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解读“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决胜全面小康、共襄复兴伟业,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近日,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从管理体制和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以及组织领导等8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供了重要遵循。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成就巨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才队伍大而不强、创新不足、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缺乏,人才规模、质量、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
2、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进育才引才用才工作,加快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从而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聪明才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核心是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当前,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人才竞争不仅是人才能力的比拼,更是人才体制机制的较量。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体制机制不顺,人才的作用难以发挥,集聚的人才也会流失。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就要打破体制“内外”壁垒,扫除身份“差别”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实现各方面人才的顺畅流动。只有充
3、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育才、引才、用才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同时,识才、引才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展人才工作,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关键在于加强制度保障。发现人才、造就人才,最根本的是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意见就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比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研究制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措施等。这些改革举措,体现了尊重人才创新创造
4、价值的鲜明导向,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广阔舞台。“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完善培养支持机制和政策措施,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就能不断提高,人才的创造力就能充分涌流。“尚贤者,政之本也。”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是我国人才制度的独特优势。新形势下,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就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为人才干事创业指引方向、提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5、各尽其能,就会在全社会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要。深化改革,打造更具活力和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广聚人才、用好人才,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实践路径。让我们统一思想、真抓实干,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落地落细落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意见解读1为人才培养和发展造就良好环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解读)近日,中办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出了重大改革意见,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制度创新。意见提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
6、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双向流动,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强化人才激励机制,突出创新创业导向。这些改革举措夯实了我国人才发展的制度性基础,为人才的培养和长远发展造就了良好的环境。建立科学人才评价机制多年来,人才评和用的脱节被认为是职称制度中的一大弊端。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管得太多,用人单位缺乏自主权,造成了“用的评不上,评的用不上”。对此,意见明确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并强调要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说:“这个主导作用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要让用人单
7、位有评审权、聘用权。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这些有条件的单位,政府要放心大胆地让他们自主评审,以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在评定方式上也可以更加灵活多样,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同时,吴江还表示,放权不是丢责,政府还要在职称评定中履行好自己的角色职责,不能一放了之。现实中,一些高端人才包括海归人才在被引进后还要“熬年头”才能逐级晋升职称,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为国效力的热情。对此,意见提出职称直聘,为高端人才开辟了一条凭专业能力快速晋升的“ 绿色通道” 。吴江认为,意见将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提上日程,突破了资历条件和职称职数的限制,有助于解决从国外引才中遇到的新问题,适应了人才的跨
8、国跨境流动。一段时期以来,职称评定多集中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甚至被视为体制内人才的“专属”,而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却因“职称瓶颈”频频遭遇职业上升“天花板”,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受挫。对此,意见提出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这说明职称评审覆盖范围正在从体制内走向全社会,有助于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吴江说。此外,意见还提出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解决了不少专业技术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因外语、计算机等“硬杠杠”被卡住的问题,遵循了人才评价的规律和客观实际,减轻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应考负担。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人才流动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
9、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新政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如“千人计划”、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等制度,但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人才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认为,意见就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发布多条新规,提出了新理念,拿出了硬办法。比如,意见提出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为解决人才流动中最“ 头疼” 的户籍问题打开了突破口;意见还提出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对意见提出的“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政策措施”,董克用表示,近年来,从
10、体制外到体制内的人才流动各地各部门虽有试水,如四川从工人农民中招录公务员、最高法公开选拔高层次审判人才等,但仍是个例。这一政策的出台,将推动人才双向流动由地方试点到全面开花,流动机制更加合理。据统计,我国大部分人才集中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只占人才总量的18.8%,边疆民族地区则不足4%。为完善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渠道,意见提出了多项新规。“十三五 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种人才流向能够缓解我国地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效帮助他们全面脱贫。”董克用说。强化创新创业激励只有充分保障人才的知识成果产生相应的效益,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才潜能,促进人才发展。在保
11、护和激励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职务发明的产权收益问题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现状寒了不少职务发明人的心。此次意见提出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将为合理划分单位和创新人才之间的权益、最大限度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提供法律保障。在对人才权益进行保护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对此,意见提出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机制。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司长王岚涛认为,这一机制的建立既能减少人才引进和使用中的资源浪费,也有利于防控知识产权风险。股权期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让科研人员能够合理分享创新财富,而现实中,不少地方也已开始试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赵永乐认
12、为,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是针对我国激励机制的短板提出的改革举措,但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造成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空心化”等问题,而意见也规定“对不适宜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采取其他激励措施”。此外,意见还提出总结推广各类创新创业孵化模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这顺应了时代热潮,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意见解读2破除机制障碍 服务人才发展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解读近日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引进、发展保障机制,并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通过细化考核、优化服务
13、,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制度和氛围。海纳百川,多管齐下引人才当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将目光投向中国。然而,我国却没有建立完善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意见的出台将填补这一空缺,为留学生在华工作创造新机遇。意见明确指出,要“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千人计划 ),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国家外国专家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高翔表示,人才竞争优势最终体现在制度竞争优势上,意见提出“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体现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国家人才战略的全球化发展思路。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首次提出“研究制定外
14、籍科学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办法”。高翔认为这是我国人才对外开放、科技对外开放最生动的体现,“我国的人才政策越来越积极开放,科研越来越国际化,外籍科学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能将人才效益发挥到最大化,不仅是为一个国家服务,也是为整个人类服务。”为了让国际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意见提出关于海外人才引进和健全工作服务平台等措施,完善引才配套措施,既接轨国际,又契合国情。在积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同时,意见也提出要“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高翔认为,这将有利于改变我国人才目前在重要国际组织中任职人员比较少、职级比较低的情况,“培养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资源,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
15、际事务,为推动形成国际治理新秩序注入中国力量 。”多元投入,优先发展靠保障意见提出了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两大改革举措。“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强调了深度融合 ,新意在深度二字。”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指出,“这有利于解决一些地区 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 的问题。”同时,意见 提出了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区域、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杠杆等推进措施,旨在从政策保障、战略保障、规划保障、项目保障的角度,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优先发展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了给人才的培养和作用发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
16、持,意见提出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并明确指出,“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杨宜勇表示,“多元”一词点出了举措的关键。“人才投资需要庞大的财力做支撑,不是政府财政一家的事。只有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才能发挥政府(财政)、企业(资金)和社会(基金)的合力作用,推动人才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凝心聚力,党管人才优格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然而,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到位。为此,意见提出“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并明确要求“ 发挥党
17、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指出,通过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有利于更清晰地界定人才工作在党的事业和国家战略中的定位。“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我们党要科学执政、长期执政,必须直接掌握这一重要战略资源,把尽可能多的人才团结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余兴安表示,党管人才有利于思想凝聚。“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的巨大成效,充分说明了党管人才在中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中所具有的优势和所发挥的作用。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要靠党管人才。“针对人才规模越来越大、构成日益
18、复杂、思想更加多元的实际,通过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和资源优势,加强与专家人才思想联系,增进感情交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人才。”在余兴安看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也是优化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的重要保证。“人才工作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形成全国一盘棋,发挥更大效用。”余兴安说。至于如何“管好” 人才,意见明确指出,“ 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也就是说,“党管人才” 不是要党委部门取代职能部门的作用,相反,“党管人才” 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是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为了让“党管人才” 有效落地,意见从责任考核、机构人员、制度建设以及环境营造等多方面作了全方位的保障。根据意见规定,考核结果将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人才工作将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同时,意见明确提出,理顺党委和政府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职责,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余兴安表示:“这有利于健全工作机构、配齐工作力量,是加强党管人才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