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 。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
2、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 。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 。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 。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
3、、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於春秋 ,莫详於左传 。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後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录以为传,後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後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 ,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司马光通鉴 ,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 ,後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 ,载其与宋敏求书 ,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
4、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 ,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焘巽岩集 ,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 (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 ,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 ,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 ,大纲也。次曰编年 ,曰别史 ,曰杂史 ,曰诏令奏议 ,曰传记 ,曰史钞 ,曰载记 ,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 ,曰地理 ,曰职官 ,曰政书 ,曰目录 ,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 ,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
5、一门,然自唐以後,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赵与B093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 碧 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钅至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此亦考证欲详之一验。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
6、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 子部总叙 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其初亦相淆,自七略区而列之,名品乃定。其初亦相轧,自董仲舒别而白之,醇驳乃分。其中或佚不传,或传而後莫为继,或古无其目而今增,古各为类而今合,大都篇帙繁富。可以自为部分者,儒家以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录,有杂家,有类书,有小说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叙而次之,凡十四类。儒家尚矣。有文事者有武备,故次之以兵家。兵,刑类也。唐虞无皋陶,则寇贼奸宄无所禁,必不能风动时雍,故次以法家。民,国之本也; 谷,民之天也;故次以农家。本草经方,技术之事也,而生死系焉。神农黄帝以圣人为天子,尚
7、亲治之,故次以医家。重民事者先授时,授时本测候,测候本积数,故次以天文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百家方技,或有益,或无益,而其说久行,理难竟废,故次以术数。游艺亦学问之馀事,一技入神,器或寓道,故次以艺术。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观者也。诗取多识,易称制器,博闻有取,利用攸资,故次以谱录。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荟 卒,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杂家。隶事分类,亦杂言也,旧附於子部,今从其例,故次以类书。稗官所述,其事末矣,用广见闻,愈於博弈,故次以小说家。以上四家,皆旁资参考者也。二氏,外学也,故次以释家、道家终焉。夫学者研理於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徵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馀皆杂学也。然儒
8、家木六艺之支流,虽其间依草附木,不能免门户之私。而数大儒明道立言,炳然具在,要可与经史旁参。其馀虽真伪相杂,醇疵互见,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於圣人者,存之亦可为鉴戒。虽有丝麻,无弃菅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在博收而慎取之尔。儒家类一古之儒者,立身行己,诵法先王,务以通经适用而已,无敢自命圣贤者。王通教授河汾,始摹拟尼山,递相标榜,此亦世变之渐矣。迨托克托等修宋史,以道学、儒林分为两传。而当时所谓道学者,又自分二派,笔舌交攻。自时厥後,天下惟朱、陆是争,门户别而朋党起,恩雠报复,蔓延者垂数百年。明之末叶,其祸遂及於宗社。惟好名好胜之私心不能自克,故相激而至是也。圣门设教之
9、意,其果若是乎?今所录者,大旨以濂、洛、关、闽为宗。而依附门墙,藉词卫道者,则仅存其目。金 、姚江之派,亦不废所长。惟显然以佛语解经者,则斥入杂家。凡以风示儒者无植党,无近名,无大言而不惭,无空谈而鲜用。则庶几孔、孟之正传矣。史记穰苴列传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证。然风后以下,皆出依托。其间孤虚、王相之说,杂以阴阳五行;风云、气色之说,又杂以占候。故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其最古者,当以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本,大抵生聚训练之术,权谋运用之宜而已。今所采录,惟以论兵为主,其馀杂说,悉别存目。古来伪本流传既久者,词不害理,亦并存以备一家。明季游士撰述,尤为猥杂。惟
10、择其著有明效,如戚继光练兵实纪之类者,列於篇。刑名之学,起於周季,其术为圣世所不取。然流览遗篇,兼资法戒。观於管仲诸家,可以知近功小利之隘;观於商鞅、韩非诸家,可以知刻薄寡恩之非。鉴彼前车,即所以克端治本。曾巩所谓不灭其籍,乃善於放绝者欤。至於凝、 所编(和凝、和父子,相继撰疑狱集 ) ,阐明疑狱;桂、吴所录(桂万荣、吴讷相续撰 棠阴比事 ) ,矜慎祥刑。并义取持平,道资弼教,虽类从而录,均隶法家。然立议不同,用心各异,於虞廷钦恤,亦属有裨。是以仍准旧史,录此一家焉。农家条目,至为芜杂。诸家著录,大抵辗转旁牵,因耕而及相牛经 ,因相牛经及相马经 、 相鹤经 、 鹰经 、 蟹录至於相贝经 ,而香
11、谱 、 钱谱相随入矣。因五 而及圃史 ,因圃史而及竹谱 、 荔支谱 、 橘谱至於梅谱 、菊谱 ,而唐昌玉蕊辨证 、 扬州琼花谱相随入矣。因蚕桑而及茶经 ,因茶经及酒史 、 糖霜谱至於蔬食谱 ,而易牙遗意 、 饮膳正要相随入矣。触类蔓延,将因四民月令而及算术、天文,因田家五行而及风角、鸟占,因救荒本草而及素问 、 灵枢乎?今逐类汰除,惟存本业,用以见重农贵粟,其道至大,其义至深,庶几不失豳风无逸之初旨。茶事一类,与农家稍近,然龙团凤饼之制,银匙玉碗之华,终非耕织者所事,今亦别入谱录类,明不以末先本也。 一儒之门户分於宋,医之门户分於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
12、亨传 ,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病情万变,难守一宗。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明制,定医院十三科,颇为繁碎。而诸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分隶为难。今通以时代为次。 汉志医经、经方二家後有房中、神仙二家,後人误读为一,故服饵导引,歧涂颇杂,今悉删除。 周礼有兽医, 隋志载治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间,今从其例,附录此门,而退置於末简。贵人贱物之义也。 太素脉法 ,不关治疗,今别收入术数家,兹不著录。三代上之制作,类非後世所及,惟天文算法则愈阐愈精。容成造术,颛顼立制,而测星纪闰,多述帝尧。在古初已修改渐密矣。洛下闳以後,利玛窦以前,变法不一。泰西晚出,颇异前规,门户构争,
13、亦如讲学。然分曹测验,具有实徵,终不能指北为南,移昏作晓,故攻新法者至国初而渐解焉。圣祖仁皇帝御制数理精蕴诸书,妙契天元,精研化本,於中西两法权衡归一,垂范亿年。海宇承流,递相推衍,一时如梅文鼎等,测量撰述,亦具有成书。故言天者至於本朝,更无疑义。今仰遵圣训,考校诸家,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古来疏密,厘然具矣。若夫占验礻几祥,率多诡说。郑当再火,裨灶先诬,旧史各自为类,今亦别入之术数家。惟算术、天文相为表里, 明史艺文志以算术入小学类,是古之算术,非今之算术也。今核其实,与天文类从焉。刘向七略 ,门目孔多,後并为四部,大纲定矣。中间子目,递有增减,亦不甚相远。然古人学部,各守专门,其
14、著述具有源流,易於配隶。六朝以後,作者渐出新裁,体倒多由创造,古来旧目,遂不能该。附赘悬疣,往往牵强。隋志谱系 ,本陈族姓,而末载竹谱 、 钱图 , 唐志农家 ,本言种植,而杂列钱谱 、 相鹤经 、 相马经 、 鸷击录 、 相贝经 , 文献通考亦以香谱入农家。是皆明知其不安,而限於无类可归。又复穷而不变,故支离颠舛,遂至於斯。惟尤袤遂初堂书目创立谱录一门,於是别类殊名,咸归统摄,此亦变而能通矣。今用其例,以收诸杂书之无可系属者,门目既繁,检寻亦病於琐碎,故诸物以类相从,不更以时代次焉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汉书艺文志载虞初周说 ,九百四十三篇,注称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於武帝时矣。故
15、伊尹说以下九家,班固多注依托也。 (汉书艺文志注 ,凡不著姓名者,皆班固自注。 )然屈原天问 ,杂陈神怪,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说家言。而汉志所载青史子五十七篇,贾谊新书保傅篇中先引之,则其来已久,特盛於虞初耳。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唐、宋而後,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班固称小说家流盖出於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然则博采旁 ,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今甄录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不载焉。集部总叙 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
16、晚出,词曲则其闰馀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书无称屈原、宋玉工赋者。洎乎汉代,始有词人。迹其著作,率由追录。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遗书。魏文帝亦诏天下上孔融文章。至於六朝,始自编次。唐末又刊板印行。(事见贯休 月集序。)夫自编则多所爱惜,刊板则易於流传。四部之书,别集最杂,兹其故欤!然典册高文,清词丽句,亦未尝不高标独秀,挺出邓林。此在翦刈卮言,别裁伪体,不必以猥滥病也。总集之作,多由论定。而兰亭、金谷悉觞咏於一时,下及汉上题襟、松陵倡和。丹阳集惟录乡人,箧中集则附登乃弟。虽去取佥孚众议,而履霜有渐,巳为诗社标榜之先驱。其声气攀援,甚於别集。要之,浮华易歇,公论终明,岿然而独存者,文选、玉台新咏
17、以下数十家耳。诗文评之作,著於齐梁。观同一八病四声也。锺嵘以求誉不遂,巧致讥排;刘勰以知遇独深,继为推阐。词场恩怨,亘古如斯。冷斋曲附乎豫章,石林隐排乎元 。党人馀衅,报及文章,又其巳事矣。固宜别白存之,各核其实。至於倚声末技,分派诗歌,其间周、柳、苏、辛,亦递争轨辙。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轻。姑附存以备一格而巳。大抵门户构争之见,莫甚於讲学,而论文次之。讲学者聚党分朋,往往祸延宗社。操觚之士笔舌相攻,则未有乱及国事者。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时政,其事与权势相连,故其患大。文人词翰,所争者名誉而已,与朝廷无预,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至以严嵩为察相,而以杀杨继盛为稍过当。岂其
18、扪心清夜,果自谓然?亦朋党既分,势不两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辞耳。至钱谦益列朝诗集,更颠倒贤奸,彝良泯绝。其贻害人心风俗者,又岂鲜哉!今扫除畛域,一准至公。明以来诸派之中,各取其所长,而不回护其所短。盖有世道之防焉,不仅为文体计也。楚辞类裒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後人或谓之骚,故刘勰品论楚辞,以辨骚标目。考史迁称“屈原放逐,乃著离骚”,盖举其最著一篇。九歌以下,均袭骚名,则非事实矣。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既异,理不得不分著也。杨穆有九悼一卷,至宋已佚。晁补之、朱子皆尝续编,然补之书亦不传,仅朱子书
19、附刻集注後。今所传者,大抵注与音耳。注家由东汉至宋,递相补苴,无大异词。迨於近世,始多别解。割裂补缀,言人人殊。错简说经之术,蔓延及於词赋矣。今并刊除,杜窜乱古书之渐也。冯班(1604167l。 ,字定远, ,常熟人。明诸生,人清辍举业。工书善诗。论诗,力排江西宗派,尊崇西崑体。为文考据精确,论事多达物情。 钝吟老人杂录十卷,其近七十岁时成书,班殁后由其犹子武辑编,凡家戒二卷、 正俗一卷、 读古浅说一卷、 严氏纠谬一卷、 日记一卷、 诫子帖一卷、 遗言一卷、 通鉴纲目纠谬一卷、 将死之鸣一卷。家戒多涉历世故之言,其论明末儒者之弊颇为深切。正俗论诗法。读古浅说多评诗文。日记多说笔法字学。皆间附杂
20、论。严氏纠谬辨严羽沧浪诗话之非。诫子帖多评古帖,论笔法,读书之法。遗言、将死之鸣,皆与家戒相出入。纲目纠谬未成书,仅标识五条,姑录而存之耳。卷三正俗 ,论诗法,多有创见,如论吴江沈璟南词韵选严于取韵,清人宗之,不知北人声切开口便见字韵,不得不严;南人声浮,一字或数转,故韵可借。实为真知灼见。又论吴才老韵补 ,认为应肯定其学术价值。张尔岐(1612 一 1678。字稷若,号蒿庵,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张行素子。明季诸生,人清不仕。逊志好学,笃守程朱。治仪礼最精,有仪礼郑注句读 ,为顾炎武所赞赏。另有周易说 、 春秋传义 、 夏小正传注 、 蒿庵集等。蒿庵闲话二卷,为平日读书札记。卷二云, 书经本名
21、尚书 ,其配以“经”字,疑自明始然。 易 、 书 、 诗在汉志中未有以“经”字联在书名之下者,固不可不辨。又查字条,以为崇祯间文字忌避颇繁, “查”字始改作“察”字。又读书求善本条,记后汉书。郑玄传版本之优劣,告诫世人读书当求善本。均有见地。惜其囿于乡里,耳目局隘,尚不能综贯百家,详考得失。如卷一杂记琐闻,间加评说,至有将典籍喻为饮食, 六经 、四子为五谷,诗赋辞说为茗香,殊为迂阔。 顾炎武(16131682) , ,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县人。学问渊博,于经史、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莫不穷究原委,开清代朴学之风,为清代三大思想家之一。著述甚多,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22、 、 肇域志 、 音学五书 、亭林诗文集等。 日知录三十二卷,为作者读书心得,随时札记,故以曰知为名。积三十年之力成此书,大体按经义、政事、财赋、世风、礼制、科举、史地、兵事、艺文等以类相从,条列子目。自称平生之志与业尽在此中。不专为考订而作,而考证精审,颇多可取。卷二十五李广射石条,永平府卢龙县南有李广射虎石, 水经注言右北平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均误。指出西京杂记记此事则云于冥山之阳(地名不同) , 新序曰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人名不同) , 吕氏春秋作养由基。认为“太史公所述本无其地。今必欲指一卷之石以当之,不已惑乎!”发前人所未发。 魏象枢(16l
23、71687) ,字环极,一字环溪,号庸斋,山西蔚州人。 庸言一卷,为语录体,所述均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之微言要旨,间或庄谐杂出,以刺世俗。阐明事理,均能见其深邃,不为流俗所囿。如曰为人作墓志铭甚难,不填事迹,则求者不甘;多填事迹,则见者不信;甚至事迹无可称述,不得已而转钞汇语。又论世人之取吉云,居官何尝不择吉日任事,而陞者陞,降者降,黜者黜,死者死,未尝皆吉也。庸言者,取中庸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与易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义刘源渌(16181700) ,字昆右,号直斋,山东安邱人。讲学于牟山、潍水之间,不务举业仕进。四十年中,读书所得,纂成周易解 、 近思续录等。 读书日记六卷补编二卷,分作
24、记疑 、 冷语二部分,其中记疑起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至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凡五卷,冷语起丁丑止戊寅(1698)凡一卷。都为读书心得,崇尚朱熹,故所论倾向朱学。如卷一“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认为“必存心养性,朝乾夕惕,而后为事天” 。清前期的学术笔记尚不仅仅拘泥于考据,此书具有代表性。 尤侗(1618 一 1704) ,字同人,又字展成,号悔庵,晚号艮斋,又号西堂老人,江苏长洲人。 艮斋杂说十卷(卷七至十为续说 ) ,为晚年居家所撰,原本经史,旁涉百家。卷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大象、小象本之此也” ,认为“儒者安得执义理而遗象数乎”?又“子日郑声淫,未尝日郑诗淫也
25、,朱子止因误认此语。夫诗三百以思无邪蔽之,安有尽收淫词之理?”卷二“老子五千言,以治身则有余,以治天下则不足” ;又“历代史止有儒林文苑,而宋史独立道学传 。道学之名立而伪学之禁起矣。朱陆看鉴偶评五卷,为尤侗晚年读通鉴体史书的札记,考订史实,多所发明。如卷一“诗云至于太王,实始翦商” ,认为“当其时,受辛未立,商未衰也,太王安得辄有异志?”又“孔子摄鲁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 ,认为孔子虽为司寇,不请于君,岂敢专杀,足以发人深省均具史识,足可参考。从上述两种著作中,可见尤侗对于著述之体,经史百家之学,皆有造诣,文中不乏新警之思,精辟之论,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姜
26、斋;居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崇祯壬午举人。明亡后,于肇庆举兵抗清。兵败,遁入山区,发愤著述。精究天文、地理、历法、算数、经史、哲理,善于诗文词曲。为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周易稗疏考异 、 尚书稗疏 、 诗稗疏考异 、 春秋稗疏 、 尚书引义 、 春秋家说、 说文广义 、 大学衍 、 中庸衍 、 读通鉴论 、 宋论 、 薑斋文集 、 薑斋诗分体稿等。同治四年(1865) ,曾国荃汇刊其书为船山遗书 ,其学始显于世经义一卷,成书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订正早年读经之误,共 39 条,主要为论语 、 孟子 ,亦及春秋 。毛奇龄(16231716) ,字大可,又字齐于、于一,号初
27、晴,一作秋晴,浙江萧山人。学者称西河先生。明诸生。清初曾参与抗清军事。事败,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强记博闻,著述极富。盖几无一日不与墨作缘,斯有如许名山大业也。西河杂笺一卷,均为随笔札记而门人李刚主辈搜集类次者。雄深雅健,才学识三长具备。考宋板万首唐人绝句李白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迥”,翻刻本误将“此”作“北” 。然援引虽广,以不肯核检原书,每多错误。阎若璩(16361704) ,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寄籍淮安山阳。博通经史,长于考证,沉潜三十余年,明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及孔传皆为东晋人伪作。康熙间以廪膳生应博学
28、鸿词科,未中。后从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久居洞庭山书局。尤精地理,于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诗亦雅丽。有古文尚书疏证 、 毛朱诗说 、 四书释地 、 孟子生卒年月考 、 眷西堂集 、 日知录补正等。潜邱剳记六卷,卷一、卷二皆杂考,往往直录旧说而无按断。 万斯同(16381702) ,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人。黄宗羲学生。康熙间荐博学鸿词科,不就。精史学,尤熟悉明代掌故。参与修明史 ,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手定明史稿五百卷。及卒,门人私谥贞文先生。有宋季忠义录 、南宋六陵遗事 、 庙制图考 、 历代史表 、 纪元汇考 、 儒林宗派 、 石园诗文集等。 群书疑辨十二卷,卷一至三考论经
29、传,卷四杂论丧礼,卷五论周正及春秋 、孟子 ,卷六为禘说及房室夹室等,卷七为历代庙制考,卷八辨石鼓、石经、隶书、古文,卷九杂论字学、书学,卷十辨昆仑河源,卷十一、十二论宋元明史传记。皆平日所论辨,没后,其乡人汇辑而成也。清人有疑此书非斯同所作。又言书则信伪古文,言诗则攻小序,言礼则好诋郑玄,言春秋则喜辟左氏,皆不足为训。此书为身后乡人汇辑而成,有失水准,读者当注重其有关专著。纳兰性德(16551685)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枷山人,以避废太子名改性德,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明珠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侍卫。师事徐乾学,有志读书。诗文均工,尤长于词。生平淡于荣利,爱才喜客,与
30、陈维崧、朱彝尊等交往。刻有通志堂经解 ,以荟萃宋元经说。年三十一卒。有通志堂集等。渌水亭杂识四卷,为琐闻杂考,为其二十岁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录而成书。卷一多引诗句,考所涉人名、地名、生平等。如燕山窦十郎之故居,引冯道诗“灵椿一株老”之句,考今北京城北有灵椿坊,疑即是十郎旧里。卷四论作诗,论作文,能成一家之言。虽因考据之学非其所长。故所得不多,但其汉学造诣深厚,错误较少。江永(1681 一 1762) ,字慎修,号慎斋,徽州婺源人,后居上海江湾。诸生。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 ,颇有创见。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著述甚多, 四
31、库全书收其著作至十余部。戴震、程瑶田、金榜皆其弟子。有礼记训义择言 、 春秋地理考实 、 乡党图考 、 古韵标准 、四声切韵表 、 音学辨微 、 律吕新论 、 律吕阐微 、 近思录集注等。群经补义 (原名读书随笔 )五卷,或以课授生徒,或因讲辨文章,随手记录,由其门人汇集成册。卷一周易补义 、 尚书补义 、 诗补义 ,卷二春秋补义 ,卷三仪礼补义 、 礼记补义 ,卷四大学补义 、 中庸补义 、 论语补义、 孟子补义 ,卷五杂说 、 订序说 。卷二“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太史氏,见鲁春秋 ”,认为此未笔削之春秋 ,疑当时鲁惠公以上鲁史已不存。又“说者谓古者寓兵于农,井田既废,兵农始分” ,江氏考证,以
32、为不然。又考古历皆用平朔,谓日月皆平行,故朔日常失。均足资参考。惠栋(16971758) ,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士奇次子。诸生。乾隆十五年(1750) ,以经明行修荐,不用。传祖与父之学,专治经学,宗汉儒旧说,奠定吴派经学基础。对诸经多所探究,于易钻研尤深。但一味推崇汉儒旧说,不论是非,墨守信从,厚古薄今。著有易汉学 、 周易述 、 易述 、 周易本义辩证 、 古文尚书考 、 松崖文钞等。松崖笔记三卷,卷一左冲条,犹唐人书“谨空” ;卷二赔作备条,备俗作赔,所起甚晚。均言之有理。未免过于鄙弃宋儒。随笔记录,疏失亦所难免。九曜斋笔记三卷,泛及经史百家杂录,考据皆甚精博,
33、盖平时有得随笔札记,以为著书张本。如卷二蠡卜条,以为起于火珠林,即京房之遗法,此义全见易汉学 。又有专释王士祯诗句者数条,即精华录训纂之底本也。多引阎若璩潜丘剖记之说,发明伪孔,视阎氏疏证简要过之。小学训诂,较之徽州戴氏自有逊色。卷二诗赋中式条记清高宗南巡时事,惠氏年已五十有五,则是书所记,自少迄老,历时甚久。可知生时未经刊本,故传钞间有误文。九经古义十六卷,其中周易古义 、 尚书古义 、 毛诗古义 、 周礼古义、 仪礼古义 、 礼记古义 、 公羊古义各二卷, 穀梁古义一卷, 论语古义一卷。卷八周礼古义下职方氏樊毅修华嶽碑云“周礼识方氏 ”,欧阳永叔云“识”字字画分明,非讹阙,疑当时周礼之学自
34、如此。惠氏案:周礼多古字,如“枳” (繁体)字作职, “职”字作识, “识”字作志,汉时已不能参考,况后世乎?均足 全祖望(17051755) ,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庶吉士。借读永乐大典 ,钞难得之书。散馆后,以知县用,不就。曾主讲蕺山、端溪书院。学问甚博,尤专史学,保存南明史料很多。曾补辑黄宗羲宋元学案 ,编成百卷。又曾七校水经注 ,三笺困学纪闻 。有汉书地理志稽疑等,辑甬上耆旧诗 。全谢山先生经史问答十卷,与门人董炳纯、张炳、蒋学镛等研讨经传疑义,以问答形式成书。前七卷论诸经, 易 、 尚书 、 诗 、 三传 、 三礼 、 论语各一卷, 大学 、 中庸
35、、 孟子合为一卷,后三卷为诸史。全氏治经,不主一家,考证精当。其论史范围甚广。论识高卓,当时罕有其匹。如卷一问:说易家有互体,其来远矣,朱熹晚年有取焉,何也?答:向来谓大传之杂物撰德同功异位,即指互体。愚未敢信其必然。然互体在春秋左氏传已有之,乃周太史之古法,则自不可斥,不必攀援大传而后信也。全氏详考互体演变过程,肯定朱熹晚年悟得互体,发前人所未发。由于全祖望研究历史,谙熟史籍,所以校水经注时能够顾及通典 、 汉书,而解读河渠书时则可以关照水经注 ,使文献整理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传 、三礼之问答,多细枝末节,多叙述,少发明。卢文弨(7171796。据柳诒征卢抱经先生年谱 ,卢文弨卒于乾隆六十年
36、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元 1796 年 1 月 7 日,前人索引多误) ,原名嗣宗,后改今名,字召弓,号矶渔,又号抱经,浙江仁和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授编修。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提举湖南学政,历主江浙各书院讲席。潜心汉学,与戴震、段玉裁友善。好校书,自经传、子史、说部、诗文集,凡经披览,悉加丹黄,校刊成抱经堂丛书十五种,以精审著名。有仪礼注疏详校 、 抱经堂文集等。群书拾补三十七卷补遗三卷,以其所校周易注疏 、 晋书 、 列子张湛注 、 鲍照集等经、史、子、集三十七种书,于原书脱漏者,摘字而注其异同、衍脱,以精当严谨著称。读史札记一卷附论学札说十则 ,并非经意之作,然立说精审,中有赵敬夫
37、夹签,更使原书准确。如春秋三传皆出于曾子条,同意郝经春秋三传折衷之说,又详加考证。 许谦传 、 阿剌罕传 、 月乃合传 、 何伯详传 、 吴澄传 、 郝经传 、史天泽传条,均考元史之误。 明史艺文志 、 孙承宗 、 曾鲁传条,均考明史之误。材料确凿,考证精当,可资古籍整理者参考。王鸣盛(17221798。卒于嘉庆二年十二月二日,见西沘先生墓志铭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 48,前人著录多误作 1797 年) ,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号西沘,江苏嘉定人。年轻时在苏州从吴派朴学大师惠栋游,以师礼事之。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第二名,累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随即左迁光禄寺卿。以母丧归,遂不复出
38、。居苏州三十年,闭门读书,经史诗文均有成就,负重名。所著尚书后案 ,专重郑玄之说,为清代继承汉代经学的重要著作。其十七史商榷 ,为清代史学名著之一。尚有耕养斋集 、 西庄始存稿 、 西沚居士集 、 练川杂咏等。蛾术编八十二卷,其晚年时,将三十年考证之零碎所得汇成此编,原为九十五卷。取礼记学记 “蛾子时术之”语, “蛾”同“蚁” ,言蚁虽小虫,时时习衔土之事,积渐而至成大垤,以喻学问须经长期积累乃有成就,书名即取此义。分说录 、说字 、 说地 、 说人 、 说物 、 说制 、 说集 、 说通八类,以论证经义、史地、小学为主,旁及人物、制度、名物、诗文、碑刻。由于作者长于史地之学, 说地 、说人
39、、 说物 、 说制四类三十八卷,尤为精辟。如说地 宋史地理校误条“平湖南得州十五、监一”注“有铜,有杜阳监” ,王氏认为:铜,北监板作锦;杜,北作桂,北是。又长安条:“汉高帝纪 ,车驾西都长安。师古曰,长安本秦乡名。 ”案:(汉书 ) “地理志 ,长安,高帝五年置,当是自取美名。 史记作关中,班氏以关中地广,都在长安,故追改之。 ”既有对文字的考订,又有对内容失真的订正。 说字二十二卷,亦多卓见。全书近九十万字,议论淹博,考核精确。但涉及稍广,难免疏失,如卷四二黎斐条, 三国志丁奉传载“奉为先登,屯于黎浆,力战有功,拜左将军” ,王鸣盛所指衍误各处均不误,所改订者皆为误改。故赵彦修作序文、迮鹤
40、寿戴震(17231777) ,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举人。少时从学婺源江永。深通天文、历算、史地、音韵、训诂、考据等学。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人对转的理论,对经学、文字学有卓越的贡献。是乾嘉学派中皖派的创始人。任四库全书纂修官,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时年已五十三。一生著述甚多,有原善 、 孟子字义疏证 、 声韵考 、 勾股割圜记 、 屈原赋注等二十余种。后人汇编为戴氏遗书 。所校大戴礼记 、 水经注 、 算经十书 ,皆称精核。经考五卷,卷一考易经 ,卷二考尚书 ,卷三考诗经 ,卷四考周礼 、 礼记 、 大戴礼记等,卷五考春秋 。戴氏汉宋兼取,对于汉儒之误,亦逐一指出。如卷一易
41、取变易之义条,引胡瑗、程子、朱熹之言,案:易之名,惟取变易之义。认为汉人谓一名而含三义者尤疏远。又易为卜筮而作条,引朱熹三说,说明易本是卜筮之书。赵翼(17271814) ,字云崧,号瓯北。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编修,累官至贵西兵备道,被劾降级,辞官归里。主讲安定书院,以文名于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有瓯北诗集 。又长于史学。有皇朝武功纪盛 、 簷曝杂记 、 瓯北诗话等。 陔余丛考四十三卷,是他从黔西罢官以后的读书笔记,因其为循陔(奉养双亲)之时所辑,故名。书中不分门目,而编次先后,则以类相从,可分经义、史学、掌故、艺文、纪年、官制、科举、风俗、名义、丧礼、器物、术数、神佛、称谓、
42、杂考十四类,包扩之广,不下于日知录 。凡八百九十二篇,每篇之首均列标题。其中讲经义的,较为平常。论史学、掌故、典制、艺文的部分,为书内的精华。卷二十二破题、卷二十八殿试之始、卷二十九科场回避亲族等,均为教育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又指出了三国志记事的疏漏之处,订正了新旧唐书叙事的差异,足以显示陔余丛考在提供史料线索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论李义山、苏东坡诗咏,亦为一家之说。偶有议论欠妥处,如卷六谓陈寿撰三国志 ,于高贵乡公曹髦被司马昭杀害一事, “略无一字,以见端倪” ,即不符合事实。廿二史 答刂 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成书于乾隆六十年。分卷编次,每卷以类相从,各立标题,总六百余条。多据
43、正史纪传表志参互勘校,对编撰体例、内容、史料来源、价值、方法等详加考订评论,并排比历史大事,辑为专题而形成史论。说近略远, 元 明二史占八卷。 补遗一卷,辑录辽 金 元三史译名异 钱大昕() ,字晓征,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人。王鸣盛妹夫。始以辞章名,后精研经史。于文字、音韵、训诂、天算、地理、氏族、金石以及古人爵里、事迹、年齿等等,无不洽晓,考史之功,号为清代第一,影响着近现代的学术研究。著有廿二史考异 、 元史艺文志 、 元史氏族表 、 疑年录 、 潜研堂诗文集 、 金石文跋尾等。十驾斋养新录二十卷余录三卷, 养新录成于嘉庆四年() ,余录为后来续写。钱大昕于经学造诣很深,兼
44、擅史学,通晓文字训诂,尤精音韵,故十驾斋养新录中所谈,以关于经义和文字训诂音韵等方面的内容为最可取。如卷五论古无轻唇音,凡轻唇音皆读重唇,列举经史诸子和笺注以及字书、韵书来解释他的说法,引证极为丰富,是上古音韵研究首创性的成果。对于古时文字的通假关系,多能考求音义,详举佐证。然卷七宋史褒贬不可信条、 王安石狂妄条,沿昔人成见,以王安石为小人。一般地说, 养新录还不如日知录渊博、丰富,但考证较精,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嘉庆、道光以来的学者给予很高的评价。潜研堂答问十二卷,计有易 、 书 、 诗 、 三传 、 三礼各一卷,皆穷源竟委,俾问者无不得意而去,其中说文二卷最为精彩。又有翰林学士而结衔无知制诰
45、者,何也?钱氏考之甚详。卷十二问顾氏论古音皆以偏旁得声,合于说文之旨,然亦有自相矛盾者。曰:“凡字有正音,有转音。 ”均广征博引,多发前人所未发,纠前人之误。间有失误,如卷二问伊洛瀍涧, 说文有洛、涧而无瀍,答曰古三史拾遗五卷,钱氏撰廿二史考异后,续有所得,编成此书。没后,学生李庚芸略加校订,序而刻之。内容为考证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之误,自天文舆地、制度沿革,以及岁月之参差、名姓之错互,皆一一详征博引,以折衷其是非。诸史拾遗五卷,凡三国志 晋书一卷, 宋 南齐 梁 陈 魏书 、南 北史 唐书一卷, 五代史一卷, 宋史一卷和辽 金 元史一卷。亦考异刊成后,续有所得,撰为此书。所考皆引据精核
46、而博赡通贯。如宋志五等封国考,五代史相表,均可补缺。竹汀先生日记钞三卷,卷一所见古书 ,沈炳震著新旧唐书合钞条,叹沈氏笃志潜修,根柢深厚,终能成此弘编巨制。姚鼐(字姬传,一字梦穀,号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论学主张应集义理、考证、词章之长。所作古文,自谓师法方苞而上溯宋欧阳修、曾巩,并辑古文辞类纂 ,说明文章义法。惜抱轩笔记八卷,卷一至三为经部,卷四至六为史部,卷七为子部,卷八为集部。卷七对荀子 、 庄子 、 法言 、 司马法 、 盐铁论之考证均可资参考。桂馥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生平治说文四十年,融会诸经,以经义与说文相疏证,又用玉篇 、 广韵校之,成说文义证 。又绘许慎以下诸家为说文系统图 。题书室为十二篆师精舍。另有晚学集 。札朴十卷,作者谦称自己的著作内容琐碎,好比削牍弃掉的木皮,故名札朴。计温经二卷、 览古四卷、 匡谬 、 金石文字 、 乡里旧闻 、 滇游续笔各一卷,共十卷。其中金石文字 、 乡里旧闻 、 滇游续笔对碑版的考订,即颇见所长。其他部分,也着重通过文字训诂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