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前 551前 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论语是最早的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书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言论和行动。孔子的思想学说零星地体现在其言论之中。孔子主张 “君子不器” ,也就是主张通才。孔子本人就是一位文化通才,其思想学说涉及了政治、伦理、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领域。搜集整理论语中涉及文学(或文学艺术)的文献材料,就可以发现孔子的文艺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了文艺理论的许多和命题领域。以下,是我们综合我们所翻阅的
2、所有与孔子的文艺思想有关的资料,从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继承与发展、评价以及对现代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的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一、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 “诗教”之说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而展开的。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
3、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孔子生活的时代, 是一个诗与乐的时代。他的“ 博于诗书” 、“察于礼乐” , 不仅与时代有关, 还由于他对诗、乐有一种过于他人的自觉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春秋末季, 周室衰微, 礼崩乐坏, 而倡言“ 克己复礼”坚决维护周代礼乐制度的孔子, 为“ 使整个社会按照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的轨道运行” ,(匡亚明孔子评传)中 就明确地把诗、乐与礼紧紧联夸一起,执着地要求诗、乐为礼来服务。论语泰伯篇载:子曰:“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对这段语录, 在礼记仲尼燕居 中, 曾假托孔子的话阐发
4、说:“不能诗, 于礼缪; 不能乐, 于礼素。”在孔子看来, 诗、礼、乐是修身的三要素; 三者之间,礼是中心环节, 是立足点。修身要先学诗, 因为诗能以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来激动人心 , 振奋精神,感发志意, 起到教育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礼,因为礼是立身行事的准则 , “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季氏篇 ); 而最后完成道德修养还要学习乐, 通过音乐来冶性生情。由此可知, 孔子是把诗、乐同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的, 是把礼治思想贯穿于文艺思想之中的, 诗乐都要以礼为归, 为礼来服务, 这既是他的文艺观与众不同的特点, 也是他的文艺思想的精髓了。明乎此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格外地重视文艺了。2
5、、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等书都有记载,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的确是十分突出的。当时人们为了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如果不懂诗经,不会灵活地运用和引申诗的意义,就无法弄懂别人的意图,同样的,也无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失礼,甚至导致外交活动的失败。反之,如果善于熟练地运用“赋诗”的方法,就可能比较顺利地取得政治外交活动的胜利,并获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孔子对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之间密切关系的论述,
6、固然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时代风尚所使然。(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孔子在艺术上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 中和之美”。“中”是合理、合适、合宜;“和”就是和谐。“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要素的关系, 任何一方都不许“过”, 也不要“ 不及”, 而是要和谐适度, 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文艺如何体现“中和之美”呢? 孔子提出了两点主张:其一是“温柔敦厚”的诗教。“ 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 诗教也。”( 礼记经解) 孔子认为, 一个诸侯国如果民风
7、温和宽厚, 那是文艺教化的结果; 反过来, 如果民风温柔敦厚, 其诗该温文尔雅。所谓温柔敦厚,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 不指切事情, 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也就是要求诗人性情柔顺、和颜悦色, 对统治者的暴政恶德, 强调“ 止乎礼义”和“ 主文而谲谏”( 毛诗序) , 只允许“ 怨而不怒”的委婉劝说, 不允许尖锐的揭露批判, 必须合乎中正平和之“度”。因为只有合“度”才美, 才能达到“中和之美”的境界。这种诗教,其实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文艺审美观上的反映。其二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这是孔子对诗经关睢的评价。关睢是一首爱情诗, 当“ 君子”向淑女求爱不成时, 感情悲哀
8、, 但不过度, 仅是“ 寝寐思服”、“ 辗转反侧”而已, 无害于“ 中和”, 这就是“哀而不伤”。当他求得“淑女”, 准备迎取时, 情感欢乐, 仅只“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而已, 亦无害于“中和”, 这就是“乐而不淫”。上博简孔子诗论评关睢为“ 怡”, 就因为其能以色喻于礼, 能反纳于礼。故其声则节, 其文则礼, 得中和之美, 合中庸之道, 是谓“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总之, 文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 要哀乐适度, 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 达到情和理的“中和”, 正如孔安国所说“乐不至淫, 哀不至伤, 言其和也”( 何晏论语集解引) 。中国的传统文艺, 正是由于孔子的“中和之美”的文艺审美理想
9、的影响, 看重人生现实和道德情感, 重视内容的平稳和谐, 形成了典雅含蓄的美学风格。正是由于我国古代艺术家受孔子“中和之美”的审美观的影响, 总是“怨而不怒”地看待人生, 才使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是先历尽悲欢之后, 用大团圆结尾, 以求感情上的慰籍与平和。总之,从文学作品来说,孔子的中和之美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该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这种思想后来在荀子那里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三)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孔子之前, 人们对文艺的特征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比如, 在孔子还未有“ 志于学” 的韶令时候, 己有“诗以言志” 之说(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
10、对叔问说的话)等等, 但讲得都比较零碎和简略。而第一次全面论述了文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 便是孔子。他的著名诗论“ 兴观群、怨” 说, 就是对我国上古时代文学思想发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最系统、也最富创造性的成果。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篇这段话, 确实表现了孔子卓越的文学识见和高度的理论概括能力。除谈到诗歌的认识功用之外, 还接触到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等一些本质特征。所谓“ 兴” , 朱熹释为“ 感发志意” 。(四书集注)这“ 感发” 二字, 可以说是说出了“ 兴” 字的精髓。诗,主要地不是诉诸理智
11、, 而是诉诸感情, 通过诗的感染作用, 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汉人毛诗序说的:“ 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 。突出强调诗歌的感情作用和审美效果, 就是孔子诗“ 可以兴” 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了。所谓“ 观” , 郑玄注“ 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 考见得失” 。由于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作者有意识地用诗歌来抒发感情, 或“ 论功颂德” , 或“ 刺过讥失” , 表现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政治的态度, 所以周初以来至春秋中期即有采诗观风和陈诗言志的制度, 通过诗歌“ 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 自考也” 。( 汉书艺文志)孔子的诗“ 可以观” ,既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对
12、诗的政治教化作用的一种肯定, 同时也说明孔子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已有把握。从西汉的一些著作中关于孔子观诗的记载, 亦可资证这一点。盐铁论 机务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河广知德之至也。” 说苑 贵德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毛诗 木瓜传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木瓜见苞直之礼行。”这就是诗的认识作用了。所谓“ 群” , 孔安国注“ 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 和而不流” 。是说通过切磋诗歌, 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增进了解, 达到和同, 促进团结, 起到教育和合群的作用。从国语、左传记录的许多事例来看, 当时列国诸侯贵族、卿士大夫在交际酬对和谈判时, 赋诗言志, 已成为一种风气, 如汉书
13、 艺文志所说的那样:“ 古者诸侯卿大夫, 交接邻国, 以微言相感, 当揖让之时, 必称诗以谕其志, 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孔子的诗“ 可以群” , 正是对诗歌这种实用作用所作的概括性的说明, 而且, 孔子是相当地重视这种实用作用的。从论语的有关记载看, 他在多次谈话中都把学诗作为第一要务, 恺切周至地叮呼和告诫他的弟子和儿子说:“ 不学诗, 无以言”(季民篇);“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其犹正墙而立也与” (阳货篇);“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子路篇)。在孔子看来, 通过学诗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又可以增知识、长才干, 无论对个人
14、修养, 对安邦治国, 对交际应酬, 都有很大作用。所谓“ 怨” , 孔安国注为“ 怨刺上政” 。就是说, 诗有“款谏” 或批评政治的作用。从诗经来看, 其中有不少是政治讽喻诗和怨刺诗,揭露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关心人民的痛苦和哀怨, 开启了诗歌创作“ 为时” 、“ 为事” 、“ 为人生” 的先河, 以致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进步传统。孔子对三百篇这一创作经验予以总结, 对这一进步传统予以概括, 从理论上肯定文艺应该具有于预政治的作用, 这是他的卓见, 也是他的开明之处。综上所述, 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 在我国的文学批评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之前, 还不曾有人把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
15、、美感作用表述得这样全面过;他之后, 曾出现过把文艺当作可欲而加以反对的道家思想, 出现过把文艺当作奢侈而加以反对的墨家思想, 也出现过把文艺当作有害农战而加以反对的法家思想。相比较, 真正有生命力的还是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这说明, 他对文艺的本质和特征, 对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 有了相当的认识。自然, 孔子在这里主要谈学诗、诵诗, 而不是谈诗歌创作, 但学诗、诵诗和诗歌创作并不是能够割断的。正因为如此, 他的诗论才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批评, 也影响了中国的文艺创作, 成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文艺脱离现实、缺乏社会内容的常用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以为学诗可以“ 迩之事父, 远之事
16、君” ,这就在实际上把诗当作了为政治服务的一种特殊教材, 过分地重视文艺的政治社会功能, 是他诗论的特点, 也是他诗论的局限, 其保守和消极的成分是不容忽视的。(四)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说论语.雍也 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人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在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 孔子主张“ 文质彬彬” , 要求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上面已经讲到的“ 言” 、“ 文” 关系说, 以及后面将要提及的“ 尽善尽美”说, 亦都表现了孔子的这一主张。“ 文质彬彬
17、” 说, 见于论语雍也篇孔子讲的一段话: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对这段话, 北宋邢呐解释说:“ 此章明君子也。彬彬, 文质相伴之貌, 言文华、质朴相半, 彬彬然, 然后可以君子也。” 这说明, 孔子最初的论“ 文” 说“ 质” , 是为人而发, 不是为文而言。质, 即不加文饰的质地, 指人的内在质朴;文, 即文彩, 指人的外表修饰。意谓对一个人来说, 其内在的质地如果超过外表的文饰, 就不免粗野;反之, 其外表的文饰如果超过内在的质地, 则不免象史官那样虚浮。只有二者配合得恰当, 既朴实又文雅, 才可以称为君子。这里, 孔子本是以比拟的方式讲人的道德修养,
18、讲质地与外表的关系, 但由于符合人们对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道出了内容与形式统一, 朴素与华彩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 故被视为文质论的源头。在孔子看来, 文与质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应该也必须是和谐统一的。不统一, 相矛盾, “ 质” 、“ 文” 互胜, 就会有弊病, 有弊病就不完美。他的这一思想, 也多见于他的言论中, 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之下, 有时是强调内容的重要, 有时又强调形式的不可偏废。比如:论语 八情篇载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一一“ 巧笑” 两句见于诗经 卫风 硕人,“
19、 素以” 句不见于诗经, 可能是逸句。孔子阐述诗意, 谓绘画之事后于素, 即先有白色底子, 然后绘画。子夏速而悟及, 礼的产生也该在仁义之后, 得到孔子的赞赏。意即“礼” 是属于文彩的, 而“仁” 属于素质, 强调先“ 仁” 而后“ 礼” 。这一点, 八悄篇里的另一段记载说得更明白:“ 子日: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认为离开了“ 仁” , 就谈不上什么“ 礼” 和“ 乐” 。先“ 仁” 而后“ 礼” 、“ 乐” , 也就是先“ 质” 而后“ 文” 了。论语阳货篇载:“ 子曰: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玉帛, 指的是举行礼仪时用的玉器和丝织品。孔子认
20、为行礼作乐, 并不只是使用礼器与乐器, 主要不在形式, 而必须有“ 仁” 的内容。离开“ 仁” 的本质, 徒具礼仪的繁文缉节、铺张浪费, 孔子是反对的。从上述议论看, 孔子在“ 文” 与“ 质” 的关系上,强调先质后文, 重视内容的“ 尚质” 、“ 尚用” , 含有内容决定形式的意义。但他突出强调“ 质” 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轻视“ 文” ,他是要求在重视内容的前提下, 同时重视形式 在反对“ 文胜质” 的前提下, 要求文质统一。即使在礼乐流于形式的情况下, 他反对的也只是“ 礼乐流于形式” , 而不是形式本身。例如八俏记述:“ 子贡欲去告朔之汽羊。子曰: 赐也!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 。” 告朔
21、, 古代的一种祭庙仪式,每月初一, 诸侯杀一只活羊(即“汽羊”)去察告祖庙, 这种祭告谓之“ 告朔” 。鲁国自文公起已经不行此礼, 但每月告朔用的羊依旧供给,子贡认为不如干脆连羊也弃而不用, 而孔子却觉得保留这一点形式比什么都不保留总要好一些。形式对于内容, 文对于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在论语宪问篇孔子还说过:“ 若减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减武仲,即鲁国大夫减孙绝, 其人很聪明, 故孔子称之为“ 知”(智);公绰, 即孟公绰, 为人清心寡欲, 故曰“ 不欲”;卞庄子, 鲁国的勇士;冉求, 多才多艺。孔子认为, 这几位各具优长的人物,
22、如果用礼乐的修养来成就其文采, 就会变作一个完备的人了。由此可见,在许多时候, 孔子只是反对过度的文饰, 而不是轻视形式本身, 这和他对语言的议论, 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他的文质并重的观点由于高出了后来出现的重质轻文说, 或重文轻质说, 所以影响到后世的许多文学批评家常用这“ 文质彬彬”说来指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例如西晋陆机文赋说:“ 理扶直以立干, 文垂条而结繁。” 即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主体好比树木立起主干, 而文辞则好象在枝条上布满的繁叶。主干不存, 繁叶就无所依附。梁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 木体实而花曹振, 文附质也。虎豹无文, 则娜同犬羊;犀咒有皮,而色资丹漆
23、, 质待文也。” 这段话, 先举水和木为例:水的特性是“ 虚” , 所以有波纹的形貌;木的特性是“实” , 所以有花曹的形貌。波纹离不开水, 花曹离不开木, 一离开便无法存在。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作品的“采”是随着作品的“ 情” 而成的, “ 采” 不能不表达一定的“ 情”,离开了“ 情” , “采” 就难以存在了。刘勰由此而论定:“文附质” 。而后又举兽皮为例:虎豹皮毛如果没有花斑的形貌, 那就无异于犬羊, 难以表现出虎豹皮毛的特征;而犀咒的皮革也只有涂上丹漆, 才能更好地为人所利用。同样, 文学作品如果没有适当的“ 采” , 再好的“ 情” 也无法表达出来, 刘勰由此又进而论定:“ 质待文”
24、 。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也说:“夫文, 典则累野, 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 典而不野,文质彬彬, 有君子之致。” 从这些释发, 可以看出孔子的“ 文质彬彬”说对历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真是源远而流长了(五)论雅乐与郑声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孔子重视雅乐,排斥郑卫之音与他保守的政治立场有关,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之覆邦家者” (论语阳货 )及“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 ) ,表现了他文艺思想中的保守复古倾向。有学者提出, “孔子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为特点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不会去作悖礼
25、违义的事情。 郑声实际是指当时的新乐 ,它的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较大,故容易激动人心。所谓淫 ,是指过分,不合中正平和之意。孔子认为新乐任其感情之自然发展而无节制,容易诱发人们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放 ,要禁绝之。他把雅乐比做正人君子,把郑声看做谗佞小人。这是孔子文艺思想上比较保守方面的集中表现,是不合乎时代潮流的” 。并认为, “孔子贬斥郑声新乐的思想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看不起民间新文艺,把戏曲、小说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低贱之作的重要根源” 。综上所述, 孔子的主张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容要教化社会人伦,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反映社会政治, 批判社会黑暗,文以致用,
26、 文要适用; 形式上, 则要求用完美的形式来表达正确的思想内容, 美感而醇正, 质朴而雅正。中国文学史上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观, 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判现实的文学观, 质朴健康的审美观都是与孔子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 都是受到了孔子文艺思想的积极影响的。二、对孔子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继孔子之后,我国的文艺思想开始发展,后人对孔子的文艺思想也进行了继承。与发展:1.荀子的“礼别异,乐合同”继承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中和之美”是对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继承与发展。3.诗大序中的“发乎情,止乎礼”
27、是对孔子“思无邪”和“尽善尽美说”的继承与发展。4.扬雄的“丽以则”是对孔子“文质彬彬说”的继承与发展。三、对孔子文艺思想的评价70 年代末以来, 学术界对孔子文艺观体现出来的重实际、尚实用的特点, 研究者的观点并无分歧, 但对这些特点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张少康认为,孔子文艺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有很深刻的现实基础,孔子文艺观的核心是诗教, 诗教的中心是强调文艺必须紧紧地为政治教化服务。孔子的文艺观、文艺的社会作用、文艺批评标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张文勋也认为, 孔子的文艺思想,第一是现实主义的, 他没有脱离现实谈文学; 第二是功利主义的, 他从实用的观点去看文学的价值。他还认为,
28、 孔子的这些主张, 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刘勰的“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到钟嵘的“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托诗以怨”, 及至建安文学、唐代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 都受着孔子文学观的影响, 并使孔子文艺观中的积极因素不仅在理论上得到发展, 而且在创作实践中也获得巨大胜利。蔡钟翔等则认为,礼治思想是贯穿于孔子的文艺思想之中的, 文艺要从属于礼, 要为礼服务,这就是孔子文艺观的精髓。他们进一步分析这种文艺观上的功利性:孔子揭示了诗、乐、礼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这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是一项重要的贡献, 因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他们同时也指出,
29、 孔子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理解过于狭窄, 把诗、乐降为礼的附庸, 抹杀了文艺的独立性。吴调公则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思想与道家作比较, 认为与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儒家文艺观则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 孔子是把文艺放在社会整体中考察的,把作为文艺主体的人, 放在社会功利的角度进行评价的。所以从消极因素来说, 孔子文艺观因为片面强调实践而浮想有所不足; 因为执着理性主义, 结果较多地注意人们意志的表现, 相对地忽略了自我情感的抒发; 因为过多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 相对地冲淡了审美功能和艺术的特殊规律。上述四人均为中国古代文论界的权威学者, 他们的观点大致代表了学术界对孔子文艺思想的基本
30、评价。四、孔子文艺思想对现代的影响孔子的文艺思想虽然已逾千年,但它经过这数千年的积淀至今依然历久弥新,其中的许多方面随我们现代生活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孔子以善为口号来给文艺定位, 强调了文艺的人文关怀, 定格了文艺思想的根本维度, 其实质是与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相一致的, 透照古今且越来越深入人心, 比当今一些言不及义的新提法要切实得多。文艺以善为第一要求, 要服务于人生社会, 这是文艺价值功能的底线, 否则将会失去根基。一些人过分地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超世俗性, 把自己封闭起来、孤芳自赏, 甚至自以为是, 对人生社会采取隔离或不负责的态度, 这是
31、对文艺价值的放弃。历代的形式主义文风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正说明了这一点。与强调文艺善的属性相一致, 孔子把文艺当成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如果用我们现在的教育观、人才观来看, 就是把文艺当成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孔子说:“不能诗, 于礼缪; 不能乐, 于礼素。”(礼记经解) 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泰伯) 的, 把诗、乐、礼并列为修身三要素。而且在谈到如何发挥文艺完善人格完善人性的方法时, 孔子说得更具体: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成人矣。”(宪问)文之以礼乐是孔子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文”是指人从动物性、
32、野蛮性、粗鄙性中升华所达到的文明、文雅和美的存在,“礼乐”则是涵括了“文艺”在内的文化形式。孔子的观点是,“成人”( 人格的养成、人性的完善) 是一切文化形式( 包括文艺) 的出发点和归宿;“礼乐”(文艺)又是“成人”的最基本、也是最高的手段。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文艺的内在特性及其功用来理解。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己任的, 反映的内容涵盖了整个宇宙人生, 并且在反映的时候必须按照艺术和美的规律去进行, 这种规律又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为大前提的, 文艺的发展方向也必然以人类对真善美的向心力作为永恒的追求。文艺的内容尽管包罗万象, 但其必然充满人类社会的理想、情操、精神、规
33、范等美好的属性, 充满人性之美和理性之光。这些美好的东西是属于人内在本性所具有和应有的, 是人所向往追求的。人在创造或接受文艺作品时, 就是对人自身本质的展示或观照, 是对人自身的提升, 也是对人所生存的世界更趋于合理、有序、美好的祈盼和张扬, 能促使人不断地由自知自觉到自立自为,由幼稚、愚昧、粗俗到睿智、文明、高雅。所以, 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小子何莫学乎诗?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述而) 。“文”即指诗、书六艺,“文”成为孔子教学的首选内容,因为正如日本美学家今道
34、友信所说的,“孔子认为人可以因艺术而完成自我形成”。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在不断地认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寻求美好的生活。这一过程既是有序的, 又是模糊的。马克思将人掌握世界的方式概括为四种, 即: 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而艺术作为一种特别的方式, 既可以独立把握世界, 又可以融注于其他方式之中, 还可以将其他三种方式整合, 进而优化提升, 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物质, 认知生命, 透视古今, 获得超越。从宏观来说, 艺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 具有传播与教化的功能, 艺术所体现的对现实人生的清醒自觉以及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 常常成为人性解放的启蒙和社会心理臻
35、达健康的率先标志。从微观来说, 优秀的艺术作品, 不论是对于创作者还是欣赏者, 都可以起到激浊扬清、净化灵魂的作用, 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能使人“快者掀髯, 愤者扼腕, 悲者掩泣, 羡者色飞” 。从而激活生命,形成先进的个体审美人格。也就是说, 这种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艺术, 有利于“生产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即指人的一定历史水平上的现实力量与潜在力量的充分发挥, 是人突破了现实关系的束缚之后而形成的更高的人性形式。这和当今世界强调的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教育, 其产品是德智体美
36、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而艺术活动是理想中创造的人类自由存在的直接现实, 它直接地生产着全面的人性, 也即孔子所说的“成人”。此外,孔子所提倡的乐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乐教作为孔子施教的重要内容,并非以传授音乐知识为目的,而是与诗教、礼教的宗旨一致的,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乃是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行为的教化。音乐育人的功能也曾被西方哲人所看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拒绝诗与悲剧进入他的“理想国” ,却对音乐推崇备致,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 。亚理斯多德指出音乐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大功能。孔子的乐教理想根源于儒家的伦理哲学理念,它不仅对于个人人格修养有着积极
37、的意义,在政治教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孔子出于对道德理想(仁)的维护,在礼崩乐坏的现实中,提出以礼乐教化人心,治理国家的思想,并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大勇积极履践,使礼乐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理念。今天的世界,人类在物质生活领域已获得几乎是无所不能的知识手段,在功利欲求与技术竞争的推动下,物质极大丰富,但同时,在欲望与功利的障蔽下,人们对于终极性的价值目标诸如信念、信仰、理想等精神上的追求正在淡化,造成人类严重的精神危机。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没有“顺理成章”(一种错误的判断)地促使人类向高级的精神文化形态转化。功利主义的盲目追求造成的价值垄断挤压掉越来越虚弱的人文精神,物质的发达也
38、会因刺激物欲膨胀而急遽扩张人的负面人性,使其步入异化的歧途。人一旦陷入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机,精神的价值被消解,就只能停留在生存层次,在不安全中徘徊,降低自身的素质。由此而来的便是,当代的礼崩乐坏随处可见,烦扰人心、暴厉伤性、败坏风气的音乐流行于世,曲调音声抽空得只剩下刺激感官的干瘪躯壳。今天的所谓“乐教”遗忘了“人”的目标而醉心于“技”的运作,善与美的标准被功利取代,“重技轻艺”,“重艺轻道”积重难返,人的审美自由已陷入异化世界的“不自由”。面对今天人类的精神危机,如何寻求自救的出路?重新回到富有生机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积极向上的人文资源,整合精神生命,才是我们冲出绝境的出路。孔子伦理哲学中的真精
39、神对解决今天人类的困境定会有所作为,继承与复兴孔子的乐教思想无疑对重塑音乐的人文精神,找回音乐育人的价值取向有积极的意义。在当今经济增长压倒一切的高科技时代, 文明已出现了偏颇。一方面人们征服自然, 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另一方面肉体住进了高楼广厦而灵魂在户外暴晒雨淋者大有人在。家在哪里? 魂归何处? 心灵何以得到慰藉? 人性何以得到健全? 从素质教育和人的生存目的这一角度出发, 我们不得不珍视孔子的教诲, 珍爱艺术, 充分发挥艺术兴、观、群、怨的功能, 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素养, 优化生存质量的作用。正如海德格尔所认同的:“为了让人类诗意地栖居, 为了让每个人住在自己的家
40、中, 所以从艺术出发, 必得深入到人的生存, 从人的生存出发, 又必得走向艺术。”邹然在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书中说道:现当代易学界对易传十篇文字的作者及产生时代问题已有较为细致的考辩,一般认为它们出于孔子弟子之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且以孔子的名义对后世产生影响,同时,也不排除孔子亲自参与其事的可能,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在叙述孔子文艺思想时避开周易大传,因为其中很多内容是与文学批评有关联的。由此,邹然先生总结了易传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三方面启迪意义:第一,揭示“惧以始终”的忧患意识;第二,倡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第三,创建“意象”、“刚柔”等文论范畴。在我们看来,这几点对我们当下的学
41、习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参考资料:1刘少瑾、朱华英.孔子文艺思想研究百年回顾J.孔子研究 ,2002,(6).2柳音.孔子文艺思想的基本特色J.漳州师院学报,1996,(1).3向凌.略论孔子文艺思想的构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龙钢华.从价值定位看孔子文艺思想的当代意义J.学术论坛,2003,(5).6李青山.孔子的文艺思想J.大同高专学报,1997-12,11(4).7杨铮铮.论孔子的文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船山学刊,2007-01,63(1).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6:9-17.9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10张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9.11黄曼君.中国 20 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01.12邹然.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6.13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