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明阳中国的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来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在其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对美的追求,玉器逐渐被赋予了人性化和神化, 玉器开始在原始生产工具单一形制的基础上,演变并发展了原始的神器和佩饰用器。原始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后,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产生了更多的功能,赋予了更特殊的意义。玉器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到代表政治等级,融进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等,其形制也变得更加丰富。中国玉器发展史已有数千年,各朝各代在对玉器工艺继承与
2、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了迥然不同的器具形制,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多为工具器、佩饰器等。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辽河的兴隆洼文化,沈阳地区的新乐文化,大连地区的长海广鹿岛小珠山(下层)文化,阜新查海原始村落文化等。在这些原始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制的斧、凿、匕等生产工具和玉玦类佩饰器。它们是玉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辽河地区是我国最早的用玉地区之一,它对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及其相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产生了承袭关系。红山文化玉器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处于原始玉雕的成熟阶段,并首创了宗教用器。工具类器形增多,如锛、铲、勾形器等。佩饰用器种类发展为以现实题材的鸟兽动物为主题,如鸟、燕、枭、鹰、
3、蝉、鱼、龟、猪等,并增加了如勾云形佩、马蹄形箍、二、三联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等形制。首创的宗教用器如玉 C 形龙和玉兽形(猪龙)玦、玉兽面丫形器、高冠的玉凤首、玉兽形佩等,都属于模拟幻想中的玉雕神灵,反映出红山文化部族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红山文化玉器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点。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对相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玉器以及晚期各种文化玉器都产生过影响,直至商代晚期玉器形制中,仍然有红山文化玉器的影子,如商代的卷体龙、勾形器等,显示出红山文化玉器很强的延续性。齐家文化玉器,浑原饱满、凝重大气,具有浓郁古朴的草原风格。早期制玉形体较为单一,多素面无纹,壁面薄
4、厚不匀,器形不甚规圆,内缘或外壁可见细碎齿刃痕迹,晚期制玉形式多样化,构思巧妙大胆,制做精良,无加工留痕。个别玉器表面雕刻浮雕纹饰,有利用绿松石错石镶嵌技术,完善了玉器工艺的美术品加工意识。齐家文化玉器特征明显,前期的作品讲究形式美,大量使用圆雕技法塑造器型。后期的作品追求神似,以写意的技法来塑造器型的雕刻,再现作品内涵的神韵。 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商周时代,玉器形制日趋完善,在继承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形制的基础上,突破创新,样式纷呈。实用器物、艺术品开始出现,春秋时代,佩饰玉器出现简单化、小型化的趋向,成对的玉器,器物和动物形器较多。刀剑、革带用玉器问世
5、,玉饰刀剑始见,至汉代发展成为玉具剑。革带用带钩这一时期最多。两汉,器形繁多,出现了玉具剑、玉龙、九窍玉、玉舞人、刚卯、翁仲、鸡心佩等。唐代器形出现了更多的生活用品,如梳、簪、印、杯、钗、环、碗、盆、瓶等。由于隋唐时期佛教的盛行,宗教用器开始增多,金银器开始融入玉器。唐代器形出现了表现西域风格的玉制器形。宋、辽代器形多变为文人清玩。玉雕注重神韵,以 “春水玉”和“秋山玉”为代表。元代,春水玉、秋山玉较流行。美玉制作带钩、带扣比较多。明清是我国玉器发展的高峰。明代玉壶、杯和玉制文房用具较多,佩饰品以“子岗”方形玉牌为代表。清代出现以玉山子和玉插屏等形体硕大的陈设性玉器,佩饰品、艺术品、实用器增多
6、。清代晚期出现了“仿番作”等器形。根据文献记载和已知的玉文化器具归类,有各式的生产工具、玉礼器、佩饰器、玉神器、赏玩玉器、玉兵器、玉乐器、葬玉器以及其它类别的玉器等几十种,名目繁多,样式纷呈。以用途分类,大致有 生产工具、佩饰品、宗教用器、礼器、仪仗器(武器)、实用器、艺术品、葬玉以及杂器等九大类。一,生产工具;玉最早被先民认知,来源于玉制的工具。先民们在原始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现了比石器更坚硬、更美的玉。玉制工具的使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商周,商周以后逐渐被金属工具取代。玉工具主要以玉斧、锛、凿、铲、锯、匕、玉刀状器、玉勾形器、槌、纺轮、锥形器、柄形饰、镰、锄、觿、玉韘等为代表。玉制斧、锛、
7、凿、铲类玉工具,扁平长梯形、长条形或长方形,平头或弧状,带刃(单面或双面),刃部或平或微弧或斜。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遗址均有出土,一般无琢工,形态自然,通体磨光,边棱整齐。龙山文化出现过雕琢精细兽面纹的类似工具,并开始在顶端有穿孔。殷商时期斧、锛、凿、铲类玉工具顶端都有钻孔,朴素无纹的还具备使用功能,雕琢兽面纹及饕餮纹的已失去其实用功能,逐渐演变成为礼器、弄器或佩饰。西周以后不见。吴大微古玉图考中所录的“琰圭”、“琬圭”最初正是斧、凿一类的工具。玉刀状器类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玉多孔刀,扁长方形,双面刃,通体磨制光滑,近刀背有三孔,有的尾端中部有一孔,孔由单面钻成。殷商时期的玉多孔刀呈扁
8、长条梯形,刃长于背,近刃处与两侧陡然减薄,减薄处其界限分明。近背部有平行、等距的三或七孔,孔由单面钻穿。两端有成组对称的齿牙。商周时期还有带刃状的玉柄形饰,有雕琢成各种动物如壁虎形、鱼形、鸟形等小型玉刀,都是雕刻用的工具。还有一种专用的玉雕刻刀,长圆体,横截面为椭圆形,顶端平齐,斜刃,刃由两面磨成。刀身有孔,孔由单面或双面钻穿,刀身雕琢文饰,磨制光滑。另有一种半月形、长方形带边刃的玉刀,在新石器遗址和殷商遗址中均有出土。古玉图考中列出的“边璋”、“筋”等器,最初是由这种刀形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玉勾形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商代也有出现。一般呈长条型,体扁平,锋部为弯勾刀形,援部两侧双面
9、磨刃,中有凹槽,内分两段,近端部的一段向内收缩,中有孔,援与内之间有二道突脊,其间为一凹槽。玉纺轮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中。圆饼形,中间穿有一圆孔,孔中穿有圆形玉梃杆,玉梃杆上端旋切成锥尖状,在尖端处钻有小孔,可以穿系悬吊,便于手搓捻动。殷商时期的玉纺轮不甚圆,中部较厚,边缘稍薄,轮身雕琢精美的文饰。玉匕,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阜新查海原始村落文化。商代玉匕呈扁平长条形,形似骨匕。平顶,有柄,柄两侧稍内凹,下端呈舌形,较薄。器身雕琢精美文饰。还有一种玉匕,上段较窄,自腰部向刃端成弧形渐外张,单面宽弧刃,柄端中部有两面对钻圆孔,匕身光素无文饰。锥形器仅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中。
10、形制多种,有的上端为椭圆柱体,下端为圆锥体;有的呈圆柱形,一端钝尖,另一端有小柄;还有顶端圆锥形,中端作琮体,尾端有铤的等等,其顶端皆有穿孔。锥形器的出现最开始是作为编织的工具,后演变成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用器。玉锯,仅见于商代。长方形,刃部有较密的锯齿,直柄。玉槌,仅见于商代。头部呈亚腰形,长方形内,有圆形穿孔,可安柄。玉锄,仅见于商代。上宽下窄,呈舌形。体薄,两面平,周边刃不明显。中上部有一高起的圆巩,可安柄。玉觿,是一种微曲的锥形器。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觿,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人君虽童子犹佩觿,早成其德”。最初它是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表示成人的象征。
11、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历代不衰,但汉代以后不复见有。玉韘,是戴在大拇指上帮助拉弓弦的用具。诗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玉韘最早出现于商代,形如半截壶嘴,正面雕琢精美文饰,也有无光素无纹的。背面有一条凹槽,可纳弓弦,射时套于人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至汉代逐渐变成一种佩饰,失去了一种实用功能。二,宗教用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中,就用玉器作为沟通神和人的法器。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和疾病的能力很弱,对自然界许多怪现象无法理解,于是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和生与死有了超越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理解,产生了崇拜祖先的图腾文化,如崇拜母性的女性崇拜,崇拜生育的生殖崇拜等等。红山文化中的玉C 形
12、龙和玉猪龙玦、玉兽面丫形器, 就是部落的图腾形象。齐家文化有镶嵌绿松石的玉质、石质宗教类神、人雕像,均为圆雕的裸体立像,也是部落的图腾形象。良渚文化中的羽人及兽面纹图案,也属于部落图腾。商代的玉龙、凤、怪鸟兽、神鸟负龙等带有浓烈的宗教神话色彩。中国的道家用玉作为法器也不乏记载。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玉造佛像在唐宋以后一直颇为流行。隋唐时宗教盛行,玉法器神像随处可见。宗教用器还包括各种宗教传说中的一些用玉雕琢的瑞兽形象,如貔貅、螭龙、螭虎,朱雀、玄武等。貔貅(音皮休)是一种瑞兽,和龙、麒麟一樣皆不存在於现世間。在傳說中曾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在道教(請神寶誥)文中,謂有一神衹名讳為(先天轄落靈官王天君)
13、,在上天除負有雷神之職,更統有百萬(貔貅神將),負責天上巡視工作,類似人間糾察工作,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攝毒伏群魔,防備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擾亂天庭。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传说貔貅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貔貅,长大嘴,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有嘴无屁股,吞万物而不泻。可招八方财,可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传貔貅因为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许吃不许拉。所以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
14、,肚子是个聚财囊,同时催官运。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是如凤凰、麒麟一样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都没有分为雌雄的了。还有古时貔貅是分为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致于“天禄”则较为少人用以称这类瑞兽,还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貔貅的造型很多,难以细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龙头、马身、麟脚,额下有长须,两肋有翅膀,会飞,且凶猛威武,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到现在
15、常见到、较为流行的形状是头上有一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是有双翼的,尾毛卷须。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此兽无肛门,只进不出,比喻为招财进宝。三,玉礼器;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刚跨入文明门槛时,玉器的礼仪功能就已表现出来。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二里头文化中的牙璋,都是纯粹的礼仪用器。礼仪用玉主要有玉琮、璧、璋、璜、环、瑗、多璜联璧等。有名的“六瑞”,既是政治等级制度的标志,又是礼制的具体体现。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其中的璧、琮、圭、璋、琥、璜合称为六器。六瑞和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直到元代,皇
16、宫举行祭祀大典时,还用了圭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明代帝王陵十三陵中也出土有圭等礼器。在山西侯马的春秋盟誓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圭、璜一类器物,应该是结盟仪式用的礼器。圆形扁平,中有圆孔的玉器,谓之壁。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周礼大宗伯:“以苍壁礼天。”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蒲璧男所执,纹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壁又有三种类型:壁、环、援。尔雅.释器中曰:“肉(玉
17、体部分)倍好(圆孔)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玉璧作为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新石器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璧,长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为代表,玉材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含有较多的青灰色、红黄色杂质,常呈白雾状。玉璧的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 1 尺左右;制作不够规整,璧体往往厚薄不匀,有的表面留有锯痕。其特征是外缘薄,内缘厚,中央孔径较小。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台痕。玉璧大多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
18、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刻法常用宽细阴线拟隐起阳纹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成,极具特色。周代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战国至两汉,由于礼制衰落,玉壁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硷葬用玉。这一时期玉壁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从总体看战国与汉代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仍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 10 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 15 至 25 厘
19、米之间。战国玉璧无论大小,璧体均较薄,厚度在 1 厘米左右;辊工规整,打磨光亮。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此为战国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时开始出现出廓玉璧,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谷纹、蒲纹和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粗阴线碾压成隐起效果,视之同浅浮雕一样;细阴线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的线条,后人称之为“游丝毛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战国玉雕刀工锋利挺拔,转角尖锐;动物身形扭曲,面目狰狞;谷纹、蒲纹排列整齐,颗
20、粒小而密,碾磨得非常精细。汉代时,玉璧在整体风格上沿袭了战国的风尚而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的形体普遍加大,璧形略厚。1983 年广州南越王汉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径达 54 厘米,堪称中国之最。汉代玉璧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明显不同,边沿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造型上,透空和出廓玉璧在汉代大为流行。璧上纹饰仍以谷纹、蒲纹、龙凤纹为主,但和战国相比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谷纹、蒲纹的颗粒大而稀疏,二是组合纹饰更为流行,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相当普遍。饰以吉祥内容的文字,也是汉代玉璧的特色之一。但从总的水平看,汉代玉璧不及战国的精细。东汉时玉璧数量渐少,璧形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东汉以后
21、玉璧少见,零星所见以素面居多。宋代仿古玉器兴起,仿战国、两汉的玉璧开始出现。此时期玉璧虽仿古型,但同时也体现了许多当时琢玉的做法。玉璧形体浑圆,边沿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所仿谷钉稠密模糊,动物纹饰和造型在细部常有明显的不同。元代玉雕多仿唐代器形,玉璧制作也不例外,一般器形厚重;大璧少些,以小型居多,做系璧,供佩带用,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璧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无规律;动物纹饰带有本朝的特点。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常出廓。从流传下来的明代玉璧实物看,数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质多选用青玉、白玉制作,加工不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面玉璧浅浮雕螭虎纹,一面雕仿战国时代的谷纹、云纹或是卧蚕纹
22、;二是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他装饰。明代开始出现八卦纹饰的玉璧。清代玉璧质料极佳,以白玉、青玉为主,作为陪葬用是很少的,主要是用于祭天和玩赏,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礼器和玩赏品以外,在民间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清代玉璧小型的比较多,璧身较厚,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活环套的双联璧。玉璧上常用的纹饰除螭虎纹外,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含有寓意的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也是清代玉璧中的常见装饰。清代乾隆时期大量改制旧玉,或将一面光素的璧面加刻纹饰,使之器形、图案纹饰都显示丰富多彩的形式。清代仿古和伪古的玉璧十分逼真,还创造了清代特有
23、的阔带几何纹玉璧。清代后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雕琢不成章法,只求其形,不求其工,工艺水平大大下降。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是出于天园地方的上古宇宙观。考工记玉人;“大琮尺二寸,射四寸。琮形八角,径八寸,角各出二寸。” 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注:“琮八方,象地。” 仪礼聘礼:“聘于夫人用璋,享用琮。”璧、圭为王公诸侯男性所用,琮为王公诸侯夫人所用。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 5100 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
24、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两层。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细“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硬物刻划而成,线条坚挺。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
25、,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期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商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玉圭是由玉钺演化而成的,是一种不安柄的玉钺。玉圭作为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玉圭最早见于商代
26、。战国时玉圭最为盛行,其后由宋至明清,历代均有制作。周礼大宗伯:“以青圭礼东方,”玉圭一般作长条形扁平,下端平,上端为等边三角。其色泽、大小、形状、等级,按周礼有严格的规定。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玉笏、四圭、裸圭之别。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饰,圭长尺有二寸。”命圭,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27、。”谷圭,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圭璧,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土圭,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玉璋的形状,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玉璋始见于龙山文化,盛行于商周。战国以后趋于少见。东汉许慎
28、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 5 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是礼南方之神的;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类“中璋、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赤璋”是用赤玉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分别出土过 3 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二里头文化玉牙璋,通体磨光,光洁鉴人。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两面磨刀刃,刃微凹,两阑出扉牙。二里岗文化的玉璋,前部为斜刃,后部两侧有牙状突起,安柄处钻一圆孔。西周的玉璋比较少见,器形与商代相近,器身窄长,尺寸较小,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
29、尖长,一尖短,长方柄,扉牙之间亦饰平行阴线。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凹,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战国以后,玉璋几乎不见。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周礼考工记又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玉璋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周礼典端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璜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周礼中称“半璧为璜”,璜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
30、,最早出现于距今 7000 年的新石器早期的河姆渡遗址和崧泽遗址。璜在“六器”中被作为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玄璜礼北方。” 但在考古发掘中,玉璜多发现于人的胸腹部,系一种佩饰,并往往是组玉佩饰中的佩件。古代的玉璜不仅限于规整的半璧(半圆)形。各个时代的玉璜除具有圆弧形的特征外,其形制的变化非常大,只有少数是规整的半璧形。比如黄河流域的仰韶、马家窑、龙山文化中见有不同的玉璜,长江流域的马家浜、崧泽、良渚、大溪、薛家岗、石家河等文化也见有各类玉璜。由于形制相对简洁,加工也不十分复杂,因此一些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早期玉璜各自独立起源的可能是很大的,而晚期不同地区的玉璜则可能存在着传承关系。马家浜时
31、期玉璜初具雏形,早期均呈条形或弧形,中后期出现半环形璜以及少量折角璜。到了崧泽文化时期,璜数量增多,成为主要饰件,并且形制多样,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桥形或半璧形的璜。到了良渚时期,琮、璧、锥形器等玉器大量出现,成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而玉璜仍然保留着它个人饰件的象征性。为了显示身份的高贵,有些玉璜的质地和加工非常精美。殷商时期,玉璜是重要的佩饰件和礼仪用品。除了素面的玉璜外,许多玉璜被琢成龙形或鱼形,表面雕琢双勾云纹、鳞纹或三角纹。龙形璜的下腹往往雕琢出牙脊。鱼则运用简练的手法雕琢出鳃、鳍和歧尾,多钻双孔用以便于悬佩。殷墟妇好墓曾出土雕工精細的件片状玉璜和件龙形或鱼形玉璜。在这件璜中,除件弧度为圆周
32、的二分之一外,其余均约为圆周的三分之一。大多数两端钻孔,少数一端有孔。有两件璜可合而成一环,三件璜可合成一环。这些玉璜可复合为璧或环,也可以单独作为佩饰。西周的玉璜沿袭了殷商的风格,并发展成组佩饰件。玉璜被用于串饰中,项链上的玉璜也逐渐增多,上下重叠,有多至数枚者。最具代表性的如璜连珠玉佩,珩横连珠串饰,璜联珠串饰等。到西周中晚期这些组佩成为高级贵族身份的象征。春秋战国时佩玉盛行,玉璜作为成组佩玉的组成部分大量出现,其形式和纹饰极为丰富。春秋早期玉璜,曲度较大,一般呈半瑗形或虹形,两端雕琢各种形状,中间呈扇形,表面雕琢蟠虺纹、双勾云纹,上下缘琢有齿脊。两端及顶端各穿有一孔。并出现了许多异形璜。
33、春秋以后玉璜也趋向小巧,一端或两端钻孔,可供垂系。璜多饰以动物形象,并以龙、虎居多。战国早期,玉璜的器形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镂空透雕的采用使得玉璜更趋精美。有些玉器还在外缘雕琢龙凤等附属装饰,上下出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玉雕艺术,其奢华感更强。秦汉时期,大多数的玉璜保持着装饰的功能,而少数玉璜则为祭祀用品。两汉时期玉璜趋于式微,也不注重雕饰。魏晋时期偶见玉璜,饰有动物、花草或雕琢成云头形,上部为云朵形,下底平直,大多数光素无纹,也有的刻凤鸟纹。南北朝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面状,为梳背形或菱形,两端靠外周处钻孔,有的在内外周缘还包镶金边,形状异于前代。这一时期佩玉在社会中流行的范围很小,因而玉璜的数量极少
34、。唐代贵族妇女喜佩戴成组佩玉,佩玉的主体是云头状玉璜。同南北朝时相同,玉璜在当时颇为罕见。宋至明清伪古玉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不外于供玩赏和收藏。琥即一种琢雕成虎形或具有虎纹的玉器,古代均称“琥”。 玉琥位于 6 种瑞玉之末。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白琥礼西方。” 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之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据文献记载,薄片浮雕的虎符是用作发兵的信物。对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可称为玉琥。玉琥最早见于商代。商代玉琥或作圆雕,或作薄片雕。昂首,圆眼或“臣”字眼;张口露齿,身饰云纹或条形纹等;屈足,作行走状,长尾后卷。商代的玉琥都有孔
35、,属于装饰品类,并不作为发兵或祷旱之用,也不是仪礼中使用的瑞玉。西周玉琥为扁平体,昂首,圆口,身细长,装饰简朴。春秋玉琥仍呈扁平片状,俯首,或躬身,或直背,椭圆眼,上唇上卷,下唇内卷成孔,肢足前屈,作伏卧状,长尾下垂,尾端上卷成孔。身以双阴线饰龙首纹、云纹等,周边轮廓线饰绳纹。春秋出现薄片浮雕的用作发兵的信物的虎符。战国玉琥基本承袭春秋玉琥造型,但雕工更加精湛。汉代玉琥多以一种纹饰图案出现,装饰于玉铺首等四灵纹中。单独的琥形佩其头部则很像龙头,轮廓线也饰以绳纹。宋、辽金的“秋山玉”中,琥的形象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卧状,圆眼细眉,简洁生动,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气。元代玉琥作
36、行走状,俯首,单圈眼,身以双阴线刻长短条斑纹。明清时期玉琥圆雕较多,细部刻画一丝不苟,注重写实,尤其对琥的神态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体现琥的威猛之美。四,仪仗器(武器);从新石器晚期至商周,出现大量的玉仪仗器、玉兵器。如大汶口文化的玉钺,龙山文化的人面纹玉铲等。玉仪仗器、玉兵器类主要有刀、戚、钺、多孔斧、玉矛、簇、戈、链、剑等。玉兵器皆尖端状,带刃。有些刻有精致花纹,应作仪仗用。有个别的玉仪仗器表面镶嵌绿松石。玉钺,形似斧、铲,一种呈扁平长梯形,背下有圆孔,通体磨光。另有一种呈长方形,有上下阑,一穿,短内。特大的弧刃玉铖,有刻花,可作为玉兵器也作仪仗用。玉钺是古代军事首领举行军事仪式
37、用的,是权威的信物,后来演化成王权的象征。玉戚,异形的璧,形似钺,玉仪仗器。有圆形多面刃、长方形凹刃、长方形弧刃和梯形双面刃等,一般上部均钻有圆孔。夏、商时期的玉戚两侧出现有相对的齿牙。玉戈,玉仪仗器、玉兵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商代玉戈出现最多,商玉戈有援部作长条三角形的,有援部窄长如刀的,有援形如圭的三种。一般都有上下阑,长方形内或短内,其上都有穿孔。有的在援的后部雕琢精美的文饰,有的在内的尾部雕琢精美的文饰。商代玉戈也有一种没有上下阑的,有一穿,后缘琢成齿牙状。商代还出现玉援铜内戈,并在铜内上镶有绿松石片,显示出娴熟的镶嵌技艺。玉刀,最早是作为生产工具出现,后演变为仪仗器
38、、兵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玉四孔刀,长条梯形,近背处有孔,光素无文饰。商代出现的三到七孔不等的多孔玉刀,一般呈长条梯形,近背处有孔,两侧有相对的齿牙,并雕琢有精美的文饰。玉矛,最早见于商代。一般呈柳叶形,也有两侧有对称扉棱的,有些有阑,也有无阑的,内的形制也不一样,但都有一穿。五,实用器;玉实用器主要有玉生活用器、玉文具用器和玉乐器叁大类。玉实用器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战汉玉实用器逐渐增多。隋唐以后,特别是明清时玉实用器不单为王室、贵族专用,也进入寻常百姓家。玉生活用器主要有玉币、玉节、玉笏、玉梳、玉耳勺、玉勺、玉枕、鸠首杖,杯、斗、盘、碗、盏、盂、壶、爵、玉簋等。管子说:“先王以珠玉
39、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商代的玉币,用玉作成贝形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同时也有用玉直接交换或进贡的礼品。到了明清以后,玉器商品以成为一种行业,进行买卖交易。古代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为玉节。玉节,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玉笏,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玉梳,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中带有锯齿纹的钩云形配,实际上是用于整理头发的玉梳。夏代的玉梳呈长方形,下端有排列规整的梳齿,无文饰。商代的玉梳制
40、作精致,梳背出现了精美的动物文饰和饕餮纹,下端梳齿排列规整。玉耳勺,最早见于商代,与今之耳勺相似,柄端有雕琢精美的动物文饰(如鱼、蝉等),下端挖出浅圆小孔。玉琢成的盘称为玉盘。玉盘最早见于商代。张衡四愁诗:“何以报之双玉盘。”杜甫严公枉驾草堂诗:“竹里行厨洗玉盘”。这些在当时都为实用玉器。玉勺。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勺形窄而长,头部似舟,池部为下凹的弧形曲面,勺柄细长,近似片状,表面下凹,端部略宽,有一孔。此玉勺工艺精致,边沿光滑平整,两侧对称性良好,勺头及柄部的凹面应为砣具砣出。其工艺水平与近代琢玉的差别不是很悬殊。勺柄较长,可以远伸,但薄而易折,使用时必须谨慎,因而不是通常情况下使用
41、的餐具。其用途尚需进一步研究。玉文具用器主要有杵臼、笔管、笔架、调色盘(砚)、水中丞、载刀、尺、洗、镇纸、搁臂、玉玺、玉印、玉牒等。秦以前,国玺是以金银制作的。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代,乾隆皇帝的宝玺,大多为玉制。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杵臼,最早见于商代。研磨朱砂用具,成套。调色盘,最早见于商代,后端两面均雕琢精美文饰,有钮可悬挂,前端如铲。玉乐器,古人贵玉,兼贵其声。玉乐器主要有玉磬、玉笛、玉篁、玉箫、柄形饰等。玉乐器最早见于商代。在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形似菱角上雕羊头纹的玉器,器呈三角形,每角各有一孔,三孔相通,可吹出三种不同的音,应
42、为口哨类的乐器。春秋时即开采的安徽灵璧玉,最早就是制作玉磬的。柄形饰,又称“琴拨”,最早见于商代。一般形状为扁长条形,近顶端两侧稍有凹,有的下端有短椎或钻有小孔。长短不一。表面一般都雕琢有精美文饰。六,佩饰品;佩饰是玉器的最初功能之一,也是玉器最广泛的用途。在古代,是专供人身体上佩挂结缀的饰品。礼记中写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之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这就是说一个有品德修养的人必须要佩带玉器,因为“君子于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它不是简单的装饰,还表明了身份、风气,可以起到感情和语言交流的作用。从新石器时代起,东北的新乐
43、文化,华北的裴李岗文化,江南的河姆渡文化中,都发现有玉制饰件,如环、坠等。商代国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出土的七百多件玉器,相当部分是佩饰用的穿孔玉器。春秋时,君子佩玉,年轻女子佩玉之风十分盛行,青年男女还互赠佩玉作为信物。佩玉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历数千年而不衰。隋唐之后,作为佩饰的玉器在品种上有了大的变化,主要作为耳、腕、手和头饰。古人佩戴的玉器饰物,种类颇多,从广义上来解释,凡具备穿孔的玉件,都可供人佩戴。玉佩饰品可分为头饰、手饰、项饰、胸饰、服饰等五大类。头饰有玉马蹄形箍、玉耳坠(玉玦)、玉笄、冠玉、发箍、玉簪等。玉马蹄形箍,仅见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玉马蹄形箍是先民之束发用具。一般作椭圆形
44、筒状,两端口径大小不一,呈倒置的马蹄形。器壁较薄,上端口沿呈斜坡状,口沿磨制成刃,筒内外打磨光洁。下端平齐,下端平口边沿有单面钻成的小孔。玉笄,最早见于商代。一般是长针形或锥形,用以固定发髻或冠弁,形式有多种,笄头有雕琢兽头、动物或人形的,一端尖状,或一端扁平者,个别笄头呈钉帽形或卷云形。还有组合型头饰称为“编珠鹰鱼饰”,由一枚雕鹰玉笄、17 条片状玉鱼和 181 颗绿松石珠组成。后世妇女有用扁平而二头尖者等。冠玉,最早见于商代。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戴束发用具(不同于今之帽子)。其中玉导,是引发入冠的工具,玉拨,妇女抿发使发平整的玉具,平时也插在头上。玉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
45、缺口,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小玉玦 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佩戴时缺口的地方朝上。较大体积的玦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新石器时代玉玦 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块外,均光素无纹。红山文化猪龙块(又称兽形块)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玦上有细穿孔,当是佩玉。考古发掘已经证实,该文化的大型块多出土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 5 至 10 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周代玉玦仍作片状
46、,肉部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此期玉玦 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 3至 5 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玦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 10 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玦 ,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玦体比战国厚重。明、清两代仿
47、古玉玦 ,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手饰有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玉镯、玉臂环、玉指环、玉扳指等。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仅见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此器如并列相连的三个指环,可套入成人手指。两端各附一兽(或人)头,上端为弧拱形,下端平直。三孔下部各有一至二个小孔。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是最早的护指器。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发现。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良渚文化的玉镯最精致,形制繁多。有的镯体作宽扁环状,内壁平直,外壁雕琢精美文饰。有的成短圆筒形,孔由两面对钻而成,外壁呈凹弧形,抛光精细。
48、有的形如鼓,有宽厚和宽扁两种,内壁平直,外壁为凸弧面,磨制光洁,无文饰。还有一种玉镯外壁起多道斜向凸棱纹,其装饰效果如后世的绞丝纹玉镯。商代的玉镯多数有高起的边,有些镯表雕琢有简朴的文饰。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玉指环,最早见于商代。玉扳指,由“韘”演变而成,明清两代嗜古成风,男士们戴它作装饰品。项饰有玉璜、玉管、玉串、玉项链、玉坠、玉系璧、玉珠等。项饰新石器时代即大量发现,用玉石、绿松石、玛琐等制成串珠,作项链。另用玉人、动物、玉牌、鸡心等为坠,俗称盗头。胸饰有组饰和佩饰两种。组饰是古代诸
49、侯、大夫、夫人们按等级地位所佩玉饰。由多个佩饰组合而成。佩饰主要包括玉勾云形佩、玉三联璧、环、壁、璜、珑、冲牙、玉鱼、玉鸡心佩、玉人佩、组饰等。玉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发现。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玉人佩,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多样,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圆雕、有片状雕,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心形佩,又称鸡心佩,最早见于春秋战国。即是带椭圆形的壁。珩,玉饰品,组饰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环、玦,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在新石器时代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