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清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说明书 2目录第一章 灌区基本资料 31、概况 32、气象 33、种植计划 34、土壤 4第二章 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的确定 51、据基本资料用水量平衡法制定小麦、玉米的灌溉制度 52、由灌溉制度确定灌水率 9第三章 渠道设计 121、灌区灌溉渠道系统的布置 122、灌溉渠道系统设计 123、灌溉渠道横断面设计 154、干渠的纵断面设计 19第四章 计算渠道土方量- 211、计算挖方量 212、计算填方量 22附图 A 小麦灌溉制度设计图附图 B 玉米灌溉制度设计图附图 C 灌区渠系布置示意图第一章 灌区基本资料3一、概况马清河灌区位于界荣山以南,马清河以北, (20m
2、 等高线以下的)总面积约 12 万亩。年平均气温 16.5,多年平均蒸发量 1265mm,多年平均降水量 101.2mm。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农作物生产期间的降雨量见表 1,其地形见附图。灌区人口总数约 8 万,劳动力 1.9 万。申溪以西属兴隆乡,以东属大胜乡。土地利用率 80%。根据农业规划,界荣山上以林、牧、副业为主,马头山以林为主,20m 等高线以下则以大田作物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杂粮等作物。灌区上游土质属中壤,下游龙尾河一带属轻砂壤土。地下水埋深一般为 45m,土壤及地下水的 PH 值属中性,无盐碱化威胁。界荣山、龙尾山属土质丘陵,表土属中粘壤土,地表 56m 以下为岩层,申溪及
3、吴家沟等沟溪有岩石露头,马头山陈村以南至马清河边岩石遍布地表。吴家沟等溪沟纵坡较大,下切较深,一般为 78m,上游宽 5060m,下游宽 7990m,遇暴雨时易暴发洪水。近年来,已在各沟、溪上游修建多处小型水库,山洪已基本得到控制,对灌区无威胁。马清河灌区为马清河流域规划组成部分。根据规划要求,已在兴隆峪上游 20km 处建大型水库一座,坝顶高程 50.2m,正常水位 43.0,兴利库容 1.2108m3,总库容2.3108m3。马清河灌区拟在该水库下游 AA 断面处修建拦河式取水枢纽,引取水库发电尾水进行灌溉。AA 断面处河底高程 30m,砂、卵石覆盖层厚 2.5m,下为基岩,河道比降110
4、0,河底宽 82m,河面宽 120m。水库所供之水水质良好,含沙量极微,水量亦能完全满足灌区用水要求。二、气象根据当地气象站资料,设计的中等干旱年(相当于 1972 年)农作物生长期间旬降雨量见表 1。表 1 马清河灌区降雨量统计表(设计年)月 3 4 5 6 7 8 9降雨量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mm 7.5 10.5 6.3 22.5 15 12.9 19.1 20.7 10.5 12.9 18三、种植计划灌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兼有少量豆类作物,复种指数为 1,各种作物种植比例见表 2。表 作物种植比例作物 小麦 玉米 豆类种植比例(
5、) 55 30 15根据该地区灌溉实验站观测资料,设计年(1972)小麦、玉米的基本观测数据如表、。4表 3 小麦试验观测资料 日期 21 96 96197 1929生育期 播种拔节 拔节抽穗 抽穗乳熟 乳熟成熟模比系数 28.3 30.8 28.1 12.8计划湿润层 0.5 0.6 0.7 0.8备注 小麦计划产量亩,需水系数. 表 玉门试验观测资料生育期 苗期 拔节 大喇叭口 吐丝 成熟日期 154176 18667 77267 279 1016模比系数 15 25 10 20 30计划湿润层 0.6 0.6 0.7 0.8 0.9备注 玉米计划产量亩,需水系数. 。四、土壤土壤质地为轻
6、壤土,容重. ,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上限占田间持水率的;含水率下限占田间持水率。地下水埋深,全生育期地下水补给量按 亩计;小麦播种时,初始土壤含水率按计。5第二章 灌溉制度及灌水率的确定一、据基本资料用水量平衡法制定小麦、玉米的灌 溉制度(一) 、计算田间总需水量。用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K 值法)计算田间总需水量 E。E=K Y 米 3亩 式中:Y计划产量,小麦 y1=500 kg亩,玉米 y2=600 kg亩,K需水系数,小麦 k1=0.45 m3/kg,玉米 k2=0.38 m3/kg则 E1= k1 y1=0.45500=225 米 3亩,E 2= k2 y2=0.38600=2
7、28 米 3亩。(二) 、计算各生育期阶段田间需水量累积曲线纵坐标:根据所给各生育期阶段需水量模比系数累积值(k i)计算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累积值,即 Ei= ki E如幼苗期小麦需水量累积值为 E 幼苗 = k 幼苗 E= k 幼苗 1E1,则对小麦有:E 幼苗 1=28.3%225=63.675 米 3亩,对玉米有:E 幼苗 2=15%228=34.2 米 3亩,余者类推。计算结果见计算成果表第 10 行。(三) 、计算渗入土壤内的降雨量累积曲线。将所给之渗入土壤内的降雨量加以整理,其中旬降雨量小于 5mm 者略而不计,将其换算成米 3亩(1mm=0.667 m 3亩) ,并逐旬累积得计算结
8、果如下表。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日期旬 下 中 上 上 下 中 上 下 上 中 下毫米 7.5 10.5 6.3 22.5 15 12.9 19.05. 20.7 10.5 12.9 18渗入土壤内的降雨量 P0 米3亩5.0 7.0 4.2 15.0 10.0 8.6 12.7 13.8 7.0 8.6 12.0P0 累积值 5.0 12.0 16.2 31.2 41.2 49.8 62.5 76.3 83.3 91.9 103.9(四) 、计算计划湿润层加深所增加的水量及累积值:用公式 。210.67()TWHA由于进行了播前灌,式中 可取其等于 。如果拔节期小麦由
9、H1=0.5 增至 H2=0.6 米,则田米 3亩。余者类推,计算结果见10.67(.05)1.4231.84TW计算成果表之第 11 行,其累积值见同表第 12 行。(五) 、计算计划湿润层适宜含水量上、下限:由公式 ,maxmax0.6710W,式中: 取其等于田间持水量的 95%,即minmin0.6710Hmax, 取其等于田间持水量的 50%,即ax95%23.85i6,则 ,min50%231.5max0.6710.428504.WHH,按此公式计算得不同 H 情况下的 及i.674.17.38WH maxW,见计算成果表中第 7 及第 8 列。min(六) 、地下水补给量累积值的
10、计算因为该灌区地下水埋深为 45m,故必须考虑地下水补给量。全生育期地下水补给量可按 45 米 3亩来计算,则我们可以先计算作物的总生育期时间。以小麦为例进行计算,粗略地有下表:生育阶段 日期(起止)天数 该阶段地下水补给量(m 3亩)地下水补给量累积值 K(m 3亩)播种拔节 213205 60 20.77 20.77拔节抽穗 20596 20 6.92 27.69抽穗乳熟 96197 40 13.85 41.54乳熟成熟 197297 10 3.46 45第二行第三列的计算公式为 ,余者类推。将 K 值填入计6042.7241算成果表中第 13 列。同理可得玉米的地下水补给量累积值,计算结
11、果见计算成果表。(七) 、计算播前灌水定额:按下式计算, ,则对1 max0.60(MH播 前 )小麦有米 31 max0.6710(=.7.81.4(2.8519=.MH播 前 ) )亩,玉米米 31 max0.6710(0.67.910.4(2.8519. 播 前 ) )亩小麦在 3 月 21 日播种,据经验播种时使土壤含水率为 65%75%时出苗最好,故播前灌的日期可在 3 月 10 日左右进行,以使表层土壤含水率在播种时降到适宜出苗的含水率。如假定灌水后到播种时土壤表层(0.5m )的含水率下降了 10%,则播种时土壤含水率,此时土壤计划湿润层相应的储水量max=90%.2185=9.
12、67%,此 即为进行灌溉0W.67.510.4967=1.84H0W制度设计时,计算计划湿润层储水量变化曲线之起算点。同理可算得玉米的起算点米 3亩。0 0.1=.67.2(八) 、计算成果表7小麦计算成果表日期(日月)最适含水率( %)最适含水量(m 3亩) 需水量计划湿润层加深所增水量(m 3亩)地下水补给量(米3亩)生育阶段起 止计划湿润层深度(米) 上限 max下限 in上限 maxW下限 in需水模比系数累积值需水量累积值(m 3亩)阶段值累积值( TEWK)累积值(米 3亩)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播种拔节2132050.5 21.85 11
13、.5 102.02 53.69 28.3 63.675 0 0 20.77 42.91拔节抽穗205960.6 21.85 11.5 122.42 64.43 59.1 132.98 21.48 21.48 27.69 83.81抽穗乳熟961970.7 21.85 11.5 142.83 75.17 87.2 196.2 21.48 42.96 41.54 111.7乳熟成熟1972970.8 21.85 11.5163.2385.91 100 22521.4864.44 45 115.568玉米计算成果表日期(日月)最适含水率(%)最适含水量(m 3亩) 需水量计划湿润层加深所增水量(m
14、3亩)生育阶段起 止计划湿润层深度(米) 上限 max下限 in上限 maxW下限 in需水模比系数累积值需水量累积值(m 3亩)阶段值累积值地下水补给量(米3亩)( )TEWK累积值(米 3亩)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苗期1541760.6 21.85 11.5 122.42 64.43 15 34.2 0 0 18 16.2拔节186670.6 21.85 11.5 122.42 64.43 40 91.2 0 0 24 67.2大喇叭口772670.7 21.85 11.5 142.83 75.17 50 114 21.48 21.48 30 62
15、.52吐丝277980.8 21.85 11.5 163.23 85.91 70 159.6 21.48 42.96 33 83.64成熟1081690.9 21.85 11.5 183.63 96.65 100 228 21.48 64.44 45 118.56(九) 、用图解分析法确定灌溉制度取方格纸,定其纵坐标代表水量(需水量、降水量、储水量等) ,横坐标代表时间,将图纸分成两半,上半部自横轴向上起算绘入水量平衡的收入因素(P 0,W T)的累积曲线及支出因素(E)的累积曲线。其中 P0 累积曲线为阶梯状,应注意将每旬两量绘于旬9末;E 及 WT 累积曲线为渐变折线,亦将该线折点绘于该生
16、育阶段末。K 值累积曲线为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为简化图解时推算手续,可将 E 与 、K 相减得(E-K-W T)曲线。TW图纸之下半部自横轴向下算起,绘入 曲线及 曲线,二曲线之间即为计划湿minax润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之适宜范围。以播种时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 W0 为起算点。土壤含水量因(E-K-W T)之消耗而降低,可自 W0 点绘制平行于(E-K-W T)曲线。土壤含水量因 P0 的加入而增加,可于相应时间绘制与该时间 P0 等长之直线,如此继续下去即可绘出计划湿润层天然情况下土壤储水量变化曲线。如天然储水量变化曲线因支出过多而接近 ,且有向低于 的范围发展之趋势minminW时,即应灌水。
17、灌水后不应使储水量超过 。灌水量亦可像降雨量一样,以直线段绘于axW图上。查图可知,在 5 月 24 日应给小麦灌水 50 米 3亩,7 月 15 日给小麦灌水 55 米 3亩,8 月 2 日给玉米灌水 73 米 3亩。如降雨量过大,使计划湿润层储水量超过 时,其超过部分即为入渗深层土壤的max无效降雨量,这部分水量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不再参加水量平衡计算。在继续绘制土壤储水量变化曲线时,则自该线与 线的交点起绘。maxW按此方法继续绘制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变化曲线,直至生育期末。生育期末土壤含水量即为 。其灌溉制度设计图见附图 1、2。末根据计算及图解则可得出播前及生育期灌溉制度如下表。小麦
18、灌溉制度灌水次序 灌水日期 灌水定额(m 3亩)播前灌溉 M1 0 3 月 10 日 21.31 5 月 24 日 50生育期灌溉 2iM2 7 月 15 日 55玉米灌溉制度灌水次序 灌水日期 灌水定额(m3亩)播前灌溉 M1 0 4 月 5 日 23.95生育期灌溉 M2=M i 1 8 月 2 日 73二、由灌溉制度确定灌水率灌区内种植有各种作物,某一种作物 i 的种植面积的百分数为 ,各次灌水定额分别i10为 (k=1,2,3) (m 3亩) ,要求各次灌水在 (k=1,2,3)昼夜内完成,kimkiT则各次灌水率为:ikk.diiq864T, , 分别为第 i 种作物第 k 次灌水的
19、灌水率,灌水延续时间(d) ,灌k.dikii水定额(m 3亩。对小麦的第 0 次灌水率计算如下: ,余者类1.dm0.521.3q06864T推。初步的灌水率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灌水率计算(初步)灌水时间(日月)作物作物所占面积(%)灌水次数灌水定额(m 3亩)始 终 中间 日灌水延续时间(d)灌水率(m 3 s100亩)0 21.3 103 193 153 10 0.001361 50 245 26 295 10 0.00318小麦 552 55 157 247 207 10 0.003500 23.95 54 144 104 10 0.000803玉米 3073 28 118 78 10
20、 0.0025311灌 水 率 图 ( 初 步 )00.00050.0010.00150.0020.00250.0030.00350.0043月 10日 4月 5日 5月 24日 7月 15日 8月 2日3月 19日 4月 14日 6月 2日 7月 24日 8月 11日灌水时间灌水率(m3s100亩) 小 麦玉 米对于灌区的规划设计而言,为了确定设计灌水率以推算渠首引水流量或灌溉渠道设计流量,必须绘制出灌水率图。从图可见,由于各时期作物需水量因气候等多因素的影响相差悬殊,因而各时期的灌水率差异较大,不利于管理。为此必须对初步算得的灌水率图进行必要的修正,尽可能消除灌水率高峰和短期停水现象。修正
21、后的灌水率计算成果见下表:灌水率计算(修改)灌水时间(日月)作物作物所占面积(% )灌水次数灌水定额(m 3亩)始 终 中间日灌水延续时间(d)灌水率(m 3s100亩)0 21.3 103 153 133 6 0.002271 50 245 46 305 12 0.00265小麦 552 55 147 257 207 12 0.002920 23.95 54 84 74 4 0.00208玉米 301 73 28 118 78 10 0.0025312灌 水 率 图 ( 修 正 )00.00050.0010.00150.0020.00250.0030.00353月 10日 4月 5日 5月
22、24日 7月 14日 8月 2日3月 15日 4月 8日 6月 4日 7月 25日 8月 11日灌水时间灌水率(m3s100亩)小 麦玉 米第三章 渠道设计一、灌区灌溉渠道系统的布置(如图所示)干渠取水口设在大型水库下游 AA 断面处,引取水库发电尾水进行灌溉。在穿过马头山时,选择隧洞过水,然后沿 22m 等高线布置。在溪沟或者道路处时,采用渡槽引水方式,并且干渠尽量避免穿过村庄。支渠沿干渠一侧引出,尽可能沿道路布置,以方便管理,而且少占耕地。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布置四条支渠,其中支渠一、三为一侧出水,二、四为双侧出水。支渠以下布设斗渠,斗渠下布置农渠,具体见示意图。二、灌溉渠道系统设计据示意图
23、及所示比例尺可得如下资料:支渠长度及灌溉面积渠别 一支 二支 三支 四支 合计长度(km) 3.4 4.4 4.7 8.6 21.1灌溉面积(百亩) 160 360 180 500 120013由前修正后的灌水率图可确定设计灌水模数 m3s百亩。dq0.29(一) 、推求典型支渠(四支渠)及所属斗农渠的设计流量1、计算农渠设计流量:四支渠的田间净流量为 =500.00.00292=1.46(m 3s) ,灌溉形dQA四 支 净 四 支式斗渠分两组轮灌,同时工作的斗渠有 4 条;而农渠分三个轮灌组,同时工作的农渠有 3条,则农渠的田间净流量为:(m 3s)1.6=02nk四 支 净农 田 净取田
24、间水利用系数 ,则农渠的净流量为:f0.9(m 3s)fQ.12=0.59农 田 净农 净灌区土壤属轻壤土,由表 3-6 中查得相应的土壤透水性系数:A=2.65,m=0.45。据此可计算农渠每千米输水损失系数:m0.45A26=3Q1农 农 净农渠的毛流量或设计流量为:(m 3s)L6.530Q=1+=0.1+=农 农农 毛 农 净 ( ) ( ) 382、设计斗渠的流量。因为一条斗渠内同时工作的农渠有 3 条,所以斗渠的净流量等于 3 条农渠的毛流量之和:(m 3s)Q=斗 净 农 毛 0.18.4农渠分三组轮灌,各组要求斗渠供给的净流量相等。但是,第三轮组距斗渠进水口较远,输水损失量较多
25、,据此可求得的斗渠毛流量较大。因此,以第三轮灌组灌水时需要的斗渠毛流量作为斗渠的设计流量。斗渠的平均工作长度: 。L2.3k斗斗渠每千米输水损失系数为: m0.45A6=9Q1斗 斗 净斗渠的毛流量或设计流量为:(m 3s)L3.2Q=1+.+010斗 斗斗 毛 斗 净( ) ( ) 453、计算四支渠的设计流量。斗渠分两组轮灌,以第二轮灌组要求的支渠毛流量作为支渠的设计流量。支渠的平均工14作长度: 。L=8.6km支支渠的净流量为: (m 3s)Q=4=斗 毛四 支 净 0.51.8支渠每千米输水损失系数为: m0.45A26四 支 四 支 净支渠的毛流量为:(m 3s)L2.386Q=1
26、+=1.+=00四 支 四 支四 支 毛 四 支 净 ( ) ( ) 2(二) 、计算四支渠的灌溉水利用系数Q.四 支 田 净四 支 水 四 支 毛 4921(三) 、计算一、二、三支渠的设计流量。1、计算一、二、三支渠的田间净流量:(m 3s)=60.9=.467一 支 田 净(m 3s)Q32105二 支 田 净(m 3s)18三 支 田 净2、计算一、二、三支渠的设计流量:以典型支渠(四支渠)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作为扩大指标,用来计算其他支渠的设计流量。(m 3s)Q=0.一 支 田 净一 支 毛 四 支 水 .46789(m 3s)1.52二 支 田 净二 支 毛 四 支 水 .(m 3s
27、)Q=0.76三 支 田 净三 支 毛 四 支 水 .9(四) 、推求干渠各段的设计流量。1、BC 段的设计流量: L4.0kBC(m 3s)Q=+=2.1076.8净 四 支 毛 三 支 毛BCm0.45A68净15(m 3s)BCBCL1.6540Q=1+=2.87+=0毛 净( ) ( ) 33、AB 的设计流量: A.5km(m 3s)BCQ.614.毛净 二 支 毛Am0.452=37净(m 3s) ABABL1.37Q=1+.85+0毛 净( ) ( ) 44、OA 段的设计流量: OA=.k(m 3s)BQ=4.5+07.1毛净 一 支 毛OAm0.45261净(m 3s)OAO
28、AL.738Q=1+=4.53+=.60毛 净( ) ( )整个渠道的灌溉水利用系数:dOAq0.2910.54Q水 毛(五) 、渠道最小流量和加大流量的计算。1、渠道最小流量的计算:为保证对下级渠道正常供水,对该灌区可将渠道最小流量取成渠道设计流量的 40%,则 (m 3 s)min=0.4512.2、渠道加大流量计算:由公式 可得下表:其中 渠道加大流量; 渠道加大系数,其值可查jdQ=JjQJ表 311; 渠道设计流量。流量单位: m3sd干渠各渠道段加大流量 干渠渠道段 设计毛流量 加大系数 J 加大后流量 最终加大设计流量值BC 3.06 1.27 3.886 3.9AB 4.54
29、1.26 5.720 5.7OA 5.36 1.25 6. 71 6.7三、灌溉渠道横断面设计渠道断面设计除满足渠道输水、配水要求外,还应满足渠床稳定条件。纵向稳定要求不16冲不淤,平面稳定要求水流不发生左右摇摆。1、支渠四横断面设计支渠采用 U 型断面,它接近水力最优断面,具有防渗效果好,抗冻膨性能高,输水性能较为理想,挟沙能力强,节省工地,省工省料,坚固耐用等特点。 U 型断面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部为半圆形,上部为稍向外倾斜的直线段。直线段下切于半圆,外倾角 ,随渠槽加深而增大。较大的 U 渠道则采用较宽浅的断面,=50 2深宽比 H/B=0.650.75,较小的 U 型渠道则宜窄深一点,
30、深宽比可增大到 HB=1.0。现取外倾角 ,HB=0.7。因为其加大流量为 2.7(m 3s) ,于是据表 319 查1得 ,D=0.42m。 U 型渠道的衬砌超高;D渠堤超高。0.2m(1) 、确定渠道比降 i,渠床糙率系数 n。地面坡降约为 11100,初选支渠渠道比降 i=13000,参考表 313 中的数值,初选n=0.020。(2) 、确定圆弧以上的水深 h2。圆弧以上水深 h2 和圆弧半径 r 有如下经验关系: 。 直线段外倾角为2hNr时的系数; 为 0 时的系数用 N0 表示。查表 3-21,则当 时,N 0=0.275,则 1。0N+sin=.75sin1=.45(3) 、求
31、圆弧的半径 r。将已知的有关数值代入明渠均匀流的基本公式,就可得圆弧的半径计算式。 (公式 3-38)1/43/85/822N1-+()90cosr =in2Qitg( )( ) (1/43/85/8212.50.-+()90cos =.in)s.102 tg ( )( ) (0.3750.375.88218Qm(4) 、求渠道水深。由公式(3-40) 可得:12(sin)(1sin)hrrN(0.45sin0).761.50(5) 、过水断面面积计算。由公式(3-41)可知 2 22-+hrcostg9rA( ) sin( )17则 2103.4-10+.45r2cos10+.45rtg10
32、9rA ( ) sin( 2) ( )2=.5r.76m查表 320 可得 U 型断面的湿周 P 的计算式如下:;则因为水力半径hPr1-+90cos2( ) 3.05r=.1.784.36mR= ,故,A.4R=.789r=0.2因为题设 H=0.7B,则由表中公式: 联立解得:B=2rcos+H-r1sintg,B2.3rH031.56(6)、渠道断面稳定分析。、渠道的不冲流速( ):查表 325 可得,当采用混凝土护面现场浇筑时,不csV冲流速 38/ms、渠道不淤流速( ):cd 由不淤流速经验公式(3-47)得 ,式中: 不淤流速系数,见表 3-0.5cdV=CQ026;Q渠道设计流
33、量。因为 Q四 进 三 进C B A OH进20.3m 22.0m 23.4m 28.8m进19.8m 21.2m 22.4m是否大于进 进 是 是 是取水口 AA断面高程为,水位推算接近,故满足因为理论推算高程为 28.8m,小于 AA 断面处河底的实际高程(30m) ,能满足自流灌溉条件,故说明所选渠底比降 i 是合适的。(2) 、渠道纵断面图的绘制。渠道纵断面图按以下步骤绘制: 、绘制地面高程线。在方格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横坐标表示桩号,纵坐标表示高程。根据渠道中心线的水准测量成果(桩号和地面高程)按一定的比例点绘出地面高程线。 、标绘分水口和建筑物的位置。在地面高程线的上方,用不同符号
34、标出各分水口和建筑物的位置。 、绘渠道设计水位线。参照水源或上一级渠道设计水位,沿渠地面坡降,各分水点的水位要求和渠道建筑物的水头损失,确定渠道的设计比降,绘出渠道的设计水位线。该设计比降应作为横断面水力计算的依据。如横断面设计在先,绘制纵断面图时所确定的渠道设计比降应和横断面水力计算时所用的渠道比降一致,如二者相差较大,难以采用横断面水力计算所用比降时,应以纵断面图上的设计比降为准,重新设计横断面尺寸。所以,渠道的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交错进行,互为依据。 、绘渠底高程线。在渠道设计水位线以下,以渠道水深 h 为间距,画设计水位线的21平行线,该线就是渠底高程线。 、绘制渠道最小水位线。从渠
35、底线向上,以渠道最小水深(渠道设计断面通过最小流量时的水深)为间距,画渠底线的平行线,此即渠道最小水位线。 、绘渠顶高程线。从渠底线向上,以加大水深(渠道设计断面通过加大流量时的水深)与安全超高之和为间距,作渠底线的平行线,此即渠道的堤顶线。 、标注桩号和高程。在渠道纵断面的下方画表格,把分水口和建筑物所在位置的桩号、地面高程线突变处的桩号和高程、设计水位线和渠底高程线突变处的桩号和高程以及相应的最低水位和堤顶高程,标注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上。 、标注渠道比降。在标注桩号和高程的表格底部,标出各渠段的比降。到此,渠道纵断面图绘制完毕。绘制好的渠道纵断面图见附图。22第四章 计算渠道土方量根据渠道
36、纵断面和横断面图可以计算渠道的土方工程量,同时也可进行施工放样。由于渠道过水断面和渠道沿线地面的相对位置不同,渠道断面有挖方断面,填方断面和半挖半填断面三种形式,其结构示意图见附图。一、计算挖方量在纵断面图上,分析 AC 段,找出地面高程线与堤顶高程线相交的点,设为 K,则易知 KC 为全挖方,它的土方量由两部分组成,故 3110.9(5.8943.6)(0.7945.8)1.79081.522KCW m对 AK 段, 明显为半挖半填断面,并将其分为 AB 段和 BK 段,则在地面高程线以下的全为挖方。AB 段:3110.9235(0.)2.5230651.3ABW mBK 段: 3.74(1
37、.7)(.7).9.7(251.9)0150BKm23再分析 OA 段,渠首 OE 段也为挖方,则同理可得, 31 1(0.378.0378).50.6250.7825048.2OEW m对该隧洞 FA 段,则有 。23(14)FAWm总的挖方量 W 为: OEFABKCW32048.76513.0189.5470.2m二、计算填方量AB 段: 31110.9352.0.9.530(.923)50.290152ABW 24BK 段: 3111(0.82.0.8.520)423BKW m同理对 EF 段,则有 35.67151.7.176.2EF总的填方量 为: 39054321.5027.6ABKEF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