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文玩艺术系列 钱币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货币方面也有意义重大的改革。唐代货币的名称与重量完全分离,钱币不再以重量称之,改称“宝” ,即通行的宝货。钱文由篆书改为隶书为主。另规定每十枚重二铢四累的开元通宝钱为一两,即十钱为一两。 “钱”从此成了两以下的衡量单位,这也是中国衡法十进制的基础。 唐代钱币品种不多,有“得一元宝” 、 “顺天元宝 ”、“咸玄通宝” 、 “乾元重宝 ”、 “乾封泉宝 ”、 “建中通宝” 、“大历通宝” 、 “开元通宝” 。唐朝的开元通宝有金、银、铜、铅各种币材和大中小各种版式不下百种。 唐代开元钱和其他唐代钱的背部,有的有一个突出的圆
2、点,有的有一条或几条弯曲的凸钱,有的甚至还有浮云的标记,这种圆点和凸钱,钱币学叫做星月纹。钱背星纹分穿上星纹,穿下星纹,月纹上弯叫仰月,下弯叫俯月,穿旁侧立称侧月。关于开元钱的月纹和浮云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以至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有的说是唐高祖李渊时,下边进呈开元钱蜡样时,文德皇后不留意掐有一个指甲痕,人们认为是圣上的旨意,就依样鼓铸了。唐玄宗后期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叛将也发行过钱币 “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 。唐肃宗乾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请铸行“乾元重宝” ,以乾元重宝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乾元重宝钱径 2.7 厘米,重 5.97 克,钱文隶书,顺
3、读,书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云或星文的。政府于乾元二年铸行乾元重宝重轮钱,钱背面外廓双层,故叫 “重轮钱” ,以一当开元通宝五十文。“开通玄宝”是唐代最后一种钱,直径 2.2 厘米,大小和乾元重宝小平钱相似,钱文隶书,光背无文。据史书记载为桂阳钱监所铸,数量极少。因其钱文为“玄宝” ,一般认为是功德钱,是为讨信佛的唐懿宗欢喜所铸。开元通宝是唐朝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铸行了近三百年,时间长,数量大,版别也较多,但绝大多数为小平钱,大钱非常罕见,也有争论。德宗时恢复通货紧缩政策,减少钱监,停止铸钱,市场中通货经常不足,因而物价无力,钱币的购买力颇高,此后各帝王莫不谨守此法,不敢逾越,直至唐武宗继位,毁佛铸钱,铸行背记铸地名的开元通宝,称为“会昌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