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押韵 关于压韵 押韵,是指在诗文中,把相同韵部(所为有韵部,就是把同韵母的字归为一类,这种类别就叫韵部)之字放在不同句子的规定位置上,一般都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诗句押韵,不仅方便记忆和吟诵,更为作品增添了节奏感和声调和谐之美,因此押韵成为了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追求声调和谐,便于记忆,对于押韵极为讲究,由此产生了专门指导押韵的工具书,如唐韵、广韵等等,而我们现在所大量使用的平水韵,为金代山西平水县人王文郁所编,因此而得名为平水韵。 押韵,也称压韵,有几个硬性规定, 一是偶句押韵,即诗的二四六八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是只押平声韵,因为按照近体诗的体例,如果
2、押仄韵,读起来就会感到非常拗口; 三是一韵到底,就是说中间不换韵,古体诗允许中间换韵,而近体诗则不允许;四是忌重韵和同义字相押。重复一韵字在诗里这是近体诗大忌,一首诗里韵字出现“花”、“葩”或是“芳”、“香”,是同义字做韵脚,也是近体诗所不允许的。 所以,在诗学上历来有“押韵八戒”的说法,即: (一)戒“落韵”。落韵,也叫出韵。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近体诗的押韵就要求只能一首诗里押一个韵,所有的韵脚的字都要在平水韵中的一个韵部之内。把别的韵部的字拿来做韵脚就不允许,那就是“落韵”。 (二)戒“凑韵”。就是指,你选这个韵脚字,与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连贯,你在这勉强凑合使用它,这是不行的。特别是
3、限韵写作时,尤其是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三)戒“重韵”。就是在一首诗里,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是不可以的。比如,起句里有一个单韵脚是花,次句你又用上了花,把花反复用了两次,或更多,那就是重韵。另外,一首诗里的韵脚,出现同音但不同的字,例如“阴”、“音”等,因为是同音,影响了诗的美感,也是要尽量避免的一种情况。 (四)戒“倒韵”。这是常见诗病,这是说,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儿颠倒着说,比如这样一些词“风雨,先后、新鲜、”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如把“山川”写成“川山”,把风雨写成雨风,就是倒韵,不可为押韵而生造词语。(五
4、)戒“哑韵”。所谓“哑韵”就是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随园诗话)云:“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就是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我们尽量少用。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的?还比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也很偏僻,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诗病的一种。(七)戒“挤韵”。也叫“犯韵”或“冒韵”,这是个诗病,就是指在一句之中,有了韵脚的韵字了,就不要在句里再选用这个韵部的字了。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
5、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这样的情况在音上犯重了读之不美。(八)戒“复韵”。一首诗中,意思一样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就不要再去押“愁”字,押了“花”字就不要再去押“葩”,还比如,押过“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关于押韵,有个总的思路是,注意音节的响亮,注意意思的通顺和明白,再注意一下韵字与诗意的配合度。韵字和诗意如何有关系吗?当然有!不同的韵字,其实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比如,在写忧愁伤感的情绪时,我们可以多选用下平十一尤、下平十二侵。要是想写欢快明朗一些的情绪呢,就可参考选用“覃、东、江、阳”等这类的韵。我们还是参考一下古诗话有关
6、这方面的言论“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自己多写,多琢磨,会有自己的体会的。关于近体诗的押韵,我们强调的是不许换韵,要一韵到底。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如同我们前面对平仄规律的要求那样,有时是允许有有些变化的,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拗救以及特拗的情形。押韵,其实也不完全是死板的,有时也是允许有些变化的。这样逃出基本法则的一些变例,我们称为特例。但是,我有必要介绍一下,以丰富我们对押韵的知识的掌握。(一)孤雁入群格。意思就是,起句如果押韵的,可以选这个诗所用韵部以外的字来押起句的韵。就是可以借别的韵部的韵。可以随便借吗?不可以,要求是只能借“邻韵”。 看例子:寂寂
7、无聊九夏中,傍檐依壁待清风。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中”和“风”是上平一东韵,而最后一句的“龙”是上平二冬。显然是借韵了。(三)进退格。这种格式的押韵,只能在律诗里用,绝句不可以。律诗不是有四联吗?第一联用一个韵,第二联用其他的韵。第三联再用第一联的韵,第四联用第二联的韵。这样二个韵交替着用。这叫进退格。举个例子来看:比方说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成为千古名句。其意思是:诗人在黄昏时分登上鹳雀楼,举目而望,看到太阳渐渐的依山而落了下去,而再看下面的黄河,其滚滚波涛奔腾而去入了大海。而此时诗人却想看得更远,于是想欲穷千里目,但如何能做得到呢?那就要再上一层楼去遥望。这首诗虽然历经千年,但经久不衰,连上小学的孩子都能理解,因为它的诗语太平淡了,平淡的几乎让不识字的人都能看得懂。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就要把诗意境做为核心和灵魂,把诗语的平淡做为基本条件来把握。诗词是国学,深奥而浩翰,要系统的讲,没有几年时间无论如何也讲不完,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些最基本原理础的入门常识。今后,如果有时间,我将和大家就如何写好格律诗、如何填词和古代诗词的鉴赏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