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概览,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1 古代农业,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
2、过程。,线索3 古代商业,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命题时空坐标,内容索引,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 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铁农具
3、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两汉:西汉赵过发明 ,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江东地区出现 ,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青铜,耦犁,曲辕犁,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 。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 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垄作法,代田法,稻麦轮作,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 、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 ,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
4、清时期出现 。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 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 确立。 特点:以 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都江堰,筒车,风力水车,国家,封建土地私有制,一家一户,评价,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 ,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确立:春秋时期的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
5、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氏族公社,国家,初税亩,(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均田制,【教材补缺】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1)原因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统治者的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江南经济发展: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得到初步开
6、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3.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演变,1.官营手工业 (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全部由 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 直
7、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官府,政府,水排,灌钢,波斯,珐琅,彩,织造局,(4)评价 利: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细密分工和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技艺水平提高。 弊:官府提供原料,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大多采取强制劳动手段,不能调动工匠的积极性;工官制度 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也容易失传。,2.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 ,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
8、的产品。 (2)发展历程 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隋唐时期: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宋元时期:民间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 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家庭消费,黄道婆,明清时期: 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 性质的生产关系。 3.手工业的影响 (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 ”誉称。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民营手工业,资本主义,丝国,【
9、图示明史】 古代手工业,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考点一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概念解读,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 (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2.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
10、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针对练1 (2018天津南开区质量调查题,2)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
11、题意; 精耕细作突出特点应为多投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认知深化,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2、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1.租佃关系 (1)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明
13、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2)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自主权。租佃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概念解读,2.地主庄园经济(田庄经济) (1)田庄是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山林川泽,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佃客),以满足地主的生活和享乐需要为目的组织生产,能够“闭门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给”,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体。 (2)在田庄里,佃主与佃户每每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
14、色彩;东汉地主田庄的大量存在,使东汉社会的发展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田庄在战乱时有利于生产稳定,但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解析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的是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为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针对练2 (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高三联考题,4)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 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15、 D.农业商品化加强,1.中国古代的土地国有制 (1)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西周时期发展成熟,春秋时期逐渐瓦解。 (2)王田制(王莽时期):把民间的田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认知深化,(3)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在不触动原私
16、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2.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 (1)春秋时期的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秦汉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3)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4
17、)隋唐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在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5)唐中后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这就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
18、,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7)明朝“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8)清朝“摊丁入亩”和“地丁银”: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正式废除了人丁税,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摊丁入亩的实行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19、,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2.匠户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明代匠户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概念解读,1.古
20、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认知深化,2.古代中国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针对练3 (2018潍坊模拟,7)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
21、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多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解析 材料“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说明在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中,有利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导致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缓慢,故A项正确。,唯物史观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看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
22、位;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流通,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出现。这种农耕经济繁荣的局面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政策。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统治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鼓励生产的措施,这些因素使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呈现日落前的辉煌。,素养感悟,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材料一 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隰、沃瘠、
23、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获取材料信息,要求:分析材料,指出“鱼鳞图册”与黄册的主要区别。 信息:_ _,“鱼鳞图册”明确了土地所有权,保护了农民利益,而黄册使赋役征收具备确实的根据,从而保证了政府的税收。,材料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 信息:_ _,官府
24、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材料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考: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工匠地位有何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从材料中发现问题,试答:_ _,变化:以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
25、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 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史料一 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认识史料的价值,史料二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辨析史料:“汉代灌溉区分布示意图”和“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为后人根据古代典籍绘制,反映出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也能看出经济布局的变化。,应用:对以上史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因是后人所制,主观性强,不具有史料价值 B.反映出汉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C.可用来研究汉唐的土地制度与租佃关系 D.反映出南北方农业经济的区域特色,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1.
26、(2018课标全国,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真题感悟,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解析 D对: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技巧点拨 图文结合法。从图示来看,黄河流域铁器发源地比较密集;同时,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以前黄河流域是我国经济的重心。,2.(2018课标全
27、国,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 A对: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技巧点拨 结合所学知识仍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本题中雇佣劳动是在
28、明清时期才出现的,盐业专卖制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存在。,3.(2017课标全国,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无直接对应关系,故A项错误; 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4.(2017课标全国,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
29、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 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 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故B项错误; 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排除D项。,5.(2016课标全国,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30、,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 画像砖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 汉代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6.(2016课标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
31、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 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市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的行为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 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7.(2015课标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
32、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 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8.(2015课标全国,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 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
33、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 宋明理学对河南、江苏都有影响,故A项错误; 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C项错误; 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1.(2019临汾高三模拟)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34、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模拟通关,解析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故A项错误; 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 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佐证了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2.(2018重庆模拟)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
35、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解析 材料只反映出两地茶叶的种植,没有体现出其在农业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 材料两地从事茶叶种植的人较多,“业于茶者七、八”“召采茶人力百余人”,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故B项正确; 唐朝农业的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 材料“佣工者杂处园中”表明存在雇佣关系,但没有体现出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故D项错误。,3.(2018濮阳模拟)下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A.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 B.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 C.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 D.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解析 根据题目中铁器的地区分布,经济发展相对平
36、衡,并未出现不均衡,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铁器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推广,隋唐时期定型,故B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出土铁器的地区覆盖面广得出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故C项正确; 但从铁器出土地区的分布不足以证明南北经济的差距,故D项错误。,4.(2018三明模拟)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解析 根据材料“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
37、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封建政府对匠户控制的松弛有利于手工工场的产生,故D项正确。,5.(2018商丘模拟)明朝皇帝每于郊祀上报皇天牧养有成时,都把全国的户口簿籍陈于祭台之上,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这一做法反映了 A.明朝天人合一思想仍很盛行 B.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重视 C.土地国有仍是主流土地制度 D.明朝的人口户籍管理较严格,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天人合一更多体现的是君权神授,与题意不相符,故A项错误; B项表述符合题目中“把全国的户口簿籍陈于祭台之上,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正确; 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
38、从秦到明清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故C项错误; D项表述与题目中“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不相符,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1.(2018“千校联盟”预测,25)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
39、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 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2.(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解析 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
40、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 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 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 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 B.农业技术进步 C.风能普遍利用 D.小农生活富足,解析 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 “冀一饱”不能说
41、明生活富足,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4.(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25)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B.提高粮食产量 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维护国家统一,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 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
42、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能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 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5.(2018惠州模拟)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解析 材料“男子园
43、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6.(2019南昌模拟)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综合表格可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 A.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吸引农业劳动 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 D.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基本的经济常识不难得知,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提高只会使粮食价格日益下降而非提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2,3
44、,4,5,6,7,8,9,10,11,12,13,14,7.(2018太原模拟)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 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未占据社会主导,题干反映耕地总面积的增加,即拓荒,玉米种植比水稻种植的温度、
45、水利要求低些,而究其实质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未转化为现代农业,故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8.(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三,25)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这反映出汉代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 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总数的提及,也就不存在一种对比关系,故B项错误
46、; 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C项正确; 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9.(2018济宁高三模拟)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1,2,3,4,5,6,7,8,9,10,11,
47、12,13,14,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亩数量的变化,不是耕地面积减少,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据此判断可能是高产作物的引进等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故B项正确; 材料中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步减弱,不是加强,故C项错误; 我国古代农业基本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0.(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五,27)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 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 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 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到农耕的事,故A项错误; 三处均有纺纱,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表明商人进入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了区域分工,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1.(2018淄博部分学校模拟,27)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