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导入课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题解,相关图片,整体把握,结构详解,问题探究,课堂练习,艺术表现手法,拓展延伸,目录,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被罩,窗帘上印着花,家具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病人去世献花等等,可以举出许多,人们为什么喜欢花?,喜欢牡丹,因为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喜欢玫瑰,因为她的美丽带着不容接近的坚刺,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爱情。喜欢葵花,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喜欢百合,因为她独具一种矜持含蓄的气质,洁白典雅。喜欢丁香,因为她结着淡淡的愁怨,似乎了解我满腹的心事,是我的知己。喜欢兰花,因为她于空谷中幽幽
2、绽放,是花中之君子,淡泊而致远。喜欢海棠,因为她珍重芳姿,亭亭玉立,婀娜多情,喜欢梅花,因为她凌寒怒放,梅花香自苦寒来。喜欢昙花,因为她不与百花争艳,于静默夜中独自开放,美得惊艳又特立独行。喜欢雏菊,因为她象征着花中隐逸者,平淡却自有韵味。喜欢薰衣草,因为她唯美的紫色,馥郁的香气,凝聚在一起,就是一片壮观的花海。,猜一猜下面的诗句,写的都是什么花?,唯有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 一段香。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 向日倾。 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流水突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牡丹,梅,梅,葵花,兰,荷花,杏花,桃
3、花,采莲图,荷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
4、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 等。,朱自清与家人,自1903年定居扬州后,曾居住过多处。开始住天宁门街,后迁居弥陀巷、南皮市街、东关街、仁丰里等。现在保全下来的为安乐巷27号故居。图为故居门口。,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19
5、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左为朱自清),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1931年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平伯,右二为朱自清。送行的有胡秋原、林庚、等十余人。,1932年与英国友人摄于伦敦,二排右二为朱自清。,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朱自清与陈竹隐赴普陀山度蜜月。右二为朱自清,右三为陈竹隐。,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同人合影 (左起第七人为朱自清),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
6、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至第四人为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许维遹。,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
7、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相关图片,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清华园中的荷塘,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月下荷塘,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
8、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整体把握,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
9、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2、综合、归纳。,荷塘月色,第一大段落(不宁静静),第二大段落(静受干扰),第三大段落(由想象的动态作结),第一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第二段:前往荷塘的小路景物,第三段:心境的转折由不宁静渐渐平静而自由,方可仔细观察荷塘的夜景,第四段:以极细腻的文笔描写荷叶、荷花、及微风吹拂过荷塘的景象,第五段:月光下荷塘的景象与气氛,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再以蝉和蛙的吵闹作一转折,第七段:由荷塘的色联想到江南采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10、第八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家门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3文章结构表,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文章结构,现实,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进来,塘的四周,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无限慨叹,惦记江南,无法回避,幽雅宁静朦胧,月下的荷塘,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零星点缀(拟人、比喻),缕缕 (通感),颤动(比喻、拟人),看不见的 脉脉,静,动,幽雅宁静,( ) ( )( ) ( ) ( ),荷叶
11、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结构详解,荷塘上的月色,( )( ),月光 月影,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优雅,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整体的风光,杨柳,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下,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
12、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
13、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
14、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15、”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
16、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6、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
17、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7、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8、第五段,写月光
18、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 “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照”和“铺”字就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9、“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另外还有一些比喻,如: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艺术表现手法,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
19、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1、通感,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荷叶,白花(荷花),清香,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渺茫的歌声,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相似,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2、叠词的使用,远
20、远近近 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3、写景的特点,第一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
21、。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光,月影,光与影,曲曲折折,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 羞涩 星星 明珠 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 凝碧,脉脉,泻 浮 洗 笼,画,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素淡 宁静),(朦胧 柔和),4、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课堂练习,A,1、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弥望(m 充满)倩影(qin美丽)风姿(z姿态)B、温馨(xng芳香)宛然(wn仿佛)惊诧(ch惊奇)C、蓊郁(wng茂盛)噩梦(可怕的) 恩泽(z恩惠)D、袅娜(nio
22、 nu柔美的样子) 风致(zh美的姿态) 倏地(sh极快的),解析:B 温馨 xn ;宛然 wn ;C 恩泽 z; D 倏 sh,C,解析:A.薄,不浓;B.脉m;恙,病;D.蓊wng,2.下列蓝色的字注音或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煤屑(xi )路 倏(极快地)地 薄(迫近)阴 摇曳(摆动) B.脉(mi)脉 无恙(差错) 倩(qin)影 弥(充满)望C.参(cn)差 掬(两手捧取)水 袅娜(nu) 风致(情趣)D.蓊(wng)蓊郁郁 妖童媛(yun)女 敛裾(衣襟) 惦(挂念)着,3.下列蓝色字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明眸善睐(li) 挹(y) 倏(sh) 采撷(xi)B
23、.糟粕(p) 肤浅(f) 杳无音信(yo) 纵横捭阖(p)C.著粉(zhu) 譬如(b) 不屈不挠(no) 前扑后继(p)D.梦寐(mi) 回溯(shu) 陌生(mi) 沮丧(j),A,解析:B.捭bi C.譬p;扑,仆; D.溯s;陌m,“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众人评朱自清散文:,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