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第 1 节 概述导入新课: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意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有两个基本特点 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2:真实。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叙事实,写实物、实情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都是如此。一、 散文在新文学史上的浮沉(1)五四时期的政论性散文和艺术散文(美文)政论性散文新青年 “随感录”栏目上的文章为代表,主要作者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艺术散文也称美文,主要代表是鲁迅、冰心、周作人、俞平伯等。(2)二、三十年代的性灵散文(散文小品)性灵散文的主要特征是闲适、超脱、可见出真性情,政治倾向淡化,主要代表
2、作家有: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等。(3)三十年代的杂文白话杂文的创始人是鲁迅。杂文是一种战斗性的文体,被称为投枪和匕首。代表作家除了鲁迅外,还有“鲁迅风”杂文流派:巴人、柯灵等。 “野草派”:夏衍、聂绀弩等。(4)四十年代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起于通讯报道,四十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主要源头是战地通讯,以及斯诺对延安的报道西行漫记 。四十年代报告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丁玲、何其芳、沙汀、吴伯箫、周立波、周而复、刘白羽等。(5)五十年代的特写和报告文学关于新中国的建设的特写和报告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柳青、李若冰、秦兆阳等人大量讴歌西部建设场景的散文作品。关于朝鲜战争的报告文学:巴金、刘白羽、杨朔
3、、黄钢、魏巍等都先后到过朝鲜战场体验生活。魏巍两次到达朝鲜战场,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 、 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 战士和祖国 、 挤垮它 ,辑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版,并三次再版。(6)五十六十年代之交艺术散文的复兴;(7)六、七十年代的大批判文章(8)八十年代散文的被淹没;(9)九十年代的散文热 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狭义指“抒情性散文” ,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于是散文有了两种发展线索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2.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
4、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1)叙事性散文:50 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50 年代中后期,到 60 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A.杂文。建国前,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在百花文学时期和 60 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B.回忆录、史传文学。这类创作是统治者的历史性叙述。
5、如红旗飘飘(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 ,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艺术价值。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A.百花文学时期。56 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56 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相对宽松的精神环境促成了散文小品的复兴。新老散文作家及其作品主要有:老舍的养花 、丰子恺的南颖访问记和庐山面目 、秦牧的社稷坛抒情 、杨朔的香山红叶 、魏巍的我的老师 、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 、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等。B.60 年代初,六十年代初大调整中文学与
6、政治关系的再反思,多样化局面的初露端倪,促成了艺术散文的再度复兴。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概念,形成了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多。1961 年 1 月起在人民日报第八版开“笔谈散文”专栏,发表了老舍的散文重要 、李健吾的竹简精神 , 文艺报 、 文汇报 、 光明日报 、 羊城晚报等报力推散文,其中有肖云儒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理论。散文作家的专业化,出现一批职业散文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孙犁、袁鹰、碧野、柯蓝、郭风、何为等。老作家中巴金、冰心、吴伯箫、曹靖华,以及学者邓拓、吴晗、剪伯赞等都有散文方面的成就。三、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成就(一)散
7、文的第一个时期百花文学时期1.兴盛的原因(1)人民政权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英雄人物的出现。 (2)阶级斗争思维定势的摇动(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实施。2.散文的特征及代表作(1)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报告文学成为第一声春雷。作家专集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集体合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 (1、2、3 辑)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和祖国变化。柳青王家斌 、秦兆阳老羊工 、 散文特写选 、 散文小品选 、 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集等。(3)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英雄
8、黄继光献身的一刻中的黄继光, 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中的邱少云, 罗盛教中的罗盛教 , 第二次考试中的女青年。(4)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除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外,游记、小品、传记、杂文也发挥作用。杨朔香山红叶 、 碧野天山景物记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 、 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 、 秦牧社稷坛抒情(二)散文的第二个时期。1.繁荣原因(1)几次文艺座谈会的调整为作家提供较为自由的空间。(2)人民日报 文汇报 光明日报等对散文创作有意识扶持。2.散文的特征和名作(1)特征:1957 年、1958 年是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热潮;50 年代末到 60年代初是游记、抒情散文、杂文的创作热;60 年代中期是报告文学的勃
9、兴,1961 年被称为“散文年” 。(2)名家名作:“散文三大家”作品;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洞 、冰心樱花赞 、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 、方纪挥手之间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游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剪伯赞内蒙访古 、宗璞西湖漫笔 ;报告文学: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 、徐迟祁连山下 、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四、十七年散文的不足整个十七年的散文创作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一)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 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
10、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 、 海市 、郭沫若的访沈园 ,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 ,吴祖光的雾里峨眉 。(二) “非我化”:也就是说: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 ,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 “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于是散文家的自我被流放了,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个人感受在散文中的缺失。于是我们看到不
11、同的作家面对相同对象时,观照的视角与结论如出一辙,个性的差异完全泯灭了。比如同写桂林山水,华嘉的桂林山水和秦似的碧水青峰九十里 ,发出的感慨并无两样,那就是只有在新中国桂林山水才真正“甲天下”了。这一阶段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即将与“革命”无关的儿女情长、个人往事、人生思考排斥在外,尤其是整个十七年竟找不到一篇纯爱情题材的作品。 “我”的丧失导致了散文的“非真” 。虽有许多散文涌现,却从文章的结构到语言句式,都几乎千人一面,成为新的八股。(三)模式化:这就是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即“模式化” 。从某种意义上看,十七年的散文作者也可以说只有寥寥几人:几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复制
12、。这个模式,不仅存在在作品构思上,还表现在句式表达上。第 2 节 十七年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写作模式导入新课:十七年文学时期散文领域形成了由杨朔、刘白羽、秦牧代表的三种散文创作模式,它们一方面推动了散文这一体裁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散文的发展。了解杨朔、刘白羽、秦牧三位散文大家的创作,有助于增加我们对 17 年散文发展状况的感性认识。一、杨朔与杨朔体1.生平与创作:(19131968) ,山东蓬莱人,1939 年在华北根据地做随军记者,发表了反映抗日的潼关之夜 。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54 年后,专注于散文创作和文化外交。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和洗兵马(上部);散文集 57 年亚洲日出
13、,60 年海市 ,61 年东风第一枝64 年生命泉 ;从香山红叶开始他由通讯特写走向抒情散文。 荔枝蜜 、 茶花赋 、 雪浪花等皆为他这种“诗意散文”的代表作。作品从内容上分为四类:(1)抗美援朝, 英雄时代 , 万古长青 。 (2)祖国新貌, 海市 茶花赋 。 (3)写普通劳动者雪浪花 , 荔枝蜜 (4)其他题材印度情思 樱花雨等展示异域风光,盛赞中外人民的深情厚谊。2.散文特点。 (诗体散文)(1)诗的意境与味道,也被称为“诗化散文” 。具体表现在:A.挖掘生活的诗意,作家认为“我们时代的生活本身是美的,所以作品就是该给人美的享受。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不满于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注意
14、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诗意。茶花赋祖国;海市、海市蜃楼社会主义新渔村;香山红叶乐观主义精神。B.诗的意境。杨朔的散文喜欢托物言志,象征求譬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不重写实,重意境营造。C.诗一般清丽的语言,使散文语言象诗的语言一样富有张力、表现力强,有神韵。例如: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京城漫步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茶花赋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
15、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画山秀水杨朔:“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 “以诗为文” ,是杨朔的艺术追求。他是这样主张着,也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实践着。从构思到意境,甚至选材布局,语言运用,处处追求着抒情诗的美学趣味。杨朔的主张作为一家之言,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价值;而且他的散文中的确不乏充满诗意的片段。(2)独特的杨朔结构,障碍法使用。三段式结构,以小见大。A
16、.重视散文的结构艺术,刻意于“结构的严密” , 以小见大。B.障碍法,强调文似看山不喜平,多回环曲折之妙,曲折通幽,峰回路转。 荔枝蜜C.三段论。 “开头设悬念(景)中间写转机(人)卒章显其志” 。(3)语言的锤炼。散文语言细腻,用词精练准确。3.评价:其散文较好的使艺术与政治内容统一起来,受到当时文艺界的推崇,仿效者很多。但也有缺点。 (1)模式类型化,机械化,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风格少变化。 (2)有时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如樱花 。4.赏析:雪浪花 (荔枝蜜以前学习过)(1)老泰山形象分析形象:侧面烘托(虚写)勤劳热心;正面描写(实写)显出他饱经风霜、朴实豪爽;今昔对比的描述(虚实相间)歌颂
17、新生活的美好。外貌:高大结实,一把花白的胡子,眉目神气,显得清朗、深沉;外表看起来只有 60 岁,事实已 70 岁。开朗、热情,乐于助人;见识广,人生经验丰富;多才多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坚毅不屈;不爱慕名利,甘于平凡。开朗、热情,乐于助人:爱大笑;主动回答小姑娘们的疑问;说话的声音也是“快乐”的;生产队里一有难题,都找他指点,是大家的泰山。见识广,人生经验丰富:从他那“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的议论,可知他人生经历丰富,深谙人情世故;渔民们也说他从小“走南闯北” ,经历、见识都多,是大家
18、遇到问题时的靠山。多才多艺:他会捕鱼,能织渔网,磨鱼钓,磨剪刀,照顾瓜果树木等。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不出海的时候一样找事情做,他认为“人家都不歇,为什么我就应该多歇着?” “我一不瘫,二不瞎,叫我坐着吃闲饭,等于骂我” ,“反正能做多少活就做多少活,总得尽我的一份力气” ;他走在路上时,还在路旁掐了支野菊花插在车上,是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坚毅不屈:北戴河与洋人的一段故事显示他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但是仍然保存一股傲气,一样乐观进取。不爱慕名利,甘于平凡:作者问他的名字时,他回答“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 ”。作者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那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
19、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寓意:通过记写一个勤劳热心的老渔民的今昔对比,表现他内心世界的美好,歌颂了像他一样的“千万朵浪花”即千万个普通劳动者以及新生活的美好。(2)主题思想雪浪花通过“我”叙述“老泰山”的故事,抒写了一个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散文的主题思想带有 60 年代的鲜明色彩。作品在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火红的晚霞的背景上,勾画出老泰山人老心红、勤勤恳恳地为大伙服务,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美好形象,从中寄托着作者对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缕缕情思和深情礼赞。(3)艺术特色A.浓郁的诗情画意。少女戏水的情景。B.工于“诗艺” ,言意洒脱。诗的意境,诗的语
20、言,剪裁炼字。C.善于“升华” ,卒章显志。从“一朵浪花”到“无数浪花” 。二、刘白羽和他的激情模式1.生平和创作:(1916) ,北京人,三十年代开始发表小说和散文,1938年赴延安,在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后到新华日报工作。55 年从事文化领导工作,90 年代任人民文学主编。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早晨六点钟 、 火光在前 ,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对和平宣誓 、 早晨的太阳 、 晨光集 、 踏着晨光前进的人们 、 红玛瑙集等。名篇有:长江三日 、 日出 、 灯火 、 樱花漫记等。以 58 年为界,前期从事叙事散文创作,写朝鲜战争和经济建设的通讯,配合形式。58 年, 日出发表后转向抒情散文
21、。代表作品有红玛瑙集和平明小札 。2.创作特征:刘白羽的主要生活资源是四十年代的战争生涯,这种资源也成为他评价生活的标准。在写作中常常将战争记忆与现实生活场景加以对照和融合。作品注重激情式的宣泄。(1)充满了浓重的时代的战斗气息和恢弘的历史视角。杨朔散文以精巧细腻著称,而刘白羽则以恢弘大气为长。前者从生活琐事中截取,而后者则从宏大的历史特别是革命斗争史获取散文创作的情思。这就不能不使他的散文和时代结合紧密。 红玛瑙集重在写作者重访延安时的心情、观感。 长江三日写惊涛骇浪比喻当时国际环境险恶。(2)昂扬壮美的理想,奔腾激越的情思。这种审美风格是由其内容决定的。刘白羽的散文多写大事件,表现出壮美、
22、激越、雷霆之势。(3)散文叙述重视说理,以情写理,情理互现。 长江三日写在三峡中行驶,第一天诗人就从中领悟到这样的革命道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暗走向黎明。 ”秋窗偶记 “从向日葵的向阳而开,看到了青年人应有追求真理的凌云壮志。(4)结构上,擅长将现实和历史的镜头剪接交织起来。借景抒怀,给人鼓舞。(5)语言绚烂峭拔,富于鼓动性。充满战斗激情少柔情而富于力的美。多用雷霆万钧、惊涛骇浪、豪迈等语言。(6)缺点:抒情缺少节制,豪情有余,蕴藉不足。三、秦牧和他的理性模式1.生平和创作:(1919-1992)生于香港,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32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和大后方民主运动。抗
23、战胜利后在香港以职业写作为主,建国后在广东工作,曾任广东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品:散文集贝壳集 、 花城 、 潮汐和船 、 长河浪花集 ,随笔艺海拾贝等。1956 年发表社稷坛抒情是他散文的奠基之作,标志他由杂文转向散文创作的开始。新时期,散文集长街灯语 花蜜和蜂刺 晴窗晨笔 语林采英 秋林红果 、长篇历史小说愤怒的海 。散文自选集长河浪花集代表散文的主要成就。第一个倡导“大散文”概念,提出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的主张,走一条“以知识为文”的道路,创造了一种“海阔天空论”的散文体。2.创作特色(1)立意深刻,格调高昂,言近旨远,闪耀着深邃的思想性。秦牧认为“生活是珍珠,只有用思想串在一起时,才能变成璀
24、璨夺目的珠串” 。其作品无论是讴歌光明,还是鞭挞黑暗,都贯串着开启心智,净化心灵,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红线。他的散文始终讴歌这样的主题赞美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鞭笞丑类,清扫旧社会留下的污秽。如古战场春晓写广州三元里抗英, 在遥远的海岸上华侨、向日葵 沙面晨眺 “租界区”帝国主义的罪恶。 赞渔猎能手等。(2)题材广阔,知识丰富,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具有浓厚的知识性。这也是秦牧有别于其他散文作家的最为突出的特色。他的散文被称为是“小百科全书” 、 “学者散文” 。 秦牧认为“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 ,散文中,无论是种子、泥土、食盐、贝壳都有知识的光彩。如土地晋公
25、子重耳亡命途中的故事;古代皇帝给公侯封土的仪式;19 世纪的“圈地运动”等。 社稷坛抒情 “五色土”想到五行观念的形成演变;古代思想家在星空下探索大自然,如屈原天问等。( 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 l 类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
26、,迷信这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 行 相 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 行 相 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3)表达方式多姿多彩,富有情趣。语言生动流畅。追求情与物的融合。A.用字造句比较讲究。他追求情与物融合,意与境交织;一段民歌或古诗,几句谚语或比喻,形成一种幽默风趣。B.联想是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潮汐和船从潮汐到海滩,从轻舟到古今航船发展独木舟到原子破冰船。(4)缺点是大都散笔书写,少锤炼;缺乏抒情性;用“知识”代替“自我”,缺乏深层的个性;有些材料用过又用,失去新意。3.赏析:花城花城是秦
27、牧同志的著名散文,它写于一九六一年二月,收入同年六月出版的、以花城命名的作者十年散文集。现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长河浪花集 。(1)主题思想“花城”是广州市因一年一度举行年宵花市而获得的美称。 花城这篇散文,从题目来看,使人想到的一定是描绘广州年宵花市的盛况或者人们欢乐的情景。是的,本文所描绘的正是 1961 年春节广州“花街十里一城春”的盛况。“银夜花街十里长,满城男女翼衣香。人潮灯下浑如醉,争看春裱初上妆。”秦牧同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花市的热闹景象。但是,在这里, 花城作者没有停留在这热闹景象的描绘上,而是扣住年宵花市来写。因为年宵花市是广州独特的传统风习,它往往使广州“一
28、日之间忽然变成了一座花” 。因此,写花城,就必得写其特征花市,而写花市,其实就是在写花城。从这一点来说,本文的立意,就是中心突出的。纵观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从不同侧面写,但都围绕同一个中心。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叙述作者所见到的关于花市的种种准备工作,表现了今年年宵花市的不同平常。第二部分(第二到第四个小节)写作者徜徉花市之中所想到的关于年节风习的问题。说明了包括花市在内的各地人民的各种风习,都包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尤其在新的时代,它们都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第三部分(第五至第七个小节)描写作者在花市的所见所闻,向读者介绍了花市的盛况。第四部分(第八至第十三小节)抒发作者花市
29、盘桓的感概。这里的所感,比第二部分的所想,内容更为深刻,议论更为精辟,阐发了花市的意义它表现民族的情感,人民的向往和欢乐,表现人类的巨大力量,劳动的丰功伟绩,也表现了群众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第五部分(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表明写作动机。如果说这五个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犹如莹光熠熠的颗颗珠现,那么,年宵花市这个中心,确实象一根互彩的丝线,将这众多方面串成了一副珍贵的项链。本文这种形散神联的手法,又使我想起了印度影片流浪者中拍摄的关于丽达弹奏钢琴歌唱的那一组镜头。那组镜头拍摄的角度变换达二十多种,并且各不相同,但所有镜头都是围绕丽达一个人拍的,全是丽达的特写镜头,充分表现了丽达丰富的内
30、心世界和魅人的外形美。本文就是用了类似的手法,从各方面畅谈了自己对于传统的民族风习、民族情感的激动和感受,具体描绘了广州年宵花市的种种美好情景,使人们对它有一个完满的印象,并油然生起倾慕向往之情,从而赞颂了美的时代、关的风俗、美的生活、美的感情。主题思想:花城不仅写出了广州的年宵花市盛况,还从各方面畅谈了自己对于传统的民族风习、民族情感的激动和感受,歌颂了新的时代,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祝福亿万人民的幸福与欢乐。(2)艺术特色为了能很好地表现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在具体写法上,本文还匠心独运,采取了一些高超手法。A.平常的题材,独特的见解这一篇散文,写广州年宵花市,可说是平常的题材,但表现的古老
31、节日充满青春光辉以及赞美艰苦劳动和由艰苦劳动得来的幸福这一见解是颇为独特的。平常的题材令人感到亲切自然,而独特的见解使人感到新颖、深刻,这正是秦牧散文思想魅力所在。以平常的题材来表现独特的思想是秦牧同志散文的一个特色。有人指出:“他较善于在同一件事物、同一个题材当中,在认识到它的一般性之外,还能捉摸到它的特殊性同一类事物中各不相同的特点,这样便能谏写出的作品,显出异彩” 。以广州花市为题材的散文,六十年代,秦牧同志曾写过花市徜徉录 、 花城 。粉碎四人帮,以后,又写了花街十里一城春(刊于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人民文学),描绘了粉碎四人帮 ,以后,复苏了的广州花市新姿,揭示了“花市”的社会意义,清除了
32、四人帮泼在“花市”上的污水,还花城的本来面貌。仔细地读一下这三篇同一题材的散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各篇的主题,看到它们各自异彩。B.巧妙的构思,深远的联想散文在选材上比较自由。秦牧同志充分地运用了“散”这一特点,进行巧妙构思,联翩浮想,又做到突出主题,发人深省。读秦牧同志的散文,常常有奇峰突起、别有洞天的感觉。 花市全文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广州花市的不平常,可谓开门见山。但是,文章紧扣人民公社化后“花木供应空前多了,买花的人也空前多了”的时代特点,仅以花市前的“花船” 、人们的赞叹、文化公园的布置,轻轻几笔,来写今年花市的不平常,接着便宕开去,以较多的篇幅叙述农历过年的各种的风俗习惯,
33、描绘各地过年的热闹气氛,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但当读者津津有味于它介绍的风土人情,兴致勃勃地观赏这一幅幅风俗画时,他又以“这难道只是欢乐欢乐、玩儿玩儿而已么?难道我们从这隆重的节日的情调中,不还可以领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千百年来人们热烈向往美好未来的心境么?”两句设问句进行议论,让读者的感情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再以新旧社会的节日作对比,通过剖析春联、放爆竹这两个大家熟悉的风习变化阐明了“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里是充满着青春的光辉”的道理,娓娓动听,使人心折。第三部分又回到花市盛况的描绘。从“花海”写到“花流”再写吊钟花。有全景、有特写,写得热热闹闹,字里行间饱和着作者炽烈的感
34、情。这样,把第二部分阐述的“古老的节日在时代里又充满青春的光辉的道理具体化了。同时又为第四部分盘桓花市的感受抒发作了铺垫。第四部分“撩起人们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景” “体味到,亿万人的欢乐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欢乐” “想到人类改造自然威力的巨大” “想到各地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 , .凉叹群众审美的眼力”等几点感受的抒发,都是以描绘“花市”的局部场面为依据的。因而,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从结构上来看,这些局部场面的描绘,又补充了第二部分花市的盛况。最后一段为第五部分。 “我赞美英勇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也赞美由此而获得的幸福生活。”是感情的又一次升华,点明题意,并又一次点明写作
35、的缘由,照应开头。整个文章,形散神不散,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秦牧同志散文中的联想不仅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使文章引人入胜,而且也是结构的重要手段。花城)第三部分描绘了“一片花海”和一道“花流”以后,有一段奇特的联想:“鱼摊上的金鱼,使人想起了水中的鲜花,海产摊上的贝壳和珊瑚,使人想起了海中的鲜花;至于古玩架上那些宝蓝、均红、天青、粉彩之类的瓷器和历代书画,又使人想起古代人们的巧手塑造出来的另一种永不凋谢的花朵了。 ”正是这些奇特而耐人寻味的联想丰富了花市的内容,渲染了花市的盛况。靡二部分由广州花市,而引起的关于农历过年等习俗的叙述、议论和第四部分以“花市”中的各种情景为对象进行的奔放抒情,
36、更是脍炙人口,从眼前联想到过去,从平凡的事物想到深刻的革命道理,纵横数大洲,上下几千年。正是这些联想,才深刻地表现了“古老节日在新时代里充满青春的光辉”这个主题,使人读后烙下了深刻的印象。C.丰富的词汇、精当的比喻秦收同志曾经强调一个作家“在脑子里建立一个丰富的仓库,而且对这个仓库里面的珍藏不能够搁置不理,要培养对于词汇性能的高度敏感,要能够精确地掌握它们的涵义。 “秦牧同志确实是身体力行的,他建立了词汇的丰富仓库,对于词汇的性能高度敏感。他总是能够选择恰当的词准确地表达当时的细微感情,描摹事物的不同神态。比如花城)中“往年的花市已经够盛大了,今年这个花海又涌起了新的高潮”这个今”字就很贴切、
37、形象,决非“出现”可以代替。 “花市盘桓,撩起人们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中的“撩”字,也决非“引” “勾引”等字可换。同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花,的神态。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写法也不同。 “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那千千万万朵鲜花,仿佛正在浅笑低语”这里的挤, , “笑” “语”用得别具匠心,既准确地描绘了“花”的神态,又表达了看花人的感情。丰富的词汇还表现在秦牧同志善于巧妙地驾驭各种语词,准确、形象地描绘各种事物,表达各种感情。课文中“旖旎” “温馨” “婉紫嫣红” “丰胰” “艳丽” “品评” “徜徉”这些古语词,用得都很确切、自然,要是不用这些词就不能恰切地描摹当时的
38、情态。再比如引用了“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旧毡帽”的北方俗谚,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过新年的热烈场面,使人趣味盎然。而国色天香, 凌波仙子,等名称的运用和鲁迅诗的引述,也都收到了言简意赅,经济笔墨的效果。秦牧散文语言的又一特色是善用比喻。秦牧同志称比喻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同时指出“譬喻,和所有一切艺术创作一样,也贵于有创造性。 ”(艺海拾贝。譬喻之花)秦牧同志散文中的比喻不仅用得多,而且用得好,它总是那么新奇、独特。(花城)中把花市比作“花海”又将拿着花的人流比作花流,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特别是用“被一根鹅羽撩拨着似的”来比喻创作的冲动,写文章的迫切感,美妙而独特
39、,真实地把自己的感受具体地传给了人们。花城是一篇情文并茂、诗意盎然的优秀散文。认真地阅读,将加深我们对于散文特点的理解和秦牧同志散文艺术的认识,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四、孙犁的性灵模式孙犁(19132002) ,河北安平人,早年以小说荷花淀著称,并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50 年代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散文集有:秀露集 、 晚华集等。孙犁的散文清新质朴、简洁明净、形象如行云流水、文中见真性真情。晚年作品多沧桑之感,却能平淡出之,意蕴幽深。例:黄鹂 。五、十七年杂文的命运作为投枪和匕首的杂文,在建国以后很少受到重视。因为那时侯,人们认为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没有阴暗面、没有悲剧的。在十七年中杂文像艺术散文一样也有过两度的兴衰。 1、在百花时期杂文出现过一次高潮1956 年,由于政治气候的相对变暖,杂文开始复苏。茅盾、夏衍、巴金、叶圣陶、巴人、吴祖光、邓拓、舒芜、邵燕祥等一批新老作家都投入了杂文写作。2、调整时期杂文写作构成了当时文坛的一个热点在 19611962 年的调整时期,杂文又一次兴盛起来,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是:邓拓、吴晗、廖沫沙(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 、邓拓的燕山夜话 。这些作品以借古讽今的方式揭露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这三位本为史学家的杂文作家,因此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