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观书有感.ppt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572759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观书有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观书有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观书有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观书有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观书有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观书有感 练习,庐 山,庐 山,题西林壁(b)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识:知道。,题西林壁(b)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呢?,为什么说身处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题西林壁(b)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 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为 什么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 为自己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之中。,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的引申意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天光:天空的光景。,那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一个“书”字,而是全写的池塘和水?,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池 水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 天和白云的影子倒

3、映在池面上, 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 么会这样清澈呢?因为发源处不 断有活水流下来。,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不断地读书使人,的心智,更加开豁,更加敏锐,题西林壁,只缘身在此山中,“缘” 注意不要误写成“原”。,半亩方塘一鉴开,“鉴”的下面部分是“金”不是“全”。,天光云影共徘徊,“徘徊”是一个固定的词语,意思是“在一个地方来回行走” 所以其部首是“彳”,含有行走的意思。,天光云影共徘徊,“徘徊”是一个固定的词语,意思是“在一个地方来回行走” 所以其部首是“彳”,含有行走的意思。,问渠那得清如许,“渠”的右上部分是“巨”不是“臣”。,参考资料,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

4、又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 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 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 绘画,是中国文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 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 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 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 了湖州画派。,朱熹(11301200年) 字元晦,一字仲 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 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 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 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 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结 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