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1

类型12(血液的生物化学).ppt

  • 上传人:gnk289057
  • 文档编号:6571967
  • 上传时间:2019-04-17
  • 格式:PPT
  • 页数:51
  • 大小:1.25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12(血液的生物化学).ppt
    资源描述:

    1、血液的生物化学,第十二章,一、血液的化学成分 二、血浆蛋白质 血浆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 纤维蛋白原 清蛋白与球蛋白 酶 血浆蛋白质代谢与疾病的关系 三、红细胞及其代谢 红细胞的化学组成 红细胞的代谢 血红蛋白的性质与功能 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血液包括多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 全血平均含水8186%,其中血细胞含水较少,而血浆含水较多。,一、 血液的化学成分,血液的化学成分红细胞血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血液(体重的8) 不含氮 (血糖、酮体、乳酸等 )有机物蛋白质(血浆中最主要的固形物)含氮有机物 血浆 非蛋白氮(氨基酸及多种代谢废物)(血容积的5560%)无机盐水(血浆中含水较多

    2、,达9093%),二、 血浆蛋白质,(一)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 人血浆内蛋白总浓度大约为70-75gL,它们是血浆主要的固体成分。血浆蛋白质种类很多,目前已知血浆蛋白质有200多种,其中既有单纯蛋白质又有结合蛋白,血浆中还有几千种抗体。 血浆蛋白质一般分为清蛋白、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三种。 用醋酸纤维膜电泳法分离时,球蛋白部分可分离为清蛋白(白蛋白)、1球蛋白、2球蛋白、-球蛋白和-球蛋白5条区带 ,如图所示。,血浆中的主要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 清蛋白(或称白蛋白) 球蛋白,(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为细长的纤维状蛋白,分子量为340 000,由6条肽链组成,即A链、B链及链各两条。

    3、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完全由肝脏合成。含量仅占血浆总蛋白的4-6%,但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当血管损伤流血时,纤维蛋白原可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起到止血的保护作用。,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的作用后,水解而断裂下A链中的A部分及B链中的B部分,生成纤维蛋白单体。许多纤维蛋白单体能自发地头尾以直线状相连接,聚合成为纤维蛋白多聚体,可溶于稀酸及尿素溶液中。它再进一步经纤维蛋白转谷氨酰胺酶(即凝血因子X)的催化,互相交联成为稳定的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完成了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水解释放出两个A肽和两个B肽,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聚集成纤维蛋白软凝块,

    4、再由XIIIa催化纤维蛋白单体之间共价交联,形成血凝块。,纤维蛋白原形成血凝块,(三)清蛋白和球蛋白,血浆蛋白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清蛋白和球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维持血浆正常胶体渗透压。 清蛋白和球蛋白能同一些物质结合,起到一定的运输作用。 免疫作用:人及动物血液中的抗体大部分是-球蛋白 ,也有部分是-球蛋白。 营养作用:血浆蛋白质能参加组织蛋白质的代谢,并在相当程度上与组织蛋白保持平衡。 缓冲作用:血浆蛋白质与其盐组成了缓冲对,具有维持血液 pH 恒定的作用。,(四)酶,血浆中有多种酶,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功能性酶:此类酶在血浆中发挥重要的催化功能。例如凝血酶原等多种凝

    5、血因子,纤维酶原、铜蓝蛋白、脂蛋白脂酶等。 外分泌酶:此类酶来自外分泌腺,只有极少数逸入血液。这些外分泌腺酶在血液中很少发挥催化作用。 细胞酶:此类酶本来在各种组织细胞内,当细胞破坏或在一定条件时,可有少量进入血液。,(五)血浆蛋白质代谢与疾病的关系,1. 血浆蛋白的更新 血浆的蛋白质是在不断更新之中,血浆蛋白质的来源主要是由肝及网状内皮系统的浆细胞不断地合成。 血浆蛋白质中以纤维蛋白原的再生速度最快,球蛋白较慢。,血浆蛋白的去路已知有下列几条: (1)进入消化道:各种消化液中都含有或多或少的血浆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可消化成氨基酸而被吸收。据试验,清蛋白约有70%是进入消化道分解的。

    6、(2)在肾中分解及排出:正常情况下,分子量大于90 000的血浆蛋白较难通过肾小球,某些能通过肾小球的蛋白约有95%左右可被近曲小管吸收,而后在小管细胞中分解成氨基酸而进入血液。 (3)在肝和网状内皮系统中分解:体内很多组织都可以通过吞噬或胞饮作用摄取血浆蛋白质,并由溶酶体将其分解。其中以肝和网状内皮系统较为重要。 (4)随排泄性分泌液排出:很少的一部分血浆蛋白质可随排泄性分泌液排出,如支气管和鼻粘膜分泌液、泪、汗等。,2. 疾病对血浆蛋白的影响,正常动物血浆中清蛋白、球蛋白的含量及比例都有一定范围,这个比例称为血浆的蛋白质系数(A/G)。有些疾病能使血浆蛋白含量及清/球比值发生变化,在临床上

    7、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除了脱水引起血浆浓缩外,血浆清蛋白的浓度是不会增加的。在一般疾病中清蛋白的浓度是不变或降低,往往同时也伴随着球蛋白浓度的上升。,血浆清蛋白的降低可预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合成清蛋白的能力有所降低:肝是合成清蛋白的主要器官,肝的某些疾病或者磷、氯仿等中毒都可使肝合成清蛋白的能力下降,造成清蛋白降低。 (2)长期损失蛋白质:某些肾的疾病能使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使蛋白质分子可以通过而从尿中排出。 (3)患感染性疾病:患感染性疾病时,往往清蛋白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球蛋白的增加引起的,是机体调节的结果。 (4)长期营养不足:在球蛋白中,-球蛋白在一般疾病中不降低,在发烧、感染、创伤等

    8、情况下会升高。-球蛋白的改变往往与脂蛋白代谢不正常有关。 -球蛋白在感染时会升高,特别是细菌、原虫、肠道寄生虫感染时会升高,这是由于体内合成抗体增多的结果。 上述一些疾病情况,往往在清蛋白下降的同时,球蛋白上升。所以蛋白质系数(A/G)明显下降。,急性期蛋白(acrte phase protein, AP蛋白) 在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应激原作用于机体后的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内,即可出现血清成分的某些变化,称为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action)。 参与急性期反应的物质称为急性期反应物(acute phase reactant)。 急性期反应物大多数是蛋白质,称为急性期蛋白

    9、。 肝是 AP 蛋白的主要来源,少数 AP 蛋白来源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急性期反应时血浆中浓度增加的 AP 蛋白种类繁多,可分为五类: 参与抑制蛋白酶作用的 AP 蛋白; 参与血凝和纤溶的 AP 蛋白(如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等); 属于补体成分的 AP 蛋白; 参与转运的 AP 蛋白(如血浆铜蓝蛋白等); 其他多种 AP 蛋白(如C-反应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血清淀粉样物质 A 等)。 急性期反应时血浆蛋白浓度也有减少的,称为负性 AP 蛋白(如白蛋白、运铁蛋白等)。,急性期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抑制蛋白酶的作用:创伤、感染等引起的应激时,体内蛋白水解

    10、酶增多,过多的蛋白水解酶可引起组织的损害。AP 蛋白中有蛋白酶抑制物,应激时这些酶的抑制物消耗增加,同时合成也增加,以保证蛋白酶抑制物能得到必要的补充。 (2)凝血和纤溶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的纤维蛋白在炎症区组织间隙构成网状物或凝块,有利于阻止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的扩散;继而纤溶系统的激活又可在晚些时候溶解这些凝块而使组织间隙恢复原状。然而,凝血和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却有可能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给机体造成严重的后果。,(3)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某些 AP 蛋白具有迅速的非特异性的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的作用。例如C-反应蛋白容易与细菌细胞壁结合,又可激活补体,通过经典途经促进大、小

    11、吞噬细胞的功能。这就使得与C-反应蛋白结合的细菌迅速地被清除。 (4)清除自由基:如铜蓝蛋白能活化超氧化物岐化酶,故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5)其他:如血清淀粉样物质 A 可能有促进损伤细胞修复的作用。,三、红细胞及其代谢,红细胞直径78.5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m),周缘较厚(2.0m)。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 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CO2。 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红细胞含水较其他细胞少,约60%70%。 固形物 血红蛋白-约

    12、占32% 其他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血铜蛋白 脂类-胆固醇、卵磷脂和脑磷脂 酶-碳酸酐酶、过氧化氢酶、肽酶、胆碱乙酰化酶、胆碱酯酶、糖酵解酶系以及有关谷胱甘肽合成的酶系 葡萄糖 代谢中间产物 无机盐,(一)红细胞的化学组成,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O2 和 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血红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该分子中的 Fe2+ 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在氧分压低时,又与氧解离,释放出 O2 ,成为还原血红蛋白,由此

    13、实现运输氧的功能。,(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 渗透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 0.9 NaCl)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 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A:Human Red blood cells in isotonic solution(0.9% NaCl) B:Human Red blood cells in hypo

    14、tonic solution(0.65% NaCl) C:Human Red blood cells in hyperosmotic solution(1.01% NaCl),A B C,2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正常男子第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3mm,女子不超过10mm。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

    15、一定的帮助。,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性,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 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核酸、蛋白质及脂类的合成。它缺乏完整的三羧酸循环酶系,也没有细胞色素的电子传递系统,它所需的能量几乎完全依靠葡萄糖酵解而取得。 鸟类的红细胞有核等结构,它与一般细胞相似,主要通过糖的有氧分解取得

    16、能量。,(三)红细胞的代谢,1. 糖代谢糖酵解 :90 952,3-DPG途径(特有)磷酸戊糖途径 3 11糖醛酸循环糖代谢特点:糖酵解为主,磷酸戊糖途径为辅。,途径,红细胞内利用葡萄糖的311%通过磷酸戊糖通路代谢,为红细胞提供另一种还原力(NADPH),NADPH在红细胞氧化还原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保护膜蛋白、血红蛋白及酶蛋白的巯基不被氧化,还原高铁血红蛋白等多种功能。,(1)磷酸戊糖途径,红细胞内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MHb(Fe2+), 谷胱甘肽代谢,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很高(210 -3mol/L),而且几乎全是还原型谷胱甘肽(GSH)。GSH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抗氧化剂对巯

    17、基的氧化。细胞内可自发生成少量超氧阴离子(O 2-),同时感染时的白细胞吞噬作用亦可产生O 2- ,可被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fase SOD),催化生成过氧化氢(H2O2)。,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作用下将 H2O2 还原为 H2O,而 GSH 自身被氧化为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后者在谷胱甘肽还原酶催化下,由 NADPH+H+ 供氢重新还原为 GSH。 催化 NADPH 生成的关键酶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此酶缺陷的病人一般情况下无症状,但有外界因素(如进食某种蚕豆)影响,即引起溶血。因吃蚕豆可诱导发病,故这种病又称蚕豆病。, 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由于各种氧化作

    18、用,红细胞内经常有少量高铁血红蛋白(MHb)产生,但红细胞内有一系列酶促及非酶促的 MHb 还原系统,故正常红细胞中 MHb 只占12%。 催化 MHb 还原的主要是NADH脱氢酶,辅酶为NADH+H+。NADPH脱氢酶(以NADPH+H+为辅酶)也参与MHb还作,但作用较小。除此之外,抗坏血酸和 GSH 可直接还原 MHb,而氧化型抗坏血酸和 GSSG 的还原作用最终需 NADPH+H+ 供氢。,此通路被重视的理由是与NAD+及NADP+有关的反应非常多。1分子葡萄糖变为1分子5-磷酸-D-木酮糖能有4分子NAD+变为NADH,同时又有2分子NADPH变为NADP+,即通过此途径可间接使NA

    19、DPH的氢转给NAD+生成NADH, 它对维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还原状态有重要意义。,(2)醛糖酸循环,成熟红细胞的脂类几乎都存在于细胞膜。成熟红细胞已不能从头合成脂肪酸,但膜脂的不断更新却是红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红细胞通过主动参入和被动交换不断地与血浆进行脂质交换,维持其正常的脂类组成、结构和功能。,2. 脂代谢,(四)血红蛋白的性质与功能,一、血红蛋白的性质,血红蛋白的氧饱和曲线,1. 与氧结合,血红蛋白可被铁氰化钾、亚硝酸盐、盐酸盐、大剂量的甲稀蓝、过氧化氢等氧化剂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MHb)。红细胞有使高铁血红蛋白缓慢还原为血红蛋白的能力, 所以正常血中只有少量高铁血红蛋白。 若误食较

    20、多的上述氧化剂,使产生高铁血红蛋白的速度超 过红细胞本身还原它的速度,则可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2. 血红蛋白的氧化及其恢复,正常红细胞把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的方式有两种: 酶促反应 非酶促反应, 维生素 C 及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原高铁血红蛋白是非酶促反应,在酶促反应中有两类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 一类需 NADH, 称为NADH-MHb还原酶 一类需 NADPH,称为NADPH-MHb还原酶,MHb(Fe3+),MHb(Fe3+),血红蛋白与CO作用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同一铁卟啉分子上不能同时结合 O2 和 CO2。血红蛋白与 CO 结合的能力较与 O2 结合能力强200300倍,若血液

    21、中的氧合血红蛋白与碳氧血红蛋白数量大致相等,则血红蛋白运氧的能力即降低50%,因此氧的运输受到障碍,这就是 CO 中毒的实质。,3. 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作用时,其蛋白质部分的游离氨基与二氧化碳结合成为碳酸血红蛋白。如以-NH2标出血红蛋白的游离氨基,则反应如下: Hb-NH2+CO2 Hb-NH-COOH 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CO2,约18%是通过碳 酸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至肺部排出体外。,4. 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的作用,二、血红蛋白的代谢,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最主要的成分,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血红素不但是血红蛋白的辅基,也是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等的辅基。血红素主要

    22、在骨髓的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中合成。,1. 血红蛋白的合成与调节,(1)血红蛋白的分解与胆红素的生成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各家畜有所不同。 家畜每天约有0.6%3.0%的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破裂后,血红蛋白的辅基血红素被氧化分解为铁和胆绿素。脱下的铁几乎都变为铁蛋白而储存,可重新利用。胆绿素则被还原为胆红素。 胆红素进入血液后即与血浆清蛋白等结合成溶解度较大的复合体而运输。这种与蛋白质结合的胆红素在临床上称之为间接胆红素。,2. 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间接胆红素随血液运输到肝时,胆红素即与清蛋白分离而进入肝细胞,主要与UDP-葡萄糖醛酸反应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此为肝解毒的一种方式。 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23、在临床上称为直接胆红素。 肝细胞中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从肝细胞排入毛细血管随胆汁排出。 随胆汁进入小肠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先脱去葡萄糖醛酸,再经过还原过程变为无色的粪胆素原,最后氧化为有色的粪胆素排出体外。 在肠内,一部分粪胆素原可被吸收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其大部分可被肝细胞吸收,再随胆汁进入小肠,此即称为胆素原的肝肠循环。一部分没有被肝细胞吸收的粪胆素原从肝静脉流出,随血液循环至肾转变为无色的尿胆素原,再氧化为有色的尿胆素而排出。,(2)胆红素在肝、肠中的转变,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含量过多而使可视粘膜被染黄的现象。正常血液中血红素含量很少。直接血红素一般不进入血内,间接胆红素进入血液后很快被肝处理而排入肠道,故血液中含量很低。 如在异常情况下,胆红素来源增多,或胆红素去路不畅,或肝处理能力降低,都可引起血中的胆红素增加使可视粘膜染黄。,(3)黄疸,胆素原的肝肠循环,思考题,1.简述血浆蛋白质的类别及其生理功能。 2.简述血浆蛋白质的代谢与动物疾病的关 系。 3.红细胞的代谢有何特点? 4.试述胆红素在肝、肠中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2(血液的生物化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57196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