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docx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6601132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学生有无发展或有无进步是教学有效或无效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只有入境,才能生情。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变“苦燥乏味”为“亲身体验”。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2、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并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是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以现实生活素材为内容的生活情境。二是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

3、导学生发现问题,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是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创设以生活素材为内容的学习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二、创设游戏情境,变“要他学习”为“他要学习”。喜欢游戏是

4、儿童的天性。“兴趣”对学习的效果起决定作用,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每一个细胞。美国教育家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游戏情境,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既然儿童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创设游戏情景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极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情境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

5、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概率)知识点时这样设计,上课时教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话刚说完,学生异口同声说:“好!”)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两个球,有的袋里放的两个全是白球或两个全是黑球,有的袋里放的是一个白球和一个黑球。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记录。” 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实践告诉

6、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被调动起来。三、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兴趣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

7、,大胆发问,真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1、批判性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创设情境:一段公路长 60 千米,甲队单独修 10 天完成,乙队单独修 15 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我让学生独立解答。学生很快列出算式:60/(60/10+60/15)=6(天),并说明了算理。然

8、后我又问:“如果把这条公路长改为 120 千米,那么两队合修几天完成?”“12 天”马上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了。“是吗?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再回答行吗?”“这还用算!”学生虽满有把握,但还是认真地算起来。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 天。”路程扩大 2 倍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改成 15 千米、45 千米、120 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此时,学生不再显得胸有成竹,而是满脸疑惑。”“请同学们继续计算。”片刻,答案全出来了,“都是 6 天!”“为什么公路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这样的情境,以问促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疑中生趣”, 在“质疑”中求知,极大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切

9、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探究性质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r 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自豪地回答:“圆剪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圆的面积也可以用:s=1/4cd=1/4

10、d 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探究性质疑。四、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创设交流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

11、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1、一题多解时,创设开放学习情境。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分析、比较、优选,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如教学中,我把五年级教材中“小玲看一本 290 页的小说。前 4 天每天看 20 页,以后每天看30 页,再用几天可以看完?”的问题改为“能在 6 天内看完吗?”生 1:(290204)30=7(天)比 6 天多,所以不能看完。生 2:204+306=2

12、60(页)少于 290 页,所以不能看完。生 3:(290204)6=35(页)比 30 页多,所以不能看完。生 4:(290306)20=5.5(天)多于4 天,所以不能看完。生 5:(290306)4=27.5(页)比 20 页多,所以不能看完。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既有钻研数学的兴趣,又有效地掌握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很好地发展了求异思维效果显而易见。2、突破难点时,创设动手合作情境。一位教育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

13、往往会产生 1+12 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动手合作,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教师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相互启发、相互融合。这样不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差异,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等发现规律,突破重点

14、难点。只有当孩子感到放松,学习是有趣的,学习才可能走向真正的自觉和自悟。3、解决问题时,创设分组探究情境。学生在集体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兴趣特征、生活学习的喜好很容易被他们接受或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探究在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

15、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五、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其实“猜”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 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 个人或许能讲出 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但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想象情境,充分

16、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3:4,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 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这样的课堂精彩纷呈,效果显而易见。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