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学教案(彭聪慧 ).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567787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教案(彭聪慧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学教案(彭聪慧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学教案(彭聪慧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学教案(彭聪慧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学教案(彭聪慧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2011 第二学期国学教案彭聪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

2、,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读诗,正音。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

3、景框状。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

4、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 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 年,48 岁的

5、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 x x 真面目,只缘身在 x x 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4、教

6、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3、集体交流。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教学过程:(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2出示

7、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3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

8、富想象。边吟诵,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四)小结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五)指导感

9、情朗读,背诵古诗。1对照画面朗读。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夏日绝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 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2、 揭示课题,简介诗人二、 合作学习,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我会读(1) 学生自由读(2) 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3) 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4) 听示范朗读2、我会认(1) 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2) 考考同桌(3) 汇报学习情

10、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3、 我想问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三、 读中感悟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2、汇报交流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四、 深情朗读,深入体会1、 听课件朗读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3、 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4、 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5、 配乐齐读五、熟读成诵。示儿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2、理解诗句意思,了

11、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流程:一、提示诗题,介绍背景。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引导学生

1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2、学会本课 3 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 1 题句子中 6 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 3 首古诗。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1、回忆学法,

13、揭示课题。(1) 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2)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2、指导学习赠汪伦 。(1) 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2) 听录音,初知内容。(3)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理解第 1 句。 “将放行 ”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理解第 2 句。 “踏歌” 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这两句主要写什么

14、?(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 3 句。 “千尺” 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理解第 4 句。 “不及” 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 3 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3、指导学习。 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2)听录音,初知内容。(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逐句理解。理

15、解第 1、2 句。 “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理解第 3 句。 “暖风” 、 “熏”、 “醉” 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理解第 4 句。 “直” 是什么意思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

16、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背诵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

17、兴 。、介绍作者。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质疑: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

18、、想象其语言) ,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指名读。、老师配乐吟读。、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会“昼” “耘” “绩”这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 “耘田” “绩麻”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19、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介绍作者: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介绍作者:、释题。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

20、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听范读 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评议。、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质疑: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

21、,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指名读。、老师配乐吟读。、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四时田园杂兴之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2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重点: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

22、情趣。教学过程:一、激趣入诗1了解作者生平2释题3激趣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1师:同学们,首先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2师指名读并评价3齐读4解意5、小组学习,师巡视,可参与其中。6、全班交流,弄清诗的意思,也可提出不懂之处。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1、(过渡 )师:有人说: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到底独特、迷人在何处呢?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交流

23、)2、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桑阴” “学种瓜”还有插图知道了这首古诗是描写夏季的,这种通过文字感受内容和情感的方法很好。那么,通过每句话,想想在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画面或者就这幅种瓜图的具体情景吗?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3生读诗,闭眼想象,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5回归整体师范读(配乐)生指名读(配乐)生背诵(配乐)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1拓展视野,进一步感受(过渡)师:田园生活其乐融融、充满情趣,难怪许多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留下诗作。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也是由范成大所写的田园诗乡村四月 ,可以借助注释,说说大意,也可以谈谈读后的想法。(课件出示

24、)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3总结,师:是啊!在田园诗人的笔下,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那里的人民过着俭朴而充实的生活,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喜爱。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都歌。不过。田园诗歌只是古代诗歌里的其中一种。而每首诗歌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优美的画,但愿你们在今后的唐诗宋词学习中积累更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毕竟” 、 “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2、 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 悟 诗 情,感 悟 祖 国 山 河 的 美 好。教学难点:用 自 己

25、 的 话 说 出 诗 境。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 ,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一)初读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

26、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 (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二)理解诗句意思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27、”)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 800 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 。 “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 “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

28、,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四、课外拓展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五、布置作业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

29、写一写诗句的意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教学过程一、比照:生成情感。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

30、?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 (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 (板书诗题)生齐读二、品悟:走进诗文。1、出示题临安邸

31、,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 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3、诗人把那些“王师” “权贵” “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32、游山玩水的人)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不一样。 “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 (想象说话)(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仿佛

33、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师: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 ,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 (课件出示)(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7、谁能解释一下, “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

34、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 100 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 ,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1、出示清明上河图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

35、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出示课件)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你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

36、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出示全诗课件)五、拓展学习,激情练笔。1、 “直把杭州做汴州” ,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2、练笔。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

37、的心?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交流。六、感情读诗、背诗。 (配乐)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亦”这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弄懂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诗情,读出诗韵,领悟诗境。教学过程:一、启发激兴 引入新诗1. 激兴引新。同学们,王老师来自美丽的土家山城湖北长阳,那里有著名的百

38、岛湖。我们省城武汉,也有很多湖泊,如珞珈山旁的东湖,咱们校园边上的沙湖,这些湖呀,我想同学们都游览过多次了。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道学习一首古诗,从这首诗中带领同学们畅游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西湖,你们愿意吗?2. 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要求学生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指示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天气变化、地点、事件) ,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记住 “初”、 “睛”的字形,不写错别字。板书作者:“宋 苏轼” 。3. 介绍作者。通过课件,要求学生记住要点: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又名苏东坡,号“东坡居士 ”,享年六十六岁,因与他的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都是很有名气的文学家,后人

39、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曾两次在杭州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篇,今天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诗人任杭州通判官,在一次游览西湖时所写下的。二、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1. 课件切入课文。眼前西湖的确很美,可在诗人苏轼的笔下的西湖,也丝毫不比看到的图片差,更是美得独特。美景看不够,好诗读不够,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2. 教师范读,配乐诵读,学习生字。重点指导“亦”字的写法,解释字意。3. 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通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提醒并纠正某些字词的读音。4. 检验朗读效果。点读、齐读,边读边看书下的注释,了解诗意,师生互评。重点让学生

40、了解读诗停顿技巧。 5. 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教师提问:诗人是如何用区区二十八个字来展现西湖之美的?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美景,题目中说初晴后雨,那么,哪句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教师讲解首句,学生互动体会“潋滟”的意思。 (水) “水光潋滟”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阳光照耀着西湖水面的画面。 “晴方好”这个“方”字我们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出示课件)你觉得在这一应该选第几种呢?也就是说西湖美得刚刚好,美得恰到好处。教师举一反三,导引学生领悟第二句,提示雨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呢?品味“空濛”一词。从同音字入手,让学生比较“濛”与“朦” “曚” “矇”等形声字的区别,

41、想象雨中西湖之景,联想生活中见过山色空濛的景象。6. 点拨过渡。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诗人这样写西湖,还嫌不够传神,于是,诗人又不禁想起来一个人,她是谁呢?要求学生从诗文中找一找。7. 课件介绍西子。补充:美女都可以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其中“沉鱼”特指的是西施的美貌。8. 启发提问。西施的确很美,在这里,诗人仅仅是在赞美西施美吗?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一是西湖和西子都很美,自然美,天生美;二是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音韵和谐;三是它们当初同属越地。 )联想要有内在关系,不能乱想。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比喻、形容、赞扬西湖的美?9. 由生成资源归纳。 饮

42、湖上初晴后雨 ,是一首典型的写景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眼中之景,是实写;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心中想象之景,是虚写。这样晴雨结合、人景结合、虚实结合,也可以说是“总相宜” 。西湖如西子,因为这首诗,从此西湖又叫“西子湖” ,并一直沿用至今。苏轼的一生对西湖情有独钟,他曾经把自己办公的地方取名为“雨齐堂”就是由此诗而来。10. 阶段小结。一千多年前,诗人笔下的西湖是如此美丽,而现在的西湖更加漂亮。眼下,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去西子湖畔去走一走,看一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记住,等到有机会逛西湖的时候,品味这首诗便会觉得更亲切,更熟悉。请同学们赶快和同伴比赛背一背吧。 (同桌比赛背诵)国学教案三字经一、授课目标

43、教授三字经“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讲述上古贤王的事迹,让同学们了解禅让制,德政盛世,体会儒家对政治的理想状态。二、授课基本内容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三、授课提纲自我介绍1.复习第一节课内容,并朗读本节课内容2.让同学们选举一个班长,在选举班长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列举自己的优点,能够担当班长的理由。引出尧舜的故事和禅让制。3.讲尧礼贤下士和考验舜并最终让位于舜的故事,以及舜在逆境中表现出的仁慈与孝义。让同学对比大家对事务的观点对家人的态度与圣人所传达的处世之道的差距。并着重强调孝道与仁慈。4.继续讲大禹治水,商汤

44、伐夏和周文武王伐纣的故事,大禹因公废私、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但是大禹也是禅让制的终结,历史进入世袭制。讲述夏桀商纣的故事对比贤王的处世之道。可以将商都洛阳郑州东周都成西安西周都城洛阳和同学们的家乡联系起来,引发同学共鸣便于记忆;同时,有些同学可能听过封神演义,试着让同学讲述这段故事的梗概。5.游戏:写几个简单的甲骨文,让同学们猜,劲儿引出夏商周的文化概述。6.再回到班长的选举,改为列举他人的优点,最终认为谁更适合担当的职位,巩固同学们对任人为贤的认识。7.总结国学教案三字经一、授课目标1、知道“经子通 居上世 ”的准确理解,每个字的确切解释;2、了解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知道“三皇” 来历, “

45、炎黄子孙”的概念;3、引导学生认知华夏子孙的归属感,民族荣辱的共同感。二、授课基本内容中华民族的世系沿袭历史,古老而美好的神话三、授课提纲1,课前板书(从经子通到居上世)2,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经” 和“子”各所指什么。 ( 5 分钟)3,讲解新句:经子通,读诸史。举例说明,读书做人做事循序渐进的道理。 (5 分钟)4,考世系,知始终。讲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 (5 分钟)5,自羲农,至黄帝。这里将是全课的重点,将引入伏羲,神农和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伟大人物。给学生讲到的上古神奇传说有:华胥履大迹生伏羲伏羲女娲繁衍人类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涉及到的关键知识点:三皇八卦红楼梦结绳记事神农架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上下五千年(25 分钟)6,号三皇,居上世。总结上古时代的三位伟大的传说人物和“世系” 沿袭,请学生思考:民族荣誉感,荣辱与共的亲身感触,找几个学生体验式发言。最后诵读本课所学句子。 (10 分钟)四师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