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碳纳米管CNTS.docx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6575885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纳米管CNTS.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碳纳米管CNTS.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碳纳米管CNTS.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碳纳米管CNTS.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碳纳米管CNTS.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2118 1碳纳米管的独特工能及应用 1985 年,Kroto 和 Smalley1发现了一种直径仅为 0.7nm 的球状分子,被称为 C60,亦称富勒烯(fullerene) 。这是继石墨和金刚石之后,碳的另一种同素异形体。随后,日本 NEC 公司的 SumioIijima2在合成 C60 中,首次利用电子显微镜发现了 CNTs(Carbon nanotubes),又称巴基管(Bucktube)。CNTs 是一种类似石墨结构的六边形网格卷绕而成的、两端为半球形端帽、具有典型层状中空结构的材料。根据石墨片层数的不同,CNTs 可分为多壁碳纳米管(MWNTs)和单壁碳纳米(SWNTs)。

2、研究表明,CNTs 的密度只有钢的 16,强度却是钢的 100 倍,模量可达 18 TPa。CNTs 是典型的一维纳米结构,其超强的力学性能、超大的长径比(一般大于 1000)、极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良好的光电性能,使其具有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储氢容器、超容量电容器、机电激励器、结构增强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前景3-4。CNTs 长径比高、比表面大、比强度高、电导率高、界面效应强,因而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热学、光学性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几年来随着 CNTs 合成技术的日益成熟低成本批量生产CNTs 已成为可能,并在场发射、分子电子器件、复合材料、储氢、吸附、催化诸多领域已经展现出其

3、广阔的应用前景。一、 碳纳米管的结构 CNTs 是一种主要由碳六边形( 弯曲处为碳五边形或碳七边形) 组成的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卷曲而成的无缝纳米管状壳层结构,相邻层间距与石墨的层间距相当,约为 0.34nm。碳纳米管的直径为零点几纳米至几十纳米,长度一般为几十纳米至微米级,也有超长 CNTs,长度达 2mm。按照石墨烯片的层数,可分为单壁 CNTs 和多壁 CNTs。(1)单壁 CNTs(Single-walled nanotubes,SWNTs) :由一层石墨烯片组成。单壁管典型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 0753nm 和 150m,又称富勒管(Fullerenes tubes)。(2)多壁 CNTs

4、(Multi-walled nanotubes,MWNTs):含有多层石墨烯片。其层数从 250 不等,层间距为 034 士 001m,典型直径和长度分别为2 30nm 和 0150 m。按其螺旋角,可分为螺旋和非螺旋两种;根据定向性,可分为定向和非定向两类。根据 CNTs 截面的边缘形状,单壁 CNTs 又分为单臂 CNTs、锯齿形CNTs 和手性形 CNR,如图 l 所示。这些类型 CNTs 的形成取决于由六边形碳环构成的石墨片是如何卷起形成圆筒。不同的卷曲方向和角度将会得到不同类型的CNTs5。20102118 2二、碳纳米管的性能1、 力学性能CNTs 由 SP2 杂化形成的 C=C

5、共价键组成,故其具有特殊的力学性能。CNTs的抗拉强度达到 50200GPa ,是钢的 100 倍,密度却只有钢的 16。对于具有理想结构的单壁 CNTs,其抗拉强度约 800GPa,轴向弹性模量目前从理论估计和试验测定均接近甚至超过石墨烯片,在 118TPa 之间,为已知的最高材料模量,约为钢的 5 倍6 。由于 CNTs 是中空的笼状物并具有封闭的拓扑构型,能通过体积变化来呈现其弹性,故能承受大于 40的张力应变,而不会呈现脆性行为、塑性变形或键断裂,且 CNTs 的破坏通过其中空部分的塌陷来完成,从而在应用中能极大地吸收能量,增加韧性7。2、电磁性能CNTs 具有螺旋、管状结构,预示其具

6、有不同寻常的电磁性能8。Ebbesen 对单根 CNTs 的导电性能的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结构不同,CNTs 可能是导体,也可能是半导体。Saito 等经过理论分析,根据 CNTs 的直径和螺旋角度,大约有 13 是金属导电性的,而有 23 是半导体性的。Dai 等进一步指出,完美 CNTs 的电阻要比有缺陷的 CNTs 的电阻小 1 个数量级或更多。 Ugarte 发现CNTs 的径向电阻大于轴向电阻,并且这种电阻的各向异性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Huang 通过计算认为直径 07nm 的 CNTs 具有超导性,尽管其超导转变温度只有 1.510-4K,但预示着 CNTs 在超导领域中的应

7、用前景。Murakami 等研究了CNTs 的磁学特性,测得其轴向磁感应系数是径向的 1.1 倍,超出 C60 近 30 倍。3、热学性能CNTs 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轴向的热交换性能很高,但在其垂直方向的热交换性能较低。适当排列 CNTs 可得到非常高的各向异性热传导材料。据估计,长度大于 10nm 的单壁 CNTs,其导热系数大约 2800W(mK),几乎与金刚石或蓝宝石有同样的导热能力,理论预测,手性矢量为(10,10) 的单壁 CNTs 在室温下导热系数甚至可达 6600W(mK)。且 CNTs 受其几何形状的限制,在垂直于轴向的热膨胀几乎为零。4、储氢性能CNTs 具有比活性炭更大的

8、比表面积,且具有大量的微孔,因此被认为是最20102118 3好的储氢材料。一般认为其储氢机理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存。首先进行的是物理吸附,当氢达到一定浓度后,有一部分氢分子开始通过 CNTs 表面的微孔或沟槽及两端的开口向 CNTs 的层间扩散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化学吸附。经研究发现,重约 500mg 的单壁 CNTs 室温储氢量可达 42(质量分数),并且 783的储存氢在常温下可释放出来,剩余的氢加热后也可释放出来,且这种单壁CNTs 可重复利用。但仍有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如何加快其在常温常压下储氢、放氢的速度9等。三、碳纳米管的应用1、碳纳米管在聚烯烃改性中的应用碳纳米管(CNTs )作

9、为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力学、电学性能而被许多研究者关注。近年来聚合物复合材料已成为究热点之一,在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0-12 。CNTs 与聚合物大分子尺寸在同一数量级,可以近似看作一种刚性大分子。因此,作为增强材料对提高聚烯烃性能有着重要意义。王琪等13 利用固相剪切的方法制备的 CNTs聚烯烃复合粉体,其拉伸强度和抗冲击性能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纯 PE 相比,CNTsPE 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大约 20 ,冲击强度提高了 l530 :而 CNTsPP 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比纯 PP 分别提高了 25 和

10、 20。胡平等14 在测试CNTsUHMWPE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时发现,只要少量 CNTsw(CNTs)为 1即可大幅度改善 UHMWPE 的冲击强度( 见表 1)。这与理论预测的结果相一致, 说明 CNTs 对 UHMWPE 有增韧作用。紫外线会引起聚烯烃的老化,一般需要向聚烯烃中加人各种添加剂以防止其老化而导致的材料变色、变脆和力学性能下降,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狄泽超等15对不同 CNTs 含量的 PE 复合材料进行吹膜试验。并对薄膜的紫外线透过率进行了测定,发现只要 m(CNTs)为 00l 就可使 PE 薄膜的紫外线总透过率从675 降到 320 。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抗紫外线能力。但

11、随着 to(CNTs)的增加,材料的紫外线屏蔽能力下降,to(CNTs)达到 02 时。复合材料的紫外线屏蔽能力同 PE 相当。CNTs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均匀分散在聚烯烃基体中可形成导电通道,从而制成导电或抗静电材料。胡平等14制备的 CNTs UHMWPE 复合材料由于 CNTs的掺人使 UHMWPE 的电阻率显著降低( 见表 4)。由表 4 看出,w(CNTs)仅为03 时,复合材料就已经达到抗静电材料的要求体积电阻率小于 1109 .cm。20102118 42、碳纳米管在分离膜材料中的应用膜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突出优点,在分离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高度重视膜

12、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受到应用目的、制备难易、耐受性、机械强度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膜的选择性和渗透性碳纳米管中空圆柱形的结构为分子的传输提供了尺寸可调的良好通道,气体和水通过 CNTs 时可以获得极高的通量根据分子动力学的观点,一方面,CNTs 连续均一的管壁光滑,分子流动时无摩擦;另一方面,分子会在 12 nm 的限定尺度上自动排序引近年来的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因对不同种类的分子优先吸附性不同,CNTs 对混合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16。碳纳米管在气体分离膜中的应用:在聚合物中引入无机组分,会在两方面影响气体分离:首先,聚合物链段和无机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会阻碍链段的堆积,导致孔隙的出现,从而增

13、强气体的扩散;其次,无机粒子可能含有与气体相互作用的官能团,从而促进了气体在膜中的溶解17。最近的研究表明,高气体通量不只是无机填充粒子内部孔道引起的,无机相和有机相之间的孔隙也有利于气体的传输18,但无选择性孔隙的存在会降低膜总体的选择性,对分离不利。碳纳米管在液体分离膜中的应用:通过调节碳纳米管的直径,使其与液体分子大小尺度相当,可将 CNTs 用于液体分离膜。Qiu 等19将功能化的 MWCNT与 PSF 共混后,经相转化法制成不同组成的超滤膜研究发现, 功能化 CNT 的含量是影响超滤膜形态和渗透性能性能的重要因素随 CNT 含量增加,纯水的渗透通量和孔隙率,改变膜的形态结构Choi

14、等20 制备了 PSF 膜中,MWCNT 主要分布于表面,改变了膜表面的亲水性,提高了选择渗透性,调节膜中MWCNT 的含量可以调控膜孔的尺寸;而在 PVA 膜中,MWCNT 均匀分布,影响了膜的微观结构从而改变其结晶性,渗透性提高,选择性下降。3、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气体传感器一般有以下要求:(1)高灵敏性、选择性(2) 迅速反应、快速恢复(3)检测分析能耗低(4)反应温度低(5)性质稳定。碳纳米管(CNTs)具有极高的长径比,是准一维的量子线,在比表面积、柔韧性等方面较其他材料都有很大的优势,在空气及真空中都有很高的热稳定性,这些独特的几何形态和物理性质使它符合气体传感器的要求。CN

15、Ts 作为新型的化学传感材料,一直颇受人们关20102118 5注。碳纳米管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基底上直接生长碳纳米管,形成碳纳米管传感器;第二种方法是先制备碳纳米管,然后将碳纳米管分散在溶液中,或者与其他物质组成混合物,再滴在或涂覆在基底上,制备碳纳米管传感器21。Xue 等人采用一种方法来增加电极间的碳纳米管数量 22。他们将碳纳米管溶液滴在电极上,并在电极两端施加交流电压,形成震荡电场。在电泳作用下,碳纳米管会被极化,并沿电场方向取向排列,最终连接在两个电极上,如图 3(B)所示。由于电极间距最小处,电场强度最大,碳纳米管所受到的力也最大,所以碳纳米管只连接在这些地方

16、。此外,为了使碳纳米管簇在一起形成管束,可以在碳纳米管上先滴去离子水,然后蒸发掉,利用液体挥发作用将碳纳米管聚集在一起,提高碳纳米管束的碳纳米管密度。有关 CNTs 传感器应用最多的是检测 NH3 和 NO2。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NH 3 的检测非常重要,过高浓度的 NH3 会对人们的眼睛和呼吸道造成伤害;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 NO2 是一种有毒气体,浓度过高,会污染大气,不仅对人体不利,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研究者们曾用固体电极、金属氧化物之类的传感器来劲侧环境中的 NH3 和 NO2 气体,但检出限高,且操作需要的温度也很高,不方便。为改善之一缺陷,研究者们致力于 CNTs 类

17、型的传感器来检测这两种气体。2000 年 Kong 和组员在 SiSiO2 基质上用催化剂模板 CVD法生长 SWNT,用单一的半导体型 SWNT 作为传导渠道,制成基于纳米管的场发射晶体管(NTFET) ,多晶硅用作该晶体管的阀门,在室温下检测 NH3 和 NO2 ,发现在 NH3 中门电压 VG 变化约为一 4 V,NO 2 中 VG 变化约+4 V;200 mskg的 NO2 通入时,电阻很明显增加,反应时间大约在 210 S,灵敏性(电阻暴露在气体中变化率)为 100 1000,同一样本暴露在 1 的 NH3 中,在 1 到 2 min内电阻将大大下降,灵敏性为 10100;同时,该传

18、感器对 01的 NH 和 2 ms kg 的 NO2 也有响应,但响应时间比较长,灵敏性也弱得多23 。与 NH3 和 NO2 气体检测结果相比,纯净的 CNTs 在 电学性质变化量小,灵敏性较差,因此有关检测 H 的 CNTs 类型的传感器大多数是采用掺杂金属的CNTs 做传感材料。 2001 年,Kong 等人率先报道了由 Pd 修饰的 SWNTs 作传感器对 mgkg 的 H:进行检测。他们采用电子束激发的方法在单一的 SWNT 上覆盖 5 A 厚的 Pd 薄层,在 SWNT 管壁形成 Pd 纳米微粒。该 SWNTPd 装置置于4o 一 400 mgkg 的 H:中,电导率降低,反应时间

19、为 510 S,而回复时间约为 400s24。 Rinzler 等25发现 SWNT 薄膜( 约 7 nm 和 25 nm)通过热蒸发Pd(thermally evaporated Pd)的方法,在 H,环境中的电学响应较好,在室温下,H:的检出限为 10 mskg,且只需消耗能量 025 mW;而用溅射方法在SWNT 表面覆盖 Pd 的反应相对较差。他们认为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在溅射过程中,SWNT 膜遭到破坏,热蒸发 Pd 却能使 Pd 与 SWNT 更好的结合。4、碳纳米管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其安全性碳纳米管的空腔管体可容纳生物特异性分子和药物,优良的细胞穿透性能使其可作为载体运送生物

20、活性分子及药物进入细胞或组织。原始碳纳米管不溶于任何溶剂,而功能化修饰可改善碳纳米管的溶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作为药物、疫苗、基因等的运送载体,其应用与研究日益深入。聚乙二醇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能在不损伤质膜的情况下进入哺乳动物细胞,其在胞内的蓄积不仅不影响细胞增殖和周期,更重要的是对多重耐药癌细胞和敏感细胞效果相同246。将抗肿瘤药物盐酸多柔比星装载于羧基化碳纳米管内,由于高表面积和氢键作用,20102118 6其吸附能力更强、性能更稳定,载药量和体内吸收都较好 27。目前对碳纳米管致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尚无清楚的认识,现阶段研究认为,这与碳纳米管引起的氧化应激存在密切关系。刘颖等 28 研究了多壁

21、碳纳米管对 RAW26417 巨噬细胞的毒性,发现染毒 24 h 后,部分细胞出现皱缩变形、细胞间隙变大等形态学改变。多壁碳纳米管在其与组织细胞接触的巨大表面上可诱导产生大量自由基,发生氧化损伤,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渗漏出大量总蛋白(TP) 和乳酸脱氢酶 ( LDH) ,产生一氧化氮,从而启动氧化应激机制,引起细胞损伤或凋亡。单壁碳纳米管对 PC12 细胞也显示出较强毒性,可引起细胞活力下降,抑制细胞增殖通过流式细胞技术还发现,细胞被阻滞在 G2 /M 期,S 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出现细胞凋亡且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其可能机制是,碳纳米管作用细胞后向线粒体发生转移,使线粒体结构损伤及膜电位下

22、降,导致细胞活性氧过量产生,引起氧化应激。过量的活性氧可以通过直接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质、DNA,也可通过影响细胞信号传导、基因调控间接引起细胞损伤。同时研究还发现,长单壁碳纳米管较短单壁碳纳米管毒性作用更大 279。由于碳纳米管质量轻,可通过呼吸道途径进入人体,并在肺部沉积,造成肺部肉芽肿、纤维化或炎症30。肺泡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肺泡内及呼吸道上皮表面,具有吞噬、清除异物和保护肺的功能,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碳纳米管进入肺脏后主要是通过肺泡巨噬细胞清除。碳纳米管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更多地沉积在肺泡间隔和肺泡腔内,发生肉芽肿性炎症,其损害机制可能与碳纳米管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尤其是小尺寸效应,

23、使沉积部位较深,更容易渗透进入肺深部组织31。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尺寸越小,巨噬细胞越难以快速将其清除,碳纳米管的粒径和数目与造成的肺部损伤有着密切联系。四、展望目前,对碳纳米管的研究已取得不小的成就,无论是结构、性能,还是应用,人们已对碳纳米管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碳纳米管众多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如医药、电器、卫生、建筑、通信以及航天航空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碳纳米的研究讲更加深入,若解决成本高昂问题,能批量生产,其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参考文献:1 Kroto H W,Heath J R, OBrien S C,et aL C60Buck-min-

24、sterfullereneI-J-Nature,1985,318 : 162 222 Iijirna S Helical microtubes of graphitic carbonJ3Nature,1991,354:56 233.Baughman R H ,et a1Science,2002,297 :7877924.Esplandiu M J,et a1Nano Lett,2004,4(10):187318795 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 24 社,20016 Treacy M J,Ebbesen T W,Gibbson J M Exceptionally high

25、 25Youn97s modulus observed for individual carbon nanotubesJNature,1995,381:6787 Ruoff R S。Lorents D C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26of carbon nanotubesi-JCarbon ,1995,33:9258 朱宏伟,吴德海,徐才录碳纳米管 i-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279 李弘波,李寿权,陈立新碳纳米管储氢的研究进展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2118 72002,20(2) :29410YAN SHILIN,REN Jie,Re

26、se arch onthe mechanics and friction behaviour of a foam Ni/polytetrafluoroethylene compositeJ,MaterialsDesign,2012,39:425-43111MOHIUDDIN,HOA S V,Tenperature depend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CNT-PEEKcomposites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ology,2011,72(1):21-2712DIEZ-PASCUAL Ana M,GUAN Jingwen,SI

27、MARD Benoit,et al.Poly(pheny;ene sulphide) and poly(ether ether ketone) composites reifeorced with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buckpaper:I Struture, thermal stability and crystalliztion behaviourJ.Composites Part A: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2012,43(6):997-100613 王琪夏和生,陈英红等聚合物CNTs 复合粉体及其固相剪

28、切分散的制备方法P中国,CN 1410475 A,200314 胡平,范守善,万建伟碳纳米管UHMWPE 复合材料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1998,26(1) :1-315 狄泽超卢伟哲,王昆林等碳纳米管,聚乙烯复合材料薄膜紫外线透过性能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25(2) :394-39616 宫晓娜,朱利平,徐又一,朱宝库. 碳纳米管在分离膜材料中的应用,膜科学与技术,2011.17 Ismail A F。Gob P S, Sardp S M,et a1Transport and separa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mixed matr

29、ix membraneJSep Purif Technol,2009,70 :12 2618 Cong H,Zhang JM,Radosz M,et a1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membranes of brominated poly(2,6-diphenyl1,4-phenylene oxide)for gas separationJ JMembr Sci,2007,294:178-18519 Qiu S,wu LG,Pan X J,et a1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functionalized carbon nanotubeP

30、SF blend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口J Membr Sci,2009,342:165172 20 Choi J H,Jegal J,Kim W NModification of performances of various membranes using MWNTs as a modifierJMacromol Symp 2007,249250:610 一 61721 刘宇明,郑慧奇,丁义刚,沈自才,牟永强,赵春晴;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在行星大气探测中的应用;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2Li P F, Martin C M, Y

31、eung K K et al.Dielectrophoresis align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s pH sensors. Biosensors,2011, 1:23-35.23 JKong ,N RFranklin,et a1Science ,2000 ,287:622 62524杨俊卿 ,魏忠 ,李鸿波;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研究进展,广州化工,2012,40(3).25AGRinzler ,SJPearton,et a1,Nanotechnology,2005,16:2218222126 Cheng JP,Meziani MJ,Sun YP,

32、et al Poly ( ethylene glycol) conjugated multi 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s an efficient drug carrier forovercoming multidrug resistance J Toxicol Appl Pharmacol,2011,250( 2 ) : 184 19320102118 827 Chen Z,Pierre D,He H,et al Adsorption behavior of epirubicin hydrochloride on carboxylated carbon nanotu

33、bes J Int J Pharm,2011,405 (1 2 ) : 153 16128 刘颖,宋伟民,李卫华,等 多壁碳纳米管致 RAW26417 巨噬细胞毒性与氧化损伤研究 J 卫生研究,2008,37 (3 ) : 281 28429 Wang JY,Sun PP,Bao YM,et al An Cytotoxicity of single walledcarbon nanotubes on PC12 cells J Toxicol in Vitro,2011,25 ( 1 ) :242 25030 Shvedova AA,Kisin ER,Murray AR,et alIncreas

34、ed accumulation of neutrophils and decreased fibrosis in the lung of NADPH oxidase deficient C57BL / 6 mice exposed to carbon nanotubes J 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8,231 (2 ) : 235 24031 Jitendra K,Virendra G,Rakesh KT,et al Pulmonary toxicity of carbon nanotubes: a systematic report J Nanomed: Nanotechnol,BioMed,2011,7( 1 ) : 40 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