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技术领域目录一、新能源(A)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目前消耗已占到世界第二位,能源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也日益凸显能源短缺的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及其传统工艺技术,使环境不堪重负。因此,要重点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大力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加强节能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
2、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A1. 太阳能A1.1 高效、低能耗、低成本晶体硅太阳光伏电池制备新工艺、组件技术及相关产品;A1.2 高效、低成本、高稳定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A1.3 并网光伏技术及相关产品;A1.4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A1.5 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A1.6 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A1.7 高效、低成本光伏、光热与建筑相结合的集成一体化实用技术及相关产品。A2. 风能A2.1 适应中国气候、环境条件和制造水平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与产品;A2.2 风电场监控、电网接入系统、发电量预测及调度匹配软件等配套技术
3、与装置;A2.3 提高风能发电质量、风电能的高效储存与转换的新技术与装备;A2.4 大、中型风力发电机组产品的产业化。A3. 生物质能A3.1 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与装置; A3.2 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术与装置; A3.3 生物质固体燃料高效燃烧及供热技术与装置;A3.4 生物质型煤加工成型技术与装置;A3.5 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生产技术与装置。A4. 核能A4.1.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关键技术及设备;A4.2.铀浓缩技术及关键设备;A4.3.高性能燃料零件技术;A4.4.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技术;A4.5.先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A4.6.核辐射安全与监测技术;A4.7.放射性废物
4、处理和处置技术;A4.8.辐射防护材料、仪器及装置;A4.9.快中子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技术。二、节能环保(B)节约能源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措施。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指出,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期间,平均年节能率为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研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或将已研发的节能技术集成应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能源和优化用能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
5、意义。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低水平消耗资源和对环境的高污染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制约因素,资源与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我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根据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社会化需求,清洁化需求,循环化需求,以及科技创新机制导引下的市场化需求,必须倡导循环经济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B1. 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B1.1.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B1.
6、2.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及相关产品B1.3.建筑储能技术及相关产品B1.4.智能电网技术及相关产品B2. 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控制技术B2.1.城市室内、室外空气污染控制技术B2.2.城市基础环境保护设施二次污染防治关键技术B2.3.城市社会源有害固体废物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和资源化技术B2.4.城市其它环境污染控制技术B3.乡镇现代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B3.1.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B3.2. 集约化养殖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B3.3. 有机废弃物和生物产品加工废水(物)处理技术和设备B3.4.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设备B4. 污染行业的环境问题与技术B4.
7、1. 重污染行业水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B4.2. 重污染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B5. 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B5.1. 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和“零排放”关键技术B5.2. 水回用工艺技术和设备B5.3.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回收处理技术B5.4. 清洁生产关键技术B6. 环境监测、应急和预警技术B6.1. 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B6.2. 环境应急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B6.3. 环境应急处理处置技术与设备B7. 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B7.1. 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的采矿、选矿技术B7.2. 共、伴生矿产的分选提取技术B7.3. 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B7.4. 极低品位资源和尾矿资源综合利
8、用技术与装备B8.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业B8.1. 工业污染治理专业环保设施运营服务B8.2. 市场化环境监测(包括室内空气)服务B8.3. 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处理设施的专业化运营服务B9.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服务产业B9.1. 可再生能源与高效节能工艺技术、产品检测及系统管理服务B9.2. 推广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技术服务机制三、电动汽车(C)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相关行业的关联度较强,带动度较大;汽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综合体现。需加快建立起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重,以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以及燃
9、料电池关键部件为重点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掌握电动汽车整车开发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各类电动汽车的开发能力,实现了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和商品化。C1汽车零部件前端研发项目C1.1.混合动力技术,纯电动技术的研发C1.2.电动车专用的各种传感器和电子元件的研发等。C2. 新型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及其相关产品C2.1.镍氢电池(组)与相关产品;C2.2.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与相关产品;C2.3.新型大容量、高功率电池与相关产品;C2.4.电池(组)管理系统;C2.5.动力电池与超级电容器高性价比关键材料;C2.6.动力电池新型生产与测试技术装备。C3. 燃料电池、氢能、热电转换及其相
10、关产品C3.1.小型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及相关产品;C3.2.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及产品;C3.3.新型制氢技术与储存装置;C3.4.实现热电转换技术的关键部件及其相关产品。 四、新材料(D)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新材料是高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信息、生命、能源并称为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加强新材料的开发,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在
11、国际产业链低端。无论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D1.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D1.1.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D1.2.高性能功能陶瓷D1.3.半导体材料D1.4.人工晶体D1.5.功能玻璃D1.6.电子化学品D2.新型功能材料D2.1.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及应用制品D2.2.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D2.3.超导材料D2.4.新型催化剂D2.5.专用精细化学品D
12、2.6.生物医用材料D3. 高性能结构材料D3.1.高性能金属材料D3.2.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D3.3.新型高强度玻璃;D3.4.特殊性能合金及粉末冶金新材料D3.5.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D3.6.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D3.7.高性能结构陶瓷D4超细、纳米粉体制备、成型及加工D4.1.高质量的结构陶瓷与功能陶瓷用陶瓷原料;D4.2.低成本、节能和无污染制备高纯超细粉、纳米粉体和多功能复合粉体;D4.3.组织均一、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或梯度化的先进粉体成型;D4.4.粉末材料的节能快速致密烧结及低温烧结。D4.5.分子组装制备超细功能材料D4.6.结构、形态及尺寸可控和表面性质可控超
13、细无机功能材料应用D5.新材料技术服务业D5.1. 新材料产品研发技术服务D5.2. 拓展产品产业链技术服务D5.3. 产品技术的集成创新服务五、生物医药(E)生物、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生物技术已从一个广泛应用的基本实验技术演化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渗透到科研、农业、医药卫生、轻化工业、环境改良、制药工业等技术和经济领域。生物技术在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环境、能源和人口四个基本物质要素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
14、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干细胞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又一场医疗革命。要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要高度重视、切实防范干细胞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E1.生物育种E1.1 高产、优质、多抗、高效、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产业化E1.2. 优质、大宗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E1.3. 抗虫、抗旱、强抗逆能力林木新品种E2.医药生物技术E2.1. 新型疫苗E2.2. 基因工程药物E2.3. 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E2.4. 单克隆抗体及基
15、因工程抗体E2.5. 核酸类药物 E2.6. 生物芯片技术及产品E2.7. 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E2.8. 生物分离、装置、试剂及相关检测试剂E2.9. 干细胞技术、RNAi 技术、纳米技术、模拟多肽、多肽修饰技术及其产品E3.创新药物E3.1. 化药创新药物E3.2. 中药创新药物E3.3. 重大工艺创新的药物及药物中间体E4.新剂型、制剂技术及产品E4.1. 缓、控释制剂固体、液体及复方E4.2. 靶向给药系统E4.3. 新制剂技术E4.4.其它新制剂(新型复方制剂、固体分散制剂、口腔速溶制剂以及新型吸入给药制剂等)E4.5. 制剂新辅料E5. 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E5.1.
16、医学影像技术产品E5.2. 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产品E5.3. 电生理检测、监护设备与传感器E5.4. 医学检验技术设备E5.5. 专用手术器械E5.6. 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软件产品E5.7. 面向社区医疗健康的数字化诊疗集成系统E6.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业E6.1.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E6.2.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评价服务E6.3.研究开发新型制剂的技术服务E6.4.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六、信息产业(F)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先进文化传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
17、的作用。目前,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F.1.软件产品F.1.1. 系统软件F.1.2. 支撑软件F.1.3. 商品化的应用软件F2.微电子技术F2.1. 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 F2.2. 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开发F2.3. 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F2.4. 集成电路测试 F2.5集成光电子器件F3. 计算机和终端产品 F3.1.手持和移动计算机(HPC、PPC、PDA);F3.2.具有特定功能的行业应用终端,如
18、金融、公安、税务、教育、交通、民政等行业的应用中,集信息采集(如条形码、RFID、视频等)、认证支付和无线连接等功能的便携式智能终端等;F3.3 基于电信网络或/和计算机网络的智能终端;F3.4.基于 GPS、GIS 和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车载、船载定位与管理终端等;F3.5.适合某种网络环境的机顶盒,如 IPTV 机顶盒等。F4.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F4.1.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产品的开发、生产; F4.2. 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关键部件,如消耗类部件的产业化;F4.3. 计算机等产品使用的安全存储设备,包括海量存储、移动存储等设备;F4.4. 基于 USB
19、技术、蓝牙技术、闪联技术标准的各类产品和外设;F4.5. 基于标识管理和强认证技术的外设产品;F4.6. 基于视频、射频等识别技术和功能的各类产品和外设。F5. 网络产品F5.1. 应用于企业网和行业专网的网络管理软件产品;F5.2. ISP、ICP 的增值业务软件和应用平台等;F5.3. 用于企业和家庭的中、低端无线网络产品,如无线接入点、无线网关、无线网桥、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等产品;以及近距离(几米到十几米)无线产品,如蓝牙产品、UWB 产品等;F5.4. 家庭用的网络类产品如家用路由器、数字家庭网关等,以及其中自主产权的芯片、模块、软件等;F5.5. 支持 IPv4 向 IPv6 过渡
20、的中、低端网络设备和终端;F5.6. 支持可信计算的网络产品。F5.7. 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F5.8. 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和系统F5.9. 物联网核心芯片、传感器及系统集成开发应用F6. 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F6.1.空间数据获取系统,如低空遥感系统、基于导航定位的精密测量与检测系统、与 PDA 及移动通信部件一体化的数据获取设备等产品;F6.2.导航定位综合应用集成系统,如基于“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动/被动的导航、定位设备及公众服务等产品;F6.3.支持基于位置服务(LBS)功能的应用系统平台和便携终端产品。F6.4.时空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例如国土行业的
21、地籍库和历史库的构建及其应用。F7.通信产品F7.1. 光传输产品F7.2. 小型接入设备F7.3. 无线接入产品 F7.4. 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 F7.5. 软交换和 VoIP 系统F7.6. 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 F7.7. 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 F7.8. 3F 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F8.新型电子元器件F8.1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F8.2片式元件和集成无源元件 F8.3片式半导体器件 F8.4大功率半导体器件F8.5中高档机电组件F9.信息安全产品F9.1. 安全测评类产品F9.2. 安全管理类产品F9.3. 安全应用类产品F9.4. 安全基础类产品F9.5. 网络安全类产品F9.6
22、. 专用安全类产品F10.智能交通产品F10.1. 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F10.2. 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和软件系统F10.3. 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F10.4. 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F11.信息技术服务业F11.1. 现代物流服务F11.2. 软件研发及开发服务F11.3. 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服务F11.4. 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F11.5. 信息安全服务F11.6. 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F11.7.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数字内容服务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
23、中央三个转变政策的具体落实体现。涉及的产业包括: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传感网、物联网、信息网络产业;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由生命科学推动的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如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探索技术等。新能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Small-hydro) 、太阳能(Solar ) 、风能(Wind) 、现代生物质能(Modern biomass) 、 地热能(Geothermal ) 、海洋能(Ocean
24、) (潮汐能) ;传统生物质能( Traditional biomass) 。新能源领域有代表性公司一览新能源形式 代表公司 公司特点太阳能电池 天威保变 高压变压器龙头企业之一,参股投资太阳能风能,生产晶体硅和非晶叠层式太阳能电池风电整机 金风科技 国内风电整机龙头企业,拥有自主兆瓦机开发能力和风电场资源开发,独特的轻资产经营模式风电零部件 中材科技 拥有较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环氧树脂成型方面有技术积累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 国内同时具有强大的整车生产销售能力和锂电池生产能力的公司锂电池 杉杉股份 具有生产各种电极材料的技术储备,具备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生产能力核电部件 奥特迅 业内唯一有核电
25、源供应历史的企业,已取得核岛电源认证我国新能源产业现状及前景:根据规划,到 2010 年我国的发电结构中火力发电规模将减少到 68%,水电、核电、风电及太阳能发电比例将分别达到 23%、2%、7%;到 2020 年火电比例将减少到 50%,水电、核电、风电及太阳能发电比例将分别达到 30%、8%、12%。太阳能光伏前景最广阔太阳能光伏是各种新能源中应用前景最广阔的一种,光伏发电终将替代石油和煤炭成为人类未来主要的能源形式之一。光伏发电包括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其他特种太阳能电池(比如多结聚光电池)三类。目前晶体硅电池占市场九成以上份额,有观点认为未来太阳能电池的市场格局将是晶体硅、
26、薄膜电池和特种电池三分天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已比较成熟,以台湾茂迪为代表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国内的代表公司是无锡尚德、天威英利,国内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声称拥有技术的未经市场验证,大多数公司集中在产业链低端环节,过分激烈的竞争使之沦为一般加工业。随着国内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产能释放,晶体硅电池组件的成本已降到 1.5 美元/瓦以下,在我国强大的 20 元/瓦财政补贴支持下,市场前景仍然看好。薄膜电池的生产工艺与在玻璃基板上镀膜的玻璃企业很相似,预期将来陆续有玻璃生产企业进入薄膜太阳能行业,典型的有中航三鑫、南玻等。新能源汽车前途远大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
27、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以及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汽车。锂电池、电动机和能量转换控制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最主要的部件,而锂电池要实现快速充电、安全等高性能,是技术门槛最高的部分。目前购置新能源客车每辆可获得中央财政 20-60 万元的补助,已经能覆盖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差价,新能源汽车开始体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进入快速普及阶段。目前国内同时具有强大的整车生产销售能力和锂电池开发生产能力的公司是比亚迪。由于锂电池存在一致性、寿命等技术难题,要求电池生产企业拥有各种电极材料的技术储备,具备电池正负极材料、隔离膜、电解液完整的生产能力以控制产品质量,杉杉股份是最符合上述条件
28、的锂电池生产企业(目前还不能生产隔离膜) 。最成熟的新能源是风电风电产业发展的特征是单机容量增大(国外以 23MW 机为主) 、规模效应。厂家竞争激烈,使每 MW 成本迅速降低,在不久将来其发电成本将低于火电。同时,风电设备毛利率与一般机械产品接近,对公司运营要求很高,资产周转率成为高收益的来源。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风电行业集中度很高,未来生存下来的国内风电企业可能只有一两家。风电发展的核心是关键零部件(航空航天级)的供应、风电整机的设计与制造管理,以及长时间运行的可靠性。随着产能释放,风电零部件供应的紧张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产业链下游风电场运营目前还是微利,但跑马圈地一拥而上的现象十分严重,
29、电网配套尚不完善也制约了风电的发展,未来风电场增加盈利的希望寄托在风电整机成本下降。核电进入门槛高。核电是新能源中唯一有政策壁垒、进入障碍高的行业。核电产业链从最上游铀的供应到最下游核电站运营都有严格的国家资质认证,目前国内企业具有核电设备供应资质的只有四十家左右的企业,竞争并不激烈,主要与国外大型厂家竞争,国内企业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缺乏成功案例。国内厂家技术成熟度最好的常规岛设备、核岛设备已开始取得突破,代表公司是奥特迅和东方电气。核电发展的风险是未来铀的供应不足、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新材料: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
30、问题,保证国家能源供给和减少碳排放量,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的重要问题。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全国政协委员黄代放表示,我国目前单位 GDP 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 4.3 倍,是日本的 11.5 倍,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展空间巨大。我国新材料产业现状及前景:据相关部门统计,2001 年我国新材料的市场需求约为 2750 亿元,2010 年我国新材料市场需求将达到 6500 亿元。从市场规模来看,2004 年中国新材料行业总体市场规模达到 180.1 亿元,同比增加 27.
31、7。中国新材料市场规模将以 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5 年 219.0 亿元,2009 年约 555.5 亿元。在电子、光子材料方面,到 2010 年,我国所占世界的市场份额约为 10,即我国光电子产品的年总产值将达到 2000 亿元人民币。我国稀土资源非常丰富,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迅猛异常,全世界的年平均增长值为 23,而我国则高达 60%。据预测,2010 年我国的产量将达 5.4 万吨,产值 31 亿美元。信息材料是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集成电路材料、敏感元器件材料、光导纤维、磁、光记录材料。我国大直径硅片、大容量光纤、敏感材料等方面,需求大而产量低,部分依赖进口
32、,成为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瓶颈” 。90 年代以前,我国的新材料产业是面向国防、航空航天的需要而研究开发的;90 年代后,随着汽车工业、能源工业、信息产业和建筑产业的发展,新材料的研发开始面向市场,我国的新材料产业从这时开始开成并逐步发展起来。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材料领域的发展,在各项国家科技计划中都给予了材料领域重点支持,如 973、863、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在各项科技计划中,材料领域的项目数和投资金额都在总额中均在 1530%。目前,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已经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全国 20 多个省市将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之一,北京、上海、天津
33、、湖南、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材料产业正逐步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之一。我国各地特色材料产业呈集聚趋势,已经在长江三角洲形成了浙江东阳、宁波、海宁磁性材料特色产业区域、杭州湾精细化工特色产业集聚区、江苏沿江新材料产业带等新材料特色产业集中区,在珠江三角洲初步形成了建筑卫生陶瓷、改性塑料、新型电池、高性能涂料等产业集群;此外,山东、福建、江西、湖南、辽宁等省区也开始出现新材料产业集群化态势。同是,为了推进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国家科技部已批准建立了新材料相关基地 60 多家,这些基地的建设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形成了特色。 我国材料领域 10 个
34、行业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数为 4975 个,R&D 人员74662 人,R&D 经费 48.68 亿元,各项指标均在全部行业中占一定比例,其中机构数、科技活动人员指标占全国的 15%左右,R&D 人员及 R&D 费等指标均占 10%左右。并形成了包括战略性研究、自由探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究开发条件建设以及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整体研发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是 5 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我国在某些新材料领域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例如在纳米碳管、有机发光材料、稀土永磁材料、无机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功
35、能陶瓷的研究和开发等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初步形成特色。我国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水平差。我国稀土资源占世界总储量的 80%,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70%,但其中的 2/3 以资源或初级产品的方式出口国外。因此,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我国工业领域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二、新材料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例如我国钢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其中众多的一般品种已经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但达到世界主要钢铁强国质量水平的钢材不足 20%,每年仍需进口 1000 多万吨优质钢材;另外,我国水泥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高标号水泥
36、仅占总产量的 17%;再者,我国高性能通用高分子材料与国外差距也较大,目前大量进口,而工业领域主要用到的工程塑料更是难以满足需求,预计通用高分子材料和工程塑料在本世纪前 10 年仍将存在巨大的缺口。三、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关键新材料亟待开发,前瞻性新材料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研发能力不足。2002 年超导材料、纳米材料、信息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多为发达国家所取得,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四、面临入世后竞争力下降的严峻挑战。加入 WTO,为满足国民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等,我国新材料企业将难以继续获得税收优惠;同时,从我国目前的新材料产业价格政
37、策看,大部分将受到 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相关条款影响,不能享受过渡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保护。特别是一些资源垄断性材料产业生产的产品在缺乏政府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生物医药:2008 年,我国生物医药实现产值 8666 亿元,同比增长25.23。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我国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未来 10 余年,一批基因治疗方案、药物将进入应用阶段,我国生物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药物新格局。我国将针对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 个生物新药证书,开发近 200 种生物药,近 40
38、0 个生物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生物制药已经成为新兴产业。 物联网: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目标是解决无所不在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需求,不仅使人们可以远程操纵家中的电器等设备,获得更舒适便捷的生活,而且有力地推动通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 3G 网络的加速发展。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是国家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还需要解决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体制制约和需求制约两大难题。目前存在着对新兴产业的理解还不
39、是特别充分的现象,很多地区制订出来的产业战略基本雷同,存在内容与思路没有革新的现象。在企业层面,对于国家扶持与规划发展的新兴产业,例如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实际上做的还是简单加工制造,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些环节很快过剩化,缺乏细分化和差异化。一些地方更是把它当成一项简单的政绩工程,不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差异化发展模式,结果就会大同小异,同质化、重复化、概念化。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 201032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
40、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
41、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
42、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
43、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
44、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
45、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
46、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三)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 8%左右。到 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 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47、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
48、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
49、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