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连云港市海州区农林水利局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前言前 言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生产建设的立足之本和根基,也是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林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依法全力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一项十分必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依法履行林地资源管理职责、提升林地管理水平、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规划好、保护好和利用好
2、林地,对建立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面推进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 年 9 月,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环境学院森林经理教研室抽调相关技术人员,与海州区农林水利局有关人员共同组成项目组,开展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江苏省林地保护管理办法、江苏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等为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依据,结合海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州区“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
3、划、等有关规划和专题资料,以 2009 年完成的海州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数据为规划基础数据,规划期限为 20102020 年,2020 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区域为下辖的三个镇(新坝、锦屏、板浦)、一乡(宁海乡)、四个街道办事处(海州、幸福路、洪门、朐阳)、三个国营场圃(锦屏林场、洪门果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前言园、孔望山果园)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在对全区林地资源现状、利用特点、存在问题、消长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从林地总量、林地结构、林种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作出了规划安排,对林地保护及建设工程作出了规划设想,提
4、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海州区各有关局及乡镇的领导和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指正。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项目组二一二年三月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目录目 录前 言 .2第一章 基本概况 .1一、地理位置 .1二、自然条件 .1三、社会经济条件 .3第二章 林地保护利用现状与评价 .6一、林地资源现状 .6二、林地保护利用特点 .7三、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0四、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分析 .12第三章 规划背景及必要性 .16一、规划背景 .16二、必
5、要性 .17第四章 规划总则 .22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2二、规划依据 .23三、规划期限及范围 .25四、规划目标与任务 .25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目录第五章 全面保护林地 .30一、严格用途管制 .30二、实行分级管理 .32三、 加强森林保护 .34四、积极补充林地 .35五、引导节约用地 .35第六章 合理利用林地 .39一、优化结构 .39二、保障重点 .42三、科学经营 .43四、持续利用 .46第七章 统筹区域管理 .48一、优化区域空间格局 .48二、实行差别管理 .52第八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55一、广泛宣传教育,提高林地保护思
6、想认识 .55二、加强林地保护工作领导,明确地方政府职责 .56三、组织检查落实,抓好林地总体规划实施 .56四、完善林地管理法规,依法保护利用林地资源 .57五、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审核审批制度 .57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目录六、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57七、依靠科技投入,提高林地监测管理水平 .58八、创新经营机制,拓 宽林地保护利用投入渠道 .58附表一、海州区林地现状统计表二、海州区林地结构现状统计表三、海州区国家级公益林林地分保护等级现状统计表四、海州区林地质量等级统计表五、海州区林地及森林面积规划统计表六、海州区林地利用方向规
7、划面积统计表七、海州区国家级公益林地规划面积统计表八、海州区林地保护等级面积统计表附件海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附图1、海州区林地利用现状图2、海州区林地结构现状图3、海州区林地林地质量等级现状图4、海州区林地保护规划主导功能区分布图5、海州区林地保护规划保护等级分布图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第一章 基本概况1第一章 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海州区位于连云港市西南部,地处北纬 342545343513和东经 1194171191310,南以泊阳河为界与灌云县接壤,东、北面分别与新浦区相连,西以蔷薇河为界与东海相望,居淮河流域沂沭河水系的下游,东西最大直线距离 30.4
8、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 19.6 公里,总面积 282.09 平方公里。二、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海州区地形以平原为主,约占总面积的 80%。境内地势低平,平原高山齐观,河湖丘陵、滩涂俱备,平均海拔为 5 米。按地质分类可分为构造剥蚀地形、侵蚀堆积地形和堆积地形,北部为低山岗地地貌区,境内锦屏山山体为前震旦纪混合花岗岩及混合岩系经过长期分化剥蚀而形成的构造剥蚀地形,最高峰为其马耳峰东约 200 处的山巅,海拔 477.7米,锦屏山四周山麓岗地属古老变质岩分化以后形成的碎石及中粗砂堆积而成的侵蚀堆积地形,海拔在 5.045.0 米,历经山洪沟长期“切割”,形成若干块四周深沟中间突起的山麓台地,锦
9、屏山以南及以北为平原地貌区,为堆积地形,由涟、沭、沂等古河道运送的泥沙经河积、海积或河道叠加而形成,地面高程 3.04.5 米,略向东南倾斜,是沂河平原的北缘地势低平,是全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布区,也是市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第一章 基本概况2(二)河流水系海州区居淮河流域沂沭水之下游,区内河网纵横交错,水系畅通,降雨丰沛,水资源丰富。区内用水主要来自流域性河道境内河流,全长97 公里的蔷薇河由南向北流经该区的西北边境,过境长度 8.55 公里,是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用水资源;全长 155.8 公里的盐河流经该区东南,过境长度
10、 4 公里,全长 4.25 公里的玉带河西接蔷薇,东连盐河,全长 4.25 公里;流经该区南部的泊阳河,过境长度14.5 公里,地表水资源 1.65 亿吨。(三)气候特征海州区属暖温带南缘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为暖温带南缘与亚热带北缘之间的过渡地带,春季气温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4 度;最冷月平均气温0.2 度;最热月平均气温 27 度。年平均降水量 961.6 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 2530.8 小时;年平均无霜期达 216 天;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每秒 3.13.6 米。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 3.5 米
11、/秒,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灾害是旱涝,其次还有干热风、连阴雨、冰雹、霜冻、龙卷风、台风等,通过近几年来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较大幅度降低了自然灾害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四)土壤条件海州土壤共分 4 个土类、6 个亚类、6 个土属、10 数个土种。棕壤类主要分布在锦屏山及其周围的山前洪积平原带,土层深厚,质地偏砂,PH 值在 7.6 左右;粘性盐潮土主要分布在锦屏山南侧近山的黄泛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第一章 基本概况3海积平原和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区,位于锦屏镇的刘顶、桃花、酒店、朐山和新坝南部,土质粘重,通透性差;新坝东南和锦屏西南与东海县交界处多为盐黑土属
12、,部分平原地区为粘性盐潮土土属,质地粘重,通透性差,保水保肥性强,PH 值 3.0 左右,为海州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三、社会经济条件(一)行政区划全区区划为新坝、锦屏、板浦 3 个镇,宁海乡,锦屏林场、洪门果园、孔望山果园 3 个场圃和海州、幸福路、洪门、朐阳 4 个街道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 60 个行政村、24 个社区。(二)人口状况2010 年末,全区共有 69002 户,23.3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4.8万人,有汉、蒙古、朝鲜、苗、壮、满等 6 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9以上。人口密度 826 人/平方公里。 (三)基础设施现状海州区位于连云港市区西南部,从秦置朐县以来,建
13、城已有 2000多年历史,素有“东海名郡” 、 “淮海东来第一城”的美誉。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海陆空交通便捷,紧邻机场,距港口 30 公里以内,扼守市区西、南两大门户。连霍、同三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蔷薇河、泊洋河与江淮和京杭运河相通, 陇海铁路穿境而过,省级公路 3 条,计 103 公里,乡级公路 4 条,计 50 公里,境内主要道路均实现黑色化,具有海河联运、水陆联运的综合交通优势。全区电力设施初具规模,著名的新海州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第一章 基本概况4海电厂座于城郊,全区各村普及了用电,工业供水、城乡居民供水全部实现自来水设施。生态资源丰富, “山城相依、碧水
14、青山”的特征鲜明,拥有体量丰富、特色鲜明、可塑性较强、 “自然”与“人文”有机相融的旅游资源,有历经 15 个世纪风雨的海州古城遗址、1 个 4A 级景区、2 个 3A 级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适宜人居创业。(四)国民经济现状近年来,全区上下紧紧抓住江苏沿海规划、长三角规划等国家战略赋予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破解关键发展瓶颈,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海州”的战略目标,以富民优先、发展率先为工作导向,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力海州、绿色海州、人文海州、和谐海州”建设取得显著成
15、效,城乡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工业实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速,社会事业竞相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村权制衡,三会村治”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2010 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 38.85 亿元,同比增长 15.3,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 21:43.1:35.9 调整为 18.4:45.74:35.86;财政总收入 9.32 亿元,同比增长 32.57,一般预算收入 4.58 亿元,同比增长 48.96,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7.09 亿元,同比增长23.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7800元、7780 元,年均分别增长 13%、12%。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和促进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