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学1、选择题1 一切“表述” (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2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3 所谓意义,就是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 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4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 H。拉斯韦尔。5 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将 5W 模式画成图式。6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7 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8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9 人类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
2、大众电子媒介是广播。10 电视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件大事” 。?11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12 库利提出的两个概念:初级群体、镜中我。13 米德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14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15 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开创了以经验调查方式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16 伊里调查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一个典范。17 “议程设置”研究是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填空题1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2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3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
3、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4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5 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6 传播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7 人类的符号体系中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8 传播过程模式:直线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9 传播的五大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10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11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12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与“三功能说”最大的区别是增加了娱乐功能。13 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精英媒体、大众媒体、专业媒体。14 传播流三部曲:人民的选择 、 个人影响 、 创新与普及15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包括:欧洲源流、美国源流。3、名词解释1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3 所谓信息环境(拟态环境) ,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4 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普及而诞
5、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 ,变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5 所谓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
6、,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6 选择性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7 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8 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9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10 香农信息论?11 威纳控制论4、简答题1 传播的基本特点:社
7、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 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2)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3)物化、活动化、程氏化、仪式化的符号。3 传播过程的要素构成:(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即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
8、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 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6)此外,还有传播情境。4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 H。拉斯韦尔。 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直线模式,又称“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画出来的是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 ) 意义:(1)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
9、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2)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 、 “内容分析” 、 “媒介分析” 、 “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就是沿着“5W”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3)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4)这个模式太果断,传播的过程不一定有传播效果。5 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1)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意义)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合载体) ;(2)媒体也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够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3)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传播活动时,提出的一
10、个重要理由就是它的传播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4)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无疑是语言。语言又分为声音语言和书写语言。声音语言是人际传播也是自我表达的最基础的媒体。书写语言是在文字发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不能活不便使用声音语言的场合,书写语言便成为人际传播的最常用的沟通工具;(5)语言自我表达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的媒体。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体。6 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
11、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7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 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反映的效果观:(1) “子弹论”以本能的“刺激反应”论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为基础,再加上“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关,其结果也就必然会得出大众成员可以被媒介所“左右”的结论;(2)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
12、力量和影响(4)忽略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4)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8 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9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概要:(1)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2)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
13、能,传播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的世界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个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10 信息沟理论的主要观点:
14、(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灯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11 为什么传播学形成于 20 世纪初至 40 年代的美国?传播学之所以诞生于 20 世纪初至 40 年代:(1)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
15、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3)在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传播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2)在 1933 年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3)传播学虽然诞生在美国,但它在欧洲也有着社会的学术思想根源。5、论述题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
16、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这里的媒介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甚至服装、住宅、货币等,任何能够延伸人体功能的事物,都是在媒体范畴之内。(2)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3)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活动就能理解,一目了然;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思考。意义:(1)开拓
17、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没机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3)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相当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局限性:(1)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2 使用与满足 165概
18、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评价:意义:(1)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 ,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2)它揭示了受众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3) “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 20 世纪 40 年代至60 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矫正。局限性:(1)
19、 “使用与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 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 “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3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拓者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1)拉斯韦尔: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5W 模式;提出了传播学的三大社会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开创
20、了内容分析方法,实际上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2)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提出场论和团体动力论 把心理学的实验法引入社会学研究,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3)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主要从事“说服效果”研究,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4)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 ,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主持的“伊里调查”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学科开拓者:施拉姆主要贡献: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功能学说: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总结;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