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567301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班级:1001501 姓名:张露 学号:09摘要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汇集了我国众多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自古以来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人们向往的游览胜地。在我国,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设计误区。本文旨在探讨风景区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所需要遵循的生态原,对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规划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相关概念释析1.风景风景是指一定的条件下,以山水景物以及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狭义的讲,风景即大自然的风光景色、风土景物、景观等”

2、 。它是一种独特的信息载体,既有物质形式的感性色彩,又有理性的精神意义,陶冶着欣赏者和创造者的情趣。风景往往留下了人为的印迹,已经不在是纯粹的自然风景了。刘禹锡的诗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更说明了不包含情感的风景在我国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也正是将风景区命名为风景名胜区的原因。2.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的称谓,我国一度曾比较混乱,叫法很多。许多时候风景名胜区常常与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等混淆。我国颁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里也对风景区进行了科学的定义:“具有欣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范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

3、地区” 。由此看出,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相比,重在“名胜”二字,由于我国独特的审美、文化、传统及其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使得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面对自然赐予的群山、百川,我国人民形象地将其理解为物化的人文,并喜欢加以修饰、提炼以使其得以升华,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洗涤,留给我们的风景区绝大多数都蕴涵着人文的气息,见证着历史的足迹。3.风景名胜区的分类(1)按等级特征分类主要是按风景名胜区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及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分,可分为三类: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由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4、应该具有全国最突出、最优美的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那里的生态系统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其自然环境、动植物种类、地质地貌具有很高的观赏、教育和科学价值,国家重点风景区的面积较大,一般都在 50km2以上。如泰山风景名胜区、华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风景名胜区。(2)按用地规模分类小型风景名胜区,用地规模在 lOkm2 以下。如西湖风景区,普陀山风景区。中型风景名胜区,用地规模在 21-100km2 之间。如石林风景名胜区大型风景名胜区,用地规模在 101500km2 之间。如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特大型风景名胜区,用地规模在 500km2 以上。如大理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3)按景观

5、特征分类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以各种山景为主体景观的风景名胜区区。峡谷风景名胜区,以各种峡谷风光为主体景观的风景区。如长江三峡、三江大峡谷等。岩洞风景名胜区,以各种岩溶洞穴或岩洞为主体景观的风景区。如北京的云水洞、石花洞、肇庆的七星岩等。江河风景名胜区,以各种江河溪流、瀑布为主体景观的风景区。如黄果树、壶口瀑布等。湖泊型风景名胜区,以各种湖泊、水库等水体为主体景观的风景区。如大理的洱海、滇池、洞庭湖、西湖、太湖等。滨海型风景名胜区,以各种滨海等海景为主体景观的风景区。如青岛滨海、三亚等森林型风景名胜区,以各种森林及生物景观为主体特点的风景区。如蜀南竹海、广西花溪、广东鼎湖山等。革命纪念地,如延安、

6、遵义、韶山等。史迹型风景名胜区,以历代园景、建筑和史迹景观为主体的风景区。如承德避暑山庄、十三陵、莫高窟等。综合型景观风景名胜区,以各种自然和人文景源融合成的综合性的风景区。如九寨沟、大理风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等。4.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我国颁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把风景名胜区规划定义为:为了推动与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制定一定时期的系统性的优化行动计划的决策过程。它要决定诸如景区的划分、功能分区、游览组织、规模容量、保护培育、开发方针、管理措施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并提出正确保护和使用方法,使景区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它的目的是实现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并突出其独特的景观形象、游

7、憩魅力和生态环境,促使风景区适度、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哲学途径,它使规划师、政治家、公众认识到,一切土地的规划和管理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上” 。我们把这种理解引申到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上,首先,风景区规划是一种思考方式,它思考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思考景观资源的如何合理保护和利用,思考如何营造独特的意境;其次它也是一种哲学途径,景区规划是总体环境设计辨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宏观的调控和引导,而不是单纯的管理或者是制造风景的行为。从景观设计的分类来讲,广义的景观设计含有以下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面向现代都市即人工环境的景观设计;二是面向自然风景即自

8、然环境的规划设计。无论是哪一方面,其核心都是规划设计,是对环境的合理调整和规划,而风景区的规划是景观规划的第二个层面上的分支,即面向风景区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的利用。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容1.定义根据强制性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68502981999)是保护规划、管理规划、建设规划、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分区规划、大地规划可以形成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景点规划等多层次的规划成果。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科学地保育景源遗产,典型地再现自然之美,明智地融入人为之胜,浪漫地表现生活理想,通俗化地促进风景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实践。当代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已步入科技、人文、艺术的综合领域。经济、科技

9、、物质生产的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社会、文化、精神需求的地区多样化也在增强,在这种全球化与地区化的矛盾加剧之中,涉及自然文化遗产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就平添了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其本质是提炼概括风景特色,把合理的社会需求融揉入自然之中,优化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部分。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为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两个阶段。风景名胜区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进行风景名胜资源调查与评价,明确风景资源价值等级,保存状况以及风景名胜区主要存在问题。2 )分析论证风景名胜区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 ,确定发展战略。3 )拟定风景名胜区发

10、展目标,包括资源保护目标、旅游经济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4 )论证并原则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范围(包括外围保护地带) 、总体布局以及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措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性质、范围、规模、容量、功能结构、风景资源保护措施,优化风景名胜区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引导风景名胜区健康、持续发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1)根据地形特征、行政区划和保护要求,划定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包括外围保护地带。2)确定风景名胜区规划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容量。3)根据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确定土地利用规划,进行风景游赏组织。4)确定风景名胜资

11、源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与要求。5)确定风景名胜区天然植被抚育和绿化规划。6)确定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7)确定风景名胜区基础工程规划,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环保、环卫、能源、防灾等设施的发展要求与保障措施。8)确定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9)制定分期发展规划。10)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提出措施建议。在风景名胜区内,应根据景区开发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景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主要内容有:1)详细确定景区内各类用地的范围界线,明确用地性质和发展方向,提出保护和控制管理要求,以及开发利用强度指标等,制定土地使用和资源保护管理规定细则。2)对景

12、区内的人工建设项目,包括景点建筑、服务建筑,管理建筑等,明确位置、体量、色彩、风格。3)确定各级道路的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风景名胜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是针对明确的建设项目而言,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2.要素风景名胜区规划包含三大要素:(1)文化历史与艺术方面,这包含潜在于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涵,其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风景区

13、等视觉存在的面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以及价值观的取向。(2)环境、生态、资源方面,这包含土地的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和保护。(3)景观感受方面,即基于视觉对所有自然与人工造物及感受的分析。三、相关思考1.问题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 30 年的广泛实践和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与规划初衷相背离的现象,诚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缺乏准确认识。习惯上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外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而忽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区的概念。(2)在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在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利用行为的客观标准。(3)在规划内容上,技术性内容较多,政策性内容较为缺乏。2思考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规划方法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来完善。在此我们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方法的完善、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完善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等 3

15、个方面进行探讨。(1)创新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 “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 (2)强化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政策体系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手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 3 个方面:依靠政府通过行政、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政府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

16、其发展战略。四、小结风景名胜区是祖国壮丽河山的象征,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的遗产,正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任何损害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行为都将影响国家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形象。规划工作者有责任做好国家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应对风景名胜区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相应地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使规划实施得到保障,使它成为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依据。参考文献1吴军,石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观设计社会科学家,2005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 .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丁文奎风景名胜区研究H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4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20035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