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 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 14 至前 11 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 。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
2、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 、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 1400 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11 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
3、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 、 公刘 、 绵 、 皇矣 、 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 、 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
4、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迄于鲁哀公 14 年(前 481) 。主要记载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涉及各族关系、城筑、田赋、政治人物等等。表述历史的方法上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事,对后来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有典范作用。其中比事在对待史事处理、史书编辑上更是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春秋的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尊周礼。孔子修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书籍来伸张“王道” 。书籍内容重人事,把人事从神秘的气氛中分离出来,是它在历史思想上进步的方面,也是他在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
5、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 ,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 、 公羊传和谷梁传 。孔子所作的春秋也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左传编年体史书,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
6、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体裁上分国记事。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 990)西征犬戎(约
7、前 947 年) ,下至智伯被灭(前 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人的一部编年史,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先河。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 16 种 75 篇。其中纪年13 篇,记载了
8、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以记言为主,善于描写人物。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
9、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世本原本 15 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是一部通史雏形性质的撰述。有帝系 、 王侯谱 、 卿大夫谱 、 记 、 世家 、 传 、 氏姓 、 居 、 作 、 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 、 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 、 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
10、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 。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 ,前后有 15 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 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 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共 130 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
11、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著。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230年的史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纠偏补缺,使用断代史,新增了刑法志 五行志 地理志 艺文志 ,对改革的评价较客观。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并且其中多用古字古义比较难懂。作者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
12、代史,现有 130 卷,包含 10 本纪、80 列传、8 志、无表,记述了东汉一代近二百年的历史。由于作者范晔被杀时表志未完成,这里是借用他人做的志。 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其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范晔两晋南北朝之际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东晋南朝顺阳人。范晔出生官僚世家, “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 。入宋后,曾任职至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告发
13、参与谋反,下狱处死。范晔于元嘉元年被降职,不得志,于是删编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言,前后二十余年,至死尚未完成。范晔将众多后汉书删减成一部,且疏而不漏,为后世东汉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向、刘歆刘向、刘歆父子是在儒学作为经学而一统天下之后,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的重要人物。刘向在对管子 、 晏子 、 韩非子 、 列子 、 邓析 、 关尹子、 子华子以及战国策等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认为它们皆有符合儒家经义的地方。至于道家,刘向则认为 (道家)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兢,合于六经 。除此之外,刘向还在说苑 、 新序中直接采用并
14、假借诸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见解,实际上这也是对诸子学的一种肯定。刘歆继承父业,他在七略中把儒家和诸子各家并列为十家,并认为各家可以互相补充。不仅如此,刘歆还特别强调从诸子各家中汲取思想营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兼采各家之长,方能通万方之略。在刘歆看来,只有恢复诸子学的思想传统,才能在吸收各家思想长处的基础上,使儒学由僵化的经学、世俗的神学变为真正能够治国安民的 经世致用之学。刘向、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荀悦荀悦(荀悦( 148209),字仲豫,颖川郡颖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况第十三世孙,是东汉后期具有进步倾
15、),字仲豫,颖川郡颖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况第十三世孙,是东汉后期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家和著名史学家。荀悦以三年时间把向的政治家和著名史学家。荀悦以三年时间把 80 多万字的多万字的 汉书汉书 百卷改为百卷改为 18 万字的万字的 汉纪汉纪 三十卷。三十卷。扩充编年体的叙事范围,增强了叙事的条理性。扩充编年体的叙事范围,增强了叙事的条理性。 荀悦的贡献不在内容,而在体例,首创断代的编年史,荀悦的贡献不在内容,而在体例,首创断代的编年史,完善了编年体的叙事方法,记叙与评论相结合,完善了史论的方法。是历史编纂学上一大事。完善了编年体的叙事方法,记叙与评论相结合,完善了史论的方法。是历史编纂学上一大
16、事。隋书.经籍志唐魏征等撰。是继汉书?艺文志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此志原是唐贞观年间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 、系根据柳的隋大业正御书目 ,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利用隋代遗书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核对,删去重复,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既反映隋朝一代藏书,又记载六朝时代图书变动情况,并最终确立了四分法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是现存最古的四分法目录书。充分体现了目录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隋志开中国古代图书著录四分法经史子集命名的先河,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此志所著录的经部著作及其儒家类文献
17、,并大序、小序、注释等,至今仍不失为考见唐以前儒家著述概况的重要资料。清代以来,考补疏证者有十家之多,如章学诚、章宗源、姚振宗、张鹏一等人都有著作传世,其中以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及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较有影响。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 蜀书 吴书共 65 卷。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裴松之三国志注三国志过简,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
18、注。裴松之,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官至宋中书侍郎,奉旨作注。他引书 200 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 200 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
19、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 、 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 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 年) ,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在萧子显撰写齐史之前,已有多部齐史问世,如沈约所撰齐纪 、刘陟所撰齐纪等,今只有萧子显的南齐书流传下来。 南齐书成书时原名齐书 ,后亦称齐史 ,至北宋,为区别于唐代
20、李百药所撰的齐书 ,始改称为南齐书 ,而称后者为北齐书 。 南齐书原有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计有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另有序录一卷,述作书义例和目录,亡佚甚早。志基本沿袭宋书八志,唯去律历志而增舆服志 ,改符瑞志为祥瑞志 ,其中以州郡志与百官志尤具史学价值,不过州郡志也因不著户口而为人诟病。南齐书还以“史臣曰”的形式阐发史论,亦具特色。魏书我国古代史学著作,二十四史之一,北齐史学家魏收撰。包括本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志二十卷,记述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东魏王朝(还兼及西魏)兴亡的历史。该书有不少叙事不实、褒贬不当之处,因而问世之后,被讥为“秽史” 。然而,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
21、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反映了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是反映北魏统治封建化、门阀化的重要文献。是现在研究魏史的最原始著作。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 12 卷。卷 1 至卷 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 5 至卷 7 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 8 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 9 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 10 至卷 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 12 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水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三国时期,是一部比较简略粗疏的地
22、理书,只记述河流 137 条。郦道元所著虽然以给水经作注为名,实际上是一部独立的、全新的科学著作。全书 40 卷,30 万字,是水经原文的 20 余倍;记述河流水道多达 1252 条,是水经所记的 10 倍。它溯源探流,详细记载了这些河流水道的方位、流向、距离、经过区域,以及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沿革、温泉瀑布、地质矿物、植物动物、农业工业、水利航运、桥梁道路、园林陵墓、自然灾害和风土人情等等,内容之丰富,记述之具体,文字之生动,都值得称道。它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地理、考古、农业、水利的重要文献。洛阳伽蓝记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
23、寺院。该书共 5 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 55 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 、 北史之缺。 文心雕龙为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
24、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世说新语刘义庆著 ,虽为文学作品,但却具有很高史料价值。该书记载了从汉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趣事。分为三十六门。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隋书 王劭著,太原晋阳人,历仕北齐、北周、隋,入隋为著作佐郎。因母忧居丧在家,私撰齐书 ,被人所奏。文帝览其书而悦之,任命其为员外散骑侍
25、郎,修起居注。后迁著作郎。在著作曹近二十年,专修国史,撰成隋书八十卷,编年体齐志二十卷等。王劭的隋书既非编年体,也非纪传体, “乃似孔子家语 、临川世说 ,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也” 。没有系统地记载隋朝君臣的事迹,遂使有隋一代史事, “堙没无闻” 。五代史梁书56 卷:帝纪 6 卷,列传 50 卷。姚思廉撰。陈书36 卷:帝纪 6 卷,列传 30 卷。姚思廉撰。齐书50 卷:帝纪 8 卷,列传 42 卷。李百药撰。后人为区别与萧子显的齐书 ,称之为北齐书 。周书50 卷,帝纪 8 卷。列传 42 卷。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师撰,其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隋书55 卷:帝纪 5 卷,列传 50
26、卷。魏征、颜师古、孔颖达等撰,其史论皆魏征所作。“五代史志”共 30 卷十志: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隋书 。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晋书130 卷,其中帝纪 10 卷,志 20 卷,列传 70 卷,载记 30 卷。记事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 ,止于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 ,共计两晋 156 年的历史,是唐朝史馆集体修撰的一部史书。 宣帝纪 、 武帝纪 、陆机传 、 王羲之传四篇纪传的论赞,由唐太宗亲自撰写,故晋书题名为“御撰” 。 晋书主要有以下特点:保存了一代丰富史料
27、;体例完备;集合众家之长,编修者各尽其能。 晋书缺点:宣传忠君孝道的伦理纲常;为了维系和神化皇权, 晋书还注入了强烈的天命论思想。 晋书体制方面的积极成分,同其思想内容方面的消极成分结合在一起,开了一条“不求笃实” 、 “注重义例”的修史道路。这正是传统政治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南史和北史是唐朝所修前代史中的两部南北朝通史。作者李延寿,字遐龄,相州(今河南安阳)人。 南史和北史 ,共 180 卷。 南史80 卷,其中本纪 10 卷,列传 70 卷,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共 170 年的史事。北史100 卷,其中本纪 12 卷,列传 88 卷,包括北魏(内含东魏和西魏) 、北齐、北周、隋共 233
28、 年的史事。 南北史中将南北朝诸帝一概列入本纪,不再强调华夷界限。 特点:体例全备,统筹南北,贯通各朝;对八书删繁补阙,纠正曲笔,重新编撰,并非简单节抄;叙事简要,文字简洁。“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 、南宋郑樵通志 、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 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
29、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 、钱币考 、 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史通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 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 ,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 , “不避强御” , “无所阿容” ,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刘知几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变
30、化和发展的,评价人物和事件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他还反对是占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 。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记载自上古至唐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十通之一。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杜佑对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 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杜佑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基本集中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在史实容量和撰述体例上都有诸多的限制,无力承担完整记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历史的任务
31、,落后于社会的客观需要。 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此以后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出现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史的专书,丰富了传统史学的表现能力,也促进了史学服务于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的发展。旧唐书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 ,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 。 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旧唐书的价值:首先,保存了唐代的基本史料;其次, 旧唐书不仅体现了修史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思想,还大量反映了前代的历史认识;再者, 旧唐书记述各民族关系的内容,超过了以往
32、的纪传体“正史” 。存在的问题 :该书成于五代动乱之时,也出现不少缺点。比如史料搜集不可能全备又成书过快,编撰工作做得很草率,对史料没能仔细选择订正。据考证,此书前半部大多照抄唐朝史馆所编成的实录和国史。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 ,也称梁唐晋汉周书 ,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从公元 907 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 960 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
33、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 。 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在二十四史中, 旧五代史是唯一的一部辑逸书,通行本是清代邵晋涵辑录。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九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九六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他在编撰新唐书时,认为薛史繁琐失实,便着手搜集五代史料,把算独自重新编纂。北宋时,新、旧五代史并行于世。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 年),诏令学者专用新五代史 ,凡参加考试,有关五代的历史,皆须按新五代史的内容来回答,从此, 旧五代史遂不被入注意,以致逐
34、渐湮没无闻。明朝时只宫廷中尚藏有此书,故永乐大典才得以收录。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 ,始终没有找到过原书的刻本。就整体而论, 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 。列传人物部分也有补充,欧阳修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补充了事实,使人物事迹更为生动、丰富。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述,也有新的增加。新唐书是官修书,由欧阳修、宋祁主持纂修。修于宋仁宗时期。
35、由于旧唐书成立于乱世,问题不少,颇受时论讥议。北宋仁宗正式开史局修新唐书 ,先由宋祁负责,主修列传部分;欧阳修负责修纪、志和表部分。参修的还有范镇、王畴、吕夏卿、宋敏求、梅尧臣等人。该书前后用了十七年时间,共修成本纪 10卷、志 50 卷、表 15 卷、列传 150 卷。由欧阳修领衔进上。 新唐书修成时,距旧唐书修成已 115年之久。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 新唐书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 、选举志和兵志 。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 新唐书也有明显的缺点,最主要之点是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
36、。编写者对隋末、唐末农民起义大加挞伐。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 294 卷。 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 1362 年的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破、范祖禹三人。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通鉴于叙事外,还选录前人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
37、撰写史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学家的推崇, 成为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注释通鉴的有南宋史炤通鉴释文和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 ,以胡三省通鉴音注最为详备。胡三省宋末元初著名的通鉴学专家,浙江宁海人,南宋理宗时与文天祥等一同中进士,做过县尉、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在任寿春府学教授期间,开始为资治通鉴作注。元军攻下临安时,因战乱他以多年心血撰写的通鉴注全部散失。南宋灭亡后,他隐居不仕,全力投入通鉴注释,先后耗时 30 年才完成通鉴音注的撰写。 通鉴音注在注重字音、字意、名物、典故、地理等方面注释的同时,还注意订正前人注释的错误,考证史书记载的错误,
38、同时对历史事件、人物发表评论,在评论中抒发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通鉴纪事本末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 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的袁枢。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这样,共编集了 239 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 ,终于世宗征淮南 ,记述了 1300 多年的史事,共 42 卷。虽然通鉴纪事本末原抄资治通鉴 ,但对通鉴的校勘却起了一定的作用。 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点。首先表现在取材上,因资治通鉴本来就是一部政治史,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记
39、载比较少。袁枢所取资料,不过是有关诸侯、 “大盗” 、女主、外戚、宦官、权臣、 “夷狄” 、藩镇之类,其他史事,多略而不书。这不能不是一个欠缺。另外,它囿于资治通鉴范围,多属照抄,没有自取的第一手材料。总之, 通鉴有的,它不一定都有, 通鉴没有的,它也没有。其次, 通鉴纪事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对于整个历史不能勾画出一个发展的线索,因此,它只能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通鉴纲目朱熹和他的门人赵师源等本着儒家的纲常名教简化资治通鉴 ,编成通鉴纲目59 卷,纲是根据时间顺序写出的史实提纲,既具有标题作用又表达了作者对史实、人物的看
40、法。目是对纲的具体叙述。该书用春秋笔法,专从褒贬劝惩上做文章,尤其强调正统观念。 纲目所体现朱熹的历史编纂思想:A、关于正统的看法:第一,天下为一,诸侯朝觐,狱讼皆归,便是正统。第二是无统。 “如三国南北五代,皆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统” 。B、关于春秋褒贬笔法的问题:第一, 春秋大旨是“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 ,这是编写史书之大经;第二, 春秋是“直载当时之事,要见当时治乱兴衰” ,即从历史治乱兴衰中行大经大法;第三, 春秋书中不是字字皆有褒贬。 “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 。C、对编撰形式上的看法:第一,要求简而明;第二,要彰显
41、“天道” 、 “人道” ,使理学思想体现出来。通志二百卷,南宋郑樵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从上古到隋唐的的纪传体通史。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 通志全书 200 卷,包括帝纪、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500 多万字。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通典 、 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 “总序” 和“二十略” 是全书的精华。特别是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是郑樵独创,前史所无,实属珍贵。 书中他敢于批判某些传统的思想,如反对主观和迷信,这种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清乾隆年间所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 ,就是根
42、据通志的体例和方法修成的。甚至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体例上也吸取了通志的成果。当然,它的体例和编纂方法也有不少缺点。例如,二十略的体例虽有所创新,但从通志的整体来说,它仍然没有突破正统的旧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订方面,也难免有主观片面的臆断。于郑樵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还有其立场观点上的问题。例如, 通志所载的有关农民起义的史料很少,而且对于农民起义都称“反“称“盗“。此外,郑氏还存在着地理史观、宿命论以及复古主义思想等。但是,综观得失,郑樵是一位有贡献的封建史学家,他在史学方面,特别是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而且其巨著通志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文献通
43、考宋元之际马端临编撰,是一部从远古到南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巨著。 通考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国用、选举、学校、职官等 24 考,各门再分子目,使制度史的体例更加完备。该书取材极为广泛,引文摘取原文,叙述条例分明,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具有颇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宋朝的制度的渊源变化,记载更为详细,是研究宋朝历史不可缺少的史料。宋史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诏修,由脱脱主持,欧阳玄统修,五年(1345)十月全书告成,前后仅用两年半时间。成书之快,一则由于史料丰富,二则,当时元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编写工作也不容许旷日持久。 宋史全书共 496 卷,其中本纪 47 卷,志 162 卷,
44、表 33 卷,列传 255 卷。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卫王祥兴二年(1279)共 320 年间的史事。篇幅的繁富,居二十四史之首。特别是 28 卷的礼志 ,其卷数相当于“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礼志的总和。全书编撰草率:(1)全书详于北宋而略于南宋;一人重复列传;编次前后失当。辽史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 ,在脱脱主持下,仅用了 11 个月就完成了辽史的编纂。真正的负责人是江西丰城人揭傒斯,发凡起例为欧阳玄。全书 116 卷,包括本纪 30 卷、志 32 卷、表 8 卷、列传 45 卷,语解一卷。记载了契丹贵族在北方所建立辽政权 200 多年的历史。 辽史在修撰过程中,除主要参考耶律俨实
45、录和陈大任辽史外,还参考了通鉴 、 契丹国志及各史契丹传 ,但是由于编史时草草成编,势必造成粗疏和简略 。金史脱脱主持修撰,实际负责人是揭傒斯。全书 135 卷:包括本纪 19 卷、志 39 卷、表 4 卷、列传 73 卷。记载了从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称帝,止于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灭金共 120 年的历史。史料丰富:A、金朝九代,大都撰有实录。金灭后,历朝实录完好无损地转到元人手中。B、有不少私人著作可作依据。如元好问的中州集 、 壬辰杂编记金君臣言行,作金史时,多本其所著;刘祁归潜志详记金室南渡以后事,也是修金史的重要依据。正如顾炎武日知录卷 26 所云:“金史大抵出刘
46、祁,元好问二君手笔” 。C、元初王鹗曾奉命纂辑过金史 ,曾勒成初稿。 体例上 :仿效魏书 ,本纪部分先立一篇世纪 ,追记阿骨打(太祖)的先世;最后(第十九卷)又列世纪补 ,追叙后来追认的几个皇帝的事迹。这是金史首创的一种体例,为元、明史所取法。另外还创立了交聘表,用表格形式把金与宋、夏、高丽和战等交往记录了下来。 金史和辽史都有国语解 ,注释契丹、女真方言。 元史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明太祖就命宋濂、王祎为总裁,李善长为监修,编撰元史。次年 2 月在南京天宁寺开设元史局,8 月便写完了除顺帝以外的本纪、志、表、列传共 159 卷,因顺帝一朝无实录,便命欧阳佑等专程赶赴北平采集其遗事。全书
47、共 210 卷:本纪 47 卷、志 55 卷、表 8 卷、列传 97 卷。记载了从成吉思汗元年(1206)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 165 余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万六千字。 该书主要存在问题 (1)未能反映出元朝历史的全貌。(2)没能充分利用史料。(3)编次失当,相互矛盾。(4)人名、地名的汉译多不统一,由此致误者甚多。后人多有修补或改修:元史类编42 卷,清康熙朝邵远平撰;元史新编95 卷,清魏源撰等。明实录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 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明实录内部有两种深层结构,第一种结构是以皇帝为核心,以母后、后妃、宗王等皇亲国戚为第一圈层,以文武官僚为第二圈层,以孝子、贤孙、节妇、工匠等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