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R 职场兵法大全一、 用人之先,在于识人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是指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能不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越深刻,使用起来就越得当。历来人们者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别人才更重要的了。如果一个国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三种不祥之兆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明君,最在的隐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识别人才。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识别到了人才,如
2、果不及时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同样,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如果不及时从其责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罢免,仍将其使用,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受害,后患将是无穷的。正因为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重要看得非常之清楚,所以都产生了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总之,国之兴亡,务在得人,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何世无才,患在不识。不能识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信,害霸也。这是识人学的第一要义。1. 知人而善用知人善任,说有是知人是用人的前提,不知人,就不能用人。善任又是知人的目的和深化。识人、知人完
3、全是为了使人才能善任,在使用过程中又进一步更深刻地识人、知人。人才的识别,是对人才在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知识、工作能力、性格、精力和体力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考察与评价。“知人“ 既是人才管理的重要的内容,又是对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可以说,知人是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基本保证。没有识人的“慧眼 “,“近已之好恶而不自知“,就不能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原则。知人是对人才实施科学管理的生理环节,知人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有效措施。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人。家境清贫,好读书,初事魏咎,继事项羽,后归汉。他
4、通过魏无知推荐得见刘邦。刘邦跟他谈话,见他有才智很高兴,问:“子之居楚何官?“ 陈平答:“为都尉。“当天,刘邦就任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知道了都为之哗然,说:“大王一旦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刘邦听了,更加厚待陈平。过了一段时间,周勃、灌婴等大将也对陈平有意见,认为刘邦如此信任陈平不当,都谗毁陈平说:“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是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刘邦听了也起疑,便叫魏无知来,责备他为何推荐陈平这样的人,无知
5、说:“臣听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刘邦也叫陈平责备他说:“ 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以吾游,信固多必乎?“平答道: “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之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画有可中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刘邦见他说得有道理,便向他道歉,厚加赏赐,擢升为护军中尉,监察全体官兵。从此,诸将不敢再谗毁陈平。刘邦这人的长处是善于知
6、人用人,大胆于基层中提拔人。陈平归汉之初,与之谈话知道他有才智,便赏识其人,任为都尉,兼参乘,典护军,这虽非大官,但却是重要的官职,参军是亲信侍卫,与刘邦同车出入,非心腹之人是不能任此职的;典护军是军法监察,是参加管理人事工作的,陈平新来而监察原有将兵,可见对他的信任。尽管众将认为刘邦如此信任一个从楚来的逃犯而大哗,并不能动摇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反而更厚待陈不。刘邦如此重用陈平,足见他确是善于知人和用人。而陈平也确是个奇才,后来刘邦战胜项羽,处于危急而能转安,以及刘氏政权不被吕氏所夺,陈平出奇计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7、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已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已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在这里,魏源辩证地论述了用人的长短关系,把能否知人之长短作为能否用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他强调:“惟不持已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是很有见地的,他揭示了能否知人用人的关键原因。在楚汉相争中,刘邦为何能用人之长,而项羽则不能?这是因为刘邦没有满足于自己的长处,也不认为自己的计谋超过人,更不以为自己有军事天才,正因他有自知之明,故能虚心听取张良、陈等的奇谋深策,放手让韩信、英布、彭越等猛将去独当一面各自作战,也就是说他能用谋臣武将之所长,为他打天下;项羽则自恃深懂兵法
8、,又有力可拔山举鼎之勇力,认为比谋臣武将都高一等,也就不能用他们的长处,既不听谋主范增的计谋,对于韩信、陈平的献策也不屑一顾;有猛将也视而不见,有也不信任。致使范增气得辞职,韩信、陈平等天下奇才和猛将英布离楚归汉。结果是:刘邦能用众人之长成已之长,项羽不能用人之长而致成已之短,谁胜谁败,大局则定。唐太宗能用别人之长,隋炀帝则不能,其原因也如此。唐太宗是个文武全才的英明之主,但他不满足于已之所长,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故能虚心听谏纳谏,用人所长以补已之不足。故其身边,有所长的人材济济,能成就大业。而隋炀帝自恃其才高之过人,他说的话都是对的,不容别人反驳;他做的事都是对的,不允许别人违背。而顺之者则
9、可升,违之者则杀头,故不能用人之所长,只能用人之短,既不能用有才能的忠直之臣,只能用一些阿谀奉承的佞臣,结果,众叛亲离,最后被他认为身边的“心腹“ 之臣所缢死。新中国在用人问题上,继承了中华民族知人善任的优良传统。1977 年 12 月,叶剑英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选配领导班子时,“要做到知人善任,所谓知人 就是考察、选准干部。所谓善任 ,就是正确地使用干部。只有 知人,才能善任 。“叶剑英同志所讲的“知人“与“善任“ 的辩证关系,虽然是针对选配领导班子而言的,但实际上也适用于一般军事人才。“知人“ 既是军事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对军事人才合理使用的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它具
10、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人才实施科学管理,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途径和方法,使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调动每个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关键在于知人,也就是对管理对象的考察了解。著名无产阶级军事家刘伯承对军事人才管理之道可谓深知谙熟,在他驰骋疆场几十年的实践中,对手下每一个指挥员的长处短处、脾气秉性都了如指掌,所以他用人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抗战时期,刘伯承在一次闲聊中得知,一位学经济的大学毕业生,在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鲁西北当副排长去了,刘伯承马上详细询问此人的情况,并派人追赶几百里,硬是把他追了回来,分配到师供给部工作,发挥了他的专长。这一生动的事例说明,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
11、其用,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军事人才的实际情况。知人善任,在国外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这是美国汽车大王艾柯卡领导企业的切身体验。他曾说:“我见过许多比我精明的人和许多对汽车行业比我懂得更多的人。然而,我已超过他们。为什么?因为我厉害吗?不。待人粗暴而轻率的人成功的日子是不长的。“在讲话时,艾柯卡特卡特别注重针对听众的心理。他说:“使用听众自己的语言同他们讲话是重要的,这件事如果做得好,他们会说上帝,他说的就是我想的,他们一旦开始尊重你,就会跟你到底。他们跟随你的原因不是因为你有什么神秘的方法,而是因为你在跟随他们的想法。“他尽力鼓励别人提出哪怕是超出他们实际能力的想法与建
12、议。在别人拿出具体办法前,他尽量做到不去干预和影响他们的设想。他还习惯在与下属交谈后,让对方将所谈的意见或建议写成书面文字,使这些想法具体化,以弥补口头交谈之缺陷,防止自己被仅仅是娓娓动听的言辞打动而采纳了不成熟或不切实际的意见。艾柯卡在工作中,十分注重保护下属的积极性,例如当某位下属的意见未被采纳时,他总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建议是有效的,只是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即时实现,以鼓励下属今后提出新的建议。当需要对下属进行表扬或批评时,他奉行这样一条原则:“假如你要表扬一个人,用书面;假如你要使他难堪时,用电话。“书面表扬能体现郑重和对成绩的充分肯定。当下属工作中出现失误时,过份的难堪则会大大挫伤乃至毁灭他
13、们的积极性。艾柯卡在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时,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而当他离开福特公司到克莱斯勒公司任董事长时,这批人纷纷拥向克莱斯勒,他们放弃福特的优厚待遇,谢绝了福特的一再挽留,而甘愿和艾柯卡一起冒险,尝艰辛。由此可见,艾柯卡的知人善任和人际交往的特殊魅力。艾柯卡说:“我设法寻找那些有劲头的人,那样的人不需要多,有 25 个我就足以管好美国政府。在克莱斯勒,我大约有 12 个这种人。使这些管理人员具有力量就是他们懂得如何用人和发动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他的领导才能甚至超出了一个最卓越的领导者的范围,以致人们认为他是一个理想的美国总统竞选人。2. 得贤必
14、须识贤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但是举贤并非易事,并非人人都能识贤的,尤其是当贤者还不出名之时,或大智若愚之时,更不易识其贤与不贤。这就要荐贤的人要高人一筹,无论在识人的素质方面,还是识人之技巧方面,都有自己的“绝活儿“ 。所以,历代有识之士都认为,荐贤于贤,自身贤能的是贤人,能推荐贤才的,也是贤人。“责所举之贤,不若责举者之贤。举者贤,则所举贤。“就是说,要求所推荐的人是贤人,不如要推荐者首先是贤能之人。荐贤者,那么被推荐者必然贤。如果荐举的人是优秀人物,那么任何政务都可以得到料理;荐举的人如果不贤,那弊端就会从此而生。当然,荐才应出于公心。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
15、何必出于自己门下。能出以公心,就能做到既使是自己的仇人,只要他有才能,也同样举荐。选取贤才的途径,当然不止一条。但是最周密慎重的办法是在实际中试用,并进行考验和审察。明主之得贤也,得其心也,非谓得其躯也。苟得其躯而不论其心也,斯与笼鸟槛兽无以异也。也就是说,圣明君主获得贤才,主要是获得他们的耿耿忠心,不是仅仅得到他们的身体。如果仅仅是他们的身体,而不论他们的思想如何,那就与将鸟关在笼子,将兽关在槛栏中一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东不常有。为了识别、选拔出更多更好的贤才,识人者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贤者。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识人的水平,才能在更大的范围中实现得贤必须识
16、贤。3. 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要想天下治,只在用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事实也已证明,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的原因啊;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就是后汉衰败的缘故即可!古人说得好:“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 这就是说,不了解人,不识人就不能很好的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没有了解人,识别人。若不能识人,势必不有用人,进一步证明知人才能善任。所谓“知人“ ,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 “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知人“ 与“善任“之间是辩证关系,“知人“是“善任“ 的前提和基础,“善任“ 是“知人“的延伸和深化。 “苟能识之
17、,何患无人? “这就说明了如果能识别人才,哪儿用得着担心没有人才呢?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确定、识别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主要决定于其志向和行为,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一事实上要参考其行动的效果的反响。识别一个人,要看其面对金钱如何置,而对困难怎样处理,要看其在没有的注意时如何行动,要看其酒醉之后的举止,那从行动上进行识别。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时危机臣节,世乱识忠良。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日间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日间每事好便宜的便是。识人有不同的方法。探仁人之心,必以信,勿以财;探勇士之心,必
18、以义,勿以惧;探智义之心,必以忠,勿以欺。善观人者索其终,善修已者履其始。4. 知能不举,则为失才古人云:“知能不举,则为失才。“ 这是高明之见。因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图治以国之道,务在举贤。图治以人才为本,人臣以荐贤为要。谋求天下大治必须把人才作为根本;作为臣子,要把荐贤作为最后要的事情,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知道人才而不推荐提拔,朝廷里面就会出现私刻玉玺;如果知道有贤才而不肯推荐,听到坏事而不报告,为了保住自己而隐瞒真情,像寒蝉那样默不作声,这就是罪人。说得严重些,如果知道贤才而不推举,这比盗贼更厉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只有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出来建功立业,才能使得
19、国家兴旺发达。所以,全国上上下下,应该尽各自的责任,知贤必举。“安上必在于荐贤,危身莫逾于旷职 “。就是说,使皇上感到安心的事情莫过于推荐贤才,危害自身的事情莫过于不负责擅离职守。同时,“在位者以求贤为务,受任者以进才为急“,在高位的人应以访求贤才为最要紧的事务,接受任命的人应以推荐人为最急迫的事情。朋友,你知道报效国家是什么为大呢?是推荐贤才为大。身为贤者自身贤能的肯定是贤人,可是能推荐贤才的,也是贤人。可以说,报答国家的忠诚,没有超过荐举贤才的;辜负国家的罪恶,没有超过隐蔽贤才的。尤其是“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也就是说,有贤才而不报告荐举,叫做掩盖贤才,罪在五刑。早在古代人那里,
20、就有不少人认为,“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历史与现实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醒世警言:人臣报国,荐贤为重,知能不举,则为失才。5. 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古人说得好,“国之大事,莫大于用贤,退不贤,赏功罚罪矣。“ 这不是说,国家的大事,没有比任用贤能,黜退不肖之徒,奖赏有功者,惩罚犯罪者更大的事情了。因这,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有退;国之将亡,贤不隐,乱臣贵。这就告诉人们,君子受用,小人被黜,这是国家兴旺的吉兆;贤人隐退,乱臣道,这是国家灭亡的征候。再说,使用贤者,那么社会上做好事的就会多起来;任用不贤者,那么社会上的怨苦
21、声就会大作。当好人受气,坏人吃香的局面出现,国家不乱才是怪事。所以,前人从切身的经历中得出血的教训;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古人历来认为,如果任职之臣多不得当,贤者退黜而不肖者升进,忠直者疏远而谗佞者亲近,天下就十分危险。任用人才必须得当,否则会危及天下。我国历代军事家还比较重视对军事人才的考核。在历史上有“考绩“ 、“考察“、“ 考课“、“考成“ 等记载。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就强调要通过考核来“ 罢不能“,“废无用“ ,即罢免无能和不称职的官吏;“捐不急之官 “即除掉那些无关紧要的官。管仲更明确地提出: “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意思是说,即使有才干的确的人,不经过考核和试用,也不能轻率地录用
22、。我国三国时期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把考核作为军事人才官职的升降、赏罚的根据。如曹操说的:“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同时他还强调要做到公平合理地进行赏罚,就得进行有效地考核,没有正确地考核,就谈不上正确的赏罚,因而就不利于人们改错立功。这种考核观念发展到魏明帝的时候,逐渐形成了“考课之法七十二条“ 制度。自古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然后百度修,庶绩凝,方夏安,奸宄消伏,戎锹不敢轻侮中国,百王由之,若出一轨。贤者任之,奸邪者不任之,则任贤之道尽矣。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有功者进,有过者黜,无功无过者职其旧-如是可以劝而惩过。秦始皇出游到沙丘病死,其幼子胡亥在赵高策谋、李斯支持下,矫诏立胡亥为
23、二世皇帝,杀秦始皇遗诏要立的长子扶苏。胡亥登上皇位后,想的不是如何治国安民,而是如何才能享尽人间的富贵。他和赵高的一段对话,显示了这位“二世祖“ 的本色。胡亥对赵高说:“夫人生居世间也,壁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可乎?“意思是说,人生苦短,既为皇帝,如何才能享尽人间富贵。赵高大为赞扬说:“此贤主之所能行也。“赵高是个很阴险而有心计的宦官,他深知胡亥这个“花花公子“ ,所想的是如何能安坐帝位以尽情快活,便一切顺着他使他沉迷于享乐,以达到孤立而控制之的目的。赵高先是向胡亥提出“高枕肆意宠乐 “的办法是:“严法而刻刑,令有
24、罪者相坐殊,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危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此则阴德归陛下,害除而奸谋塞,群臣莫不被润泽,陛下枕肆意宠乐矣。计莫出于此。“胡亥果听赵高之谋,尽除其先帝旧臣,杀其兄弟十二人姐妹十人。在达到孤立胡亥的目的后,便阴谋将胡亥控制在手里,他对胡亥说:“先帝临朝制天下久,朝群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下称朕,固不闻声。“这是说,胡亥年轻,缺乏理政经验,他不上朝,上朝与群臣一起决事,错了会被群臣轻视。胡亥只想享乐,要他不上朝,当然乐得听从,于是处理朝政,只在禁宫中独与赵高商议决定。而胡亥这个“花花公子
25、“ 没有理政才能,实际上朝政大权者操纵在赵高手里,赵高利用手中权力诬以谋反罪杀李斯后,被任为丞相。赵高阴谋为乱,取而代之,恐群臣不听,便先试之:他献鹿给胡亥,说:“马也“ 。胡亥笑说:“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大都默然,有的说是马以顺赵高,有的直说是鹿,赵高则以他事将说鹿者杀了。从此群臣者害怕赵高,而赵高敢于指鹿为马,而群臣大者不敢吭声,说明他的权力已超过了胡亥。胡亥穷奢极侈,尽情享乐。为满足其私欲听赵高用严刑峻法,横征暴敛,致激起人民造反,天下大乱。赵高却对胡亥说:“关东盗毋能为也。“ 及秦军主力于巨鹿被项羽军消灭,胡房知情责备赵高,赵高怕被杀,便先动手杀胡亥。赵高恐被群臣反对,不敢
26、自立,便立子婴为秦王。旋为子婴所杀。不久刘邦攻入关,子婴投降,秦亡。6. 明君之治,患用而不知明君之治,患不知人。这已被历史事实所证明。例如,唐太宗使用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贤相,所以开成了一斗米只值三钱,夜不闭户的清平盛世;唐玄宗用杨国忠、李林甫这样的奸臣,所以造成了安史之乱,蒙受了尘土飞扬中仓皇迁移出逃的祸害。又如,唐玄宗当政之初任用姚崇、宋璟,国家得了治理,后来任用不当而形成了混乱。以一个人的任用不同,而有如此大的利害悬殊。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明君之治,患不知人。作为一国之君,要想使国家得到治理,就必须识人。做到“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换句
27、话说,就是有才能的人不可以埋没,败坏事情的人不可以粉饰,被吹捧的人不能提拔,遭诽谤的人不要排斥,那么,在君臣之间,贤遇功罪,分别辨明,治功自成。所以,君主要做到知人善任,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即君主所要审察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臣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大臣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大臣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对于明君来说,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换句话说,作为君主应知人者智,自知者才是明君,而知者莫大于知贤,就是指没有发现和了解贤者更重要了,对于主持政务的人来说,没有比任用贤者更重要的了。这说明君知贤、任贤极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明君之治,患不知人,明君之德
28、,莫在于知人。秦穆公能起用百里奚以称霸,并非穆公直接赏识他,而是由公孙枝的推荐。如果没有公孙枝的推荐,百里奚之个大才将会埋没,将在楚国当奴隶了其一生,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公孙枝让位推荐百里奚的故事见吕氏春秋慎人。百里奚曾过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晋找败虞国,他这个虞国大夫当了俘虏,后又被晋国将他当陪嫁臣送到秦国,在秦国喂牛;他逃亡被楚人抓住,被人用五张羊皮买了当奴隶。作国大臣公孙枝听到了这个消息,他知道百里奚是个大才,建议秦穆公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让他担任自己的大臣职位。穆公说:“买之五羊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 公孙枝答道:“信贤则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29、。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穆公听之,便派人将百里奚赎回。可见,秦穆公开始是反对起用百里奚,因这百里奚是楚人的奴隶,用奴隶为大臣,将会闹笑话。可是,公孙枝情愿让自己的大臣职位给百里奚,这非忠于国家的人是做到的。在公孙枝的力荐下,秦穆公终于同意用百里奚。当然,秦穆公能同意用奴隶百里奚为大臣,也是明主才能做的事。正如公孙枝所说,信任贤臣,哪会闹笑放。后来的事实,确是如此!每个时代者有百里奚这样的贤臣,问题是否有公孙枝这样忠于国家的人肯让位推荐,和秦穆公这样的明于用人的人用之罢了。元史不忽木传记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不忽木被召入中书省任中。当时,依附奸臣桑哥的榷茶转运使卢
30、世荣向元世祖说,如能任用他,则国赋可增加十倍。世祖征求不忽木意见,不忽木说:“自昔聚敛之臣,如桑弘羊、宇文融之徒,操利术以惑时君,始者莫不谓之忠,及其恶稔显著,国与民俱困,虽悔何及?臣愿陛下无纳其说。“世祖不听,任世荣为右丞相。不忽木愤而辞去参议中书省的职务。世荣只任一年,便因罪被杀,世祖对不忽木说:“朕殊愧卿。“ 升不忽木任吏部尚书。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他为加强中央集权,重视财经改革,以增加收入,但被一些聚敛之臣的花言巧语所惑,提拔重用他们,卢世荣就是其中一人。不忽木因卢世荣依附奸臣桑哥,其人可知,而他所说如用他可增加国赋十们,而国赋从何增加,无非重剑于民;又鉴于历史上一些聚敛之臣往
31、往操利术以惑君而被重用,结果使国与民俱困的教训,不忽木一眼就看穿卢世荣的本质,故坚决反对任用卢世荣。元世祖被其利术所迷竟升其任右丞相,不忽木愤面临辞职以示抗议,确是大义凛然。卢世荣公任职一年便暴露其真面目:他主持财政,为增加国赋,重敛于民被其他大臣弹劾其言行不符,苛刻诛求,使民间凋耗、天下空虚。元世宜虽被惑于一时,及发觉其罪行,将之杀了,并向不忽木承认自己的错误,因认为不忽木知人,将其升为吏部尚书,掌管全国人事工作。元世祖知错认错,因服不忽木有知人之明,而赋予人事大权,不愧是一有为之主。7. 帝王之善,莫大于知人百里奚是个奴隶,因被秦穆公赏识而重用之,后与蹇叔等辅佐秦穆公建立霸业。史记秦本纪记
32、载:晋献公消灭虞、虢两国,俘虏虞君及其大夫百里奚。晋与秦联婚,以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送入秦国。之后,百里奚逃到楚国宛县,被楚国人抓住做奴隶,穆公知百里奚是个贤人,想用重金去赎,又怕楚国知其身价不给,便降低其身价按照奴隶价格去赎,派人到楚国说:“吾媵臣(陪嫁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羚羊(公羊)皮赎之。“楚人便将他囚而送回。这时,百里奚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穆公很高兴,敬佩其才,任之国政,号称“五羚大夫 “。百里奚谦让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不知。臣赏游困于齐而乞食銍人,蹇叔收臣。臣困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以知其
33、贤。“于是,穆公派使以重金聘请蹇叔,任为上大夫。秦穆公能用奴隶百里奚,并得百里奚推荐而用蹇叔,说明了两点:一是知人能用人,这是因虞君不知百里奚,故不相信他。不用其策。晋国俘虏百里奚,却用他为陪嫁臣,说明也不知百里奚。而楚人用百里奚为奴隶,是把百里奚视为最贱之人了。只有秦穆公慧眼识人,能知百里奚,一到则委之国政。二是贤人才知贤人,才能推荐贤人。百里奚穷到无饭食而乞食于齐地时,是蹇叔收留了他。世人不知蹇叔贤,百里奚在人与蹇叔对他多次规劝中知蹇叔的才能胜过自己。百里奚因穷困先后想事齐君无知、周王子,因蹇叔认为非所事之人力加制止,百里奚听他的话才免于难。事虞君也被蹇叔劝止,百里奚因穷贪其禄爵而留任,但
34、虞君不听其谋,及虞灭及已被俘,才知蹇叔见识高明。而百里奚虽知蹇叔才能超已,不妒忌而力荐,足见百里奚是贤者。任用一贤者,必将有更多的贤者来,这就是“物以类聚“。事实说明:秦穆公并没有知错人,用错人,百里奚、蹇叔为穆公竭智尽力,对秦国政治、军事、外交工作起了巨大的作用,促使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史记郦食其传记载:郦食其,陈留高阳(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他好读书,家庭贫穷,无以为活,只好在里中当看门人。因其人性情与一般人有异,人们都称他“狂生“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各国将领为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之多,郦生与之接触,觉得他们眼光短小,只顾眼利益而没有远志;讲究繁琐礼节,自以为高人一等,跟
35、他们谈深谋奇策也听不入耳。因此,郦生深自藏匿。他听人说沛公刘邦,平易近人,能采纳计谋。他认为刘邦正是他愿意追随的人,恨无人代他介绍。沛公刘邦略地到陈留,其麾下有与郦生同乡的一个骑士归来,郦生便拜托他转告沛公:“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说:“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其冠,溲溺(拉尿)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这位骑士归去,把郦生托他说的话转告给刘邦。刘邦到高阳驿站寓所,派人召郦生,郦生入见,这时,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个美女代他洗脚,郦生仅作揖,而不跪拜,立道:“足下欲助秦功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刘邦发火骂道:“竖儒!夫天
36、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 郦生说:“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再见长者。“刘邦立即停止洗脚,起来穿戴好衣帽,请郦生上座并向他道歉。郦生就跟刘邦讲六国合纵抗秦的故事,刘邦听了高兴,问:“计将安出?“郦生说:“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刘邦采纳其计,立即派他去说陈留县令,率兵随其后,陈留县令果听郦生而归附刘邦。刘邦封郦生为“广野君“ 。郦生是个很有才智的儒士。在逐鹿中原的乱世,不只主择臣,臣也择主,郦生观察起义众将,
37、察其言行,都不能成气候,没有一个值得为之效力,于是深自藏匿。他后来主动要求人传话使能投在刘邦的麾下,主要是因为刘邦平易近人,能采纳计谋。因平易近人,则能团结人,可以与之相处;能采纳计谋,自己的才智才能发挥,辅佐他必以成大事。郦生并没有知错人,择错主,尽管一见面,刘邦傲态毕露,又破口骂他是贱儒,可是他批评其错误后,刘邦知错能改,并向他道歉,以礼相待,虚心请教。郦生一献取陈留之计,刘邦立即采纳执行。后来刘邦能图天下,也正因他有这两超人的优点,即能团结和用五湖四海的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有众才智之士为之出谋献策,而他能采纳;能“解衣衣人“ ,慷慨分土封官使众多猛将为之奋战沙场,终于打败项羽而创建西汉王
38、朝。郦生在刘邦初起时便赏识其人,不计较他傲慢骂人,能从大处看人,可说善于知主。8. 有贤不知,国不祥“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 。无论哪个时代都是英雄辈出,就怕没有识才的眼光。俗眼不识神仙,只有伯乐最了解什么样的马是骏马,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君子。人生相遇贵相知,孰谓世间无伯乐。也就是说,人生相遇贵在彼此能够了解,谁说世间说没有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呢?如果相马的人忽视了瘦马,便会把千里马遗漏了。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观察评定一匹好马,往往因为它表面上瘦弱而错认为是一匹劣马;评价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因为贫穷和没有地位而错误地认为不可取。如果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看待人,则无人才可言
39、;如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才,人才到处都存在,无才也会成为有才。“得贤则昌,失贤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这就是说,得到贤人,国家就会昌盛;失掉贤人,国家就会衰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这种见识得到众多人的赞同而产生了共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范仲淹在选任贤能论中也指出:“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这意思是说,得到贤明和杰出的人才,国家就安定而有秩序;抛弃了贤明和杰出的人才,国家就混乱。所以,世人常说:“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国之需贤,譬车之恃轮,犹舟之椅楫也“。“ 政以得贤为本,治去秽为务。 “这里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治理天下,端正社会风气。应以得
40、到贤才为根本。国家需要贤良之才,就如同车依靠轮子,船离不开船离不开船桨那样。治政以得到贤才为根本,治理社会以除去坏人为首要事务。鉴古察今,贤才对于国家来说,就像利器对于高明的工匠、绳墨对于灵巧的木匠一样必不可少。如果缺乏贤才,就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家缺乏贤能之才,如同凤凰缺少翅膀,而想直上云霄、背负青天一样,终究是不可能办得到的;国家如果没有贤才,就像天鹅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至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的地方。如果国家有众多贤才,就如同乘上造父驾驭的马车,搭坐越人制作的舟船,自己不费力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脚不行走而能到达蓬莱岛。如果“治世不得真贤,譬如治疾不得真药也“ 。所以,人
41、们总结了古今中外的治国之道,得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中有三个要点,一是树立雄心大志;二是督促所任用的人积极工作;三是访求贤才。那么,什么是贤才呢?古代思想家庄子在区分什么是圣人与贤人时说过:“以德分人谓之圣,以才分人谓之贤。“9. 知贤不用,国不祥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知贤不易。然而知贤却不用贤,这实在是人才的在大浪费,是国家的一种不祥之兆。古人说:“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也就是说,国家大政,没有贤才就得不到治理;天下大事,没有贤才就不能成功。说明治理国家要任用贤才。我们讲识贤也正是为了举贤。常言道:“为国入宝,不如能献贤。“ 这就是说,给国家送宝物,不如去推荐贤才。其实,贤
42、才,就是国之宝也。换言之,“国之宝器,其在得贤。“ 我们“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即说明人才是国家的珍宝,其价值远远高于珍珠玉器。正因为如此,古人和今人善观于国者,不观其国势之强弱,而是观其用人之贤否。贤能才能昌盛发达,人民必须依靠贤能才能得到治理,事物必须依靠贤能才能顺利发展。但历史上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凡是贤能之才,没有不想得到使用而为国效力的,但没有识贤的人推荐,所以被当时埋没遗弃。刘向说苑君道记载了姜太公(即辅佐周武王灭纣的吕尚)和武王关于得贤失的两则谈话。一则是谈得贤而国家危亡的原因:武王问太公:“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 “太公答:“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真贤之实也。“武
43、王问: “其失安在? “太公答:“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非贤为贤,以非善为善,其君以誉为功,以毁为罪,有功者不赏,有罪者不罚,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忠臣以诽死于无罪,邪臣以誉赏于功,其国见于危亡。“武王说:“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 “在这则谈话里,姜太公指出君主举贤而国危亡的原因是“用小善“ ,即“君好誉而不恶谗也“,这是说君王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却不厌恶小人的进谗言,于是贤佞易位,是非颠倒:以佞为贤,以恶为善,以奸为忠,以伪为信。因而赏罚不明:有功不赏,有罪不罚,使小人经结党营私,排挤贤臣。结果是忠臣无罪而死于诽谤,小人无功因互相吹捧而得到奖赏。历代危亡之
44、国,莫不由此。另一则谈的是为何得贤敬而国不治:武王问太公:“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 “太公答: “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问: “何为以人言断 ?“太公答:“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说: “善!其为国何如? “太公答:“其为人恶闻其情,而喜闻人之情,恶闻其恶,而喜闻人之恶,是以不必治也。“武王说:“ 善!“在这则谈话里,姜太公指出君主得贤敬士而国不治的原因是:君主不能独断,而一切事都靠别人所说
45、的决定。这样就贤佞不分,既不能知贤者而用之,也不知佞者而退之。而君主厌恶听说自己的错误,而喜欢听说别人的错误,这就必然喜欢人阿谀奉承,和听取对别人的谗毁,这就必须疏远贤人,受小人所操纵,国家哪能治理得好。以上姜太公的两则谈话,辩证地说明:不知贤则不能用贤,不能用贤也就不能知贤,其结果是贤人遭殃,小人得志,这便是国不治以至危亡的原因。船夫讽喻晋平公好养士而不知贤春秋时晋国国君平公乘船游于黄河西部,船到中流,他感叹说:“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乎?“船夫固桑答道: “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好,则贤士至矣!“平公说:“ 固桑来!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人,朝食不足
46、,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答道:“ 鸿秸(天鹅),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翮(天鹅的羽茎)。夫腹下之毳(细毛),背上之毛,增去(减)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是翮耶?将腹背之毳也?“晋平公默然,无话可说。(亲序杂语)。这位船夫固桑对晋平公所说的话,妙在讽喻:剑、珠、玉者是远地的宝物,因平公爱好,三宝没有脚也来了,而平公好士的放,贤士有脚自然是会来的。平公认为他养士达三千之多,哪能说他不好士。船夫提出质疑:这三千食客究竟是天鹅的羽茎,还是它腹背的细毛,是羽茎,增减对天鹅的飞高低才有影响,如是腹背的细毛,增减一把都是不足轻重的。意是说,是羽茎才是贤才,如是腹背的羽毛
47、,虽多也是无用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晋平公养士三午,其中定有真贤,为什么平公却感叹没有贤才辅佐、与之共乐呢?这是因平公养士是为博得好士的声誉,而没有去考察和发现其中的贤士,予以提拔和重用,因而食客三千,没有一人脱颖而出,都是混饭食过日子。这说明养士,徒有养士的虚名而已,养士虽多,何益于晋国。而平公以人民的赋税,供这三千人白吃,于民是有害的。晋平公的先祖晋文公是春秋有名的霸主这一,传位到平公父亲悼公以后国势日衰,而晋平公只知养士而不知贤用贤以辅已,致使晋国政权落入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三家之手,终导致三家分晋,晋亡。燕昭王知贤用贤而兴韩诗外传卷七论及知贤用贤而兴和得贤失贤而亡的史
48、事:“纣杀王子比干,箕子被发佯狂。陈灵公杀泄治,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此以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泄冶而失箕子、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从齐魏至,于是兴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故无长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昌,失贤者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燕昭王得郭隗、邹衍、乐毅等人而兴,很能说明知贤用贤的重要作用。燕国是战国时的小国,土地狭窄,人口稀少,因国内乱,齐国趁机入侵,杀死燕王哙,占领了蓟地八座城池。燕国岌岌可危。燕照王即们后,为了招人才,强齐国以报齐仇,求计于谋士郭隗,郭隗说:“请先自隗始。“ 昭王便为郭隗筑黄金台,拜之为师。邹衍、乐毅等名士见昭王
49、如此敬重贤臣,便分别从齐国、魏国来投燕国。在他们的辅佐下,燕国富强。昭王派东毅北军破齐,连下七城,齐闵王兵败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后被杀。齐国是大国,在人力物力上,燕国是无法与之拟的。因昭王能知贤而用贤,使国富兵强,终于打败齐国。而历史上的亡国,都是因得贤不用之故。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他沉湎酒色,奢侈荒淫,残虐人民。箕子、比干者是贤臣,是纣王的叔父,箕子早料纣王将腐化,屡次进谏,不听,便佯狂出走;比干为挽救国家,多次犯颜冒死诤谏,纣王不听,反认为比干是圣人,其心与人不同,便剖开其心来看。纣王如此残暴,尽失人心,武王趁机起兵灭纣。陈灵公是春秋末年的陈国君,其人荒淫,大夫泄治极谏不听,反将这杀死。大夫邓元便率族人离开陈国。陈灵公势孤,被人杀死,陈亡,并入楚国。这确是:“无长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昌,失贤者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项羽为何有奇士不能用项羽是秦末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懂得兵法,力能举鼎,勇冠三军。他“破釜沉舟“ ,于巨鹿与秦主力决战,九占九胜,大破秦军,诸侯震栗;楚汉相争,他屡战屡胜。他总结其一生战绩时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战绩时说:“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逐霸有天下。“(史记项羽本记)可是,这位盖世英雄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