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民俗文化,体会作者情怀学习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解读文本意蕴,感受作者情怀。 3、品读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4、认识民俗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5、学会关注生活,发掘生活美趣。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2、领悟文章意蕴,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 (钟敬文语) 。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
2、天二、简介一些节日民俗文化三、阅读端午的鸭蛋1、介绍端午习俗,学生先说,老师总结。端午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介绍作者3、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4、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其中哪些是别处没有的?(2)这些风俗,作者略写的有哪些?详写的有哪些?为什么要详写?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又有什么含义? 吃十二红:
3、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鱼:表示希望一年到头“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3)本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作者在第 1段写了那么多家乡端午节的风俗,这些内容与端午节的鸭蛋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明确:作者选写端午节的种种风俗正是为写“端午的鸭蛋”烘托出浓烈的气氛,设置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自然而然地引出对“端午的鸭蛋”的介绍。 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作者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好在哪里?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者大写特写: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4)文章四至六段写端午的鸭蛋,讲了端午的鸭蛋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怎
4、么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件展示: 挑鸭蛋(挂鸭蛋络) 吃鸭蛋(高兴吃蛋) 玩鸭蛋(蛋壳装萤) 这三件事有无尽的意趣,无尽的欢乐,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着一层亲切和怀恋。 四、阅读春酒1、简介作者,扫清字词障碍。2、介绍春节习俗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
5、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3、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明确: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俗之美: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
6、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五、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教师总结: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平易、净化、蕴藉、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可以看到这
7、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叙事抒情并行的方式;善于设喻,平易又蕴藉;善于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细腻又传神;善于运用细节,随意点染,意境浑然天成。善良大度、慈爱温柔、勤俭朴实的母亲,活泼灵动、天真可爱的“我”,热情助人的阿标叔栩栩如生,形神毕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旨。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
8、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六、拓展延伸(一)谈谈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 (二)推荐阅读表现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 萧乾 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