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台山佛光寺浦环设 110412林立灯20121010五台山佛光寺简介佛光寺占地面积 34000 平方米,坐东向西,地形东高西低。东、西、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整座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十分清雅。它坐落于豆村镇东北四公里的佛光山腰,西南距五台县城 32 公里,东北距台怀镇约 34 公里。目前享誉世界的佛光寺东大殿,是唐宣写法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 年) ,由佛门弟子宁公遇女施主出资,愿诚和尚主持修建的。佛光寺历史悠久,规模宏伟,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古寺。1937 年初夏,梁思成、林徽茵等四位教授,兴致勃勃来到五台山。在此之前,他们在敦煌浩如烟海、绚丽多彩的壁画中,发
2、现一幅五台山图,引起很大的兴趣。画面上,游人不绝,古刹林立。他们几个指点着那些较为熟悉的寺院面貌,便了现了一座以前并未见到过的宝塔为寻此塔,他们在五台山辗转访问一些寺庙后,来到了佛光寺,欣喜地发现,在东大殿南侧有一座砖塔,与敦煌壁画上所发现的那座塔一模一样。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 ,特别是东大殿。梁思成凭学识和经验断定这大殿属于唐代建筑。为了找到确凿证据,在寺院僧众的帮助下,他们在殿内搭架,梁思成、林徽茵夫妇登上架顶,由林徽茵端着水盆,梁思成用毛巾蘸上水擦拭,终于在大殿左右四梁下方,拭去千年尘封,现出几条字迹清晰、功力浑厚的唐人墨迹,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置等
3、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 、 “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经过测量绘图、现场笔录,梁思成回到北京后定出了题为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的论文。文章发表之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仅是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了。这里的建筑、塑像、壁画、墨迹被称为佛光寺四绝佛光寺东西长而南北窄,故寺院布局以东西轴线为通道,将众多主要建筑基本集中于高低层叠、左右对称的三个庭院之内,使整座寺院条理清晰,布局井然。第一院北侧为文殊殿,南侧为伽蓝殿,西面是天王殿。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 1137 年) ,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此殿设置新奇,构建
4、精巧,檐柱均置斗拱,前檐当中三间,除正出华拱外,又加施两层斜出华拱,显得异常壮丽。这种建筑形式极具金代特色。殿内佛坛上供着文殊菩萨、善财童子、于阗王等七尊塑像,上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文殊与众侍者在一起的泥塑,姿态有别,神情各异,以文殊菩萨为中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组金代塑像明显借鉴了东大殿内唐塑的风格,特别是人物的宝冠与衣着变得较为复杂了。这种变化,对五台山后来的塑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院内,有一座雕工精致的平面八角形石经幢,系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所立,距今已有 1100 多年的时间。 沿着第二院与第三院相隔的石门洞中的石阶拾级而上,是一处青砖铺设的平台,让人心仪神往的东大殿就建在平
5、台之上。两株树冠蓊郁、主干粗大的古松分列殿前,直矗蓝天,与雄奇健在的东大殿朝夕共处、长相厮守了 1100 多年这座大雄宝殿踞于全寺最高处。巍巍山峰成弓形环护于背后和左右两侧,大殿就像坐于靠背高高的太师椅中一般,三面雄奇,一面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总面积 677 平方米。下中五间装板门,均可开合;两尽间安直棂窗。大殿以檐柱和内柱环立内外,承托着殿顶屋架。外柱上方古朴的斗拱承托着翼出深远的挑角飞檐。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栿(露明梁架)和草栿(隐蔽梁枋)两部分。梁枋嵌削规整,结构精巧。该大殿举折平缓,气势宏伟,精致坚固,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唐代寺庙木结构建筑物,故被建
6、筑学家公认为“唐代木构殿堂的范例”佛坛上三尊佛与两尊菩萨各占一间。正中间是趺坐于须弥座上的释迦牟尼佛。他头顶的卷发呈螺旋状,面庞丰满圆润,嘴小唇厚,天庭饱满,双眉微弯,两眼细长,目光下视,神态安详。所有这些,均赋浓郁唐风。释迦牟尼膝侧为弟子迦叶和阿难,这两尊像较小。 释迦牟尼前两侧,各站着一们胁侍菩萨。她们头戴卷云冠,上嵌一宝石,乌发盘于冠内,背后不留长发,只在左耳际下垂一绺青丝,上打彩结,辫梢抚肩;面庞丰腴白暂,色泽细腻,秀目稍长,下壳饱满,前额中间饰一红色圆点,抑如花蕾待绽;修长的身躯稍向前倾,腰部微弯,腹部稍突。这是唐代中叶之后菩萨塑像的特点,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在胁侍菩萨前面,是
7、两尊供养菩萨,面部特征与胁侍菩萨相似,服饰也相同。所不同的是她们一膝下跪,一腿下蹲,手捧仙果,举于胸前,脚下有一朵盛开的莲花,形态自然,落落大方。 释迦牟尼左间供着弥勒佛,右间供着阿弥陀佛。在他们的前、后、左、右均各有四尊站立着的肋侍菩萨,其相貌、衣着与释迦牟尼佛前的菩萨大同小异。 左次间供着普贤菩萨骑象的高大塑像,白象由蛮獠天神牵着。另外还塑有起陀和一童子像。普贤头戴云状花冠,上嵌六粒宝珠,雍容华贵;双眉清秀弯曲,两眼含神平视,鼻正口端,面部丰满。其左右各有一位胁侍菩萨。 文殊菩萨供于右次间。她骑于高大威猛的狮子背上,两旁站立着肋侍菩萨。文殊面呈金色,头戴花冠,冠中央嵌一闪闪发光的佛像,冠下
8、有少许了丝外露;上唇宽厚,耳坠金环,手中捧着云头如意,表情祥和,神态自若。另外,文殊前方还有两尊塑像,一尊是牵狮人拂林,一尊是上身外露、下身穿裙的小童。据传说,拂林曾是一位部落酋长,后归依文殊,专司牵象。佛坛南侧,还有一尊不太高的塑像端坐于坛边,衣着打扮文雅富贵,但与佛、菩萨等的衣饰有着明显的区别。她便是这座大殿的施主宁公遇。主持建筑这座大殿的愿诚和尚,身披袈裟,端坐于坛下。佛坛左右两侧,塑有形体魁伟、手持宝剑的护法金刚。 综观这组高大雄奇的泥塑,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与一般寺庙不同,处处洋溢着盛唐的风韵。除了前面提到的佛的丰满造型、胁侍菩萨与供养菩萨的姿式之外,另如弥勒佛与阿弥陀佛胸部、腹部的衣
9、着与结带,和释迦牟尼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着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塑像的固定式样。这组佛像,为五台山泥塑的鼻祖。35 尊佛像,无一不是国内罕有的艺术珍品。 大殿两侧的供台上还供有 245 尊罗汉,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明代宣德五年(公元 1430 年)所补塑。 唐代的佛殿多以壁画作装饰,此殿也不例外。现存十几平方米的唐代壁画,艺术家们描绘了生动的佛教故事,色泽除石绿色外,都呈深暗的铁青色,画法流畅,笔力遒劲。在这些画里,艺术家们生动地描绘了庄严的佛像、慈祥的菩萨、英武的护法神、婀娜飘逸的飞天、诚笃的僧俗、勤劳勇敢的供养人和劳动人民的形态,也反映出统治阶级生活的奢华。大殿内还存有壁画八幅,最为珍贵的当数释迦牟尼须弥座背面的一幅唐代壁画。画呈横幅,分左、中、右三部分,长 80 厘米,宽 30 厘米。内容为天王降伏妖魔鬼怪的故事。画面上站着一位头戴花冠、神情恐慌的女子,形象逼真,十分传神。这幅壁画虽历经 1000 多年的岁月幻化,但令人惊讶的是,至今依然色泽犹新。除了保管好的原因之外,唐人在色彩配料方面防腐、防褪色上的独到之处也值得我们认真考究与学习。整座东大殿的木构建筑、大型群塑、佛座壁画和梁下墨迹,被梁思成先生在他的另一篇论文中称为“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绝” 。 佛光寺内还珍存有五台山最为古老的一些砖、石建筑物。 东大殿前立有唐代青石经幢一座,上面刊刻着“弟子宁公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