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人口发展特征及趋势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 )在全市居民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下,通过全市 12 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机构队伍组建、方案设计、地图制作、户口整顿、摸底调查、现场登记、质量抽查、快速汇总等各个阶段和环节的工作。本次普查摸清了上海人口数量、结构、分布、民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生育、就业和住房等方面的情况。一、人口规模突破 2300 万“六普”资料显示,以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点为标准时间,上海常住人口为 2301.92 万人,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 )相比,10 年共增加 661.15 万人,增长 40.3%
2、,高于同期全国人口 5.8%的增长水平。 、外省市来沪人口成倍增加年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 897.7 万人,与“五普”相比,增加 591.96 万人,增长 193.6%,年均增长 11.4%。年来,上海人口增量中,89.5% 来自外省市流入,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比重由“五普”的 18.6%提高到 39%(见图 1) ,每 5 个上海常住人口中就有 2 个是外省市来沪人员。图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比重“六普”资料显示,2010 年在沪居住的境外人口达 20.83万。2、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负转正人口增长包括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流入超过人口流出而引起的增长
3、。2010 年外省市来沪居住人员达 897.7 万人,而上海户籍人口到外省市居住的只有14.29 万人,人口流入明显大于流出。这是近 10 年上海常住人口规模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口自然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而引起的增长。由于上海常住人口中青年人大量增加,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20-29 岁)从五普的 128.88 万人上升至 253.23 万人,10 年增加近 1 倍,上海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从“五普”的-0.3转为 2。二、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延缓普查数据显示,在 2010 年全市常住人口中,15-64 岁人口为1870.5 万人,占 81.3%,同“五普”的 76.3
4、%相比,上升了 5 个百分点; 0-14 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从 12.3%减少到8.6%;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同“ 五普”基本持平,反映社会负担情况的指标抚养比相应下降(见图 2) 。图 人口年龄构成 1、外来青年人迅速增加,延缓了本市老龄化进程在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 897.7 万人中,有 589.56 万人集中在 15-39 岁的年龄段,占 65.7%。在这一年龄段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人口比重为 56.9%,多于户籍人口。大量外来青年人的来沪,增强了上海人口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上海人口老龄化进程。上海早在 1979 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按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5
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比全国早 20 年。2010 年上海常住人口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从“五普”的 188.03 万人增加到 233.13 万人,增长了 24%,但比重却比“五普”的 11.5%降低 1.4 个百分点,为 10.1%,老龄化程度略有下降。2、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抚养比下降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总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的高低,反映劳动力抚养负担的轻重。2010 年上海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15-59 岁)有 1756.67 万人,比“五普”的1193.92 万人增加 562.75 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由72.8%上升到 76.3%,而非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则下降 3.5 个百分点,因此,总抚养比由“五普”的 37.4 降为 31.1(见表 1) 。表 人口抚养比 单位:% 年份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198225.816.442.2199027.021.048.0200016.820.637.4201011.319.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