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本课教材主要用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教材一方面系统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由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
2、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建议在教学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赴当地博物馆参观考察,并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本课引言是关于西汉陈宝光的妻子擅长纺织的故事。建议教师以故事为基本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在哪些行业取得了突出成就?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你认为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些主要的经营形式?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多突出的成就?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
3、本课的学习。第一目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教材以中国官营手工业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主线,阐释了古代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简单历程及发达的原因,即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在国家权力的作用下,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突出成就。文中着重介绍了领先世界的钢铁冶炼技术、铁器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和制瓷业、丝织业的辉煌成就,为第三目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做了充分的铺垫。(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简单历程及发达的原因由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基础,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官营”的概念、方式以及发展原因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的
4、原因,渗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政治理论,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官营,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2)官营冶金业的发展第一,建议教师先帮助学生认识青铜、铁、钢等不同的金属,了解其成分、制作工艺、特点。第二,中国冶金业历史悠久,冶金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尤其是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冶金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古代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又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第三,官营冶金业不断进步。我国青铜器的生产流行于新石器
5、晚期到秦汉时期,以商周时代的器物最为精美,青铜铸造业在此时进入了繁荣时期。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和饰物;夏代开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朝中期,品种最为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物类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为后人留下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建议教师从制作工艺、艺术性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随后,青铜器胎体变薄,纹饰逐渐简化;而春秋至秦汉,一方面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铸造青铜器,另一方面,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铜器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青铜容器品
6、种减少,装饰简单。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制造业,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无论是从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媲美。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第四,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中国开始和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考古发现的人工冶炼的最早铁器属于春秋时期,目前已知有大约二十件左右,有凹型锄刃、梯形锛刃、削、刮刀、剑、鼎等,经金相核验,多数属固态还原的块炼铁(指不含碳的铁)。战国时期,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及其淬火工艺,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实用性能,为战国中期以后铁器大量应用于农业生
7、产和军事创造了技术条件。铁器的出现既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标志,又是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的重要标志。建议教师通过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相关发明创造,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结合化学知识,分析铁元素的特点,认识冶铁与炼钢技术怎样才能使工具更加耐用,从而更实用。冶铁时所需要的燃料与动力,是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3)享誉世界的制瓷业。教材从发展过程与影响两个方面介绍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及成就。第一,中国是瓷器的故乡。china 一词英文中意为“瓷”,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 C
8、hina,也就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第二,古代制瓷业的产生与发展。建议教师适当增加制瓷业产生的史实。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摄氏1200 度左右。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击能发出金石声。我国古代制瓷业源于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器,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虽然胎与釉结合不牢,但为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被视为原始瓷器。东汉时期,技术趋于成熟,多为青瓷,胎质细腻坚硬。白釉萌芽于南北朝,发展于隋朝,到了唐代,河北内丘县邢窑的白瓷,已经发展为青、白两大瓷系主流,这一时期瓷器的制作技术、艺术高度
9、发达,享誉中外,如唐三彩。宋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胎质、釉料,还是工艺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利用火焰性质和温度高低不同,所成的釉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光彩夺目。名窑不断涌现(如五大名窑:汝、定、钧、官、哥)。明清时期,较前代有了较大的进步,一方面表现为白釉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彩釉的出现,由青花瓷、彩瓷进而出现了珐琅彩。古代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教学建议,利用图片等影视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历程,用精美的瓷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
10、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协作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地图,明确五大瓷窑及瓷都景德镇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在介绍瓷都景德镇时,可以增加景德镇的发展简史。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被西方音译为 China,等。(4)异彩纷呈的丝织业。教材以朝代为序,叙述了我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与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殷商时代,室内饲养家蚕已很普遍,在甲骨文中已
11、有“蚕”、“桑”、“丝”等文字。西周时期,蚕、桑、丝绸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诗经有不少篇章反映蚕桑生产和丝织的情况。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荀子蚕赋认真总结了劳动人民养蚕的经验。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盛泽成为重要的丝绸集散地,有“天上云锦盛泽绸”的美誉。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民营丝织业兴盛;丝织品工艺精巧,出现“妆花缎”、“金宝地”;明代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
12、产的萌芽。(这个内容在下一目中做详细介绍)教学建议,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扬雄蜀都赋、张籍凉州词、杜甫忆昔、白居易缭绫和红线毯,元稹阴山道、张仲舒蚕市词、范成大田园杂兴等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背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上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欣赏诗词,在诗词欣赏中学习历史,情景交融,体验其中的美。第二目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为什么经营艰难并有所发展。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有主导地位,
13、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二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为工场手工业。(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教材的正文部分简要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时间、原因、地区,即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教材的“学思之窗”部分,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过程。教学建议,利用教材“学思之窗”和“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的历史影响,从经济角度分析“为什么说资本主义萌
14、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第三目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教材从丝绸、瓷器的远销及在世界上所带来的影响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西汉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桑的政策,促进丝织业的发展。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图案变化丰富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丝织品有二十余种色彩。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汉唐丝织品出土。唐代丝织业发展重心南移,丝织业生产分工更细,品种更多,花样新颖精美,技术更高。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2)瓷器与制瓷技术的西传及影响。瓷器这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发明最早。早在唐朝,我国瓷
15、器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大量远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销往国外。11 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1470 年又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教学建议,由于前面两目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本目教学水到渠成。建议将重点放在“丝绸之路”的形成及重要作用。结合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欧洲考古发现介绍中国古代丝绸、瓷器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例如
16、,丝绸之路于什么时候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是什么?等等。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国古代手工业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官营手工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十分发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找到答案。帮助学生再认、再现初中所学的有关手工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以时间为线索了解手工业成就。领悟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出我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结论。关于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的发展及成就,教科书提供了多幅文物照片,揭示了我国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教学时可以将这些图片作为每个行业成就展示的点睛之笔,让学生体会到历史情景
17、的再现,可以从生产、生活两方面适当增加有关的实物和照片,分析其特点,找出其发展特色。从而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改善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如:“中国”在英语中的单词是 China,你知道 China 的原意吗?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塞里斯”,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西方这样称中国?等等。从而得出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手工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制瓷业和丝织业方面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最后小结可以制作动态演示的计算机课件,利用历史地图动态展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及对世界的影响。2教学案例案例一 在介绍中国古
18、代丝织业发展时,可以引用诗词。如: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的打扮是:“妾有绣腰褥,葳蕤自生光。”她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焦仲卿妻能有这样的少年生活,能有这样的打扮和装饰,反映当时丝织业生产十分普遍和发达。在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中的丝织业方面时,同样可以引用诗词。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古诗中有关桑蚕生产和丝织业方面的史料,在课堂上共享。然后让学生从史料中归纳、总结、分类出有价值的信息,反映出蚕桑、丝织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如:材料 1: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低田里桑树多美,)其
19、叶有难。(桑叶儿多么丰满。)既见君子,(见着了我的人儿,)其乐如何!(我心里多么高兴!)隰桑有阿,(低田里桑树多美,)其叶有沃。(桑叶儿嫩绿汪汪。)既见君子,(见着了我的人儿,)云何不乐?(怎么不心花怒放?)这首诗是一个爱情自白,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材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诗词。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遍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元代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诗云:“波斯在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两首诗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熙来攘往,与西亚诸国友好往来,进行丝绸贸易的情景。案例二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
20、堂小结。课件设计如下:1世界历史地图中国部分动态放大。2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突出成就代表作图片逐个、逐层缩小为行业标志落在中国历史地图的相应地区。3恢复为世界历史地图,动态闪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瓷器标志沿路线动态远销国外,并载誉而归。4再度出现中国历史地图,英文单词 CHINA 覆盖整个版图。利用这样的课件,不仅使学生及时复习了当堂课的基础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时空概念,更从感官上触动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解题关键:雇佣关系。思路引领:从生产关系,即人与人在生产过程的相互
21、关系方面思考,“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双方关系发生变化,角色也随之变化。答案提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解题关键:把握特征,准确举例。思路引领: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享誉世界。答案提示: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享誉世界。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学习延伸(答案略)西城区 44 中 宋京红五、资料与注释1原始资料官营手工业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处工就官府。国语齐语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国语晋语商工皂隶,不知迁业
22、。左传襄公九年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管子小匡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吴越春秋卷 4阖闾内传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厩马食粟将万匹
23、。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汉书贡禹传近造神剑斫十五芒,观其铁色青激,光采有异顷来有作者十余人,皆不及此。作刚朴是上虞谢平,凿镂装治是右尚方师黄文庆,并是中国绝手。以齐建武元年甲戌岁八月十九日辛酉建于茅山造。至梁天监四年乙酉岁,勅令造刀剑形供御用,穷极精功,奇丽绝世。别有横法刚,公家自作百炼。黄文庆因此得免隶役,为山馆道士也。太平御览卷 665道部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
24、,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梦溪笔谈卷 3辩证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以锦官,江名以濯锦宋朝岁输上供等锦帛,转运司给其费而府掌其事。元丰六年,吕汲公大防,始建锦院于府治之东,募军匠五百人织造,置官以莅之。创楼于前,以为积藏待发之所,榜曰锦官。公又为之记其略云:“设机百五十四,日用挽综之工百六十四,用杼之工五十四,练染之工十一,纺绎之工百十一,而后足役。岁费丝,权以两者一十二万五千;红蓝紫茢之类,以斤
25、者二十一万一千,而后足用。”自今考之,当时所织之锦,其别有四,曰官告锦,曰臣僚袄子锦,曰广西锦,总为六百九十匹而已。元费著蜀锦谱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而昌南之名遂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 5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状况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
26、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纖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史记货殖列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织,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
27、一匹,匹直万钱。西京杂记卷 1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下万金。范端昂粤中见闻卷二一2课文注释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
28、我国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些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我国古代青铜的冶炼铸造始于何时,目前很难作出判断,不过在古史传说故事中的皇帝和蚩尤作战时,蚩尤就是用铜作兵器,使皇帝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蚩尤使用铜作兵器,虽属传说,但它在一定意义上为研究青铜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文字资料。在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方面,时代最早的青铜器,是 1957年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它的发现说明了在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前 2300 年,我国就有了青铜制品。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
29、时代。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发现了这时期的铸铜作坊,说明商代青铜制造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这时期青铜器的实用范围也很广,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武器、生活用具都已应有尽有。此时,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造型准确,器身上还出现了粗疏的动物纹或几何纹。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又有新的发展。这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铭文字体优美奔放,铭文内容丰富,既有祭祀祖先,又有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它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之
30、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丝绸大国中国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丝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的。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大约到公元3 世纪时,古罗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这当然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 3 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到学会种桑、养蚕、缫丝,就更需要一段时间。我国先民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就熟练地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古希
31、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 12 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青铜器的合金比例商周对青铜冶炼的合金比例,主要见于周礼考工记有关“六齐”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铸造工艺。专家们曾对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进行定量分析。钟鼎类器物合金中锡的比例与考工记的“六齐
32、”一致,是科学的。商周时代的礼器及乐器达到了较高强度和韧性,声音洪亮、悦耳,色彩辉煌,应该说与合金的科学配比有关。工具类器物,要求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磨性和韧性好,商周时代的实物也合乎“六齐”,合乎科学。考工记对青铜合金配比的表述,只有对于兵器类的说明与今天测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但总体看来,商周青铜制造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两汉时期的手工业两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专门为官府及宫廷所需制作各种器物、军械、衣服、金银器物及煮盐、冶铁、采矿、铸造、铸币等的手工业网,构成了官营手工业的庞大体系。官营手工业所需原材料的来源,则依据手工业门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来源。以漆器手工业来说,其所需漆,
33、主要依赖于官府漆园的种植;以煮盐、采矿等手工业来说,主要依赖于山林川泽之利不许私有的国有土地制度;还有一些原料,非国有土地的所有权所能提供者,必须仰赖于各郡国的土贡方物;值得注意的是,官府手工业的原料,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官府用钱向民间购买。官营手工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官府奴婢、刑徒、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工匠及工师(教新工学手艺的技工教师)。无偿劳役制是官营手工业劳动形式的最大特征。官营手工业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市场价格、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割据势力和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物质基础的有力措施。但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弊端和消极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在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两汉时期的民营手工业
34、也得到了发展,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三:一为独立的民营手工业者所经营的手工业。这些城市中独立的手工业者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作坊。二为大手工业主经营的手工业。大手工业主拥有大量奴隶或手工业劳动者,以经营采矿、冶炼和铸造器物等行业为主。三为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在采矿、煮盐、纺织、造纸、造船等行业。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纺织官营手工业官营纺织业主要是为皇室和官府织造衣物。最重要的官营纺织业有三处:一、东织室和西织室,都设在长安,专为皇室织造衣物。每一织室的花费,每年为五千万钱以上。二、三服官,设在临淄,每年用精美的丝织品制作皇室的冬、夏、春(秋)三季的服装,所以有“三服
35、”之称。三服官分在三处,各有织工数千人,每年花费数亿钱。三、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睢县)也设有服官,专为皇帝和贵族、大臣们制作礼服。两汉时冶铁技术的成就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随着农业对铁制生产工具需求的日益增加,必然促使冶铁业发展起来。西汉冶铁技术有很大提高。铁器铸范已由战国时的单合范发展为双合范,燃料有木柴、原煤和煤饼等。尤其突出的是,西汉铁器已出现彻底柔化处理的黑心可锻铸铁,这一工艺比西欧国家早出现了两千年左右,并出现了高碳钢、中碳钢和锻铁制成的兵器。特别是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出土的一件铁,经化验,有十分良好的球状石墨,有明显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结构,与
36、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一类 A 级石墨相当。当时的工匠们还发明了焠火技术。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尚属罕见,大多数只限于楚地。到了西汉,不仅能够生产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这说明西汉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即水力鼓风炉),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发明,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在欧洲,直到 12 世纪才开始应用类似的机械。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
37、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与战国时期比较,叠铸技术有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叠铸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百炼钢这是我国古老的炼钢工艺,其主要特点是反复加热锻打。古代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钢。魏晋时期是百炼钢的鼎盛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名为“百炼”;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灌钢灌钢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在重修政和证类
38、本草铁精中说:“杂炼生、作刀镰。”这是对灌钢最早的记载。灌钢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生铁和熟铁的含碳量,制成优质钢。其操作工艺有多种,一种是把生铁和熟铁片捆在一起入炉冶炼(见于沈括梦溪笔谈);一种是把生铁放在上面,熟铁放在下面,生铁先熔化,渗淋熟铁之中(见于宋应星天工开物),还有用其他工艺制炼的。唐朝纺织业纺织是唐朝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唐朝前期,纺织业的中心在河南、河北地区。宋州(在今河南商丘)和亳州 (在今安徽亳州)的绢,质量居全国之首。剑南益州(在今四川成都)的锦,尤负盛名。扬州的锦袍,最为驰名。唐朝管辖的十道中,都普遍生产丝、麻制品,数量巨大,技术很高。定州岁贡细绫 1 270 匹,瑞绫 250
39、匹,特种花纹的两窠细绫、大独窠绫、独窠绫 50 匹,共 1 500 多匹,是上贡高级丝织品最多的一州,它比一般的州所贡高出 50 倍至 150 倍。唐代丝织业达到了新的工艺水平。唐前期的丝织品由于受波斯织物的影响,织法采用“纬织法”,以纬线组成花纹,图案也有变化。唐代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红有 5 色,黄有 6 色,蓝有 6 色,绿有 5 色,连同黑白 2 色,共有 24 色之多。当时丝织品花样繁多。陶瓷业隋代制瓷业相当发达,青瓷和白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瓷器在社会中已部分取代了金、银、铜、陶、漆器等生活用品。从唐朝起,瓷器制造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唐朝陶瓷技
40、术很高,瓷器的精美,超过隋朝。当时北自河北、陕西,南到广东、福建,到处都有瓷窑。越州、邢州的瓷器更是闻名全国。唐瓷有白瓷、青瓷两大类。越州以青瓷著称,说它类玉类冰。邢州则白瓷著称,说它类银类雪。昌南镇(在今江西景德市)的瓷器,从唐初以来,就相传有假玉器之称。青瓷中的“秘色瓷”是越窑的精品,胎质细密,造型规整,釉光莹润,色淡素雅,纹饰精美,有的还镶嵌金边、银边和铜边,即“金扣”“银扣”和“金棱”瓷器。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掘证实,在晚唐懿宗、僖宗时已生产“秘色瓷”了。技艺高超、精巧的陶瓷工匠,还创制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以铅黄、绿、青等色,描画花纹于无釉之白地陶胎上。色彩沉着
41、,花纹线条优美,典雅富丽;多制作为马、骆驼、人像等,形象生动,色彩鲜丽。南宋棉纺织业的发展我国云南大理一带的少数民族和海南岛的黎族,很早以来就会种棉织布。北宋时,棉花已在两广、福建南部和四川等地普遍种植。南宋时,已扩展至江南广大地区。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来。南宋时棉纺织业有了新的发展。南宋末艾可叔的木棉诗中有“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赵汝适诸蕃志下)等句,反映了扦籽、弹花、纺纱、织布的生产过程,涉及当时所用铁杖、弹弓、纺车、织机等一些棉纺织工具。胡三省也曾谈到当时有以铁杖碾去棉核的工艺。那时还能织出带有细字、小花的花布。浙江南溪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条质
42、量相当好的棉毯。这些反映了南宋棉纺织业的新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苏、松、嘉、湖、杭地区尤为突出,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方面须有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即最早的资本家;另一方面是有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即雇佣工人。一方把别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另一方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两者在市场上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生了。江南丝织业中心苏州城内及其所属的某些城镇,出现了专以织绢为生的机户。有些机户拥有织机二十余张或三四十张,雇佣工人数十人,以从事生产,像这样的机户就是最初的资本家。在苏州城内外,又出现了大量的
43、技术工人,如在当时苏州城内有数千个机工和数千名染工。机工就是织工,他们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像这样的机工,显然已经完全脱离了生产资料,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这就形成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存在。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还是稀疏的,但它的出现却是封建社会走向末期的标志。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是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发生的社会现象,同样造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首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清社会生产力的确达到了封
44、建时代的最高水平,但不能估计过高。因为:第一,明清与宋元相比,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量的扩大,很少质的变化。第二,明清与西欧各国相比明显落伍。总之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其次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结构。从经济结构方面来说,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一直到清末也没有什么改变,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极为沉重。从政治结构来说,明清专制主义的封建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而地主制经济下的个体小农则是其统治的基础。当西欧的封建政权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支持掠夺农民,并以炮舰为海外殖民掠夺撑腰时,明清统治者无一例外地实行重本抑末政策,摧毁本国工商业的发展,以维护其统治
45、的稳定。除上述原因外,还应看到明清社会是个有机整体。社会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影响。首先地主制经济的特有活力。中国地主制经济有两大特点,一是土地买卖频繁。明清时代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地权转移日益加剧。二是与前者相联系的封建等级关系比较松散。在地主阶级中虽然有身份性贵族、官绅地主和非身份性庶民地主的区别,但由封建贵族、各级官绅到庶民之间,缺乏严格的土地占有等级制度。地主制经济的活力表现为封建地权及封建等级的运动状态,又表现为把资本主义萌芽引向中断、逆转和夭折的机能。后者主要是通过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封建经济来实现的。因为土地可以买卖
46、,地产又是最稳妥的生息形式,商人、高利贷者自然会成为土地的买主。他们“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转化为地主,倒向了封建营垒。其次,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明清之际,我国形成了类似西方行会的工商业组织,或称会馆,或称公所,或称行,或称帮。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人的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三,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明后期与清代银两和制钱都是合法货币,在市场上同时流通。但白银条块作为
47、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名称各异,成色有高下,使用时必须秤算重量,鉴定成色,而秤量银两的衡器复杂,计量标准又不一致,很不方便。银、钱比值未按官方规定保持稳定,长期处于大幅度波动之中。随着对外贸易中大批外国银元的流入,它们在流通中显然优于银两,成为受欢迎的通货。但外国银元更加剧了中国币制的混乱,并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货币的落后与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扰乱了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四,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方面,作为内驱因素,传统文化中的“变易”思想和“经世致用”等观念,推动着明清士大夫去思考,适应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变化,接受并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另一方面,
48、作为制约因素,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重文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系统,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的文化自大主义,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非难和排斥西学等等。凡此种种,都证明制约因素远远压倒其内驱因素,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上述种种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所派生的,它们的交叉作用,使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至鸦片战争前夜,仍处于萌芽状态。3学术观点铁器出现的时间铁器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据研究,人工锻冶的铁器最初是在公元前 16前 15世纪西亚北部和亚美尼亚山区出现的,这些地区当时处在赫梯统治范围之内。我国何时出现铁器的呢?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三种:第
49、一种意见,1972 年底,河北藳城台西遗址发现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而且,这件器物的铁刃经鉴定是经过锻打的。1977 年 8 月北京平谷县南独乐河公社刘家河大队商代墓葬中又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此外,解放前还发现有一件西周初年的铁刃铜钺和铁援铜戈,传说是 1931 年在河南濬县出土的。上述几件器物经分析,均含有较高成分的镍,这正是陨铁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这几件器物由陨铁制成,而不是由人工锻冶的铁制成的。另外,在商代藳城台西遗址中还出土了两块赤铁矿石和十几块铁渣,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商代中期已开始冶铁的反映。但人们在冶铜时,矿石中的氧化铁同样会留在矿渣之中,而且矿渣中的含铁量可达到 36%以上,甚至达 50%。所以,有的研究者又认为:“台西遗址出土的所谓铁渣,应是炼铜的矿渣,而不是人工冶铁的遗物”,等等。总之,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意见认为,中国在商代还没有出现人工制铁。第二种意见,西周初期有无人工冶铁?有的学者认为西周初期可能出现人工冶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