音乐表达思想感情比文字更明确,他在 1842 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 一首我所喜爱的乐曲中
38、所表达的思想,要用文字说明时,不是感到音乐太不确定,而是太确定了。我对于你的意见的感觉也是如此,可是这不是你的过失,而是文字的过失,它不可能做得更好一些。如果你问我,当我写作无词歌时有什么想法,我说:就象无词歌所表现的那样。虽然当写作某几首时,在我心中有明确的词句,但我还是不想把它们告诉任何人,因为文字对于每个人并不是相同的,只有无词歌本身可以对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唤起同样的感觉,一种不可能为相应词句所唤起的感觉。忍耐、忧伤、赞美上帝、行猎 这些语词对于每个人不会唤起同样的思想;一个人所谓的忍耐,就是另一个人所谓的忧伤;而对于第三个人却不能形成任何一个鲜明的概念。不但如此,对于一个天生的热心的
39、猎人来说,行猎和赞美上帝所指的差不多是同样的东西,对他来说,圆号的声音确实也就是对上帝的赞美。而我们从圆号所听到的只是行猎,无论和他怎样辩论也不会使我们有所改变。文字总是含糊不清的,但两方面的人却都能对音乐理解得很正确。”三、幸福、忧伤与死亡十九世纪的音乐家中,很少有像门德尔松这样幸运的。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受过极其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的一生总是那么充满欢乐,以致一旦忧伤来临时,他就受到致命的打击。首先,他的父亲 正如他所说:“他不仅是我的父亲,而且是我艺术上和生活上的老师” 去世了,然后他温柔的母亲也死了。但是他还能得到姐姐芳妮(18051847 )的安慰,门德尔松大概以为自己永远会拥有她的爱和
40、鼓励。然而,芳妮却在指挥自家附近的一个小教堂的合唱班的时候,忽然扑在钢琴上死了。当噩耗传来时,门德尔松已经被他那最伟大的作品,大概也是除了弥赛亚以外的所有清唱剧中最伟大的作品以利亚耗尽了精力。他尖叫了一声后,倒在地板上,这下撞坏了他的头。在 1847 年,即芳妮死后不到六个月,门德尔松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芳妮的墓边。当他去世的时候,整个莱比锡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就象每一家都失去了钟爱的儿子那样。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 一 1897)约翰内斯 勃拉姆斯(1833 一 1897) 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与古典音乐大 师巴赫、贝多芬齐名。他的生平并不令人 瞩目。但他的作品却在音乐史上占有令人 瞩
41、目的地位。勃拉姆斯 1833 年诞生在德国汉堡的 一个职业乐师家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 乐教师。清苦的童年刚刚度过,十三罗的勃拉姆斯就为生活而奔 波在娱乐场所。他说过:”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 多。”这期间,他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小品,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 必要的基础。1853 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 音乐界的知名人物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 曼。舒曼热情地肯定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舒曼晚年的 最后一篇文章中,他以新的道路为题,指出勃拉姆斯是“有 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推崇和鼓励年轻的作曲家登上乐坛。1848 年至 1860 年是勃拉姆斯创作的最
42、初时期。他以流畅的笔 触写出一批乐观明快的作品,表达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诚挚热 爱。此后,德国处于日益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下,1862 年,勃拉姆 斯在痛苦的傍徨中,离开德国迁居维也纳。在那里,他担任合唱 指导、乐队指挥,并继续创作新的作品。1871 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但更加残酷的统治 也接踵而至。勃拉姆斯最初以欣喜的心情欢迎民族的统一,并为 此写下凯旋之歌。但很快他就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深感焦虑 和不安。在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矛 盾心境。晚年,勃拉姆斯走向退隐。他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写作,并 潜心收集与改编民间音乐。1897 年,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勃拉姆斯一
43、生以各类音乐体裁写过大量作品。他的四部交响 曲写作于他的创作成熟时期。被人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的 第一交响曲 竣笔时,勃拉姆斯时年已达四十三岁。他的几部 协奏曲作品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 a 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 ;他的管弦乐作品 海顿 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性序曲等,都以严谨 的结构、多彩的色调而久负盛名。他的钢琴作品和三百余首声乐 作品,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如匈牙 利舞曲、摇篮曲等朴实的音乐小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 作。勃拉姆斯作品鲜明地继续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并广泛地吸 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在十九世纪后年叶的严酷现实 中
44、,勃拉姆斯在自己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出自于历史上和人 民中的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所作出 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特别是 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较为低沉晦涩,反映出了他的动摇、隐退和矛 盾的心理。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使他作为德奥古典作 曲家中的“ 最后一人“而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地位。比才( Georges Bizet 1838-1875)法国作曲家比才 1838 年出生在巴黎。他 10 岁入巴黎音乐学院,17 岁时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20 岁时获罗马大奖,到意大利留学 3 年。此时的比才一心一意想做一位优秀的歌剧作曲家。他陆续创作了 3 部歌
45、剧:采珠者、佩思的美女、加米雷。在这些作品中,比才的配器技巧和音乐结构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此后,比才又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是都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1872 年,他应邀为法国文学家都德的戏剧 阿莱城的姑娘配乐。当时,只允许他用 26 人的小乐队,但这并没有束缚他的才能,反而使他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创作出了这首至今仍在世界各国上演的名曲,充满异国情调的和声和大胆的配器,为他赢得了名声。阿莱声的姑娘的成功,使他被委托以梅里美的著名小说卡门改编的脚本创作一部同名歌剧。这部歌剧获得了最大成功,但是,它的首演却是失败的。也许是过分强烈的节奏让人难于接受,也许是认为作品不够高雅,演出中观众陆续退场,整个剧场吵
46、吵闹闹,演出只好草草收场。但是在此后的 3 个月里,它却演出了37 场。比才赢弱的身体经不起这样的剌激,3 个月后,他就去世了,年仅 37 岁。比才去世以后,巴黎喜歌剧院停演了这部作品。但是,它却在维也纳、布鲁塞、伦敦和纽约等地不停地上演。5 年之后,它重新登上巴黎舞台,这一次,受到观众狂热的欢迎。正像柴科夫斯基在 l880 年所预言的:“卡门10 年以后将成为世界上是流行的歌剧“。现在 ,卡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罗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罗西尼(1792-1868 )生于罗马尼亚 。让乔奇诺罗西尼声誉鹊起的因素莫过于音乐的旋律, 这点连
47、华格纳都不得不承认。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喜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 一夜之间让罗西尼的音乐在欧洲各歌剧院中炙手可热。罗西尼主要以喜歌剧作家的身分见知于今世, 但他在世时, 其严肃性、悲剧性的歌剧也获得很高评价-奥泰罗、高林泰被围、摩西、威廉泰尔都是让人口耳争传之作。他的退休蒙著一袭神秘面纱, 曾经引来人们的猜疑。他的确又创作了两阙大规模的宗教乐曲圣母哀悼曲与小庄严弥撒, 并以创制为数颇钜的钢琴小品以自娱。但是不管是啥原因, 他的职业生涯确实在 1829 年声望达到最高峰时就倏然停止了。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说明罗西尼的思想曾随著阅历的增长而有所蜕变。他所创作的歌剧, 即使是含有某些麦亚白尔风格的威廉泰尔在
48、内, 基本上都是古典派的作品, 旋律高雅, 明晰, 管弦乐绝不喧宾夺主,全音和声处处可见。1830 年时, 浪漫主义已经蔚成一股气候, 但是他却始终固守反浪漫主义的立场, 不肯妥协。他唾弃这种喧嚣、诡异、矫情的新运动, 尤其对歌唱的新风格深恶痛绝。罗西尼在创制歌剧上与浪漫世界泾渭分明, 但他听各种音乐, 在撰写圣母哀悼曲或小庄严弥撒等作品时, 就把由各方汲取而来的心得发展演绎, 采用了比任何歌剧都要大胆的和声法。在 1829 年前的众歌剧中, 至今犹存著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辛德瑞拉(灰姑娘)、奥里伯爵, 以及其他令人著迷不已的喜剧。再过不久, 威廉泰尔必然也会有被视为钜作的一日。然而今日有谁真正演唱罗西尼的歌剧呢? 如果罗西尼这位苛求声乐的行家地下有知 , 听到世人把紧张、嘶哑、嚣叫、绵长、嘈杂、庸俗、沈重、笨拙的歌唱法都称为罗西尼风格, 他又要如何抱怨呢?威尔第( Giuseppe Verdi l813 一 190l)歌剧的老家在意大利,但是意大利歌剧缺乏音乐性内容,只是追求声音提效果。只有罗西尼创作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称得上意大利歌剧的精品。在他之后,出现了威尔第和普契尼两位歌剧大师,才使意大歌剧取得与法国歌剧同等的地位。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 l813 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热爱音乐,但是却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18 岁的时候,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