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 长期以来,规模速度等指标多被用来考核某一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效果,不仅形成了普遍重视产值和速 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据了解,今年以来部分省市纷纷将工业增加值率作为“十二五”引导工业提 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受计算方法、资本有机构成、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率有时并不能客观反映投入产出效果,需要加强分析 和研究,找出适用空间和范围,引导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一、工业增加值率的概念及指标意义 工业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
2、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 务价值后的余额。简言之,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目前采用收入法核算年度工业增加值1。从计算方法看,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 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包括工业增加值的内容,还包括原材料的转移价值,即原材料价值在不同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企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 明企业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效果越好;从行业层面看,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面 看,工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
3、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动的规律性分析 (一)我国历年工业增加值率变动情况 从 1994 年起,国家统计局正式核算和公布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率。1997 年采取新的统计口径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 之间波动(见图 1) 。2009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为 26.5%,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 40%。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 率分别在 2004 年和 2008 年出现了两次明显下降。其中,2004 年是由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对相关数据的修正和调整导致的;2008 年是受国际金融危 机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
4、大幅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比如受危机影响,多晶硅价格从 2008 年的 500 美元/公斤一度跌至最低40 美元/公斤,导致全 行业增加值率明显下降。预计,随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将有较大提升。图 1 1994-2009 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二)工业增加值率行业分布特点 1从行业看,工业增加值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第一,工业增加值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采矿业、烟草业、食品加工、医药、服装鞋帽等。比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高达 77.7%和 77.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8.8、48.4 个百分点;饮料
5、加工业和医药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也达 37.1%和 35.9%,分别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 8.2 和 7.1个百分点。由此表明,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越靠近生产的初始阶段,越是处在生产链靠前的环节,越是政府管制相对强的垄断性行业,就具 有越高的增加值率。比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的采掘业均属于资源型行业,烟草也是管制相对较严的特殊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 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 第二,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加工及炼焦、化纤、电子信息、有色冶炼、纺织、农副食品加工等。比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 工业增加值率仅为 17.4%,化学纤维制造业为 19.6
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仅为 20.2%,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1.5、9.3 和 8.7 个百分点。由此表明,那些处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或加工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一般也相对较低。比如,我国的通信 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但多数处于加工组装环节,核心技术与核心部件的高额利润均为国外所有,致使其增加值率低于专用 设备制造业 8.8 个百分点。又如炼油属于加工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上游行业,其增加值率低于下游加工环节较多、增值链条长的化工行业 10 个百分点。 (三)工业增加值率区域分布特点 从区域看,工业增加值率呈现
7、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异规律。 一方面,西藏、内蒙古、新疆等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相对较高。据分析,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平均为 38.6%,中部平均为 33.6%,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9.7 和 4.7 个百分点。比如,西藏、黑龙江和内蒙古分别达到了 56.7%、46.5%和 43.6%,位列全国前三 位。这类地区多以资源性产业为主,产业分工细化程度不高,制造、销售、管理等中间投入相对较少,其工业增加值率一般高于其他地区。 另一方面,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率普遍较低。据统计,目前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平均为 26.17%,分别低于西部
8、和中部地区 12.4 和 7.4 个百分点。这类地区多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加工组装型工业往往占主导地位,专业化分 工较细,相对于庞大的工业总产值,其产品增值环节较少,导致工业增加值率普遍偏低。 三、工业增加值率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 “十二五”是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工业增加值率能否显著提高,这是解决我国工业结构性、素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针。 (一)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为目标,有利于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向高端、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变 对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地区或行业而言,工业增加值率的
9、提高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内部管理的优化等成效,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 要导向。首先,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 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值率也更高。其次,中间投入和消耗少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比如,在炼钢过程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等改造工艺流程、优化内部 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大幅减少中间投入,进而提高增加值率。第三,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增加值率也较高。在价值链构成中,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 销服务等都是产品增值或附加值最多的环节,以这些环节为主导其增加值率也自然较高。以服装
10、为例,在服装的设计、面料辅料生产、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商 贸等环节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设计和销售,而在中间制造环节,利润仅占约 10%。 (二)工业增加值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入产出效果,但不完全适用于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 随着产业专业化分工越细,整个加工制造被拆分为多个环节,表现在产值核算上,原材料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愈来愈多,增加值也就在多个生产环节上被 “稀释”了。因此,简单地比较不同行业、地区之间的工业增加值率,意义不大。比如,初级加工行业增加值率往往较高(石油开采、煤炭开采等采掘业平均为 58.2%,远高于制造业的 26.6%) ,但并不代表就每个地区都应选择发展 . 初
11、加工产业;同样,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工业增加值率远高于北京和江苏,也不意 味着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发展模式更加先进。一般来讲,工业增加值率这一指标较适用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行业,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作比较 时,可以采用。当然,同一行业、同一地区作纵向比较时,只要部门结构、专业化分工未发生大的变化,就可以反映投入产出效益的变化。 (三)我国及部分省区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 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 26.5%,一些发达省市的工业增加值率更低,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由于多数企业处于加 工制造环节,有人就说,在高档产品方面,主要是
12、外国品牌、中国制造,结果是我们得到了 GDP,但外资分去大半利润;在中档产品方面,多数是自有品牌、外国 核心技术,结果是中国人赚小头,外国人赚大头;在低档产品方面,基本是没有品牌、忽视质量,结果是贸易壁垒重重,还要面对环保、反倾销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这种说法虽不完全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在品牌、服务方面已经非常滞后。品牌服务发展滞后的状况不改变,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不突破价值链 的低端锁定,也无法实现工业的由大变强。 四、提升工业增加值率、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效果,必须把提升工业增加值率作为目标导向,引导工业企业和地区增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3、(一)把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工业企业培育竞争优势、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关键因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必须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以创新、质量、品牌获得更高的附加值。要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快成为技术 研发和产业转化的投入主体和行为主体,引导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战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发展能力。 (二)加快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当前,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日益融合,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融资服务、技术咨询等服务部门在制造价值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14、制造业竞 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必须要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根本趋势,引导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专业维修、在线商店等新型服务 形态,提高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实现产业链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延伸。 (三)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推动工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是提高工业发展能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 法制环境,着力引导企业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各环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广应用低碳技术、低碳 产品和低碳产业,建立
15、起节约、节能、清洁、环保的新型生产方式。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构建产业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也是提高工业增加值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 方面。要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依托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最具战略特质的核心技术 及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形成对产业链中最具附加值和影响力环节的掌握,进而占到产业竞争的领先地位。 (五)促进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能够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着力推动汽车、
16、钢铁、水泥、食品等行 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还要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节约使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 染集中治理,合理布局和调整优化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减少资源、产品跨区域大规模调动,降低工业生产中间消耗。工业行业增加值率建议取值数(上下 1%浮动) 行业名称 行业代码增加值率序 号 总计 0001 0.22655 备注 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600 0.42581 2 烟煤和无烟煤的开采洗选 0610 0.42581 3 褐煤的开采洗选 0620 0.00000 4 其他煤炭采选 0690 0.28570 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17、业 0700 0.85560 6 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 0710 0.85560 7 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关的服务 0790 0.00000 为 0 的不考虑,下同 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800 0.35110 9 铁矿采选 0810 0.35110 10 其他黑色金属矿采选 0890 0.00000 1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900 0.30090 12 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 0910 0.30090 13 贵金属矿采选 0920 0.00000 14 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 0930 0.00000 15 非金属矿采选业 1000 0.42540 16 土砂石开采 1010 0.25720 1
18、7 化学矿采选 1020 0.35090 18 采盐 1030 0.42540 19 石棉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 1090 0.24500 20 其他采矿业 1100 0.26140 21 农副食品加工业 1300 0.21517 22 谷物磨制 1310 0.18406 23 饲料加工 1320 0.22439 24 植物油加工 1330 0.21877 25 制糖 1340 0.21022 26 屠宰及肉类加工 1350 0.24635 27 水产品加工 1360 0.22899 28 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 1370 0.21667 29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1390 0.21246 30 食品制造业 1400 0.24820 31 焙烤食品制造 1410 0.26488 32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1420 0.26320 33 方便食品制造 1430 0.21187 34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 1440 0.37464 35 罐头制造 1450 0.26980 36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1460 0.26548 37 其他食品制造 1490 0.22843 38 饮料制造业 1500 0.23118 39 酒精制造 1510 0.2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