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干祖望何世英醫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6577132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祖望何世英醫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干祖望何世英醫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干祖望何世英醫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干祖望何世英醫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干祖望何世英醫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干祖望醫案三十甲散加味治癒聲帶息肉一例周,男,57 歲。初診:1983 年 6 月 2 日。主訴:聲音嘶啞,已曆匝月,自知多言所致。喉間脹滯不舒,頻頻清嗓,但無痰咯。曾在某醫院診斷為“右側聲帶息肉“,但手術摘除兩次均未成功。診查:咽粘膜輕度充血,會厭較肥厚,聲帶暗紅,右側聲帶邊緣前、中 1/3 交界處有一息肉,半爛米大,色微紅,基底廣泛,聲門閉合不嚴,舌苔如常,脈有澀意。辨證:喉鏡燃火犀,聲帶見有息贅,早已越乎“金實“、“ 金破範疇“,良以多言損氣,氣病則血滯,瘀乃積矣。治法:法依“抵當“,方宗“三甲“處方:酒制地鼈 10 甲 醋炒鼈甲 10 克 炮山甲 10 克 僵蠶 10 克 柴胡 6

2、克 桃仁 10 克 三棱5 克 莪朮 5 克 落得打 10 克 蟬蛻 3 克上方藥服十劑,患者聲漸亮朗,復查聲帶息肉明顯縮小。原方加毛茨菇 10 克,繼進十劑。複檢聲帶已如常人,咽喉諸症逐一告退,發音清亮。點評 聲帶為喉部韌帶,乃發聲之關鍵。古人缺乏喉部檢查,僅認識到聲出於喉而賴於肺氣,故葉天士提出“金破不鳴“、“ 金實不鳴“ 之理論,近三百年沿用,未越雷池一步。干老從“肝生筋“理論出發,提出“聲帶為筋,當肝所主“ 的論點,為理氣化瘀治療聲帶疾患的方法正名。此案採用的三甲散,原裁于吳又可溫疫論下卷“主客交“ 條下,方由鼈甲、龜甲、穿山甲、蟬蛻、僵蠶、牡蠣、 蟲、白芍、當歸、甘草組成,主治外感病

3、“客邪膠固血脈“ 。後薛生白改變此方成六味;醉地蟞蟲、醋炒蟞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蠶、柴胡、桃仁,治療“暑濕不得外泄,遂深入厥陰,絡脈凝瘀“而致“ 口不渴,聲不出“等症。海昌許益齋釋此方義配伍甚妙:“用異類靈動之物,鼈甲入厥陰,用柴胡於下;山甲入絡,用僵蠶引之,俾絡中之邪亦從風化而散,“干老用三甲,專取其直入肝經,散血祛瘀之能,另加三棱、莪朮,加強化瘀散結之功;落得打清熱活血,以制諸藥溫燥之性,且以蟬蛻開音,諸藥合力,竟將有形之息贅化為烏有。四妙湯治癒耳膿一例姚,男,79 歲。主訴:左耳廓腫痛流膿二十餘日,開始由左耳凍瘡結痂自以手揭之所致。刻下左耳廓腫脹疼痛,流膿量少,大便秘結。西醫診?化膿性耳

4、軟骨膜炎。診查:左耳廓肥厚韌硬,充血不明顯,部分已被腐蝕,有少量膿性分泌物附著,耳下區可捫及數個腫大的淋巴結,舌苔黃膩,脈大而軟。辨證;杖朝之年,氣血已衰,膿腐之恙,熱毒內蒸。疼痛不甚,腫勢不焮者,乃系正虛難以托毒耳。治法:此非歸耆不能扶正祛邪,舍銀甘無以解毒清熱,四妙湯主之。處方:生黃耆 15 克 當歸 15 克 銀花 30 克 甘中黃 4 克(包煎)五劑九一丹加青敷藥,換藥每日一次。二診:左耳廓腫痛減輕,膿出量多而稠。左耳闕腫脹漸消,膿液較前略稠。舌苔薄白。脈平。藥2進五劑,正氣漸充,得以托毒外泄,主尚中的,毋事更章。原方藥五劑。換藥同前。三診:左耳疼痛消失殆盡。左耳廓上部腫退,創口排膿通

5、暢,創口下部有膿腔,周圍略紅腫。舌苔薄白,脈平。炎炎之勢擬已得挫,但膿液瀦積有阻痊途,邇來又作紅腫,可知伏熱仍盛,重用清熱。處方:銀花 10 克 連翹 10 克 紫地丁 10 克 蒲公英 10 克 蚤休 10 克 甘草 3 克 太子參 10 克 當歸 10 克 五劑九一丹釘加青敷,每日換藥一次。四診:腫痛消失,左耳廓上有三個創口,有膿性分泌物外溢。恙已衰其大半,斷耳之虞可免。原方增損。處方:銀花 10 克 連翹 10 克 蚤休 10 在 半枝蓮 10 克 生黃耆 10 克 當歸 10 克 甘草 3 克 五劑九一丹加黃連油?條,加金黃膏外敷。五診:患者感左耳搔癢。左耳上部皮膚已紅潤如常,下部不腫

6、脹,有一個創口流膿量少而稠,舌脈正常。毒以脈出而泄,虛以歸耆而充,愈其指日可待。處方:黃耆 10 克 當歸 10 克 銀花 10 克 白芍 6 克 甘草 3 克 白術 6 克 山藥 10 克 蚤休 10克五劑,換藥同前。藥後痊愈。點評 斷耳之恙,來熱頗急,熱毒壅盛不言而喻,然觀其患者年過古稀,老態龍鍾,氣血已衰可想而知。熱毒內蒸,灼損氣血,而正氣益虛;氣血盛衰,難以托毒,而熱毒曰盛。本虛標實,助桀?虐;清之過甚,正何以堪;補之益之,又恐亦邪。事不兩顧,方取四妙湯。其中黃耆補益氣血而托毒生肌,乃瘡家之要藥;當歸“治癰疽“ ,排膿止痛,和血補血(本草綱目 ) ;銀花、甘中黃味甘性寒,清熱解毒,消腫

7、排膿。四藥合用,雖扶正而無礙泄邪,雖清熱而興務氣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用藥雖簡,但力專效宏,故療效甚捷。治癒口瘡一例楊,男,30 歲。初診:1985 年 4 月 8 日。主訴:咽頭、舌根疼痛,有摩擦感。西醫診斷為“口腔白斑潰瘍“,做過三次冷凍,無效。診查:左側舌背部有 22.5 釐米卵圓形斑塊一個,基底韌硬。右頰粘膜也有白斑一塊,形如糜爛型扁平苔癬。約 1.51.5 釐米,舌苔薄,脈細弦。辨證、治法:斑在淺表,而韌硬于中,應以攻堅為主,擬三甲散大意。處方:炮山甲 10 克 鼈甲 10 克 三棱 6 克 莪朮 6 克 九香蟲 10 克 地鼈蟲 10 克 乳香 3 克 沒藥 3 克 桃仁 10

8、克 落得打 10 克 白芥子 10 克 五劑二診:6 月 10 日。兩個月中,僅吃藥十劑,病無變化。左側舌背部白斑 23 釐米,右頰粘膜白斑同上診。舌薄苔,脈細弦。畫餅不能棄饑,弗藥焉可去疾,裁方得失責任在於醫生,求痊與否之擇在己。繼進原方藥五劑。三診:7 月 4 日。藥進三十多劑,磨擦痛明顯減輕,新增燒灼感,頭痛集中於眉心,四肢倦怠,神疲。右側舌背的損傷面縮小?22 釐米,右頰處損傷面亦明顯縮小。舌薄苔,脈平。藥不對 “病“而方也對“證“,再欲何求?唯新添燒灼之感及四肢乏力,神疲者,良以時臨長夏,濕濁司令,上蒸而燒灼,因脾則神疲乏力。在短期內原方稍事增減。處方:炮山甲 10 克 三棱 6 克

9、 莪朮 6 克 白芥子 6 克 九香蟲 10 克 土?蟲 10 克 蒼朮 5 克 3川柏 3 克 六一散 12 克(包煎) 五劑四診:7 月 16 日。局部已舒服,唯還有些辣痛。精神已振作。口中有腥味。舌背和右頰白斑面積又見縮小。舌薄苔,脈平。古來醫糜有法,治斑無方,運用活血化瘀,雖謂摸索,已見端倪。處方:炮山甲 10 克 三棱 6 克 莪朮 6 克 九香蟲 10 克 土鼈蟲 10 克 當歸 10 克 赤芍 6 克 晚蠶砂 10 克(包煎) 佩蘭 10 克 元參 10 克 五劑藥進五劑後,又隨症加減進服二十余劑,諸症消退。檢查:舌背和右頰白斑消失。點評 口腔粘膜白斑,屬中醫的口瘡,傳統治療多從

10、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論治。本例患者因斑塊基底堅韌而硬,症情較頑,已非一般草木所能奏效。根據古人“怪病皆生於痰,頑病多屬於瘀“的說法,方選三甲散加減以攻堅破瘀。由於大量活血破瘀之品的“衝擊“,使堅韌的白斑逐漸軟縮消失,最後疾病痊愈,取得良好的療效。治癒口瘡一例楊,男,30 歲。初診:1985 年 4 月 8 日。主訴:咽頭、舌根疼痛,有摩擦感。西醫診斷為“口腔白斑潰瘍“,做過三次冷凍,無效。診查:左側舌背部有 22.5 釐米卵圓形斑塊一個,基底韌硬。右頰粘膜也有白斑一塊,形如糜爛型扁平苔癬。約 1.51.5 釐米,舌苔薄,脈細弦。辨證、治法:斑在淺表,而韌硬于中,應以攻堅為主,擬三甲散大意。處方:

11、炮山甲 10 克 ?甲 10 克 三棱 6 克 莪朮 6 克 九香蟲 10 克 地鼈蟲 10 克 乳香 3 克 沒藥 3 克 桃仁 10 克 落得打 10 克 白芥子 10 克 五劑二診:6 月 10 日。兩個月中,僅吃藥十劑,病無變化。左側舌背部白斑 23 釐米,右頰粘膜白斑同上診。舌薄苔,脈細弦。畫餅不能棄饑,弗藥焉可去疾,裁方得失責任在於醫生,求痊與否之擇在己。繼進原方藥五劑。三診:7 月 4 日。藥進三十多劑,磨擦痛明顯減輕,新增燒灼感,頭痛集中於眉心,四肢倦怠,神疲。右側舌背的損傷面縮小?22 釐米,右頰處損傷面亦明顯縮小。舌薄苔,脈平。藥不對 “病“而方也對“證“,再欲何求?唯新添

12、燒灼之感及四肢乏力,神疲者,良以時臨長夏,濕濁司令,上蒸而燒灼,因脾則神疲乏力。在短期內原方稍事增減。處方:炮山甲 10 克 三棱 6 克 莪朮 6 克 白芥子 6 克 九香蟲 10 克 土鼈蟲 10 克 蒼朮 5 克 川柏 3 克 六一散 12 克(包煎) 五劑四診:7 月 16 日。局部已舒服,唯還有些辣痛。精神已振作。口中有腥味。舌背和右頰白斑面積又見縮小。舌薄苔,脈平。古來醫糜有法,治斑無方,運用活血化瘀,雖謂摸索,已見端倪。處方:炮山甲 10 克 三棱 6 克 莪朮 6 克 九香蟲 10 克 土鼈蟲 10 克 當歸 10 克 赤芍 6 克 晚蠶砂 10 克(包煎) 佩蘭 10 克 元

13、參 10 克 五劑藥進五劑後,又隨症加減進服二十余劑,諸症消退。檢查:舌背和右頰白斑消失。點評 口腔粘膜白斑,屬中醫的口瘡,傳統治療多從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論治。本例患者因斑塊基底堅韌而硬,症情較頑,已非一般草木所能奏效。根據古人“怪病皆生於痰,頑病多屬於瘀“的說法,方選三甲散加減以攻堅破瘀。由於大量活血破瘀之品的“衝擊“,使堅韌的白斑逐漸軟縮消失,最後疾病痊愈,取得良好的療效。治癒多涕症一例 4丁,男,8 歲。初診:1985 年 2 月 5 日。主訴:(母訴)患“鼻炎“ 已四年,主症涕出奇多,初期清稀,邇來偶有稠濁,通氣尚可,四時更而症狀不減,且善泄汗,汗多時涕更多,尿炕頻繁,幾無虛夕。診查:

14、鼻前庭紅赤粗糙、潮潤,鼻腔有分泌物,舌薄苔,脈平。辨證、治法:肺怯則肺液滂沱,四年來無法控制,腎虛則攝納失權,遺尿成已習慣,好在金水同治,古有先例。處方:黃耆 10 克 白朮 6 克 防風 6 克 烏藥 5 克 山藥 10 克 百合 10 克 訶子肉 10 克 益智仁 10 克 七劑二診:4 月 1 日。母訴:進藥二十劑,涕多清稀及尿炕明顯改善。鼻前庭充血已輕淡,粗糙區已完整。鼻腔內多粘液性涕。舌薄苔,脈細。肺怯未見充壯,腎虛逐漸改善。仍取玉屏風散合縮泉丸大意,再參斂藥。處方:黃耆 10 克 防風 6 克 白朮 6 克 烏藥 5 克 山藥 10 克 益智仁 10 克 訶子肉 10 克 五味子

15、10 克 烏梅 10 克 五劑三診:6 月 17 日。母訴:藥累進四十劑,涕量已減少至正常。小便次數減少四分之三,基本無遺尿。鼻前庭及鼻腔未見異常。舌薄苔,脈細。肺竅多涕者已斂,腎竅多尿者已少。藥求掃尾,量取維持。處方:黃耆 10 克 白朮 9 克 防風 6 克 山藥 10 克 桑螵蛸 10 克 訶子肉 10 克 益智仁 10克 五味子 10 克五劑,隔日一劑,即維持量服法。點評“多涕症 “一詞,古今中西醫無此病名。以往以單純鼻流清涕就診者,多歸為鼻淵、腦漏一類。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認為老年人清涕滂沱、自淋而不能控制,與兒童入冬鼻涕懸挂,和鼻淵、腦漏毫無關係,而是由於“肺腎陽虛,七竅缺溫煦之照

16、,垂髫皓首,五液乏攝納之權“所致。所以這類病症創名“多涕症“ ,臨床用縮泉丸、金匱腎氣丸、玉屏風散之類治療,效果顯著。本例患者伴有尿炕,是因為肺腎同虛,選用縮泉丸加味,金水同治,更是一箭雙雕,所以取效甚捷。治癒弄舌一例韓,男,60 歲。 初診:1985 年 5 月 13 日。 主訴:舌頭跳躍搖動不息,終日無片刻安寧,夜間更嚴重,但在熟寐時則不動,已有一年之久,言語困難,1 飲食不能。經中西醫治療均無效。 診查:舌體跳躍搖動不止,擺動幅度極大。舌體柔軟舌薄苔,脈弦。 辨證:赤龍狂舞,終日無休,唯在熟睡之際苟安片刻。以歸經言,心開竅於舌,熟睡則神安舍守,故暫得一寧。以活動言,則血虛生風,風動則搖。

17、 法治:病例不多,難言把握,姑從安神養血,是否有效?殊難預計。 處方:柏子仁 10 克 朱茯神 10 克 朱燈芯 3 紮 磁石 30 克(先煎) 珍珠母 30 克(先煎) 蓮子 10 克 當歸 10 克 白芍 6 克 熟地 10 克 菖蒲 3 克 五劑 二診:5 月 20 日。舌頭扔動已減輕一半,飲食言語較前順利。舌薄苔,脈細弦。赤龍狂搗坤宮,藥後稍稍抑制。雖未能潛蟄乎東海,卻得以雌服于南潮。效方不更。原方藥五劑。 七月份通函追訪加信稱服藥二十多劑,病已告痊。後因胃病服他藥又引動而發,但程度較輕,再5服原方藥又愈。 點評 弄舌一證,病例雖然不多,但臨床上常可見到,而如此瘋狂翻騰的跳躍,實屬少見

18、。本例發病已有一年之久,一直輾轉救醫無效。後慕名遠道前來就診。診時語言不清,需家人代訴病史,飲食更受限制,經常嚼破舌頭,痛苦異常。對此奇證,用藥平平,何能獲得捷效?以歸經言,心主神志,開竅於舌,心神不定則苗竅不寧。 靈樞口問篇 云:“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況苗竅乎?故從鎮心安神著手。以活動論,乃由心血不足,血虛生風,風動而搖,故配伍當歸、熟地、白芍等以養血滅風。奇病處常法,以常取勝,獲得療效,說明中醫學整體觀點、辨證施治的優越性和可靠性。治癒喉痹一例蔣,女,成人。初診:1985 年 7 月 17 日。主訴:患咽病已久,咽喉奇乾、疼痛、燒灼、發熱且有辣感,頻頻清嗓救舒,伴有胸膺發悶失暢,甚至泛

19、泛然欲嘔吐,經行兩乳必痛,經淨亦寧,陰道作癢而多帶,夜寐多夢。診查: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粘膜充血(紅豔型) 。舌薄黃苔,脈細弦。辨證:木火刑金,金被爍,生水功能消失,咽喉焉能不乾;水不濟火,當然燒灼內焚,肝失條達,拔扈橫逆,故乳房瘰塊而經來必痛;肝經濕熱下注,帶下陰癢。治法:病有多種,是不可能遍就各科,只能惟肝經是問,有擒王射馬之功,擬柔肝伐木入手。處方:柴胡 3 克 白芍 6 克 龍膽草 3 克 夏枯草 10 克 川楝子 10 克 橘葉 10 克 元胡 10 克 白鮮皮10 克 菊花 10 克 墓頭回 10 克 五劑二診:7 月 16 日。藥進五劑,除泛惡有所改善外,其他無甚變化。舌薄苔黃,

20、脈細弦。藥僅五劑,性量未達;只過六天,天癸未臨,所以療效如何一時難以判斷,原方再進,毋問秋收。五劑。三診:7 月 25 日。咽喉乾燥疼痛、燒灼、辣感完全消失,但吃胡椒後,乾痛又作。帶下不多,腰有痠感。咽後壁淋巴濾泡稍有增生,充血接近消失,舌薄苔,脈細弦。口禁一開,前功盡棄,從頭做起,續取柔肝養陰。處方:柴胡 3 克 白芍 6 克 川楝子 10 克 橘葉 10 克 延胡索 10 克 墓頭回 10 克 白鮮皮 10克 元參 10 克 桔梗 6 克 甘草 3 克 五劑點評 慢性咽炎,中醫習慣上稱為“陰虛喉痹“,發病因素一向認為是肺陰虧損和胃陰不足,但在臨床上其他因素所致者並不少見。本例患者平時性情抑

21、鬱,暴躁易怒,稍有不遂即大動肝火,此次發病除咽喉乾燥、疼痛外,尚有胸悶不暢、經行乳痛、陰癢帶下等症,診為肝經鬱火,木火型金。所以治療取柔肝伐木同用。藥用柴胡、白芍、橘葉、川楝子、延胡索以柔肝理氣,龍膽草、夏枯草、菊花以伐肝利濕,稍以白鮮皮、墓頭回燥濕止帶。方中未用一味滋潤肺腎之品,而至三診時咽乾咽痛若失,帶下亦少,未禁口,卷土又來,仍取原法加減追蹤得愈。說明中醫治病貴在審證求因,不可拘泥于常法套藥。益水制火法治癒舌痛一例鍾,女,61 歲。初診:1985 年 6 月 24 日。主訴:前半端舌頭疼痛已兩個月,口乾求飲,多言更痛。左耳晝夜共鳴,飲食無異常,伴有脹感。6診查:舌無破潰,質紅柔軟,苔薄白

22、膩,脈細。辨證、治法:脾濕蒸蒸,心火炎炎,一宜淡滲,一宜清離。處方:生地 10 克 茅根 10 克 川連 3 克 竹葉 10 克 燈芯 3 紮 車前子 10 克(包煎) 苡仁10 克陳皮 6 克 益元散 15 克(包煎) 五劑點評 舌痛瀉心,尚屬在理,但口乾求飲,多言更痛,右耳哄鳴,乃一派水虧不濟之象,當以益水才能制火,而因脘脹、苔膩取滲濕,使已衰之水而更虧,似有緣木求魚之慨。二診:7 月 1 日。疼痛上午已輕許多,下午仍痛,但比過去輕些,口乾稍潤,近來右耳哄鳴更加嚴重,而且睡眠也差,舌薄苔,脈平。舌為心苗,心火一旺,舌焉得平安,疼痛木脹,理所必然。心寄竅於耳,離火一熾,坎水被蒸。陳士鐸在百病

23、辨證錄中曾謂:水經火煮,沸騰有聲。安眠基礎在乎水火交泰,火上炎則不可下交,安能求得酣睡,縱然病出三處,源出一宗,仍取瀉心,稍參化痰,蓋火為痰本,痰為火標。處方:川連 1.5 克 生地 10 克 天竺黃 6 克 法半夏 6 克 茅根 10 克 燈芯 3 紮 竹葉 10 克 益元散 12 克(包裝) 菖蒲 3 克 五劑點評 水愈虧,右耳哄鳴愈加嚴重,睡眠亦差。舌痛仍減,口稍潤,乃火減之後暫時斂? ,填坎制離,才是治病之本。所以此診瀉火化痰之法又是一誤再誤。三診:9 月 2 日。時臨盛暑,不得已停藥至今,而且面對水藥已生嫌惡,舌頭前半端作痛,伴以燒灼感,多言更甚,右耳鳴響如“叭“ 、“叭“ 之聲打聲

24、。右耳(-) ,舌質柔軟正常,苔薄,脈平。心火旺則舌痛,肝火盛則耳鳴,治當清心瀉肝以求其本。提穎裁方,補訴胃脘長期不舒,食後常有痞塞感覺,則法仍原旨,力避苦寒。處方:生地 10 克 木通 3 克 竹葉 10 克 燈芯 3 紮 菊花 10 克 苦丁茶 10 克 夏枯草 10 克 山楂 10 克 六曲 10 克 穿山蓮 10 克 五劑點評 水虧示濟,燒灼又添,右耳“叭“ 、“叭“鳴響。清心瀉肝雖仍方向有所旋轉,惜乎還未真正找到癥結。四診:1985 年 9 月 16 日。舌尖及前半端舌體燒灼疼痛,一如往昔,口中作乾,喜並非涼求飲,晨起作苦味,近來脘胃部已舒服,痞塞感消失,耳鳴未息。舌苔薄,脈平。舌疼

25、無法稍緩,歷來清心涼劑不可謂不重,情同“反跳“ ,“效似蒸梨“ 。事可重溫石室秘錄取法,重用益水之劑,以濟炎炎之火。處方;熟地 10 克 山藥 10 克 澤瀉 6 克 茯苓 10 克 丹皮 6 克 女貞子 10 克 桑椹子 10 克 龜板 10 克 墨旱蓮 10 克 菟絲子 10 克五劑點評“效似蒸梨 “,症狀依然,改瀉火法以重益水,以水濟火,以水制火。此診方找到癥結所在,惜于嫌遲。五診:9 月 23 日。舌痛已減輕,不舒服感及右耳鳴響俱退,藥後胸腹部有脹感,脹甚則痛,舌苔薄,脈平。屢屢伐離一無成果,乍嘗濟坎療效即來。惜乎難進滋膩,致藥後胸腹脹痞不適,以暴易暴之舉,當然亦理所不允,今也無法當堅

26、,藥則易更。處方:山藥 10 克 澤瀉 6 克 丹皮 6 克 茯苓 10 克 山萸肉 10 克 桑椹子 10 克 覆盆子 10 克 女貞子 10 克 陳皮 6 克 六同 10 克五劑點評 果然坎水一增,舌痛、耳鳴俱退。惜滋膩礙胃,只能兼顧而進,不過已步入痊途,覆杯指日可待。綜上五診,可知辨證精確之難,喜潛心竭慮以求,方不敢一誤再誤。涼血止血法控制鼻癌出血一例黃,女,85 歲。7初診:1979 年 11 月 20 日。主訴:患者自 30 多年前發現鼻翼部有紅斑,一直未加重視,近兩年來,鼻腔常不通氣,並流血水,紅斑漸漸糜爛、發癢,範圍日趨擴大,疼痛由輕轉重,經活檢報告為“鱗狀基底細胞癌“。診查:目

27、前既出血又疼痛,血水有臭氣。舌苔薄,脈弦。辨證:癌腫已屬晚期,歎無回天之術。所幸舌為薄苔,胃氣未絕;脈來弦勁,正氣尚存,不過斯人斯疾,已抵暮窮,雖援劃而為之,能否日反三舍?治法:方取抗癌解毒,涼血止血法。處方:菊花 10 克,夏枯草 10 克 白花蛇舌草 10 克 蚤休 10 克 山豆根 10 克 石上拍 10 克 龍葵 10 克 茜草 10 克 太子參 10 克 五劑黃連膏 40 克,局部搽。二診:12 月 18 日。服用上方藥一月,疼痛減輕,臭氣見少,出血基本已止,仍發癢。舌苔薄,脈小弦。不治之症,事已定局,後顧茫然,擬取扶正抗癌之法,不過揮戈返日,以盡醫責。前方去太子參,加黃耆、黨參各

28、10 克,或改服兩儀膏,夏枯草膏。點評 八旬老人,身患癌症,且屬晚期,可謂不可救藥也。但醫者並不袖手旁觀,而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抓住病人整體情況和局部症狀,選用多種抗癌解毒和扶正藥物,寓涼血於抗癌之中,容補虛於解毒之內,僅治一月,便血止痛減,出現迴旋之機。清心瀉肝法治癒狐惑一例楊,男,27 歲。初診:1977 年 3 月 26 日。主訴:肇於舌爛,繼則陰囊及包皮糜爛,終則兩目紅赤疼痛,如此反復發作已近三月,刻下正處間歇期間。西醫診斷為白塞氏綜合征。診查:舌體肥胖,未見潰瘍,包皮、陰囊皮膚呈斑狀暗紅色澤改變。舌有黃苔,脈來弦勁有力。辨證:邪伏厥陰,故病在兩目、前陰;火鬱心脾,用乃口腔糜腐。刻在間

29、歇期間,故而病亦在韜晦階段。診之脈弦有力,顯然邪毒有待機蠢動之象。舌有黃苔,亦證明蘊熱未清。至於舌體肥胖,則絕非脾虛見征。治法:可按“舍舌從證“ 之旨而不究,故以清心瀉肝之法。佐以補益,取張潔古扶正自能邪去之意耳。處方:胡黃連 1.2 克 夏枯草 9 克 柴胡 3 克 銀花 9 克 茵陳 12 克 太子參 9 克 當歸 9 克 朱茯苓 9 克 蓮子 9 克 枸杞子 9 克 碧玉散 15 克(包煎)五劑二診:4 月 11 日。進藥十五劑,曩者至多間隔二十天必發,現二十二天症狀未作。舌苔薄黃,舌質紅潤而胖,脈平有弦意。病在肝脾心三經,固無疑義。證及脈舌,仍以實證為主;苔黃有熱,質紅懷火,舌體之胖,

30、可能由脾熱之蒸。脈弦平者,肝經之火,仍泄而未徹,微功已建,宜從前法步進。處方:柴胡 4.5 克 菊花 12 克 胡黃連 1.5 克 甘中黃 1.5 克(包煎) 煆人中白 6 克 滑石 18克 丹皮 9 克 茵陳 12 克 太子參 9 克 元參 9 克 五劑三診:5 月 27 日。邇來間日服藥未輟,平穩未發已有近三月。舌薄白苔,質色正常,脈平。求其鞏固,可從脾經著眼,蓋畢竟主症在口,口為脾竅之故也。古云:“丸緩湯藥“,刻下以丸緩圖,歸脾丸口服。處方:歸脾刃 100 克,日二次,每次 9 克。1977 年 6 月 18 日來信雲:已離寧返家,“一直很好“,因當地無此丸藥,要求處一煎藥方,以資續服。

31、方以歸脾湯化裁。81977 年 7 月 25 日,再函告“至今沒有發作“ 。點評 白塞氏綜合征又名口、眼、生殖器綜合征,表現? 口腔損害、虹膜睫體狀體炎和生殖器痛性潰瘍,病程呈周期性加劇和緩解。本病相當於中醫的狐惑病,前人有“蝕於喉?惑“、“ 蝕于陰為狐“的記載。根據“目屬於肝“、“ 肝脈絡陰器“ 、“脾開竅於口“、“舌為心之苗“ 的理論,干老認為本病的病機是濕熱蘊毒客於肝脾心三經,與虛火交熾上炎而為患。本案患者肇于舌爛,繼則陰蝕、目赤、脈弦苔黃,乃濕熱蘊結三經所致,治當清泄肝、脾、心,使邪去而正安。方中曾用甘中黃、人中白二味,此藥多年來少薇人用,其實甘中黃、人中白善清血分之熱,其滲透力強,既

32、有苦寒藥之力,又似甘寒藥無流弊,對慢性病患者無克伐之害。另外學具有“骨肉“之情,遠非“ 草木無情“之品難與人體揉合。清輕宣肺法治癒急咽風一例鄧,女,4 歲。初診:1985 年 7 月 5 日。主訴:起病三天,聲音嘶啞。在本市兒童醫院直接喉鏡檢查:“聲門水腫,充血“。診查:舌淡苔很薄,脈未診。辨證、治法:時邪束伏手太陰經,似乎已逾多天,但仍宜以清輕宣肺為是。處方:蟬衣 3 克 射干 3 克 甘草 3 克 薄荷 3 克(後下) 桔梗 6 克 五劑二診;7 月 11 日。藥進五劑,發音已基本正常,舌淡苔薄邪從宣而泄,音由啞轉清,乘勝追擊,以求鞏固。處方:蟬衣 3 克 桔梗 6 克 玉蝴蝶 2 克 甘

33、草 3 克 萊菔子 10 克 五劑點評 急性喉炎,屬於中醫的“喉風“ ,因發病急驟,又稱為“急喉風“,往往小兒較成人多發且較重。其病因不外風、熱、痰三者作崇。例如諸病源候論謂:“喉痛者,風熱毒客於其間故也。“外科大成認為:“緊喉,其發暴,咽喉腫痛,痰涎壅盛。“由於稟質強弱及邪毒輕重不同,臨床表現民有風熱、胃熱、肺熱、痰熱之異。凡臟腑嬌嫩之患兒,外邪易襲,首先犯肺,當然治療從宣肺利喉著手,因?抓住了病機,用藥雖性症味少(總共計 18 克) ,卻能很快使病情化險為夷,說明中醫在急症處理中亦大有用武之地。理氣化瘀法治癒耳聾一例張,男,38 歲。初診:1985 年 4 月 18 日。主訴:右耳因爆竹震

34、聾,時曆兩月。自感鳴響不息,耳邊如有高聲,則耳內倍覺不舒。西醫診斷為“爆炸性耳聾“,經治未見好轉。診查;鼓膜完整,標誌存在。音叉測驗正常。舌薄苔,脈有弦意。辨證:巨響驚魂駭魄,肝藏魂,肺藏魄,肝膽之經絡環耳外,肺穴之籠蔥在耳中,從此而鳴聾俱作,亦合乎情理之中。治法:肝藏血,肺主氣,責是理氣化瘀,正是對策手法,擬竇太師瘡瘍經驗全書諸流氣飲化裁,數味以應。處方:黃耆 10 克 枳殼 6 克 木香 6 克 烏藥 6 克 桃仁 10 克 紅花 6 克 大腹皮 6 克 蘇梗10 克 葛根 6 克 菖蒲 3 克 五劑二診:4 月 25 日。服上方藥後鳴響大減,耳內已感舒服。患者要求再進上方藥五劑以求鞏固。

35、9點評 本例是由爆炸聲引起的耳聾,中醫認為,肝經迴圈於耳外,肺經結穴於耳中,且肝藏血、藏魂,肺主氣、主魄。所以本案的發生是因驚魂駭魄,肝肺被傷,氣滯血瘀所致。所選方藥,則古為今用,師古而不泥古,宗“流氣飲“ 而出“流氣法“ ,靈活靈通,達到活血化瘀,理氣宣通之意。理法方藥似成法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辨證治癒失聰例一錢,女,44 歲。初診:1985 年 3 月 4 日。主訴:感冒後引起左耳失總閉塞,聽力下降,自聲增強,伴以鳴響,西醫診斷?“卡他性中耳炎“。診查:舌薄苔,脈細。辨證、治法:邪侵籠蔥,始失一表,暫取宣泄與升清。處方:麻黃 3 克 杏仁 10 克 甘草 3 克 升麻 3 克 葛根 6

36、克 陳皮 6 克 半夏 6 克 茯苓 10 克 菖蒲 3 克 五劑二診:1985 年 3 月 9 日。藥進四劑,聽力即有所提高,已能聽到手錶聲,耳鳴也減輕。左耳鼓膜潮紅。舌薄苔,脈細。久困之殘邪一泄,清升而陰霾必清,故聽力回升,聊啾告息,不過腐津敗液,滯瀦聽宮,亟需清化,蹤進王氏二陳湯。處方:白芥子 6 克 陳皮 6 克 半夏 6 克 茯苓 10 克 升麻 3 克 葛根 6 克 菖蒲 3 克 路路通10 克 甘草 3 克 五劑辨證治癒失聰例二高,男,48 歲。初診:1985 年 1 月 31 日。主訴:西醫診斷為卡他性中耳炎。粘液屢抽屢生,在進中藥後,頭痛緩解,聽力稍回升,聊啾亦逐漸式微。診查

37、:右鼓膜渾濁,光錐存在、縮短,有鼓膜穿刺的疤痕,左鼓膜輕度潮紅。舌薄苔,脈大。辨證:卡他瀦液,乃敗津腐液之停留,抽而再積,當然炎症使然,但長期迴圈不已,則顯然土不制水所致。治法:欲制水,先培土,取六君。處方:黨參 10 克 白朮 6 克 茯苓 10 克 陳皮 6 克 白芥子 6 克 蘇子 10 克 車前子 10 克(包煎) 甘草 3 克 葛根 6 克 辛荑 6 克 五劑二診:2 月 7 日。兩周來病耳(右)未抽積液,有些脹感,健耳(左)也有些閉氣及脹,聽力似有下降。右鼓膜下陷不明顯,左側鼓膜輕度潮紅。舌薄苔染灰,脈平。敗津腐液,因不若曩者之無限釀積,但也未明顯吸收,再收原方。處方:黨參 10

38、克 茯苓 10 克 陳皮 6 克 半夏 6 克 白芥子 6 克 蘇子 10 克 天竺黃 6 克 膽星 3 克 葛根 6 克 菖蒲 3 克 五劑三診:2 月 16 日。三天前,耳中作癢,很不舒服,之後聽力即逐漸恢復,憋脹皆消,現已經正常。鼓膜正常,舌薄苔,脈平。 內經無痰病一症,中醫無卡他一詞,以理推揆,黑箱結論,取消痰藥,顯效已來,另鞏固計,用六君子湯合參苓白朮散以掃尾。處方:黨參 10 克 白朮 6 克 茯苓 10 克 白扁豆 10 克 陳皮 6 克 半夏 6 克 米仁 10 克 山藥1010 克 葛根 6 克 菖蒲 3 克 五劑點評 卡他性中耳炎,是由於耳咽管阻塞所致。中醫認為“ 肺經之結

39、穴在耳中,名曰籠蔥,專主乎聽“(溫熱經緯卷四 ) ,一旦肺經受邪,蒙閉籠蔥,就會了現聽覺失聰 。所以疾病初起,不論屬熱屬寒,均應宗劉河間“耳聾治肺“ 之法,先從宣肺論治,風熱者用桑風寒者取三拗之劑。若疾病進一步出現中耳積液, 馮氏錦囊秘錄謂其“濁陰遮閉其竅,外聲不得入內。“屬於中醫痰飲範圍,治療當然從痰著手,常用王氏二陳湯(二陳湯加白芥子)加減。例一患者由感冒引起,邪困籠蔥而聾。治療用三拗湯加味以疏風宣肺,升清回聰。例二患者發病已久,無明顯外邪,而以積液?主,故用六君子湯加味健脾化痰,開竅加聰。兩者同?一病,由於病機不同,治法亦異,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同病異治的特點。醫藥名家干祖望干祖望,19

40、12 年生,上海金山人,江蘇省中醫院教授,中醫耳鼻喉科奠基人之一,中國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擅治耳鼻喉科各類疑難雜症。 在江蘇省南京市,許多人都知道有一位藏書狀元,這位狀元是 1990 年經過數百人的角逐,由江蘇省文化界的人士共同評選出來的,他就是江蘇省中醫院的著名中醫干祖望教授。 我從小看書看的多,其中有一本書名字叫名醫林園 ,這本書上舉了一個例子,說一個人怕冷,吃熱的藥反而越吃越壞,於是給他吃冷的藥就治好了,後來我也碰到一個年輕人,他的病史有 7 年了,冬天要蓋好幾床被子,還是冷的要命,他來看耳聾病,我就對他說,我不但把你的耳聾病看好,你怕冷的病我也可以試一試,他說“好好。 ”

41、我不象別人一樣用熱藥,人家冷的病都吃溫的藥,冷了,加點厚衣,但我非得不這樣,我加冰,這個病就治好了,那麼這個就是看書得來的,你不看書怎麼知道的。 我準備到劉海栗的那個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去讀書,但我家旁邊有個鄰居他年紀比我大一些,他父親叫他去學中醫,他不願去學習,他去學中醫,我去上海讀書之前半個月,兩個人坐在一起聊天,他說我英文也蠻好的,去搞中醫一竅也不通,我說,我也真可惜的,我知道你是國外回來的,去搞那個畫圖也合適,我假設是去搞中醫就好,他說我假設學畫圖就好,那我們兩個人調,所以等於是我們自己調起來的,那我就去搞了中醫。 1951 年,干祖望結束了個體行醫的生涯,走進了上海金山縣城廂第四聯合診所

42、,就在這裏,他發現西醫有很多檢查疾病的方法和手段較之中醫更科學,這一切讓這個對新生事物滿懷熱情的鄉間醫生大開眼界,從此他也戴上了西醫用的檢查眼鏡。1953 年,干祖望毅然來到了北京中直機關第二醫院,成了專業進修西醫耳鼻喉科的第一位中醫師。 鼻子病、耳朵病基本上我們先人都有,是中醫寶庫裏有的,喉嚨病中醫沒有,中醫是把咽作為喉嚨,從前中醫是沒有喉科的,中醫現在即使有點喉科,這點喉科基本是用不起來的,我現在是這樣子的,用西醫檢查,把所有的病暴露了,基本上可以看到的看成它是一個外科病,那我用中醫的外科的理論,中醫外科的手法,把它引用過來,來延伸到耳鼻喉的外科,我用中醫外科的辦法來治療的,我是這樣子的。

43、 1956 年干祖望所著的中國第一部中醫耳鼻喉科學問世,1987 年中華全國中醫耳鼻喉科學會成立,他出任了第一任理事長,實踐中干祖望推崇西醫先進的檢查手段,但在治療上,他則強調應把中醫的辨證論治放在首位。 比如說喉嚨底下的小血管的檢查,我們中醫是查症查出來的,小血管擴張的,它是心火旺,假如粘膜萎縮的,脾虛,假如是整個充血的,風熱,那麼有個痰扒在裏邊的,痰燒,所以說不是真正的中醫,對這個症是辨別不出來的,只有用中醫的東西把它搞出來。 干祖望姓乾,他那瘦小的身體也實在是乾瘦的可以,但他的周身卻洋溢著與他的年齡和身材形成強烈反差的“精、氣、神” 。年近 90 高齡的干祖望思維敏捷,談吐幽默,許多他治

44、好的病人也成了他家裏的常客。 干祖望的一生,讀書、藏書、教書、寫書可以說與書打了一輩子的交道,用著作等身來形容他也毫不為過,而說起他對中醫學的貢獻,也真稱得上是“學高望重揚天下,耳鼻喉科第一人” 。 11何世英醫案治癒半身不遂一例 王,女,2 歲半。初診:1983 年 6 月 16 日。主訴:(其父代訴)午後發熱,右側肢體活動障礙,左眼外斜視 40 天。於 1983 年 1 月發病,持續高熱一周,體溫 39-40,納呆,消瘦,經某醫院照胸片診斷?:右側支氣管淋巴結結核。住院接受鏈黴素、雷米封等治療。兩個月後體溫逐漸恢復正常,胸片復查,得出病情好轉。但於 1983 年 5 月再次發高燒,體溫 4

45、0 以上,伴有嗜睡、噴射性嘔吐、神志不清、陣陣抽搐。經檢查發現: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遲鈍,項強,克尼格征陽性,右側巴彬斯基征陽性。化驗白細胞數 11200立方毫米,中性 30,淋巴 69,嗜酸 1,腰穿腦脊液壓力升高,化驗腦脊液細胞數 1150立方毫米,白細胞 32,蛋白微量,糖五管試驗弱陽性。診斷?結核性腦膜炎。搶救治療兩天後,神志蘇醒,體溫較前下降,但發現右側肢體癱軟無力,右下肢步履拖拉,行走需人攙扶,右上肢上舉也受限,右手呈握拳狀難伸,左眼向外斜視,精神遲鈍,言語不清,夜睡不安、盜汗,雖然繼續以抗癆藥物及“脈通液”等治療;但每天午後體溫仍持續在 37-38,現已有 40 多天了。診查:

46、體溫 37.5,神志尚清,答話含糊,面色不榮,精神不振,形體瘦弱,左眼向外斜視,右上肢上舉,不能高過頭,手指不能自如屈伸,呈握拳狀拘攣,右下肢癱軟,舌紅無苔,脈象細數。辨證:陰虛生熱,傷及經絡。治則:滋陰清熱,通經活絡。處方:鼈甲 10 克 青蒿 5 克 白薇 5 克 丹皮 l0 克 地骨皮 l0 克 生地 l0 克 玉竹 10 克 地龍 10 克二診:6 月 27 日。藥用上方藥三劑後,體溫降至 37.2以下。繼續服用原方藥七劑,潮熱已解,精神好轉,但便秘、腹脹、納呆,舌質淡紅、苔白厚,脈沈細而緩。診脾胃虛弱,食積停滯,治療以健脾和胃,消積導滯?主。處方:陳皮 10 克 炒神曲 10 克 雞

47、內金 10 克 炒麥芽 10 克 代代花 5 克 香櫞 5 克 丹參 10 克 荷梗10 克三診:6 月 30 日。服用三劑,納食稍好,大便未通、以原方加生大黃 3 克(後下) 、黃芩 6 克、佩蘭10 克、厚樸花 5 克,以泄胃火、清腸熱。四診:7 月 4 日。大使通暢,面色已轉紅潤,食欲增加,目睛有神,但左眼仍向外斜視,右側肢體活動不自如。舌紅、苔薄白、脈細緩。考慮邪留經絡、脈絡瘀阻,治療以祛瘀開竅,通利經絡。處方:菖 蒲 5 克 竹 葉 5 克 蓮子心 3 克 合歡花 5 克 紫貝齒 l0 克 天花粉 l0 克 夜交藤 10 克 炒麥芽 10 克 炒神曲 10 克 七劑五診:7 月 14

48、 日。夜睡安靜,智力有所恢復,言語較前清楚,右上肢?舉伸屈及右下肢行走步態好轉。再以原方加益智仁 10 克、桑寄生 15 克、懷牛膝 10 克、沙苑子 10 克、首烏藤 12 克、山萸肉 10 克、枸杞子 10 克、黃精 10 克、千年健 10 克、菖蒲 5 克。服藥達兩月之久,諸症均有好轉,所以不再改用處方。患者于 1983 年 10 月 6 日復查:體重增加,精神面色均好,言語清楚,智力恢復,斜視的左眼復原,右側肢體活動恢復正常。患者于一診至完全治癒,未服用任何西藥。點評 患者開始是由於熱邪傷及肺金,母病及子,肺虛不能輸布津液,腎失滋生之源,導致腎陰12虧損,肝風內動,邪留經絡。證見骨蒸癆

49、熱,半身癱瘓,神昏抽搐等。 初診治療是在青蒿?甲湯的基礎上加減,以養陰透熱。鼈甲滋陰退虛熱,青蒿清泄肝膽和血分熱,加白薇涼血退熱,生地、玉竹、地骨皮、丹皮滋陰涼血,地龍清熱活絡止痙。在溫熱條辨書中指出:夜熱早涼,邪不出表,邪熱留於陰分,所以不能純用滋陰,更不宜用苦寒。因滋陰則戀邪,苦寒則化燥傷陰。初診之方,主要是養陰清熱,複陰以制火,邪去則熱退,使隱伏於陰分之邪透發於陽分而得解。復診時,陰虛潮熱雖解,但因飲食不節,積滯傷胃,脾失運化,出現虛中挾實之證。所以以治理標實為主。方用陳皮、麥芽、神曲、雞內金消食導滯,健脾和胃,佐佩蘭芳香化濁,醒脾開胃。藥後納食略好,但仍為腑實不通;三診加大黃清腑暢下後,食欲增加,精神好轉,正氣來複,祛瘀開竅、通經活絡、治癒偏癱奠定基礎。方中以菖蒲開心竅而祛邪;蓮子心、竹葉、天花粉清心肺而除煩熱;合歡花、夜空藤養血安神而悅神志;紫貝齒平肝除熱,明目潛陽;麥芽、神曲調理脾胃,消導化食;五診以益智仁、桑寄生、牛膝、沙苑子、首烏藤、山萸肉、枸杞子、黃精、千年健等,補益肝腎,健腦強神,收到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