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张承志的黑骏马一、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文化(一)独特大草原上的游牧文化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他们逐水草而居,放牧牛羊,蓄养牲畜,过着无忧无虑的逍遥生活,这是我们对游牧民根深蒂固的印象。从小时候我们就常常听到一句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大部分时间,他们必须经受大自然严酷的考验。在张承志的牧人笔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春天,蒙古语哈布尔一词实际上并不包含多少温暖、和风、绿草、鲜花之类的内容。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春天气候和景观,实际上与冬天没有很大的区别。人们还是穿着皮袍子。在五月到来之前的大地上并没有绿色的青草。春天的风雪威胁甚至比冬天更可怕。尽管从
2、四月初开始,吹过大草原的风已经不像冬天哪样刺骨,积雪融化后,草原已经变成黑色但是,春天哈布尔在蒙古人的意识中仍是个与冬天差不多的。内涵严峻的词汇”夏季由于水草肥美,生活过的比较安适。随着秋季的到来,牧民要为渡过严冬做准备了。这时候,搬家迁徙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形式。为了把夏季羊身上的水膘变成油膘,牧羊人要轰赶着羊群到很远的地方进食,常常是清晨羊群与帐幕车同时出发,每天羊群都在新的地方住宿。晚上,他们只用毡子在地上露宿,棚车里大多睡着带孩子的女人。在这叫做“敖特尔”的游牧生活中,女人要去采摘蘑菇,男人要去那些偏远的大山中打猎,以便补贴家用。敖特尔结束以后,牧人赶着肥壮的羊群回来,与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3、共同迁往下一个营地。这时草已微黄,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庞大的畜群之间有着非常不协调的矛盾,整个草原的人都忙活着割草,尽量多储备草料,不致老弱的畜群饿死。女人们还要忙着捡拾牛粪或羊粪,储备大约二十牛车的燃料,这些燃料必须在秋天备齐。冬天是草原对生灵最严酷的考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正是冬季草原最好的写照。牧羊人要赶着羊群,顶风吃草。天太冷,羊群被风吹的后退,牧人的职责就是拦截羊群,强迫它们进食,这个过程要持续五个小时左右,牧羊人经常脸冻坏了,手脚冻坏了。如果很不幸遇上了白灾,也就是非常大的雪灾,牧人还要铺冰卧雪,开始冬季走场,人的冷暖不再被考虑,以羊群有草吃为最要紧的事务。严酷
4、的自然环境,加之草原地广人稀,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就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在特殊情况下,朋友可能是你的救命稻草。所以草原人的性格普遍豪爽、热情、真诚。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的抗争中,蒙古民族养成了隐忍痛苦的坚强性格,同时也更容易去原谅、宽容别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这本是一个优点,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会为我们所不理解、被我们诟病, 黑骏马中黄毛希拉奸污索米亚,她们的隐忍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草原人的伦理观念中,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有生命就有一切,相反贞洁只能退而居其次。特定的环境决定特定的生活态度,草原的伦理道德或许只有草原的孩子才能理解。(二)平原上形成的农耕文明长城以南是和草原完全不同的另一
5、种景象。广阔的原野上没有乳白的蒙古包、没有咩声遍野的羊群、也没有纵横驰骋的骏马,取而代之的是固定的土木结构房屋、迎风摇曳的庄稼和拉着大车的牛、驴子。人们在大自然的规律指引下,春耕夏耘秋获冬藏,过着忙忙碌碌却远比草原安逸的生活。在农耕系统里,男人一般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是维持家庭生活的支柱,而妇女往往从事辅助性的工作,诸如缝缝补补、料理家务等等。这样一来,妻子的生活保障基本上依赖于丈夫,实质上形成了不平等的依附关系,直接导致男尊女卑的社会事实。在封建道德伦理中守节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这也是男权社会绝对占有欲的具体表现,一方面要求女子必须为自己守贞,另一方面自己可以三妻四妾。贯穿中国农耕文化
6、的经典莫过于儒家思想,而儒家的伦理道德对妇女束缚、压抑最甚的莫过于三从四德。在人们根深蒂固的潜意识中,都有着极为强烈的处女情结。这与草原文明重生养不同,虽然农耕文明中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对贞洁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此。历代以来的贞节牌坊是最为形象的证明,丧夫妇女为了守贞,往往一生孤寡。张承志自小生活在草原,但骨子里流的却不是彻头彻尾的草原血液,他不可能完全属于草原,在潜意识里对草原上的某些习俗怀有偏见也是正常的。具体表现就是她对索米亚被奸污后默默忍耐,甚至对要生下那个“杂种”的极端不满。二、主人公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徘徊(一)离开大草原主人公白音宝力格自小被寄养在老奶奶家里,他敬爱慈祥的奶奶
7、,深深地喜欢着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索米亚,同样也骄傲的拥有黑骏马刚噶.哈拉。他对草原,对草原上的人们怀有深沉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向往。当他得到一个机会去学习向往已久的专业牧技知识的时候,主人公展开了这样一段描述:“十八岁的我将带着魁梧的身量和铁块一样的肌肉,还有一身本领回到草原。当然,十八岁的索米亚也会更勤劳,更能干,更善良和更美丽。那时,我将以坚毅的神情和成熟的大人气,向她建议我们的生活。我和她将有一个使整个草原都羡慕的家,在幸福中照顾好我们亲爱的奶奶,让她享受一个充满安慰的晚年。 ”此时的白音宝力格满怀对生活的热望,踏上了学习之路,可是他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觉。如果他知道
8、这次出行,意味着失去索米亚,奶奶,乃至整个草原,那么他会不会改变主意,一直守护在老奶奶身边,保护着纯洁美丽的索米亚呢?然而古老的大草原法则又岂是区区白音宝力格所能够撼动的。宁静的草原之夜,索米亚送白音宝力格上路了。黯淡的星光,呼啸的寒风,两个年轻的生命仅仅靠在一起,白音宝力格像英雄般把整个皮袍子盖在索米亚身上,心中无限的自豪和快意,他一心要保护身边个纯洁、美丽的草原姑娘,默默感慨道:“我当然不会感到什么冷的,傻丫头。脱下皮袍子又算什么?你知道我将来会怎样保护你和关怀你么。 。 。 ”两个人仅仅拥抱着,青春的热和更暖人心的美好憧憬驱走了拂晓前秋夜的寒冷。朝霞染红的黎明成为最美好的回忆,却也预示着
9、主人公与草原渐渐疏离的开始。培训结束后,当旗畜牧局李局长递给白音宝力格深造表格时,他拒绝这个非常宝贵的机会。他梦想的生活是“和心爱的姑娘一起,劳动,迎接一个个红霞燃烧的早晨,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他满心快活回到家里,发现索米亚的“目光和神情非常古怪,甚至可以说是深色黯伤” ,而且似乎含着敌意的警惕。后来,在出诊一户牧人家时,他听到了风言风语,于是愤怒的离去,对黄毛希拉胆敢放肆地侮辱和中伤心爱的索米亚怒气填膺。撞开家门,看到肚子高高凸起的索米亚,白音宝力格惊呆了,绝望的问道“真的吗。 。 。是黄毛鬼希拉吗?”索米亚的沉默、泪水和退却是最明确的回答。在酒精和愤怒的作用下,主人公猛扑过去,抓住索
10、米亚的衣领,拼命摇撼她,想要心爱的姑娘亲口说出事情的真相。索米亚在这时反而越发倔强和沉默,终于锐声尖叫起来“孩子!我的孩子!你松开!松开她哭叫着,在我死命钳住她的手里挣扎着,突然,她一低头,狠狠地在我僵硬的手上咬了一口!”母性战胜了爱情,草原文化中对生命的敬畏高于一切,同样也高于爱情。索米亚选择了孩子,放弃了爱情。此时的主人公是痛苦而困惑的。当他悲愤的拔出刀子,要去宰掉毁掉他心爱姑娘的希拉时,老奶奶的不以为然更加让他绝望。“不,孩子。佛爷和牧人们都会反对你。希拉那狗东西。 。 。 。 。 。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罪过。女人世世代代还不就这样吗?恩,知道索米亚能生养,也是件让人放心的事呀。 ”老奶奶宽
11、恕了黄毛希拉,表现出了宽容、博爱、善良的品质。同时也表现出对延续生命比贞操重要这一古老草原法则的认同,尽管索米亚被玷污了,但是知道她能生养却是让人放心的一件事。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再也不能够忍受了,他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牧人,他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尽管他爱奶奶,爱索米亚。他感到一种渴望的召唤,驱使他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也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 ”在伯勒根河湾主人公用力挥起马鞭,狠狠抽向了希拉丑恶的嘴脸,对草原的恶的代表做了最后的抗争,同时带着失去心爱姑娘的痛楚和对文明生活的向往,离开生活多年的草原,奔赴新的征途。(二)多年后的回归九年后
12、,被刻板、枯燥的公文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折磨的身心憔悴的白音宝力格,因为当初轻率地抛弃草原,割裂与草原的联系而后悔、自责。作者这样写道“我们总是在现实的痛击下身心交瘁之际,才顾上抱恨前科。我们总是在永远失去以后,才想起去珍惜往日曾挥霍和厌倦的一切,包括故乡,包括友谊,也包括自己的过去”于是,白音宝力格跨上刚噶.哈拉,踏着那首古歌的旋律,重返大草原,寻找往昔青梅竹马的“沙娜” ,寻找失落九年的精神家园。草原的法则严格运行着,慈祥的奶奶已经离开人世,心爱的姑娘索米亚最终没能逃过命运的安排,像许多蒙古姑娘一样,跨过伯勒根河远嫁它方,曾经的“沙娜”永远消失了。他和草原的血脉亲情也就断了。在分开伯勒
13、根河流域和外部草原的峥嵘山谷里,埋葬着一代代长辞而去的牧人的白骨。白音宝力格亲爱的银发额吉,给予他母爱和老人之爱的奶奶,被天葬在这人迹罕至的山沟。面对嶙峋的白骨,白音宝力格做着最真诚的忏悔。他为自己在羽翼丰满之时离开奶奶,不能够给老人家送葬(本来应该由他这个唯一的男孩子来做的事情)而内疚不已,这不仅成为额吉的遗憾,也是他终生的遗憾。 “额吉,饶恕我。你不肖的子孙在为你祈祝安息”白音宝力格最真诚的内心独白,成为他重回草原的精神象征。她理解了额吉的宽容、隐忍,对额吉敬畏生命的美好品质致以崇高的敬意。刚噶。哈拉如箭一般笔直的冲向白银乌拉大山的依稀远影,他要像古歌里唱的一样,骑着黑骏马去寻找远方思念的
14、妹妹。 “也许,我的沙娜正在生活的旋流中呼喊着我,等着我向她伸出援手” 。主人公终于明白,当初抛弃索米亚,自己亲爱的沙娜,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没有人可以依靠,她的生活必定会非常艰难。白音宝力格抛开了心中的芥蒂,不再偏狭的怨恨索米亚的失贞和忍气吞声,他回到了草原,要帮助索米亚。标志着他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他重新回到了草原,包括肉体上的回归和精神上的回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其其格态度的转变。听到林老师说起其其格时,白音宝力格默默祈祷,唯恐她像希拉一样长着污脏的黄头发,而且表现出非常的无奈“不论我是否愿意,此时此刻我已经决不能否认她的存在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依然不能够心甘
15、情愿的接受其其格存在的现实,但是接下来的两件事让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其其格出生时非常小,所有的牧人都劝老奶奶扔掉小其其格,林老师接着讲到“。 。 。 。 。你们的老奶奶坐在门槛上,对那些牧人说:住嘴!愚蠢的东西!这是一条命呀!命!我活了七十多岁,从来没有把一条活着的命扔到草滩上,不管是牛羊还是猫狗。 。 。 。 。 。把有命的扔掉,亏你们说的出嘴! ”当白音宝力格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他一定会有所触动,他和老额吉一起生活了很多年,见证了额吉的对生命的珍爱。当他的刚噶。哈拉在风雪的天气跑到家门口时,他的奶奶连腰带都顾不上系,颤颤巍巍的搂着马驹,用自己的袖子揩干小黑骏马的身体,然后解开自己的袍子,紧紧
16、将它搂进怀里,对畜生尚且如此,对小其其格就更不会抛弃了。额吉的态度对白音宝力格有很深的影响,他开始怜惜其其格。当小其其格喊他“巴帕”的时候,一股酸酸的滋味猛地涌向主人公的喉头和鼻尖。他的心理防线已经有些崩溃了,他把其其格轻轻地抱到刚噶。哈拉的背上,仔细地端详着眼前的小姑娘,觉得这小姑娘生的还是很好看的。在临走之际,他给其其格买了新书包和一些玩具,答应索米亚保守秘密,做其其格心中永远的“巴帕” 。他知道留在孩子深处的创伤是不会愈合的,而且伤疤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流血发疼,但是他愿意为这个孩子做些什么,救赎自己当初的无知和鲁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三)再次离开草原当白音宝力格回到草原时,他真心希望能
17、够帮助索米亚,希望能够找回当初亲爱的“沙娜” 。在主人公的预想中,多年未见的“沙娜”应该会伏在他的肩头痛哭,诉说这些年的委屈和艰难。事实是“她并没有哇地哭出来,更没有一下子扑进我的怀里,甚至没有喊我巴帕 。她丝毫没有流露对往事的伤感和这劳苦生涯的委屈。 ”“她随口说着什么,若无其事”经历了太多苦难的索米亚已经成熟了,长大了,她不在是那个纯真的小姑娘,对生活的艰难她自有一番理解,学会了默默地承受苦难,学会了在苦难中坚强的生活。已经为人妻子,为人母亲的索米亚对“我”是平静而有分寸的。在索米亚的眼里,白音宝力格属于过去,少女的梦想破灭了,生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貌似平静而有分寸,内心也许波涛翻滚。在孩
18、子们都熟睡的夜晚,索米亚吐露了自己多年来的委屈。 “奶奶死了”是对白音宝力格最严厉的质问,责问他为何把埋葬老人的责任推给一个弱女子;“我到底还是没能逃开蒙古女人的命运,到底还是跨过了伯勒根的河水,成了这白音乌拉地方的伯勒根。 。 。 。 ”这是草原女人的命, 女人世世代代还不就这样吗?奶奶的声音似乎回荡在耳边。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长久的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我觉得自己似乎看见了她过去的日子,也看清了她未来还要继续度过的生活” 。白音宝力格陷入了思索,他体会到了古歌中的酸涩, “黑骏马昂首飞奔呦,跑上那山梁;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呦,却不是她” 。索米亚变了,他的沙娜走完了那条蜿蜒在草丛里的小路,像所
19、有草原姑娘一样经历了快乐、艰难、忍受和侮辱之后,成为草原上成熟的新女人。 “在古歌黑骏马的终句里,那骑手最后发现,他在长满了青灰色艾可草的青青山梁上找到的那个女人,原来不是他要寻找的妹妹”饱经生活艰难的他们,已经能在那层外壳的后面隐藏内心的真实。白音宝力格的“沙娜”已经是成熟的草原妇人,在草原法则的支配下过着艰难的生活,他似乎穿透这个法则看到了索米亚一生的轨迹。他痛恨这法则,因为它夺去了无数人的幸福和自由。他决定再次离开这里,去寻求更幸福的生活,而不让后代的幸福再被黑暗所淹没。这次离去,白音宝力格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与第一次不同,他是怀着对草原的热爱,对奶奶和索米亚的挚爱离开的。他没有割裂与草
20、原的精神联系,而是把草原当成自己精神的家园,去远方寻求更文明的东西来改变后代的命运,成全他们的幸福。三、对白音宝力格矛盾思想的探索和思考白音宝力格的回归说明他不可能完全抛开草原,他从小被蒙古族的额吉抚养成人、和蒙古族姑娘索米亚产生朦胧的爱情、有俊逸的黑骏马相伴长大,可以说他成长的过程中充满草原的元素。当他因为不满索米亚和老奶奶的隐忍而离开,不过是所受汉族文明影响的因素发挥了作用。在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身上,展现出草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互冲突、相互激荡的痕迹。遇到草原上的恶,他会特别向往更文明和有序的现代生活。于是带着对草原文化的不满去外面寻求心中向往的幸福生活。然而,在经过多年的城市生活后,却发现
21、所谓的文明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枯燥、刻板的公文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更是让他疲于挣扎。于是他又想到了草原的单纯和质朴,老奶奶的慈祥、宽容、坚韧,索米亚的纯真、美丽,他希望能够回到草原,骑上黑骏马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草原是抚养他的地方,在这里他得到了老奶奶的呵护,以及索米亚的爱情。草原是他是心灵的避风港,是他精神内核的母胎,他不可能割断和草原的血脉联系。正如文中提到“哦,故乡,你像梦境里一样青绿迷蒙。你可知道,你给那些弃你远去的人带来过怎样的痛苦么?”感情上的认同,最终导致了主人公的回归。回到草原的白音宝力格见到了成熟起来的索米亚,她蜕变为一个能干的草原
22、妇女。对苦难的生活没有抱怨,没有控诉,像逝去的老奶奶一样,用一颗宽容和隐忍的心生活着。希拉的恶行捣毁了青春萌动的主人公和索米亚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索米亚也最终没能摆脱草原女人的命运,跨过伯勒根河远嫁他方,重复着一代又一代草原女人的命运。希拉和伯勒根河就像一根芒刺扎在白音宝力格的心中,成为草原恶的象征。看着令人怜爱的小其其格,他仿佛看到了她未来的命运。心中的热望再度被激起,他要做一次远行,去寻找更文明和更幸福的生活,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带着对沙娜的思念和那永远不会被玷污的爱情,白音宝力格决心去开辟自己的前途,他要和沙娜一块儿,拿出全部的力量,让后代得到更多的幸福,而不被那丑恶的黑暗湮灭。兼具两种文明气质的主人公无法听从某一种声音的安排,他既不满草原法则对人的主宰,又不安心于刻板、复杂的现代生活。他的性格,亦或是说文化结构,注定他会不断地离开、回归、再离开。 。 。循环往复的重复着这个过程。然而在对自己鲁莽离去的忏悔中,对小其其格态度的转变中,以及最后决定把孩子送回草原和索米亚共同抚养的决定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的变化。这次离去不在是单纯的离开,单纯的寻找,而是带着对草原的眷恋,去追求更完美的人生。在妥协中实现了两种文明在主人公升上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