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英文名称:General Biology课程编码:0241001学 分:4 学分总 学 时:92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28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先修课程:无执 笔 人:审 订 人: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普通生物学是生物技术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生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生长与发育的一般规律,生物的基本类群。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理解普通生物学在生物技术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生物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
2、系以及生物学的发展。三、教学学时分配表章 目 教学内容 教 学时 数 教学方式 或手段 备 注绪论 2 多媒体、板 书 非核心一 细胞 6 多媒体、板 书 非核心二 组织、器官和系统 20 多媒体、板 书 非核心三 生物营养与代谢 6 多媒体、板 书 非核心四 生物的繁殖与发育 8 多媒体、板 书 非核心五 生物的类群 12 多媒体、板 书 非核心六 生物与环境 4 多媒体、板 书 非核心七 遗传与变异 0 多媒体、板 书 非核心八 生物的起源与进化 2 多媒体、板 书 非核心九 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4 多媒体、板 书 非核心合计 64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0本课程理论学时为 72 学时
3、。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绪论 (2 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理解生物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生命的基本特征难点:无第一节 生命的特征 (1 学时)第三节 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 学时)第四节 生物学分科第五节 生物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一章 细胞 (6 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掌握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细胞的分化、衰老与死亡;掌握细胞细胞周期的定义和细胞分裂的过程。重点:1.细胞器的组成、结构、功能2.细胞周期3.细胞分裂难点:1.细胞器的功能2
4、.周期调控第一节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一、细胞的发现二、细胞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第二节 细胞的物质基础(1 学时)一、细胞的元素组成二、细胞的分子组成第三节 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 学时)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三、细胞外被与膜系统四、细胞的主要细胞器五、细胞骨架系统六、细胞连接七、细胞间的信号转导第四节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2 学时)一、细胞周期二、细胞分裂三、细胞分化四、细胞的衰老与死亡五、癌细胞第二章 组织、器官和系统 (20 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结构特点;了解植物器官的分类;掌握植物各类器官的结构特点;了解花的结构特点;了解种子和果实的结
5、构与分类;了解高等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掌握动物组织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掌握动物各器官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结构特点;植物各类器官的结构特点;动物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动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21难点:植物组织的结构特点;植物各类器官的结构特点;动物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动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 植物组织、器官和系统(7 学时)一、植物组织(2 学时)(一)植物的组织的类型(二)植物组织的形态特点和生理功能二、植物的器官、系统与功能(5 学时)(一)植物的营养器官(二)植物的生殖器官(三)植物系统第二节 高等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13 学时)一、动物组织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6、(4 学时)(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肉组织(四)神经组织二、动物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功能(9 学时)(一)皮肤系统(二) 运动系统(三)消化系统(四) 呼吸系统(五) 循环系统(六)免疫系统(七) 排泄系统(八)生殖系统(九)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十)内分泌系统第三章 生物营养与代谢(6 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物的营养类型、了解酶的概念及作用特点、掌握能量代谢的类型、了解生命活动的调控。重点:光合作用及生物氧化难点:光合作用及生物氧化第一节 生物的营养类型(1 学时)一、自养二、异养第二节 生物催化剂酶(1 学时)一、酶的概念二、酶的分类三、酶的作用特点与机制第三节 能量代
7、谢(3 学时)22一、光合作用二、生物氧化第四节 物质代谢一、初生代谢二、次生代谢第五节 生命活动的调控(1 学时)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控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控第四章 生物的繁殖与发育(8 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物繁殖的基本类型;掌握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掌握动物繁殖与发育的机制重点:植物的有性生殖;动物的繁殖难点: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哺乳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第一节 生物的生殖的基本类型(2 学时)一、无性生殖(一)营养繁殖(二)孢子生殖二、有性生殖(一)同配生殖(二)异配生殖(三) 卵式生殖第二节 植物的有性生殖与发育(3 学时)一、植物的有性生殖(一)精细胞的产生(二)卵细胞的
8、产生(三)开花、传粉与受精(四)种子和果实二、植物的生活史第三节 动物的繁殖与发育(3 学时)一、动物繁殖的意义二、动物的繁殖方式三、个体发育四、人类的生殖与发育第五章 生物的类群(12 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物分类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类生物的基本类别重点:生物分类的方法和阶层难点:生物分类的方法第一节 生物分类概述(2 学时)一、 生物分类的意义二、 生物分类的依据三、生物分类等级四、生物的分界23五、生物的命名第二节 病毒(1 学时)一、病毒二、亚病毒三、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节 原核生物界(1 学时)一、细菌二、蓝藻三、古细菌四、其他原核生物第四节 原生生物界(1 学时)一、原
9、生生物的主要特征二、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三、原生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五节 真菌界(1 学时)一、真菌门二、地衣门第六节 植物界(2 学时)一、多细胞的藻类植物(一)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二)分类及代表植物二、苔藓植物(一)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二)分类及代表植物三、蕨类植物(一)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二)分类及代表植物四、裸子植物(一)主要特点和形态特征(二)分类及代表植物五、被子植物(一)主要特征(二)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三)被子植物分类六、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第七节 动物界(4 学时)一、海绵动物二、腔肠动物三、扁形动物四、原体腔动物五、环节动物六、软体动物24七、节肢动物八、棘皮动物九、半索动物
10、十、脊索动物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4 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难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第一节 环境因素及其对生物的影响(0.5 学时)一、生物圈二、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间关系的基本特征(0.5 学时)一、最小因子定律二、耐受性定律三、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关系第三节 种群生态(0.5 学时)一、种群概念二、种群的基本特征(一)数量特征(二)空间特征(三)遗传特征二、种群年龄结构三、性别比例四、存活曲线第四节 生物群落(0.5 学时)一、生物群落概念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
11、征三、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一)群落的组成(二)群落的结构(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四、生物群落的演替(一)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二)群落演替机制(三)群落演替实例五、生物群落的类型和分布(一)森林(二)草地(三)荒漠(四)冻原(五)水生群落25(六)湿地第五节 生态系统(1.5 学时)一、生态系统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生产者(二)消费者(三)分解者(四)非生物成分二、生态系统的功能(一)物种流动(二)能量流动(三)物质循环(四)信息传递三、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平衡第六节 人与环境(0.5 学时)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一)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二)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三)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
12、影响(四)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五)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二、人类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一)人类对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三、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保护环境(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三)人口控制第八章 生物的起源与进化(2 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相关知识重点:生命的起源难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0.5 学时)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0.5 学时)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证据(0.5 学时)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理论(0.5 学时)第九章 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4 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重
13、点: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难点:无一、功能基因组学二、蛋白质组学三、代谢组学26四、仿生学五、进化生物学六、干细胞七、生物信息学八、系统生物学九、合成生物学十、结构生物学十一、神经生物学五、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性质 备注序号 实验项目 学时演示 验证 设计 综合 必做 选做1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及生物绘图技术 2 2 动植物细胞的形态 与结构 2 3 动植物细胞的有丝 分裂 2 4 植物组织切片的制 作与观察 2 5 植物组织 2 6 植物的营养器官 2 7 植物繁殖器官 2 8 动物组织(一) 2 9 动物组织(二) 2 10人体 ABO 血型鉴定及动脉血压的测量2 11 血涂片的制作 2 12 无脊椎动物 2 13 鱼类的解剖 2 14 牛蛙的解剖 2 合计 28六、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1、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分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综合考核。2、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60%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27魏道智主编.普通生物学(第 2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参考书:1.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普通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利容千,刘隆炎等.普通生物学,第二版.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彭玲,王亚芬,焦莉. 普通生物学实验.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