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病难、看病贵”的形成之因与解决对策首席医学网 2009 年 04 月 16 日 13:45:31 Thursday 【关键词】 看病难 看病贵 形成之因 解决对策胡锦涛同志曾强调: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与民族的未来1。长期以来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重难返,不仅使人民群众难以共享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成果,而且终将阻碍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2、现实的利益问题。国务院 2008 年 10 月公布征求意见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集中论述了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作为新一轮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问题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的关键取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更取决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公平,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
3、等方面的职责,这是解决人民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2。1“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看病难、看病贵”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医院服务理念和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社会性的、制度性的和政策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卫生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不顺,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导致了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和医疗卫生队伍的思想观念、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变化是积极的,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服务效率有所提高;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医院的服务条件、服务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改善,这些应该充分肯定。也有些变化是消极的,如过分注重自身经济利益,忽视群众利
4、益,造成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群众负担加重,医患关系紧张等等。1.1 卫生资源总体分布不均 , 结构不合理较为突出当前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表现是,一方面卫生投入不足 ,卫生资源紧缺;另一方面, 资源配置失控,利用效率不高。与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医疗资源严重缺乏而导致的老百姓就医困难不同,现在看病不容易更多的是由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造成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我国 80%的卫生资源分布在城市,农村只拥有 20%左右的卫生资源3。城市医疗机构区域分布也不尽合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也时常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模小、条件差,经正规教育和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少 ,
5、城市居民不能真正得到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群众患大病小病都愿意去大医院就诊。这种资源配置和服务结构不仅增加了医药费用,浪费了优质资源,也形成了“看病难” 。1.2 财政投入不足据 2003 年统计,我国的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 95%,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初衷,“肯定不是让它为政府挣钱, 而是为群众提供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然而,当前一些政策上的矛盾致使这个目的越来越难以实现。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每年的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 7%8%,其余 90%以上的收入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补充,为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现在医院实行鼓励创收机制,医院的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和运行
6、经费基本上都要靠医疗服务收费解决,导致医院的公益性质被淡化,导致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出现严重的“逐利” 倾向。这种机制很容易把医务人员和患者推到了利益的对立面5。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卫生支出曾经一度占到政府总支出的6%,而到 2002 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 4%。“这个比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据统计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22%,但卫生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 2%。这已是一个非常低的数字,但是它的构成却很尴尬,政府支出所占比例只有 16%,而老百姓的个人支出则占到 55%以上。1.3 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难以到位政府职能部门对医疗机构的服务
7、缺少强有力的监管手段,特别是对医疗机构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使用,都没有强制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卫生法”酝酿了多年但却一直未能出台, 未能形成对医院的规范、科学、严格的管理。在这种状况下,一些医院盲目发展 ,扩大规模,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医务人员道德滑坡,医疗常规常常被打破。出现医疗服务不规范、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损害群众利益、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身上,但深层次原因是机制问题,是监督管理问题4。1.4 药品和医用器材在生产和流通中秩序比较混乱目前,全国有 4 000 多家药品生产企业和 8 000 多家药品批发企业, 还有 12 万家药品零售
8、企业,有几百万的药品营销人员。这些企业的成本都不是政府支付的,都需要通过“经营、收费、加价”来维持,所以药品价格不可能不节节攀高。再者,医院目前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 ,进价越高 ,其利润绝对值就越多。医院为了维持生存, 求得较大利润 ,一般不会去进低价药。销售利润大多通过回扣、提成流向批发商、代理商、医药代表等中间环节。医院医务人员开处方有回扣、提成可拿,这也使得开大处方的现象比较普遍。“整个链条都需要高价药 , 那么到老百姓那里价格就不可能低下来。”药价就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链条。1.5 社会医疗保障覆盖面狭窄 ,弱势群体得不到充分保障 2003 年,城市享有各种医疗保险的居民占调查人口数的
9、49.6%,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口的比例为 30.2%,公费医疗为 4.0%,劳保医疗比例为 4.6%,大病医疗等保险的比例为 2.0%。在农村地区,有医疗保障居民的比例仅占调查人口 12.6% ,其中合作医疗覆盖人口为 9.5%。总的来说,50% 以上的城市人口和 80%以上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至 2005 年, 全国医疗保险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 1.3 亿,再加上 5 000 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只有不到 2 亿的城镇居民有医疗保障。在农村地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 1.7 亿,约占 8 亿农民的 1/4,到2008 年参加新农合人口超过 8.1 亿,参合
10、率达到了 91.5%,但是保障能力非常有限, 每个人只有 30 元钱。因此绝大多数的人仍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另外,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占城镇人口的 33.6% ,大中专在校生占城镇人口的5%。据 2003 年统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市人口有 2 千多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到 2025 年将增长到 19.7%。如此多的人群游离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没有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一旦得病,特别是重大疾病,高昂的医药费对于个人及其家庭无疑于“灭顶之灾”6。1.6 工业制造业水平落后 , 国产化设备太少由于有些国产的医疗设备在功能、性能
11、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进口设备相比,因此医院尤其是大中型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基本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价格昂贵,使得医疗成本大幅上升。尽快提高我国大型医疗设备实现国产化水平,那么病人的检查费用至少可以减少 50%。1.7 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设计存在缺陷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因筹资水平低,出于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所以制度设计中过于强调“ 保大病 ”,未将防病支出项目纳入保障;同时限制了门诊和常见病、多发病 (小病) 的基本医疗。现行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不鼓励居民“小病就近就医”。医疗保险机构通常仅选择少数大医院作为医保定点医院。目前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居民一方面抱怨看病难
12、、看病贵, 一方面不去就近选择相对比较便宜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而是到大型三甲或二甲医院就医。其原因一是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不了解、不信任,感到其医疗技术水平低, 条件差;二是医疗保险机构设定医保定点医院中未包括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并且存在用药限制的问题。2003 年调查显示,城市 25.7%和农村 53.5%的患者在基层医疗单位就诊,50% 的患者流向了大医院。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一方面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 另一方面也使大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医院看小病、看常见病 ,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7。1.8 慢性病、新发病患者不断增加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
13、、工作方式的变化,一些新发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一些曾经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患者不断增加。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 1978 年的 10.1 亿增加到 2007 年的 28.4 亿,住院人数由 1 907 万增加到9 827 万。这些患者相当一部分要到大医院就诊,医院面临巨大的压力。一些大医院,特别是专科医院很难全部及时接纳患者,这样也引发了部分群众的不满5。2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对策建议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就医难问题,虽然集中反映在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医院,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院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性的、制度性的、政
14、策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改革、发展、监管入手,立足于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的目标。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国家、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改革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把改革成果落实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上。改革的主线是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为人民健康服务上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项全国性工程和系统性工程 , 涉及到优质医疗资源的壮大、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药品价格和
15、医疗收费的规范管理;涉及到加大政府卫生投人、转变运行机制, 涉及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医疗服务监管,涉及到加快科技进步, 加强自主创新。在改革试点中,必须先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2.1 加强政府在卫生改革中的主导地位2.1.1 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之一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调整城市大中型综合医院布局, 科学控制大医院发展规模。在一个地区使各大医院都有自己的突出科目,并且加以政策引导, 促成这些突出技术达到国家级水平 , 这样人们也就可以就近就医。政府主导之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6、,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 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值得信赖的、解决常见病、普通慢性病的卫生机构, 而不必再到大医院的门诊部, 这样大医院才能腾出更多时间主攻疑难病症, 才能把专家真正让给迫切需要他们的疑难病例病人8。2.1.2 增加政府投入,落实保障制度建立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对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离退休人员经费和政策性亏损等,政府要纳入财政预算给以相应补贴。对医院承担抢险、救灾、应急救治、疾病控制等公共卫生任务,政府应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政府经费保障机制9。2.1.3 严格医疗卫生监管措施医疗卫生机构作为独立法人,要承
17、担起“办医” 的职责,严格内部管理,实行岗位问责,真正做到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在医疗改革中,医院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切实加强自身管理,改进服务作风,尊重患者权益,落实便民措施;要实行院务公开,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接受患者监督;要增进医患感情交流,相互尊重和理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要切实转变职能,更加注重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监管,把工作重心放在定标准、立规范、严准入、重监督上。医疗卫生机构必须牢固树立一个信念:对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就是不称职;不能严肃处理,甚至姑息迁就,就是失职,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10。2.1.4 深化改革药品和医用器材的生产
18、流通体制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国家确定基本药物目录, 减少流通环节 , 对基本医疗服务药品由国家专营专管 , 医院不加价。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 医院也必须明确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比重, 保证群众基本用药规范生产流通秩序。二是加强法制建设, 大力整顿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 严格管理, 打击非法暴利。三是加强药品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准入;加强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管理, 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 严格控制价格虚高 11。2.1.5 坚持自主创新, 逐步实现医疗设备优质国产化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 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19、 年),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实现医疗设备优质国产化 , 降低医学检查成本, 降低病人医疗费用。2.1.6 分权或权力下放在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采取了一定的分权方式,即权力的转移、授权等,通过分权让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在医药卫生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必须明确一点,分权并不意味着中央政府不承担责任,而只是部分职能变化,如强化筹资、监管等。有效的分权必须考虑以下相关因素:一是筹资机制以及资源的分配机制;二是支付机制,如将资金拨付给服务提供机构还是地方政府; 三是组织结构,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职责,以及履行该职责所需的适宜人力资源等。2.2 合理适度运用市场机制,
20、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服务2.2.1 改革“以药补医”机制以药补医机制是 20 世纪 50 年代国家为弥补医疗卫生事业经费不足而制定的一项政策措施,历史上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府对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等措施,以药补医机制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主要是医疗机构为增加收入而扩大药品销售,造成不合理用药泛滥,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加重。因此在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近几年来,中央多次提出的医药分开,其实质,不是将医药机构分开或医药管理分离,而是要消除医疗机构扩大药品销售的利益驱动,规范药品合理使用。要切断医药之间不正常的经济利益联系,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防止
21、药物滥用,降低群众用药负担。2.2.2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绩效考核与评价绩效考核在许多国家备受重视,并被广泛使用于医疗保险经费的给付,即按绩效支付。同时,绩效考核也被广泛使用于项目实施结果的测量和员工薪酬的设定中。在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中,要坚持公平性和现实可行性等原则,而且要注意与工作量挂钩,包括诊治或分管病人数;要考虑成本效益相关因素,如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数量等;要考虑质量,包括护理质量、治疗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等; 要考虑其对团队或机构目标的贡献大小。2.2.3 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 提高技术劳务费, 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 适度放宽特殊医疗服务价格。拉
22、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档次。要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点, 改变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方式, 逐步实行单病种收费。2.2.4 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发展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对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要给予平等的准入待遇,在医院评级、人员聘用、职称晋升、科研立项、医疗保险定点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2.2.5 开展医患之间双向、透明、通畅的信息服务严格落实卫生部有关医院院务公开的规定,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实行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门诊及住院平均费用、单病种费用以及医德医风投诉处理
23、情况等信息。为有效解决群众挂号排队长、就诊等候长、交费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的“ 三长一短” 问题, 各医院在网上开通“ 网上预约挂号”、“分时段预约就诊” 、“ 医疗就诊卡健康一卡通” 、“ 医患交流”等服务项目,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网络进行联网, 实现信息共享, 以节省医疗费用, 减轻患者负担 12。2.3 加强以质量为重点的医院管理,向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服务2.3.1 强化院长责任制明确医院院长职责目标,将医院管理水平、整体服务绩效以及群众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院长绩效的主要指标。院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医院管理上,主要职责是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4、,为医务人员服务提供规范的制度保障;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使医务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医疗服务之中。2.3.2 医院严格规范医疗行为,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推行疾病治疗规范化, 直接为病人减少经济负担。开展临床路径的设计,实行单病种费用限价管理, 规范治疗方案, 缩短病人的住院或候诊时间。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开, 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与标准。优化服务流程, 解决群众看病排长队、跑长路、反复跑、手续繁琐等问题。延长服务时间,周六、周日所有检查项目向病人开放。扩大服务内容, 建立出院病人回访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成立会诊中心, 重点解决疑难杂症会诊难的问
25、题 , 实行电话预约 ,病人只要电话预约, 即可得到会诊服务等等。2.3.3 认真纠正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端正办院方向 , 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教育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 ”理念, 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建设。严格执行卫生部“八条”纪律, 严禁收受回扣、 “红包”。把行风建设纳人医院管理年活动中, 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对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职业道德进行考核评价, 建立、完善医生廉洁行医档案,并作为对医务人员聘用、聘任、晋升的依据。严厉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严禁在药品采购、医用耗材和医疗设备采购及基本建设投资中收受商业贿赂, 加大对重点医院、
26、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商业贿赂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 严肃查处药品、设备器械购销及基建工程中的商业贿赂案件。结合规范医院收费、医疗服务、药品、设备采购等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防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2.3.4 加强医生职业化队伍建设一是弘扬医生职业精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建患者对医生的职业信任,形成尊重医生职业的社会共识;二是大力发挥医生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包括明确继续教育标准,利用同行评议对不合格或职业道德不良者给予警告、清除等;三是建立医生的动力和压力机制,以患者满意度和医疗服务质量作为评价医生的基本标准,实现医生个人知识投资的合理回报。2.4 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医
27、疗保险制度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力度2.4.1 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步伐第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公立医疗机构。各级政府应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结构和布局,中央和省级政府只保留少量国家和省级医学研究中心,承担科研、教学和疑难重症临床研究任务,其他医疗机构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第二,政府在集中财力办好公立医院的同时,还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壮大医疗资源,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第三,加快公立医院经营机制改革。建议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 “收支两条线” 的管理办法,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医药分开,彻底扭转“以药养医”的局面。第四,加快发展社区卫生
28、服务,将双向转诊制度落到实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政府投入,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创新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技术水平和硬件环境的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转诊制度13-14。2.4.2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我国的卫生保健体制既不能采用“英国模式”由政府预算将国民卫生服务全部包下来,也不能采用 “德国模式”强制城乡居民按统一办法缴费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更不能采用“美国模式” 依靠居民个人参加商业保险,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有 13 亿人口,人均 GD
29、P 只有 1 000 多美元。从国情出发,中国应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覆盖全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关键是强化政府责任,逐步实现卫生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使低收入人群也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从而改善国民的整体健康素质。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如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城市非就业人员、低保人员及少年儿童,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采取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鼓励中高收入人群积极参保;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等多项措施,使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大病保险为主
30、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相互衔接,有效分担和化解国民的疾病风险,提高居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可及性。2.4.3 实行基本药品制度和完善药品定价机制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首先是按照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由国家统一制订和发布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定点生产、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办法,较大幅度降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其次是尽快建立药品成本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药品价格定价的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由医药学专家、有关机构、群众代表等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管和药品评价制度,提高药品定价的透明度,以改变当前药品价格虚高的现状;同时要不断总结药
31、品集中招标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加强药品集中招标活动的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医疗行业的商业贿赂行为;通过建立现代医药物流体系,促进药品分销企业信息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从而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统一的药品流通市场15-16。医疗改革的目标是:既要坚持公益性,又要调动积极性;既要注意公平,又要注意效率。改革要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是要让群众受益;第二是要让医务人员受鼓舞。核心是加大政府责任,正确处理医务人员和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公益性和保护积极性,两者必须兼顾,绝不能偏废,两个目标不能实现,就达不到改革的理想效果 17。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还要注意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扩大服务供给。发
32、展医疗服务事业,既要坚持公立为主,又要真正形成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值得重视的是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如果忽视医疗卫生队伍的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忽视内部自身建设和管理监督,不能把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轨道上来,再好的体制机制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体制机制改革,为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一手抓内部管理和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总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的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充分调动广大医疗人员的
33、积极性。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看病难、看病贵” 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参考文献】卫生部部长回应“看病难、看病贵”六大问题2011 年 02 月 18 日 23:4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32) 【字体: 大 小】卫生部部长陈竺 18 日在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势报告时,分析并回应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6 大问题。看病难在哪里、贵在哪里?陈竺认为,“看病难”可分为两种。第一是“绝对性”看病难,是由于医疗资源绝对不足无法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看病难”,这往往发生在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
34、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偏远农村地区。第二是“相对性”看病难,是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的不足,造成患者去大医院看专家“难”。突出表现为许多人看小伤小病也涌到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这是目前“看病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征。 陈竺指出,“看病贵”也有几种:第一是“个人主观感受的贵”。患者认为看病就医所花的钱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或者觉得所花医疗费不是“物有所值”。第二是“家庭无力支付的贵”,就是看病就医总花费超过了家庭支付能力,造成“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其实质是疾病的经济负担过重而缺乏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第三是“社会无法承受的贵”。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全社会医疗费用的总水平有一种不断增长且增
35、速居高不下的趋势,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当它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什么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体制机制矛盾是主因陈竺分析指出,“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有以下多重原因:物价指数长期走高,人们感觉医疗费用上升过快。医疗费用也受物价指数的影响,如果除去物价指数的因素,人们对医疗费用增长的感觉就没那么强烈。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长。新的诊疗设备要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还要由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提供,由此带来医疗服务成本的快速大幅度增长,这是不可避免的合理增长。疾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双重负
36、担,慢性病就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政策“双刃剑”。如,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大大减轻人民群众的疾病负担,但不可否认,它还会刺激参保者多吃药、吃贵药、小病大治等问题,从而使社会医疗总费用增加而不是减少。患者的医药卫生服务消费具有被动性,容易产生“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医疗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药品生产保障体系不完善,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以及管理的不足和曾经的失误,是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主要原因。如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且配置不合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等。如何缓解“看病贵”?深化医改减轻群众
37、就医负担陈竺指出,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群众个人负担得到减轻。从全国范围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 2001 年的 40%提高到 61.8%,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的比例则从 2001 年的 60%多降到了 2009 年的 38.2%,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同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稳步推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使药价平均下降 30%左右。一些地方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抓手,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出现了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上升的可喜现
38、象。陈竺说,“十二五”还要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争取到“十二五”末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 30%以下。如何解决“看病难”?培养一批本土健康“守门人”陈竺说,要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不出社区和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服务。他说,2009 年以来,我国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史无前例。中央累计安排资金 400 亿元,支持 1877 所县级医院、5169 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 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 1.1 万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 130 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
39、的设备购置。同时,为解决全科医生不足这一制约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瓶颈,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订单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培养 6 万名全科医生。目前,面向中西部乡镇卫生院订单定向培养的 5000 名医学生已入学一个学期,支持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 2 万余名,在岗培训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 377 万人次。2011 年,还要采取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招聘执业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定期岗位培训、对口支援、鼓励大医院退休医师到基层执业、建设职工公转房、提高基层技术骨干待遇和实行职称晋升优惠政策等措施,重点为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住的本土人才,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成效何以体现?公立医院改革是关键陈竺说,公立医院改革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