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武器的发展历史1915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僵持阶段,4 月 22 日,在比利时伊珀尔地区,德国军队与英、法联军正在对峙。下午 6 点 5 分,沿着德军战壕升起了一道约一人高、6 千米宽的不透明的黄白色气浪,被每秒 23 米的微风吹向英、法联军的阵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奇怪云团,英法士兵们惊惶失措。紧接着一种难以忍受的强烈刺激性怪味扑面而来,有人开始打喷嚏、咳嗽、流泪不止,有的窒息倒地,阵地内一片混乱。许多人丢下枪支、火炮,跑出战壕纷纷逃离战场。英、法联军的正面很快被突破 58 千米。跟进在云团后面的德军,没有遭到抵抗便一举占领了英、法联军大约 4 千米纵深的阵地。这是德军对英、法联军进
2、行的一次大规模化学毒袭。德军用1600 只大号吹放钢瓶和 4130 只小号吹放钢瓶共施放了 180 吨氯气,使英、法联军 1.5 万人中毒,其中 5000 人死亡,被俘 5000 人,损失火炮 60 门。伊珀尔地区的这次化学毒袭,是德军“毒气施放团”根据号称“化学战之父”的哈伯教授建议而实施的吹放攻击,是化学武器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于战场。这一天被人们称为人类的忌日。从此,交战中的英、法、美等国也大量使用各种化学武器,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战役都使用了化学武器,各交战国共生产毒剂约 13.6 万吨,使用的毒剂达 45 种之多,使用的毒剂量为 12 万吨,约有 130
3、万人受害。远在数千年前,人类就利用燃烧未干的木材、湿草所产生的浓烟攻击野兽,依靠浓烟的刺激作用,将逃避洞内之兽逐出捕获。后来,人们又将这种烟攻兽的办法,用于两军战争之中。据记载,公元前 431 年斯巴达人将沥青和硫磺制成抛射物,燃烧后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在围城战斗中攻击雅典人,使雅典人毫无办法,终于投降。我国古代也有过不少这样的战例。 左传中曾记载公元前 6 世纪 公元前 5 世纪:“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时,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 。1000 年有个叫唐福的,把他所制的毒药烟球献给宋朝朝廷。毒药烟球有点像雏型毒气弹,球内装有砒霜、巴豆之类毒物,燃烧后烟雾弥漫,能使敌人中毒,削弱战斗力。宋初
4、武经总要里,不仅描述了这种武器,而且还记下了当时的配方。古代的化学武器是原始的,不仅使用方法简单,而且杀伤作用有限。因此,化学武器作为作战辅助手段,在当时没有被人们引起重视。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武器才开始显示出它的威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合成有毒化合物作为军用毒剂。1912 年,法国警察部队曾使用过催泪武器。1914 年,德国研制了两种毒剂炮弹,美国研究了氢氰酸炮弹,英国提出将二氧化硫用于战场。但这些研究和准备,还没有大量用于战场。1915年德军首先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以后,各交战国才相继使用毒剂相互攻击,并愈演愈烈。为了防止人员中毒,浸药口罩和防毒眼镜出
5、现了,使毒效显著下降。据德军记载,到 1916 年底,毒剂杀伤率由开始的 50%60%降到 10%20%。因此,各国又极力寻找具有新中毒途径的毒剂。1917 年 7 月,德军在伊珀尔地区又首先使用了通过皮肤中毒,而且杀伤时间较长的芥子气。在这次袭击中,使用方法也有所改进,即把毒剂装填在炮弹里射击。这种方法比用笨重的吹放钢瓶进了一步。同时,芥子气可以有效地杀伤戴有呼吸道防护口罩的军队,使得因中毒而伤亡的人员总数提高了 1 倍,给部队的战斗行动和防护造成新的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交战国都准备了大量化学武器,贮备达到 50 万吨。德国组建了 50 个可发射毒剂弹的迫击炮团,共有 4800
6、门火炮。德国不仅生产了大量的毒剂,还装备了新型神经性毒剂,但在战场上未敢大规模使用。其原因是希特勒在战争初期对化学战准备不足,又过分相信他的闪击战。战争后期,德国为挽救失败而企图使用化学武器时,主动权已完全丧失。苏、美等国已具有大规模的化学反击力量和完善的防护装备。德军害怕遭到报复而不敢贸然使用化学武器。19371945 年,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不仅在战场上大肆进行化学战,而且在占领区使用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大量屠杀无辜民众。日本先后在我国 19 个省区使用毒剂 2000 多次,毒剂使用量达2000 吨,造成我军民中毒伤亡近 20 万人。此外,日本还在我沈阳、太原、宜昌、济南、南京、汉口、广州等地
7、建立了毒剂或化学武器工厂。战后,侵华日军在中国领土上遗弃了约 200 万发毒剂弹药,桶装毒剂约 100 吨,继续危害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两国争先接收德国生产化学武器的设施和专家,积极研制和储存各种新型毒剂。到 50 年代,苏美等国已经研制出毒性更大的 V 类毒剂和失能剂。19501953 年,美军在侵朝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超过 200 次,造成中朝军队近 2000 人中毒伤亡。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是 1951年 5 月 6 日,美军以 B-29 轰炸机,对朝鲜南蒲市投掷光气炸弹,中毒者达到 1379 人,死亡 480 人。1952 年 2 月1953 年 6
8、 月,美军使用毒剂百余次,品种达 17 种之多,如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氢氰酸等毒剂及刺激剂等,均造成一定伤亡。1962 年 1970 年,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曾把越南南方作为化学武器试验场。据不完全统计,在越南南方 44 个省,使用了西埃斯7000 吨,植物杀伤剂 12 万吨,用毒 700 多次,染毒面积占越南南方总面积的 30%以上,使 130 多万人中毒、3000 余人中毒死亡,同时使大片森林毁灭、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植物杀伤剂和固体刺激剂在战略后方的使用,使化学武器具有一定战略作用,成为特殊作战手段。1979 年,前苏联在侵略阿富汗战争上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3000
9、人中毒死亡。 1980 年 1 月 23 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前苏联空军在阿富汗东北部、中部的巴达赫尚省会法扎巴德、楠格哈尔省会贾拉拉巴德、嗒哈尔省以及巴米安省等地向穆斯林游击队,施放了致命的神经性毒剂梭曼。中毒人员受到“恶心、呼吸困难、失明、瘫痪甚至死亡”等不同程度的伤害, “惨不忍睹” 。1981 年 9 月 14 日,美国证实越南在柬埔寨和老挝使用了一种被称为“黄雨”的化学武器。越军驾驶苏联制造的米格飞机喷撒黄色粉末,好像下雨一样,飘落到人畜和植物上。人员接触后,很快感到头晕、头疼、流鼻涕、呼吸困难、有的喉咙肿痛、吐痰、咯血,有的痉挛,甚至鼻孔和耳朵里都冒出了血,皮肤上出现黄色水泡,不久,便在大量腹泻和剧烈呕吐的痛苦中死去。在过去的几年里,“黄雨”已经使得大约 2 万人死亡。国外认为:“黄雨”是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芥子气和以后发展的神性毒剂之后化学战领域里出现的第三代化学战剂。通过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化学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毁伤性武器,是随着化学战及化学军备的不断升级而发展的。化学武器的使用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在坚决反对和禁止化学武器的同时,有必要较为全面地了解化学武器的一般知识,掌握与化学武器斗争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