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西方服饰美学差异论文服装设计与美学学院: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班级:12 珠宝鉴定 1姓名:刘晓如学号:121309024指导教师:韩利2013 年 11 月目录浅谈中西方服饰美学差异摘要关键字一、 美学二、 中国服饰美学1、学说信仰影响下的服饰美学2、中国服饰的意境美三、 西方服饰美学1、西方服饰的自由美四、 中西方服饰美学差异的原因1、地理因素2、社会因素五、服饰美学走向和谐统一浅谈中西方服饰美学差异摘要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美学理论中“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学观
2、念的影响下,西方的服饰大多强调夸张人体之美,突出个性这与中国人在服装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关键字中西方 服饰美学 差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服饰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它的美学功能日益显著。当鲍姆嘉通提出比较完整的美学理论将美学确立为独立学科之后,服饰美学作为美学的分支其研究也日益深入。服饰是人类文化乃至审美文化最早的物态化形式之一,作为物质文明反映了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文化等观念形态或曰精神文明的外在感性显现形式,也体现人们心灵深处的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外化或曰直观化的审美形态之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
3、观念,自然中西方服饰美学也存在着诸多差异。一、美学“ 美”属于哲学范畴, 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美和美感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发展的。美学是研究感性和理性的一门科学。“ 美学观”是为人类创造美好环境特别是美术造殆的立场、方法、观点。美”的含义很多罗马圣 奥古斯丁说“ 部分之间的适当比例, 再加上目的颜色” ,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美是生活” , 英国培根说“ 秀雅适度的动作的美才是美的精华” 、“ 美不在部分, 而在整体” 。意大利塔索说“ 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 法国罗丹说“美是性格和表现” 俄国托尔斯泰说“ 美是艺术的本质” 这些都是外国权威对“美”下的定义。中国历代对“ 美”的解释罗列万
4、象, 不胜枚举。楚布认为“ 自然之精华与理想生活之再现谓之美”二、中国服饰美学1、学说信仰影响下的服饰美学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是在道和儒的学说信仰影响下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推崇儒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总结了这个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这种思想长期指导和影响了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道家美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追求虚静,即是同人为相对立的自然而然,无须外力,无劳外界,无形无言,恍惚无为,顺应到服饰之上就是服饰应当趋向自然,人与衣
5、,人与自然, 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互不冲突的。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境界。儒家的美学思想有明显的保守色彩,儒家重人伦礼法,以仁和义为基,强调美统一于善。在服饰上体现为宽衣的质朴方正,相比道家有着以“德”、“礼”来规范和约束服饰,作为统治阶级长期使用的工具,儒家的服饰美学观念要求社会伦理道德和服饰样式的统一, 更多的强调了服饰美的社会功能,由于儒家的服饰观念长期在历史上处于统治地位,所以对中国
6、的服装基本造型有着深远的影响。2、中国服饰的意境美中国服饰更多的是强调意境美。在女装的宽衣造型上表现出了一种中国风格的神气与韵味,流露着民族的潜在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它体现了中国女性贤善宽容,自然朴质,淡泊明志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还有贤淑婉约,含蓄内敛,柔中寓刚,宁静致远的风韵气质和个性色彩。服饰大多采用不去刻意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在摆放或者悬挂时如同画卷一般平整,一目了然,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在造型上忽视了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的精确数字,强调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美
7、。三、西方服饰美学1、西方服饰的自由美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畔的古希腊,古希腊的服饰是西方服饰发展的经典时期,服装造型以体现人体美和真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具体体现在一是装束美,二是人体美。从古希腊的雕刻与绘画中到处可以看到健美的人体,通过美丽的姿态与衣摺的起伏来揭示人体的美感,崇尚热爱自由的精神无处不在的体现在他们身上,古希腊时期的服装一直沿袭着缠绕和披挂式,宽松自由的服饰在不经意间就可以体现出人体轮廓分明的美感。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美学理论中“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学
8、观念下西方的服饰大多强调夸张人体之美,突出个性这与中国人在服装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更进一步分析,西方服饰更多强调的是形式美。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中世纪以后西方服饰大多采用竭力表现人体的立体裁剪,无论挂在衣橱里还是穿在身上,或者行走起来,都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始终保持着相对静止的立体几何空间效果,反应了一种自我扩张,以人工的手段获取更大的空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在这种唯理的服饰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服饰更多的是强调形式美。
9、四、中西方服饰美学差异的原因东方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哲学美学观念,自然产生的服饰美学观念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东方重情,而西方重理。从宏观的面貌来看,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偏于再现的模仿说与偏于表现的诗言志说,这是中西方美学与文学理论对各自不同的文学艺术实践作出的总结,也是文学艺术与更广义的审美意识在理论上的自然升华。一、地理因素希腊本土原是一个半岛,这个半岛被海湾地峡和高山分割为彼此几乎隔绝的小区域,可是它的海岸线极长,港口多,又有爱琴海上和爱奥尼亚海上希腊两边诸岛屿,把希腊和小亚细亚、意大利连接起来。在海上航行的人,前后都可以看见岛屿来指示航程,这种条件几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都不具备的。由于
10、负山面海,腹地狭窄,而且土地贫瘠,可耕地少,而人口又出现了过剩,无法在农业上大显身手,向海外拓展就成为希腊城邦的必然出路,因而除农业之外必定要发展必要的手工业,来作为对外的商品交换。而且海运的成本低,是一种最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物资与人员交流的运输。汤因比认为,这种航海活动对希腊社会的性质造成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说“跨海迁移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同种族的大混合,因为必须抛弃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里的血族关系”,因为“一艘船只能装一船人,而为了安全的缘故,如果有许多船同时出发到异乡去建立自己的家乡,很可能包括许多不同地方的人”,还认为“跨海迁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始社会制度的萎缩;跨海迁移的苦难
11、所产生的一个成果是在政治方面。这种新的制度不是以血族为基础,而是以契约为基础的。这时同伴的感情超过了血族的感情,而选择一个可靠领袖的办法也会代替习惯的传统”。古希腊人在大规模使用铁器从而发展生产力之后,享有一定政治权利的个人成为希腊社会的主要成员,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明和民主政治体制。这正是作为西方文明最重要源头之一的希腊文化、文明、民族心态与性格赖以产生的原始土壤和真实的母体。而中国则在与古希腊大相径庭的维度生成了自己的文化母体。中国东临茫茫的沧海,但海洋未能深入腹地,西北横亘着广袤的沙漠,西南高耸着青藏高原,而北方也是戈壁和严寒带原始森林,并且还遭受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游牧民族的的威胁,
12、这的确是一个封闭的经济和文化的环境。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既以松软的土质为铁质农具发明以前的古代先民提供了耕作的可能性,又以其频繁的水灾而迫使他们提前建立大规模的社会组织。陈炎先生认为:“与生活于爱琴海区域的古希腊人不同,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古中国人的天职不是去海上冒险,而是要兴修水利,这种工作不仅不是少数人能够完成的,而且也不是某个部落单独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高度的社会组织结构。”适应于黄河流域土壤、气候、水资源的经济生活,即农业生活- 以家庭为单位,以村寨自然群落为依托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组织,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农业因而成为中国文化之根。血缘关系本来是社
13、会最初之关系,但农业经济却使得这种血缘关系保留下来,因为土地的本质特点就是不可迁移性,在生产力发展相对低下,而且土地对水资源是绝对依赖的情况下,血缘关系成为社会组织结构的最佳途径,这更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要求。土地先是为家族所有,后来演化为国家所有,终究没有形成土地的私有化。这便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体的社会模式:家庭国家,家长制封建制,孝父忠君,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在这一点上,中外学者几乎没有任何的异议,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对中国社会特征的表述尤为明快,他说:“儿子一定要尊敬父亲,这就是中国的立国之本。”这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 年僵而不死的秘密所在。2、社会因素古代中国的生活模式与职业特性表
14、现出强烈的农业社会色彩。农业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不仅地域是分的,而且更表现在社会的分散与隔离上,其中能把人们相对集中又能绝对隔离的因素就是土地。农村社会的这种恋土性,既表现为土地的哺育,又表现为土地的束缚,此外,由于灌溉、安全等的需要,人们也需要住在一起。从功能上来看,这种自然村落社会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具有同类性,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家庭,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从生产到生活,从生育到教化总是自成体系,但又与其他家庭相似,而且每个自然村都拥有极为类似、长期不变的人口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其次是分散性,尽管人们需要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联系,但交往的程度是十分有限的,生产规模的狭
15、小,落后的交通,使得村落更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从其自身来看,确实也没有多少从外界获取信息的必要性,一个农民在土地上长年累月的劳动以养家糊口、生儿育女已属不易,况且他已经形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耕生活的习惯,形成了稳定的内向性格与封闭保守心理,除非是天灾人祸,农民是很少流动的。从生产关系来看,少数统治者占有土地,因而不可能离开土地另辟生存的空间,不像游牧者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也不能像做工的可以择地而居,迁移自如,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地里的庄稼更是深埋在土里,因而世世代代农村社会处于静态之中。而在公元前# 至$ 世纪,希腊的城邦制度最后完成了,也就是形成了以希腊本土为中心的希腊世界。
16、希腊城邦的重要特点是主权在民与直接民主,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自主权,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议事会”的成员。商业活动与海洋活动可以说成了好动的希腊性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这两个因素又相互影响,海上贸易与海上交通的发达使得本土诸国的自然经济迅速转为商品货币经济,使海外和本土原先的工商业城邦,由于粮食和原料供给方便,而得以不受限制的扩大它们的工商业。尤其在前六世纪梭伦进行了政治上的改革,著名的梭伦立法的根本原则是承认私有财产,容许土地的转让和分割,而且废除了贵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而代之以财产的法定资格,这更是从根本上给古希腊人的生活模式定下了基调。五、服饰美学走向和谐统一时过境迁,随着人类
17、文明的不断进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西方的服饰美学观念不断的互相补充融合,在服装上的追求逐渐相互统一,即追求反璞归真的意境气韵,服装的材料的发展是从完全取自自然开始的,现代的设计师们越来越发觉,服装本身就应该是属于自然的,设计师们不断的采用现代材质和技术去追求最贴近自然的效果。虽然中西方人有着不同的形体,不同的观念但是对于服饰的审美却日趋统一。正如服装设计师马可曾说:设计师要力求去掉中国的形,留住中国的魂。现代服装是中西方服饰美学的不断互补与强化的结果,设计师们用简单的形式语言和视觉要素,以理解其神韵的境界和眼光去设计,才会使作品平中见奇。总之,中国服饰美学重情,西方服饰美学重理。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今天,中西方服饰的不断融合与加强,不管如何本土化和多元化是服饰美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人们对于服饰美的追求也将更加注重偏重向自然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