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567320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课改的口号声中,许多教师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笔者结合使用新教材(人教版)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几个环节及应注意的问题。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几个环节1、宣传动员,说明规则:学生拥有正确的合作学习思想和方法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这需要教师对之进行有意识的

2、宣传和训练。首先要讲明意义。21世纪的社会既是竞争的也是合作的,一件新发明的产生往往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在中学时代培养合作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讲明方法和规则。比如:如何围绕讨论中心或活动目的进行合作学习;如何服从组长安排;如何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开展讨论;如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意见以及如何进行评价等等。2、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如果分组不当,就会阻滞合作学习的进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法取得既定的目标。理想的合作小组是由不同性别、素质、兴趣、能力的学生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便于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同时需要一位有责任心、有一定管理能力、对地理科有

3、2浓厚兴趣的组长;另外,小组间的差距不能太大,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但是在初期,由于对学生不了解,无法以这种方式进行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座位接近的原则来组建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在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便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成绩、不同素质的学生同处一组,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或者是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3、课堂教学步骤:“合作学习”是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网络式的课堂思维结构,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教学法” 。(1) 、先学预习:这是课堂教学前的探索。教师要紧紧围绕下

4、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编制并印发“预习提纲”或布置“预习思考题” ;学生依据上述“提纲”或“思考题” ,进行搜集资料或思考预习。比如,在上七年级下册亚洲人文环境这一节中,我让学生搜集亚洲各国的风俗习惯。在预习中,小组成员可以由组长安排,每人找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不同的民风民俗,再由组长或其他同学整理准备汇报。这样既分工又合作,共同配合完成预习任务。(2) 、导读入境: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上课后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在上亚洲的人文环境中“多样的地域文化”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

5、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文明,我们是龙的传人,古代中国人把龙当成图腾。但在我们亚洲有的民族却把猪、牛当作崇拜的动物。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什么民族吗?;在东南亚一节中,我这样导入:我们泉州有许多华侨,当一些华侨回来时,我们会说“这是南洋来3的” 。在地图上是找不到“南洋”这一个地名的,你们想知道南洋在哪里吗?这样导入新课,吸引了初一年学生好奇心,让师生共同进入教学佳境。然后,再进一步点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阶段教师的讲授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讲授中要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为接下来的小组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3) 、讨论探究: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成几个步骤:一是教师先让学生向各小组长汇报预习结果,

6、并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二是由小组长组织对这些小组成员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并记录下经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三是各小组派代表针对预习提纲进行总结汇报,提出本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四是让学生对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并鼓励学生进行争论。在探究中学生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地球表面有六块大陆,为什么却被划分成七个大洲?印度在我国以南,但印度南北方的饮食习惯的差异为什么与我国相似?世界热极为什么不在赤道附近?等等。(4) 、点拨释疑: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提升环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疑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提示、分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图、思考、分析、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7、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并注意难易度与所提问组员的学业成绩水平相一致。如:学习日本一节时, “日本为什么多地震,火山?”这样的较简易题目,可由小组成绩较低的同学回答;而“日本与英国所跨越的经度和纬度比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则要由学习较好的同学回答;“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期,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则要求由小组讨论解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猎取知识,积极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时,尽可能地发挥全体组员的4才智,每个学生都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认真聆听其它组员的见解。小组在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中积极思考、领会、讨论。对于普遍性的难题教师再

8、给予适当的点拨,最终完成教学目标。(5) 、训练巩固:这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教师根据本节知识精选练习,可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也可由学习小组配合完成,并要求学生当堂巩固。或组织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智力竞赛。(6) 、总结提高:教师对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后,可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此时的问题教师不要再给予解答,只让合作学习小组课后讨论,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受到刺激。然后再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评价的目标和尺度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并将评价的重心由传统的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竞争,由个人努力达标转向全组合作达标,将个人成绩同小组的成绩挂钩,刺激学生

9、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对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应根据活动分工和行为成果进行评价。每次合作学习的活动都应制订明确的目的,严密组织与明确分工,活动中应注意搜集活动成果, (如活动记录、搜集资料、小制作等) ,经过认真整理,并结合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活动能力和态度、完成任务情况和成果质量等评定其成绩,通常应以等级表示。还应根据文字性成果进行评价。如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各自撰写调查报告、地理小论文或地理小报,经过对活动的整理加工和分析,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等,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完成报告或论文的质量,如从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实践性、条理

10、性及独创性等几个方面评价其质量。其成绩评定通常5也以等级表示。同时结合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从另一侧面肯定学生的进步,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分组合作要有目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非全部。新课改提倡合作与独立并重,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形势,为体现分组合作这样一种形式而分组,有的课堂教学分组频繁,不分主次轻重,这种做法弊大于利。一是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二是容易养成学生遇到问题不善较真、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合作是为了“共同学习基础上

11、的”提高,每一个人都要为小组的其他成员负责、付出,而不是为了迁就一批缺乏独立精神的盲从者。一句话,分组要按需而分,不宜轻易动用。2、分组合作要抓时机:课堂上分组要注意主次轻重,抓住火候,不能不痛不痒地为环节而环节。时机抓得好,合作才有效益,才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成功的愉快。一般来说,课堂上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或学生的问题提出以后,没有任何中间过程,即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便吩咐一声“小组讨论” 。这不符合人的思维规律。我个人认为,讨论是在个体思考得出结论,或个体思考遇到障碍的时候,才应采取的方法。因此,分组合作也要考虑一个“延迟”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发现的机会,这

12、样,可以培养其深人思考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合作是“必需”的,但不应是盲目的。3、分组合作要讲效率:我们在听课时不难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6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种假讨论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