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汉语词汇专题.ppt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575475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PPT 页数:238 大小:9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词汇专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8页
古汉语词汇专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8页
古汉语词汇专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8页
古汉语词汇专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8页
古汉语词汇专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漢語詞彙專題,貴州大學人文學院范 朝 康,第一章 緒 論,一、古漢語詞彙專題的研究對象 二、古漢語詞彙專題的學習目的 三、古漢語詞彙專題的研究內容 四、古漢語詞彙學和其它學科的關係,一、古漢語詞彙專題的研究對象,以古代漢語詞彙作為研究的對象古代漢語詞彙,一、古漢語詞彙專題的研究對象,古代漢語古代漢語是指古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它是和現代漢語相對而言的。古代漢語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另一個是自魏晉以來逐漸形成的口語實錄。,一、古漢語詞彙專題的研究對象,詞彙 語言中所有的詞構成為所謂語言的詞彙。 詞是個體,詞彙是整體 。,二、古漢語詞彙專題的學習目的,理解詞義蘊

2、含的思想 掌握詞彙詞義的系統 感受語言研究的樂趣,1、理解詞義蘊含的思想,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左傳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於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于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國,則上大夫送之。” 論語子路從而後:“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虞虢之謂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學之,所使學者未及學而客死。王大怒,誅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誅學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誅無罪之臣,不察

3、之患也。且人之所急無如其身,不能自使其無死,安能使王長生哉?”,2、掌握詞彙詞義的系統,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隨著歷史的演進,單音詞逐漸向複音詞轉化,單音詞與複音詞之間構成了交錯的、複雜的關係。複音詞的形成與發展,複音詞的構成方式等問題,是古代漢語詞彙學首先要探討的問題。 在古漢語中,詞與詞的關係是極其複雜的。意義相同的詞,構成了同義詞關係。意義相反與相對的詞,構成了反義詞關係。意義無關而讀音相同的詞構成了同音詞的關係。意義無關,讀音不同而字形相同的詞構成了同形詞的關係。總之,各種不同類型的詞的排列組合,構成了古漢語的詞彙系統。對古漢語詞與詞的關係的研究,也就是對古漢語的詞彙系統的研究。,3、感

4、受語言研究的樂趣,今世俗言語之訛,而舉世君子小人皆同其謬者,惟“打”字爾(打,丁雅反 )。 其義本謂“考擊”,故人相毆、以物相擊,皆謂之“打”,而工造金銀器,亦謂之“打”可矣,蓋有槌 (一作撾 )擊之義也。至於造舟車者曰“打船”“打車”,網魚曰“打魚”,汲水曰“打水”,役夫餉飯曰“打飯”,兵士給衣糧曰“打衣糧”,從者執傘曰“打傘”,以糊黏紙曰“打黏”,以丈尺量地曰“打量”,舉手試眼之昏明曰“打試”,至於名儒碩學,語皆如此,觸事皆謂之打,而遍檢字書,了無此字 (丁雅反者 )。其義主“考擊”之“打”,自音“謫 (舊注:疑當作滴 )耿”。以字學言之,“打”字從手從丁,“丁”又擊物之聲,故音“謫耿”為

5、是,不知因何轉為“丁雅”也。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三、古漢語詞彙專題的研究內容,古漢語詞彙專題首先必須研究古漢語詞彙的構詞法及其發展。 古漢語詞彙專題要研究古代漢語裏詞與詞的關係。 古漢語詞彙專題也要研究古漢語的詞義系統及其演變。 古漢語詞彙專題還要研究古漢語專書詞義考釋。,四、古漢語詞彙學和其它學科的關係,古漢語詞彙學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漢語詞彙學的形成而建立起來的。它的建立主要吸收了我國傳統訓詁學和普通語言學、現代語義學的成果,換言之,古漢語詞彙學與傳統訓詁学、普通語言學、現代語義學的關係最為紧密。其次,古漢語詞彙學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它和中國語言學範疇內的文字、語音、語法以及修辭都有

6、密切的聯繫。,1、古漢語詞彙學和傳統訓詁學,訓詁學是我國傳統語言學的一個重要部門,它以古代文獻語言的語義為主要研究對象,而其核心則是詞義。它注重探討詞的本義、由本義推衍引伸義、由語音推求假借義、由語音探求語源;它有大量的同義訓詁和詞義辨析,等等,這些訓詁學的成果是古漢語詞彙學的重要食糧,古漢語詞彙學須要充分利用。,2、古漢語詞彙學和普通語言學、現代語義學,西方普通語言學是在19世紀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它以人類所有語言為對象,研究其一般性質和共同規律。具體的說,它研究語言存在的形式、內部結構及其在社會中的功能,研究語言的起源和發展規律,研究語言各個組成部分語音、詞彙、語法的共同特徵等。毫無疑問,其

7、中關於詞彙的理論對於構建古漢語詞彙學具有指導意義。,2、古漢語詞彙學和普通語言學、現代語義學,例如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的詞彙模式分橫組合與縱聚合兩個方面,橫組合指句子裡的詞的線性系列,縱聚合指一組功能相同(因而可以互相替代)的詞裏面哪個詞在句子裏最為恰當。前者考慮詞的句法功能,是如何造成合乎語法的句子的問題;後者考慮詞的修辭功能,是如何使表達充分的問題。顯然,縱聚合與詞彙學的關係更為密切。縱聚合、橫組合,是我們研究古漢語詞彙的很重要的研究方法。現代語義學(semantics)是在二十世紀初發展起來的,它重點研究義素分析、語義場、句義結構,等,把語義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這些理論也是很值得我們借

8、鑒的。,3、古漢語詞彙學和文字學,文字是語言的載體,字形與字義(詞義),也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漢字是表意文字,形與義的關係更為密切,古文字尤為這樣。古人還有形訓一法。形訓 示:“ 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说文解字 公:“ 平分也。從八厶(段玉裁注:八厶背私也。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同上 韓非子五蠹:“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 ),背厶謂之公。”,4、古漢語詞彙學和語音學,從詞彙來講,意義是內容,語音是形式。因此詞彙與語音是你中由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例如探求語源,分析同源詞,就離不開古音。古人還

9、有聲訓一法。聲訓: 孟子.滕文公上:“庠者養也,校者教也”。王聖美右文說:“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斯之類皆以戔為義也”,5、古漢語詞彙學和語法學,語法修辭是從訓詁發展而來的。字與語素的區分,語素與詞的區分,複音詞與短語的區分,詞的構造方法,詞性的確定,詞綴的作用和性質,等等。這些問題都具有雙重性,語法學要討論它們,詞彙學也要討論它們,只不過討論的角度不同罷了。例如語素問題,語法學是把它作為語法系統的基本符號來討論的,研究它們的結合能力以及結合後的位置;詞彙學是把它作為詞的構

10、成要素來討論的,研究它們的構成形式以及語素義與詞義的關係。但不管角度怎麼不同,把語素看成語言的一個最基本要素是共同的。有些語法現象是經過詞性的變化以後產生的,我們似乎也不能把它們排斥在詞彙問題之外。,5、古漢語詞彙學和語法學,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所謂生死而肉骨也。”“生死”,指使死者復生;“肉骨”,指使白骨長肉。“肉”由名詞轉化成動詞,包含有“使長肉”的意思。從語法方面說是使動用法,從詞彙方面說是“肉”的意義的發展。韓非子五蠹:“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高”原是形容詞,轉化成了動詞,包含“認為高尚”的意思,是一種意動用法,但從詞彙方面來說,則有推崇的意思。類似這類問題,說它們屬於詞彙範疇

11、也未嘗不可。,6、古漢語詞彙學和修辭學,修辭雖然是一種追求好的表達效果的語言活動,但實際上也是詞彙在運用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某些修辭手法的運用,常常能引起詞義的變化。例如“玉”的本義是玉石,人們常常拿它來形容某些美好或珍貴的事物,最初無非是一種比喻;後來,美好、珍貴實際上成了“玉”這個詞的新義:“玉音”指美好的言詞,“玉食”指珍貴的食品,“玉容”指美麗的容貌,等等。如果仍堅持用比喻來解釋,一律說成“象玉一樣的”,反而不容易被人們接受。“虎”可以指勇猛,如“虎勁”“虎將”;“牛”可以指固執,如“牛勁”“牛脾氣”。這些新義的產生,都是運用比喻的結果。,6、古漢語詞彙學和修辭學,又如“元宵”,本來

12、是節日名稱,指夏曆正月十五日的夜晚。古人習慣在元宵節吃湯圓,於是便用“元宵”作為湯圓的代稱。現在北方人單說“元宵”,就是湯圓,如果指節日,則須加一“節”字,說成“元宵節”,否則聽的人便會產生誤解。“大夫”在古代是官名,因為宋代醫官設有官階,分為大夫、郎、醫效、衹侯等,於是“大夫”便成了醫生的代稱。作為官名的“大夫”已經死亡,而作為醫生的“大夫”,卻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現代漢語中保存了下來,只不過讀音變了,不念df而念difu。可見“元宵”“大夫”新義的產生,是運用借代這種修辭方式的結果。古漢語詞彙與修辭的關係,也表現在複音詞的形成與發展上。古漢語複音詞的形成有各種各樣的途徑,而修辭手法的運用也

13、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這裏就不詳加論述了。,參考書目,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 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彙講話 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彙學 陸宗达、王宁訓詁與訓詁學 張聯榮古漢語詞義學 王 寧訓詁學原理 孫常敘漢語詞彙,第二章 古漢語的字與詞的關係,第一節 字與詞的基本概念辨析文字漢字詞,第一節 字與詞的基本概念辨析,一、漢字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是漢族祖先在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基本上是用一個字來代表語言裏的一個語素(能單獨成詞和不能單獨成詞的語素),換言之,每一個漢字(字形)都有一定的讀音,一般都表示一定的意義。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因此,漢字是非常適合於記錄漢語的。正因為如

14、此,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隸書、楷書,延綿三千多年,一直很好地為漢族人民服務。,第一節 字與詞的基本概念辨析,二、詞詞是語言學中的一個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揭示其本質和特徵,要涉及語音和語義、詞彙和語法、語言和言語等諸多層級和方面,而結構類型不同的語言,詞的結構形式又各具特點,因而給詞下個概括而準確的定義,是很困難的。大致可以說,詞是具有一定的語音形式和語義內容、具有獨立的稱謂功能和造句功能、在結構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的一種現成的或給定的語言單位。,第一節 字與詞的基本概念辨析,1、詞是社會約定的音義結合體詞由語音、語義兩方面構成,語音是詞的物質形式,語義是詞的意義內容,兩者密不可

15、分,缺一不可。一個詞具有什麼語音形式和什麼語義內容,這是社會約定的,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例如:“日”的語音形式是r,語義內容是太陽;而“月”的語音形式是yu,語義內容是月亮。凡是由一定的語音(或語音組合)表示一定的語義的,都可稱作語言單位。不僅是詞,語素、詞組等也都是有音有義的語言單位,它們的區別是,各自處於特定的層面上(详下)。,第一節 字與詞的基本概念辨析,2、詞是用於稱謂和造句的現成語言單位在言語活動(說話或寫文章)中,要稱謂有關對象,要說出或寫出一句一句的話,而詞就是用於稱謂和造句的現成語言單位。正是在這一點上,詞既區別於語素,又區別於詞組。語素是具有意義的最小語言單位,其功能是構詞

16、而不是稱謂和造句,不能在言語活動中自由運用。詞具有獨立的稱謂功能和造句功能,是在言語活動中能夠自由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詞組雖然也可用於稱謂和造句,但它不是現成的語言單位,而是在言語活動中臨時組合的。從詞組中可以分析出幾個現成語言單位或能自由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例如:(1)夫子憮然。(論語微子)(2)天子先驅至。(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兩例中用於稱謂和造句的現成語言單位,即屬於詞的有:“夫子”是學生對先生的稱謂,指孔子,作主語。 “憮然”稱謂失意的樣子,作謂語。 “天子”稱謂皇帝,指漢文帝,作“先驅”的定語。“先驅”稱謂前導、開路先鋒,作主語。“至”稱謂到達,作謂語。,第一節 字與詞的基本概念辨析,

17、這兩句中的“夫”、“天”、“子”、“憮”、“然”、“先”、“驅”等字,雖具有一定的語義,但都沒有獨立的稱謂功能和造句功能。例如:“夫”原指成年男子,“子”可用於尊稱人,但“夫子”的意思並不就是成年男子中的受尊敬者。“天子”也不就是上天或天帝之子,“先驅”也不就是在前頭趕馬。還有“憮然”的“然”,意思是的樣子,只能充當形容詞或副詞的構詞尾碼,而不能單用。可見上述幾個字,都只是“夫子”、“天子”、”憮然”、“先驅”等詞的構詞成分,而不是單獨用來稱謂有關對象並充當一定句子成分的,因而不是詞而是語素。例(2)的“天子先驅”,雖是用來稱謂皇帝外出時的前導並充當主語的,但它不是現成的語言單位,而是為了表達

18、內容的需要,臨時把“天子”、“先驅”組合在一起的,因而不是詞而是詞組。,第一節 字與詞的基本概念辨析,3、詞在結構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這是詞(合成詞)和詞組在結構上的區別。詞作為現成的語言單位,其構詞成分之間的結合是緊密的,整個詞的形式是固定的。具體來講:第一,不能擴展,即中間不能插入其他語言單位;第二,不能用其他語言單位替換;第三,順序不能顛倒。詞組是詞與詞的臨時組合,同樣的兩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有不同的組合形式。例如“塞責”: (1)當此之時,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楊惲報孫會宗書) (2)吾責已塞,死不恨矣。(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3)今母歿矣,吾責塞矣。(韩

19、诗外传卷十) (4)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欧阳修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第一節 字與詞的基本概念辨析,“塞責”的組合,可以倒序為“責塞”,中間還可插入其他詞,擴展為“責已塞”。可見兩者的組合不具有完整性、定型性,“塞責”(彌補罪過),不是合成詞而是詞組。到了現代漢語,“塞責”不僅語義轉化,並且在結構上具有完整性和定型性了,已經成為一個合成詞。 同一個語言單位,由於表示不同的語義,由於和不同的語言單位組合,它的性質或所在的層面也可能隨之改變。例如:“天子”是一個詞,其中的“天”、“子”是語素。“天高”、“父子”都是詞組,其中的“天”、“子”則是可獨立運用的詞。“社稷”連用,分別表示土地神和

20、谷神時,它就是由兩個單詞構成的詞組;作為國家的代稱,它就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詞、其中的“社”、“稷”就是語素。,第二節 漢字與詞的關係,1漢字是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每一個字都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每個漢字都有一定的形體,有一定的讀音,表達一定的意義,因此,某些時候,字的作用可以等於詞的作用。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對九千多個漢字作了研究,並且根據字形來說明字義,學術界公認說文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典。說文一字只收一義(說文有時用了“一曰”這個術語,但這不是分列義項,而是介紹不同說法),而這個“義”就是本義,根據這一點,也未嘗不可以說說文也是我國較早的一部詞典。因為這些字是為某些詞造的,因而形與義結

21、合,字與詞就一致了。當然,說文揭示的本義,有些是錯誤的,有些雖然正確,但在古書中找不到用例,那就另當別論了。,第二節 漢字與詞的關係,由於語言中概念多而文字少,有些概念文字學家沒有專門為它們造字,而是假借別的字來表示。例如:“易”( ),說文說它是“蜥易”,象形字,用來記錄難易的“易”;“笨”( ),說文說它是“竹裏”(竹白),從竹本聲,用來記錄笨拙之“笨”;最典型的是古代第二人稱代詞,開始借用男女之“女”,後來又借用汝水之“汝”,始終沒有自己的本字。這樣一來,字增加了兼職,形與義脫節,字與詞就不一致了。另外,由於漢字的演變發展、詞彙的演變發展,促使了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連綿字的產生,也就

22、使得字與詞的關係更加複雜化了。,第二節 漢字與詞的關係,2古代訓詁學家對於字的認識多受說文的影響,沒有意識到字和詞會有不同,他們說“字”的時候,就是指的“詞”。古代訓詁學家也有用“詞”或“辭”的時候,但他們所說的“詞”或“辭”並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詞,而是專指虛詞。例如,詩經周南芣苢:“薄言采之。”毛傳:“薄,辭也。”又鄭風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禦忌。”毛傳:“忌,辭也。,”說文八部:“曾詞之舒也。”又矢部:“矣,語已詞也。”清代王引之編了一部解說經傳裏的虛詞的書,命名為經傳釋詞,集中反映了傳統語言學對“詞”的看法。從此看來,傳統語言學並不是沒有劃分字與詞的界限,只不過這種界限與現在截然不同

23、罷了。,第二節 漢字與詞的關係,用現代語言學的觀點來看,字是書寫符號,而詞則是最小的能夠獨立活動的音義結合體,兩者之間不能劃等號。在古漢語中,有些字本身就是詞,如“上”“下”“左”“右”“冷”“熱”“憂”“樂”“天”“地”“人”“民”等,因為它們都具有作為一個詞的條件:是最小的成分,都有意義,都能獨立活動。有些字本身不能成為詞,必須與別的字結合在一起才能構成詞,如“葡萄”“蟋蟀”“玻璃”“苜蓿”等聯綿字,都只能看成一個詞,而“葡”“萄”“蟋”“蟀”“玻”“璃”“苜”“蓿”等字(說文均未收,另有“遵”字,釋為“悉遵也”),都不是詞。有些字在有的情況下是詞,在有的情況下又不是詞,僅僅是字。例如“猶

24、”和“豫”都是詞。“猶”有“像一樣”的意思(說文收了“猶”字,說本義是猿一類的動物,又說“隴西謂犬子為猷”,說文所說的本義古籍中找不到用法。故說文所說的是字本義,而古籍所用的是由字的假借義所表示的詞義,詞義與字形不一致),,第二節 漢字與詞的關係,“豫”有事先的意思,它們都能獨立運用,具備詞的條件;但在“猶豫”裏則是字,因為它們各自不能獨立活動,不表示任何意義,只代表“猶豫”這個連綿字的一個音節。有些合成詞裏的字,雖然其本身有意義,但只能看成這個複音詞的一個語素,而不是詞。如“寡人”“先生”,“寡”“人”“先”“生”四個字都有意義,但它們只是作為這兩個複音詞的組成部分,不能獨立出來,一獨立出來

25、,就與它們所組成的複音詞的意義不同了。有些同義複詞雖由兩個同義單音詞組成,但這些單音詞仍然具有獨立性。例如“人民”指平民、百姓,“人”“民”也可單獨使用,指平民、百姓;“封疆”指邊疆,“封”和“疆”也可單獨使用,也指邊疆,“師旅”指軍隊,“師”和“旅”也可單獨使用,也指軍隊。“封”“疆”“師”“旅”既是語素又是詞,可看成自由語素。,第二節 漢字與詞的關係,呂叔湘先生指出,字的地位大致可與語素相當。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是正確的。當然,說“大致”就表示字與語素也不能完全等同,例如聯綿字裏的單字就應該排斥在外,因為語素雖然不是詞,但它有意義,聯綿字裏的單字則沒有任何意義由此看來,在古漢語詞彙中,實際上

26、有三種成分交織在一起:字、語素、詞。它們的關係可由下表表示:=表音符號(聯綿字的組成部分)=粘著語素字 =語素 单音词=詞 自由語素,第三節 同字異詞,字和詞的關係,大致可以說:字是記錄詞的書寫符號,詞是字的記錄對象。兩者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不都是一對一的。有的字可用來記錄幾個不同的詞,這就是同字異詞。同字異詞也就是一字多詞。形成原因有四種。(一)字的本用和借用為甲詞造的字,又被借用來記錄與甲詞音同或音近的乙、丙等詞,於是幾個不同的詞便共用一字了。1、字的本用和本無其字的借用。例如:叔( )叔1一一拾,揀。詩豳風七月:“九月叔苴。(苴:j,麻子)。叔2一一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記

27、錄叔2是借用。,第三節 同字異詞,夫( )夫1 一一成年男子。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哉?”賈誼論積貯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饑。”“夫”字本為此詞而造,下靣幾個詞本來沒給它們造字,也借用“夫”字來記錄。夫2一一指示代詞,等於說“這”或“那”。左傳成公十六年:“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戰國策齊策四:“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夫3一一語氣詞,用於句末表感歎。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另外還有個夫4,句首語氣詞,表示要發議論。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按現代普通話讀音,夫為陰平,夫2夫3夫4為陽平。,第三節 同字異詞,來( )來1一一小麥。詩周頌思文:“貽我來牟。”(牟( ):大麥。

28、後來寫作“麰”)“來”字本為此詞而造,記錄下列各詞都是借用。來2來往的“來”。來3一一語氣詞,表祈使。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陶潛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另外還有個來4,表示約數。杜牧書情:“誰家洛浦神,十四五來人。”這個“來”含有趨向、接近的意思,有可能是由來往的“來”演化而來的。此說如成立,來4與來2共用一個書寫符號,也應是由轉義造詞造成的。因這類借用造成的一字多詞,還可舉出很多。例如:“之”字所記錄的動詞、代詞和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語)“之”。“辟”字所表示的法度、躲避、開闢、偏僻、譬喻等五個意義,屬於五個不同的詞。擬聲詞“所”、名詞“所”、代詞“所、和表示約數的

29、“所”等四個詞共用一個“所”字。當傍晚講的“莫”、無定代詞“莫”和否定代詞“莫”等三個詞,都以“莫”字為書寫符號。,第三節 同字異詞,2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例如:蚤蚤1一一跳蚤。蚤2一一通“早”。史記項羽本紀:“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早晚的“早”本有其字。左傳宣公二年:“(趙盾)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耐耐1一一剃除頰須,古代一種輕刑。後漢書陳寵傳:“今律令死刑六百二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耐2一一通“能”。論衡率性: “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耐3一一通“奈”。宋,陳達叟菩薩蠻:“叵耐無情夫,一行書也無。”耐4一一通“你”,方言。海上花列傳第一回:“耐還有個令妹”“耐”字

30、從“而”(頰毛),從“寸”(標記法度的字多從“寸”),本來是記錄耐1這個詞的,記錄耐2至耐4,都是本有其字(能、奈、你)的借用。另外還有個耐5,意思是經得起、受得住,當為本無其字的借用。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椒:“此物性不耐寒。”,第三節 同字異詞,因本有其字的借用而造成的同字異詞,還可舉出許多例證。例如:錫錫1,一種金屬。錫2,通“賜”。信信1,言語真實。信2,通“伸”。惠惠1,仁惠。惠2,通“慧”。歸歸1,女子出嫁。歸2,通“饋”。(二)同形字(見下章),第三節 同字異詞,(三)簡化合用書寫形式本不相同的詞,有的在實行簡化字以後合用一個字了,從而造成一字多詞。簡化合用有三種途徑。1保留筆劃少的那

31、個字,簡化筆劃多的字,使之與前者同形。例如:谷:谷榖 (山一五一)后:后後 (君一前一)里:里裏 (闾一;一程表一、一外)几:几幾(一案庶一、一乎;一许、一多)斗:斗鬥閗鬬 (一升争一)面:面麵 (脸一一粉) 蔑;蔑衊 (一视污一)丑:丑醜 子一寅卯美一叶:叶葉 (一韵,xi枝一)云:云雲 (子曰诗一一雨)干;干榦斡乾 (一戈;一求、一犯,天一地支树一才一一燥) 注意:乾坤的“乾”(qin,)没有简化。,第三節 同字異詞,2、先簡化一個字,另外的字也以這個先簡化了的字作為其簡體。例如: 弥:弥瀰(欲盖一彰一漫) 汇:匯彙(百川海字一、词一)签:签籤 (一押竹一、牙一)发:發髮 (一射头一)3、

32、 不同的字同時簡化為一個字。例如:钟:鐘鍾 (一鼓(一种乐器)一聚、一情)复:復複 (往一;恢一;报一重一;繁一、一杂)簡化合用的依據或可能考慮到的因素,一是音同或音近,如“后後”、“里裏”、“叶葉”、“几幾”;二是不但音同或音近,而且字形也相近,如“鐘鍾”、“復複”;三是形體稍近,而讀音卻有很大差別,這類簡化合用易於造成誤解,應格外注意。例如:腊:腊臘 “腊”读x,當幹肉講。“臘”讀l,是古代年終舉行的一種祭祀。“臘月”指農曆十二月。现在“臘”简化为“腊”。,第三節 同字異詞,适:适適 “适”讀ku,古代多用於人名,如孔子的弟子南宮适、宋代的洪适。“適”讀Sh,有適合、適當、偏巧、剛才等義,

33、本義為“到去”,還可假借為“謫”(zh)或“嫡”(d)。現在“適”已簡化為“适”。這類字在實行簡化字之前和之後,由於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二或一對多,因而應注意它們的分合對應關係,對有關字在歷時、共時兩個方面的不同用法,要仔細分辨。例如“后”字,實行簡化字之後既可指稱皇后,又可表示方位、時間,與“前”或“先”相對;而在實行簡化字之前,“后”只用來表示君主、皇后,另有“後”字專門用來表示方位、時間在後的,先秦個別典籍借“后”為“後”,後代一般不通用。,第四節 同詞異字,有的詞可用幾個不同的字來記錄,這就是同詞異字。同詞異字也可以叫一詞多字,就是幾個不同的字可用來記錄同一個詞。同詞異字的產生,也有幾

34、種途徑。(一)異體字形體有別而語音、語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互換,而其所記錄的語詞不變,具有這種關係的字叫異體字。例如:鶏雞 蚓螾 睹覩 嘆歎驅敺 泪淚 凭憑鵝鵞 窗窓窻牎牕異體字是分頭為同一個語詞創制的,因而造成了同詞異字現象。異體字的標詞模式,有的體現為表意字和形聲宇的區別,如“泪”與“淚”“凭”與“憑”,有的同是形聲字,而形旁不同,如“睹”與“覩”、“歎”與“嘆”,等。,第四節 同詞異字,屬於異體字的一定是音義完全相同,任何情況下都可互換,因為它們是為同一個語詞造的。換用有條件、有限制的不是異體字。例如:在表示修飾、修養、修長等語義時,既可用“修”也可用脩”,但在表示幹肉時,只能用

35、“脩”,不能用“修”。因而兩者不屬於異體字。原來“修”、“脩”只是音同而語義不同,是為不同的詞造的,“修”本義為修飾,引申義有修理、修養、修長、美好。“脩”本義為“幹肉”。在表示修飾等義時,“修”是本字,“脩”是借字;在表示幹肉時,“脩”是本字,不用借字。,第四節 同詞異字,(二)本字及其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借字、本字記錄的是同一個詞,因而造成同詞異字。例如:本 字 伸 饋 賜 修 飛 氓 措通假字 信 歸 錫 脩 蜚 萌 錯通假字和異體字不同。異體字是為同一個詞造的,通假字本來是為另一個詞造的。異體字的換用是無條件的,是雙向的;通假字,特別是用頻高的通假字,一般來說,是有條件

36、的,是單向的。例如:只見借“信”為“伸”的,未見借”伸”為“信”的。上舉各例,大都如此。,第四節 同詞異字,(三)始用字與區別字,原字與累增字 詞義引申遠了,有的起初並沒有為這遠引申義另造新字,而是與根詞共用一字,為了避免誤解、混淆,後來才為這遠引申義另外造了一個字,這就是區別字。記錄同樣的一個詞,起初用的是一個字,後來用的是區別字,於是造成同詞異字。例如: 始用字 反 竟 取 昏 景 解 弟 赴 陳 說 知 區別字 返 境 娶 婚 影 懈 悌 訃 陣 悅 智 根詞“反”本義為翻轉,如荀子非相:“誅白公,定楚國,如反手爾。”通過語義轉化派生出一個新詞。義為返回,仍寫作“反”,如韓非子說林上):

37、“春往冬反。”後另造“返表示這個轉義詞。劉向說苑辨物:“為是往而不復返也。”上引兩例“春往冬反”的“反”和“往而不復返”的“返”,記錄的是同一個詞,用的是兩個不同的字。“竟境”、“取娶”等其他例證由此類推。,第四節 同詞異字,本無其字的借用,後來為了區別,又為借用後表示的詞另造的新字,也叫區別字。例如:始用字 辟 戚 采 罷 區別字 避 慼 彩 疲“辟”本義為法度、法律,借用為“避”這個同的書寫形式,後另造“避”字,以與當法度法律講的“辟”相區別。同樣是表示躲避、逃避,起初用“辟”字,後用“避”字,從而造成同詞異字。其他例證由此類推。 與上述兩種情況相反,不是為引申義、假借義另造新字,而是另為

38、本義(根詞)另造新字,這些字叫累增字。因為原來的那個字本來就是為本義或根詞造的,新字還是為根詞或本義造的,故稱累增字。例如: 原 字 益 要 暴 監累增字 溢 腰 曝 鑑根詞“益”當漫溢講。呂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通過語義轉化而派生出一個新詞,有增益、利益、愈益等幾個義項。後來,“益”字只用來記錄這個轉義詞,而為根詞另造“溢”字。語義為漫溢的根詞,起初用“益”字表示,後來用“溢字表示,從而造成同詞異字。“要腰”等上舉其他幾對例字的關係也是這樣。,第四節 同詞異字,有的字後來只表示其假借義,人們又為其本義另外造了一個字,這也是累增字。例如:原 字 隊 然 孰 莫 縣 匱累增字 墜 燃 熟 暮

39、 懸 櫃“隊”字本義為墜落。荀子天論:“星隊木鳴,國人皆恐。”表示隊列是假借義,記錄的是另一個詞。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一隊長。”後來,“隊字只用來表示假借義隊列,又為本義造了個“墜”字。這樣,同樣是墜落的“墜”這個詞,開始用“隊”字表示,後來用“墜”字表示,從而造成同詞異字。其他幾對例字的關係也是這樣。,第四節 同詞異字,區別字、累增字和異體字、通假字雖然都造成同詞異字,但是它們的字異所體現的範圍,它們在時代的適用性上,是有共時與歷時之別的。在時代相同的書面語言中,既可用異體字中的這個字,也可用其中的另一個字,既有用本字的,也有用通假字的,它們的換用或通用出現在

40、同一歷史層面上,是共時的。而區別字、累增字都是後造字,都是它們所代表的那個詞的後來或當今的書寫形式,與之相應的始用字或原字是該詞起初或古代的書寫形式,兩種書寫形式分別用於不同的歷史平面上,它們的區別是歷時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國傳統語言學管這種同詞異字稱作古今字。從字形對比關係看,古今字和異體字、通假字也有明顯的區別。絕大部分今字都是由古字再加一個形符造成的,如:“益”加水旁為溢”,“然”加“火”為“燃”,“隊”加土”為“墜”,“匱”加“木”為“櫃”,“莫”加“日”為“暮”。有的是形符替換,如:從“說”到“悅”,以“心”換“言”;從“赴”到“訃”,以“言”替“走”。個別的是略加改變筆劃,如“

41、大太”、“陳陣”。異體字之間和通假字與本字之間的形體對比關係,就多種多樣了,不像古今字那樣,較為單純,有規律可循。,第三章 古代漢語的單音節詞,詞彙按語音來劃分,可以分為單音節詞和複音節詞。只有一個音節的詞,叫單音節詞。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的詞,叫複音節詞。複音節詞中兩個音節的詞,又叫雙音節詞。從書面形式來看,單音節詞是用一個字表示的詞,例如:子、曰、學、時、習、之。複音節詞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表示的詞,例如:君子、孝悌、朋友、弟子、諸侯、便辟(善於逢迎諂媚的人)、寡小君(古代國君夫人對別國的自稱或臣子對他國稱其君夫人的謙辭)、戰戰兢兢(畏懼小心的樣子)。第一節古漢語詞彙以單音節詞為主以單

42、音節詞為主,這是古漢語詞彙的一個主要特點,尤其是在先秦時代,單音節詞占了優勢。試看下列統計材料:,第一節 古漢語詞彙以單音詞為主,注:這裏的複音節詞還包括常見的習語、詞組。,從上表中可以清楚看到上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使用頻率上,都是占了壓倒優勢的。如今,我們把上古作品譯成現代漢語,往往要把單音節詞改為雙音節詞。,第一節 古漢語詞彙以單音節詞為主,下靣是論語季氏將伐顓臾中的一段的今譯,能很好地說明問題: 季氏 將 伐 顓臾。冉有、季路 見 於 孔子 曰: 季氏 準備攻打 颛臾。 冉有、季路 謁見 孔子, 說: “季氏 將有事於 顓臾。”孔子 曰:“求!無乃 爾 “季氏 準備對颛

43、臾動武。” 孔子 道:“求! 恐怕 是 過 與?夫 顓臾,昔者 先王以 為 東蒙 主, 該責備你吧。那 顓臾,從前先王任命他為 東蒙山的 主祭, 且在 邦域 之 中 矣, 是 社稷 之 臣 也。何 而且 它地處魯國境內, 這是 魯國 的 臣屬,為什麼 以 伐 為?”冉有 曰:“夫子 欲 之,吾 二討伐它呢?” 冉有說:“ 季孫 要這麼幹,我們兩個臣者 皆 不 欲 也。” 做臣下的 都 不 願意。”,第一節 古漢語詞彙以單音節詞為主,這段古文中,除了少量詞是雙音節詞之外,絕大多數是單音節詞。把這些單音節詞譯成現代漢語,大多要換成雙音節詞,大體上有如下幾種類型:第一種,把單音節詞換成一個沒有相同詞

44、素的雙音節詞。如:將準備,伐攻打,過責備,何什麼,吾我們,欲願意。第二種,以原來的單音節詞為詞素,加上一個同義、近義或反義的詞素構成雙音節詞。如;見謁見,主主祭,且而且,臣臣屬。第三種,以原來的單音節詞為詞根,加上詞頭或詞尾,構成雙音節詞。如:虎老虎。,第一節 古漢語詞彙以單音詞為主,古漢語詞彙以單音節詞為主,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的。首先, 漢語詞彙以單音節詞為主,這是與他的載體漢字相得益彰的必然結果。如上章所述,漢字是一種表意體系的文字,一般來講,每一個漢字(字形)都有一定的音義,具有很大的獨立性;而古漢語詞彙以單音詞為主,每一個詞都是一個音義結合體,在語言中獨立性強,能夠靈

45、活運用,這正好與漢字相得益彰,能很好地為漢族人民服務,因此成為上古漢語詞彙的主體。其次,古漢語單音詞占主導地位是由社會條件決定的。我們知道,上古時代的書寫條件是相當困難的。相傳東漢蔡倫發明紙張,那麼在紙張發明以前,古人是怎樣書寫呢?最初是把字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就是那個時代的“書籍”。稍後,古人發明了簡劄,把字刻在竹簡或木劄上(至發明筆墨後,才改用筆墨書寫),再串聯起來成為“書”。這樣的書寫條件,當然就要求文字越簡單越好。因此,古人在寫文章時,總是力求用最少的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單音詞正好適應了這種需要。,第二節 古漢語單音詞的主要特點,古漢語單音詞的主要特點是多義性。所謂多

46、義,就是一個詞包含幾個意義。 例如“行(xng)”這個詞,就有25個義項:首先,“行”本指道路,讀hng。詩豳風七月:“女執懿筐,遵彼微行。”孔穎達疏:“行,訓為道也。步道謂之徑,微行為牆下徑。”轉而作動詞,讀xng,一指行走。詩唐風杕(d。樹木挺立貌)杜:“獨行踽踽(j。孤單貌)。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一指(車船)行駛。莊子天運:“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一指運行。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一謂圍棋下子。淮南子說林訓:“行一棋不足以見智,彈一弦不足以見悲。”,第二節 古漢語單音詞的主要特點,古漢語單音詞的主要特點是多義性。一指疏通,疏浚。漢書溝洫志:“ 禹之行河水,本隨西

47、山下東北去。”顏師古注:“行謂通流也。”一指流動;流通。易小畜:“風行天上。”一指流行;流傳。漢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疫旱並行,人兵減損。”一指傳佈;散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一謂斟酒。儀禮大射:“公又行一爵,若賓若長,唯公所賜。”一指出遊。南朝 宋謝惠連擣衣詩:“紈素既已成,君子行未歸。”一指行裝。史記曹相國世家:“惠帝二年,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將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 。”一指去;離開。國語晉語二:“ 舟之僑告諸其族曰:眾謂 虢 亡不久,吾今乃知之內外無親,其誰雲救之。吾不忍俟之。將行,以其族適晉 。” 韋昭 注:“行,去也。” (參見漢語大詞典),第

48、二節 古漢語單音詞的主要特點,雖然古漢語單音詞一般具有多義性,但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只有一個確切的含義。換句話說,一個詞儘管有好些個意義,但是當它每一次在使用的時候,實際上得到實現的只是其中的某一個意義,其餘的意義則處於潛在的或被抑制的狀態中。例如:“族”,在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裏當家族講,在史記項羽本紀“毋妄言,族矣”裏當滅族講,在淮南子穴真“萬物百族”裏當種族講。“辭”,在戰國策齊策“因請相之,靖郭君辭”裏當辭謝講,在左傳僖公三十年“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裏當推辭講,在史記項羽本紀“今者出,未辭也”裏當辭別講。“長”,在詩齊風猗嗟“猗嗟昌兮,頎而長兮”中指在空間的兩端之間距離大,與“短”相對。而在鐘嶸詩品(卷中)所說陶淵明“文體省淨,殆無長語”中是“多餘”的意思。“蟻(螘)”,在莊子徐無鬼“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中是“螞蟻”義;而在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之二中的“春醪生浮蟻”中,是一個比喻義,指“新熟的米酒面上的浮糟”,曾經有人把它講成“雖然是美酒,卻已經浮滿了一層蟲蟻”(轉引自張永言詞彙學簡論48頁),那就是由於沒注意訶的多義性而造成的疏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词典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