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野山间那小屋 董其中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譬如说井冈山下我的老家,从乡政府到老家里的路上,就有两个不一般的小屋,当时把它叫茶亭,说是茶亭,并无一般茶亭有顶无墙的造型特点,而是有顶有墙的极其简单孤立和能挡风遮雨的小屋。一个在田野,一个在山间,为什么要在这荒远偏僻之地建这茶亭呢?当乌云密布、骤雨袭来时,或“锄禾日当午”时,行走在田野山间的人(有时还挑着担子) ,或在附近劳作的农民,便可在茶亭避雨、歇脚、乘凉、用餐。茶亭虽小,却大大方便了群众,立此茶亭是一善事。一个茶亭就在离我老家不到一公里的山包上,世纪年代茶亭周围建起了新村,茶亭已被一幢幢崭新的农舍所包围,其原有的功能已失去。前年我回村时,和几
2、位长者漫步茶亭间,勾起大家对往事的一些回忆。茶亭结构简单,人字屋顶,室内面积约平方米,最高处约米,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路从亭中穿过,两个小门上方为半圆形,和人字屋檐之间嵌有一块约厘米乘厘米的青石板,上镌有“端仁亭”三个大字,上款为“甲午年立” ,下款为“螺江董氏合族修” ,石额完好无损,同行中有一位比我大一点的长者告我这是先父当年所题。亭内一面严严实实的墙体上嵌有用青石板刻的端仁亭记 ,也为先父所撰。可惜石板破损,从残存的碑文和同行的长者口述中获知:端氏为江西泰和县第三区松芫乡铁溪村人,岁嫁螺江村,与丈夫共为人雇用,夫妻生活仅几年丈夫就去世了,没有儿女,以后端氏终生受寡,瓜菜果腹,衣常百结,约岁去
3、世后,村民去收拾她的遗物时,发现屋内破罐柴草中和竹床的竹筒内堆积了很多铜钱、银元和纸币,金额达“数百万元” ,村里用她留下来的这些钱修了这个“端仁亭” ,以纪念这位一生勤劳节俭的名叫“端仁”的女性,并造福后人。我小时在村里,这位和我父辈岁数差不多的女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身材修长,衣衫褴褛,冬天双脚很少穿袜,只拖着一双破布鞋,双手提着一只小小的木炭火炉。近年我每次回村都能听到一些乡亲叨念起她来。她的墓地就在茶亭附近,我们去拜谒时,墓碑前还摆放着几炷香,据说,每逢清明和年节,都有乡亲去给她扫墓。这说明她仍活在村民心中。端氏终生受苦,勤劳节俭,朴诚谦和,为人所尊重。过去由于社会动荡,人们有后顾之
4、忧,必须节俭,以防不测。如今社会安定,生活有保障。勤劳致富后仍要节俭,同时也要消费,以提高生活质量。端仁亭所昭示的勤劳节俭精神,以建亭等形式来对那些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表示褒扬和纪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值得我们弘扬。人民日报 (2006-08-29 第 15 版) 品 茗 杨 莹 2006 年 09 月 20 日 11:15 【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论坛】 【打印】 【关闭】 新闻 评说 图书 饮食 文化批评 人物 艺术 历史 地域 网友茶馆 组图:“圆明园”惊艳全貌 访谈:王宏甲谈 21 世纪中国新教育 毛泽东影响一代法国人 中国人依然崇敬他 赵丽蓉“拒见 “毛主席:去了
5、也说不出什么来 最新考古:“东汉铜车马“ 实为西晋文物 专家:唐以前观音像以男性形象出现 从祖父那只有着厚厚茶锈的大茶杯,就可感到茶中国的悠久历史了。几岁时,在祖父膝旁看他喝茶,看他品得那么香,我便抱起杯子尝,怎么那么苦啊!爷爷只是笑,在他的笑里,我感到浓茶的滋味,感到日子的浓缩。长大后,自己似乎才真正品出了茶味。大多数人无论在哪里,都得喝茶,讲不讲“品位” ,都得喝茶,只是茶叶的品质、种类不同而已,就像每天无论过得有无质量,都得过一样。尽管有时在品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麻木,自然没什么感觉,但平淡而简单的生活总是最稳、最充实、最美的。以前总想着需要幸福的感觉,总追求的“蒹葭境界” ,后来都不想了
6、,生活着就是了。如果上班只为工资,那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吃东西只为充饥,那将是多么单调乏味!当心里郁闷时,很想让自己快乐多一点,在日记里叹气不如约上朋友去喝茶。路上和朋友一起唱向快乐出发 ,这种暂时的无牵挂,真是畅快。而与朋友一起品茗论道,渐渐换得一个好心情。我喜欢温馨的可任思绪弥漫的喝茶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一会儿落入现实,一会儿又沉浸在理想中。喝茶,其实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境界。茶味的变化,刺激着人已渐入麻木的神经。生活如茶,得每日不断地去品尝,不管你想不想要,它都会放在你的面前。它时而浓得发苦,时而又淡得无味。生活就像喝茶的过程,反反复复。这个过程消耗了整整一生。人生如茶,茶味
7、人生随意过,知足淡泊苦后甜。人生活着是需要精神寄托,需要激情的,如今, “激情”已变成茶一般的长流不息滋润心田的涓涓溪流了。人一辈子的价值不是他真正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是在于他在人间努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喝茶的过程不也是这种感觉与滋味么?有时,我喜欢在书房里喝茶,喜欢在那一片宁静中有意无意地盘点自己。书越来越多时,一本本名目各异的图书犹如一个个茶叶罐儿,茶味越来越浓时,便有种馨香迎面熏来。就这样每日品着书、品着生活、品着人生、品着一些人和事。有时,突然感觉自己在品生活、品人生、品他人时,一不小心也已经被别人“品”过人民日报 (2006-09-12 第 15 版) 人生与灯草 姬建民 2006 年
8、 09 月 20 日 11:13 【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论坛】 【打印】 【关闭】 新闻 评说 图书 饮食 文化批评 人物 艺术 历史 地域 网友茶馆 组图:“圆明园”惊艳全貌 访谈:王宏甲谈 21 世纪中国新教育 毛泽东影响一代法国人 中国人依然崇敬他 赵丽蓉“拒见 “毛主席:去了也说不出什么来 最新考古:“东汉铜车马“ 实为西晋文物 专家:唐以前观音像以男性形象出现 一位朋友闲聊说,人生好比油灯,上帝很公平的,当初往每个人生的“油灯”里都是加了相等的油,但“点灯”的情况有不同。有的总嫌自己的灯光不明不亮,就把“灯草”加粗,因而油耗也就快,不久就油干灯灭了。而咱是把“灯草”捻细
9、,灯头不大,亮也不大,但时间长。“灯草”的粗细实际上喻示对生命的节约和涵养。倘若真的是为了大众的福祉而殚精竭虑,生命虽短,却得以流星般地划过天际,以自己生命的摩擦和燃烧,瞬间照亮世界,应该说是值得的。事实上,有的是在玩命,把时间浸泡在吃喝玩乐中,将生命放纵在骄奢淫逸里,人心不足蛇吞象,总嫌不能贪敛天下钱财,总恨不能享尽世上美色,总怨不得食尽人间佳肴,结果“作得紧,死得快!”那些贪官大都是“作紧”之辈。如若说,人生要发光的话,大放异彩当然难得;捻细“灯草”的经久之光,也未必不如稍纵即逝的电光石火有价值。人民日报 (2006-09-19 第 15 版) 孩子的眼睛 吴若增 2006 年 09 月
10、20 日 11:13 【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论坛】 【打印】 【关闭】 新闻 评说 图书 饮食 文化批评 人物 艺术 历史 地域 网友茶馆 组图:“圆明园”惊艳全貌 访谈:王宏甲谈 21 世纪中国新教育 毛泽东影响一代法国人 中国人依然崇敬他 赵丽蓉“拒见 “毛主席:去了也说不出什么来 最新考古:“东汉铜车马“ 实为西晋文物 专家:唐以前观音像以男性形象出现 有一回,我和一位朋友去郊外钓鱼。因为天气晴好,朋友的妻子便抱了只有四个月大的女儿同行。当我扒开襁褓,正打算欣赏一下他们那个宝贝女儿的小脸时,却看到一双大大的眼睛已经在定定地望着我。令我惊异的是,那双眼睛,竟是湖水一样的清澈。
11、那清澈,除开了一点好奇之外,洁净得没有一粒尘埃。一时间,我被那双眼睛震撼了,心想:“啊,原来人的初始的心,本来应该是这样圣洁的呀!”如今几年过去,许多事也与时间一起流逝,不再存下什么记忆,但那孩子湖水一样清澈的眼睛,却时而仍会闪动在我的面前,令我感到圣洁的魅力,并想到人们回归圣洁的可能与意义而且,自被那一双湖水一样清澈的眼睛震撼以后,我竟于无意中养成了一个习惯:经常会注意他人的眼睛,看看他人的眼睛都是怎样的当然,那都是大于四个月的眼睛。遗憾的是,我却再也没有看见过那样清澈的眼睛了。我看到的,是自负的或卑怯的眼睛,是得意的或愁苦的眼睛,是明朗的或阴鸷的眼睛,是真诚的或虚伪的眼睛当然,更多时候我看
12、到的,总是把它们杂糅在一起的眼睛。只是跟那个孩子的眼睛相比,这些眼睛都是浑浊的!是的,一般地来说,我们并不邪恶,但我们却无法不浑浊!有一回,为出版一本散文集的需要,我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都找出来进行挑选。我竟发现:个月时,我的眼睛竟然也是清澈的,清澈得就如同那个孩子一样一尘不染!可惜十几岁时,我的眼睛里有了忧郁,显见了我少年时期的某种艰难。但二十几岁时,我的眼睛里却出现了若干狂妄,那是我提刀而立、踌躇满志的写照。三十几岁时,我显得有些愁苦或者其实是一种迷惘,表现了我在那时的对于自己对于世界的徘徊与选择。四十几岁时,我的眼睛里加进了些许狠劲儿,表明了我正面对着恼人的起伏和潮湿而今天,我的眼睛则反
13、映出了几分木然或淡然,似在说明我的已经明白或依然糊涂。只是,确切无疑的是:自八个月后,我的眼睛便渐渐地浑浊了起来。“看来,要想永葆清澈是不可能的呀!”我想。“那么,人生就是一个从清澈走向浑浊的过程吧?”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总是要复杂起来的,因为这是对于生活的适应。而复杂体现在眼睛上,就是浑浊。我们无力拒绝复杂,因而便无力抗拒浑浊。这很无奈。但我们却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清澈过!而且,我们如果还能够被这清澈所震撼,就说明在我们的心中,至少还留有一块圣地那就是对于圣洁的向往和崇拜!是的,我怀念清澈,就是我向往并崇拜圣洁!只是可惜,就好像一件白色的衬衣染上了污渍,任你再怎么清洗,终究也无法使其回复
14、纯白;同理,我们的心灵既已不再单纯,也就不再可能回复孩子似的清澈。那么怎么办?难道我们就这样浑浊下去吗?我想起了我在一座山寺中见过的一位老人。那一天,我们在那座山寺的草地上发现了一条蛇,正准备找到什么东西比方说一块石头或一块砖头,去砸死那条蛇的时候,一位老人走了过来,微笑着对我们说:“不,不要伤害它。它是我们应该保护的动物。来,让我把它引走吧。 ”他就这样,在我们惊异的目光注视下,卫护着那条蛇,请那条蛇离开了那座山寺许多年过去,我犹记那位老人的眼睛是慈祥的睿智的,也是淡定的博大的 于是我始知道,虽然我们不再能够清澈,但我们却可以慈祥,可以睿智,可以淡定,可以博大。而这些,难道不是对于清澈和浑浊的超越吗?这样的一种眼睛,难道不也是圣洁的吗?那么就是说,我们虽然早已离弃了孩子似的清澈,但对于圣洁的追求却还是不必放弃的吧?是了,我们不会放弃因为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种清澈在。人民日报 (2006-09-19 第 15 版)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