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4卷 增刊l2005年 6月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RAREMETALMATERtALSANDENG州EE刚G vol 34S“ppl1J呻e 2005CoA1203金属陶瓷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石晓梅,向长淑,潘裕柏,郭景坤中科院卜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卜海2000501摘要:采用共沉淀法制各了coA1203复台粉休的前驱体,经过煅烧、原位选择还原得到平均粒径为20 nm一30 nm尺寸可挖、分布均匀的co,A120,纳米多相复合粉体。最后复合粉体在Ar气氛保护下12501550,30 MPa保温1 h烧结得到co,A1203陶瓷基复合材料。试验过程中用到的测试与表征手段
2、有TGDsc,xRD,TEM等用激光微扰法(1asernash)测量样品的热扩散系数,从而计算得到复台材料的热导率,其最大值接近理论值4529 wmK。金属co的添加有效的提高了A1203基陶瓷材料的导热性能。关键词:金属陶瓷;共沉淀法;复合材料中国法分类号:TGl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一185x(2005)s10493041 引 言氧化物、碳化物等陶瓷材料耐热、硬度高、耐腐蚀,但脆性人、不耐冲击。而金属材料具有延性好、强度高、导热性良好等优点。金属陶瓷材料综合了这2种材料的优点。冈此,金属陶瓷成为了复合材料发展的个重要方向,为陶瓷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应用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3、。”。到目前为止,制备金属陶瓷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混合法、非均相沉积法【41等,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分布小均匀、成分比不可控等。本实验采用共沉淀法制各得到分布均匀,粒径、组分可控的coA1203纳米复合粉体,然后热压烧结得到块体材料,最后进一步研究coA1203金属陶瓷的热性能以及金属co的添加对A1203基陶瓷材料热行为的影响机制。2实验材料和方法A1(N03)39H20和co(N03)26H20为上海化学试剂公司产品,分析纯;乙醇为化学纯的无水乙醇。将Al(N03)39H20和co(N03)26H20溶于一定量的去离子水中形成混合溶液,滴入到 定浓度的NH。Hc03溶液中,为J,防
4、止粉体团聚,向溶液叶1添加聚乙_二醇(PEG)作为分散剂,同时控制溶液的pH值和滴定速度,且不断搅拌,析出沉淀物;将沉淀物洗涤、干燥、煅烧和还原,获得coA1203纳米多相复合粉体。将复合粉体在Ar气氛、30 MPa条件下热压烧结(温度为12501550,时间为1 h),得到c“A1203金属陶瓷。粉体形貌用JEM20lO透射电镜观察;用Dmm2550v型x射线衍射仪确定相组成;用LFA427(NETzScH公司生产)激光微扰法测得样品的热扩散系数,最后通过计算得到样品的热导率。3结果与讨论3 1粉体的制备与表征coA1203复合粉体前驱体的TGDsc分析如图1所示。在1275有1个明显的吸热
5、峰,是由于残留水和乙醇以及分散剂的分解时吸收热量所引起的。在829有1个显著的放热峰,可能是由于残留的碳氧化放热所引起的。在850以后,失重曲线基本不变,所以选择合适的煅烧温度为850。Te“pefamfe,图l co,A1203复合粉体的TGDsc曲线Fig l TGDsc curves ofthe co,A1203 composite powders收到初稿日期:20041 0_15:收到修改稿日期:2004-1030基金项目:国家摹金委重点项列(50220160657)雨l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04Dzl4002)的资助作者简介:石晓梅,女,1976年牛,博士啦中国科学院l+海硅酸盐研
6、究所,电话:02152415619,传真:02152413903Email:bj町一sh1 63 com更高孳一冀=万方数据494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34卷图2是1 5pcoA1203粉体制备过程中的煅烧得到的粉体,H:还原后的粉体和热压烧结后块体的xRD图谱。由图2可知,850煅烧的粉体出现rA1203和不能确定的钴的氧化物峰。在950还原后得到的是aA1,O,和面心立方的金属钴的峰、还残留有少量的rA1203。1450,Ar气氛下热压得到的块体,相对还原的粉体而言,组成相不变,峰彤与峰位不变,只是半高宽变小。950是较佳的还原温度,因为残留的rA】20。烧结活性大,促进了烧结。适当的烧结
7、温度为1400,样品烧结致密,但晶粒没有急剧长大。图2 l 5c“AJ2q在各个工艺段的xRD谱F192 XRD pattcmg of 15甲舶Co,A1203 composites calcined址the difrerent pfocesses用TEM观察了兆沉淀法制备的1 5CoA1203陶瓷样品的形貌(如图3所示)。从照片上看,金属co颗粒基本上呈球形,大部分分布在A120,的三角晶界或二元晶界上:少量的co颗粒分布在A1203晶内。由图3可知,金属co均匀的分布在A1203基体上,平均粒径在05 um左右。图3 共沉淀法制各的15coAI:O,复台材科的TEM照片Fig 3 TEM
8、microgmphs ofcodeposltcd 15妒小co,A1203 cemet(hoopressed at 1400,A30 MPa,l h)3 2金属陶瓷的热性能分析热容是影响材料导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根据热容的加和性原理,由winkelmann和schott建议的经验公式:印= P、K+P1Kl+P 3K 3+Pl+P 2+P3+K表示热容的增量,JP表示百分含量。在c“A1203陶瓷材料中,A1203的热容增量为02074,Co的热容增量为64。代入公式(1)得到:C。=8502074+1564=119J幢K而材料的热导率公式:五=缈C。 (2)公式(2)中的a,r,G分别表示材
9、料的导温系数、密度、材料的热容。代入数值,得到相应条件下的热导率。15pc“A1203金属陶瓷不同烧结温度下的导温系数和密度如表l所示。表1 15腻co,Alt仉金属陶瓷的导温系数和密度1铀le 1 Djmlsivines and d蛐snies“15口6C0,Ab03 cermets将表1数据代入公式(2)得到样品的热导率随烧结温度的变化如图4所示。在1250条件下烧结的样品的导热系数很小,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的导热系数随之增加,在1400条件下烧结的样品的导热系数接近理论值(4529 wmK)。nmpm如耐。C图4 15co,A1203热导率随烧结温度的变化Fig 4 Themalcond
10、uctivity of 15c“Ab03 compositesversus【empemture(hotpressed,lh,Ar,30 MPa)啪铷湖卿枷珈湖瑚瑚mm鲫oe吾Isqi童k芒三I号j口口ou一日H墓Iu万方数据增刊l 石晓梅等:Co,A1203金属陶瓷材料的制各及热性能 495在绝大多数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中,材料的导热机制主要是声子导热。其导热系数的数学表示式:丑:土c,w1公式(3)中的cv表示单位体积的声子的热容,矿表示声子运动的平均速度,表示声子的平均自由程。从导热系数的数学公式可以看出,影响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是声子的平均自由程。而平均自由程值的大小基本上由声子问的碰撞引起的
11、散射和声子与晶体的晶界、各种缺陷、杂质作用引起的散射决定。在coA1203材料中,材料的导热主要声子和电子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室温下,材料的导热系数主要受气孔率以及晶粒大小、分布的影响。随烧结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气孔率下降、晶粒粗化,使得声子的平均自由程增大,而且气孔和晶界的体积分数减小会减弱声子的散射作用。在1250条件下烧结的样品,存在大量的气孔而表现较低的导热能力。随烧结温度的升高,材料逐渐致密,晶粒相对长大,而使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大。然而,多相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不仅与材料组成相的导热系数有关,而且还与每个相的相对含量以及它们的分布、排列、取向等有关。相分布模型如图5所示。图5丰要相为连续相的
12、相分布模型Fi95 Phse dis仃ibution modelthat main phase is continuousPhase这类材料的总的导热系数可用下列数学表达式来计算酗】:l+2n(1一孕)(娑+1)且。=五o粤当Ll心(1一尘)“拿+1)Ld 儿d其中,一分散相的体积百分数;九一连续相的数值厶=30w,mK,=15和厶=6996wmK代,。_一s(1一羔_)(淼+1),k。3叭i而青誊1 l15(1一_)(2+1)4结论采用湿化学法共沉淀制备了分布均匀的c“A1203纳米复合粉体。TGDsc分析得到最好的煅烧温度为850:最佳的还原温度为950。在1400条件下热压基本卜烧结致密
13、。大部分的金属co分布在A1203的三叉晶界或二元晶界上。金属co的添加提高了A1203基陶瓷材料的热导率,最大热导率达到453wmK,基本上接近理论值45 29w,mK。掺入金属co,有效的提高了陶瓷的导热性能。参考文献 Reference3【l】Tal w P Pmparabon and Mechanlcal Properties of A1203Reinforcedby submicrometer co PanicalsJ】Jf甜Prf,199833:57952】Tuan w H,Brook R J The T0ugheni“g of Alumina withNickelInclusio
14、nsJ】JE“rmm肋c,1990,6:3l3Mao Yishe“g(茅以升),Guo shaoyi(郭绍义),“Jian(郦建)“以Propenies and Ffacture Behavior of an AdvancedA1203Co CeramicJ】Rd烨胁m,如,eHdb洲d凸喈加8er加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7,26(5):23【4】“0uojun,Huang xlaoxlan,Guo Jingkun Fabrication ofNi-coated A120Powders by Heterogeneous PrecipitationMethod【J如衍r尺甜口“髓200
15、l,(36):1307【5】Ki“g。ry w D ln:Burke J E ed“砌e拍ermd,cDn出cffv毋D,Cermic Dielectrics“Pmg地ss ln cernm记science、黼2M】New York:Pe唱anlon Pfess,1962:18l【6】Ki“g。ry w D n叫”砷,缸甜“肥me“招df剧evd据d乃”妒P一厂m旭【MNew Yorl【=John wil。y P地ss,1959万方数据-496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34卷4Fabrica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CoDeposited Co,A1203 Ce
16、rmetShi Xiaomei,Xi柚g Changshu,Pan Y曲ai,Guo Jingl(Ilo(State K。y Lab ofHigh Performance ceramics and supe蚰ne Microstmcturc,shanghai lnstitute ofceramics,chineseAcademy ofsciences,shanghai 200050,china)Ahs打act:The precursor of coA1203 n8nocomposicc p0vders Hqs p糟pared by c0-d印。sited processlng T廿一DSc w
17、as used0he su打calcined砒850for 2 h in air Th。gained powders were su巧ected to selective reduction between 900and 1 000for 2 h under H2atmosphere The sjze ofthe reduced powders was in range of20 nm30 nm FinaIIythe reduced powde巧were sintered by hot pressing inAr atmosphere under 30 MPa at temperatures
18、from l 250to 1 550,and then the C“A1203 ce咖ets were obtained Th。powdermlcrograph was observed by TEM Phase analysIs ofthe syn山esized powders and sintefed composites were con行rmed by X豫y dif行actionanalysis(xRD)The thermal dlffusivlties were meured by laser nash method and the t11emal conductivIties,a
19、pproximately up to 4 593WmK,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theoretic equationKey words:cerme七codeposlted;compositesBiogr印hy:shi xiaomei,PhD,shnghai lnstItute ofCeramics,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1295 Di”g XI Road,shanghai 200050,P RChina万方数据Co/Al2O3金属陶瓷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作者: 石晓梅, 向长淑, 潘裕柏, 郭景坤, Shi Xiaomei, Xian
20、g Changshu, Pan Yubai,Guo Jingkun作者单位: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50刊名: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英文刊名: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 2005,34(z1)引用次数: 1次参考文献(6条)1.Tal W P Prepar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2O3 Reinforcedby Submicrometer Co Particals19982.Tuan W H.Brook R J The Tougheni
21、ng of Alumina with Nickel Inclusions 19903.茅东升.郭绍义.郦剑 新型Al2O3/Co陶瓷的力学性能及其断裂行为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1997(5)4.Li Guojun.Huang Xiaoxian.Guo Jingkun Fabrication of Ni-coated Al2O3 Powders by HeterogeneousPrecipitation Method 2001(36)5.Kingery W D.Burke J 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eramic Dielectrics “,Prog
22、ress in CeramicScience 19626.Kingery W D Property Measurement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1959相似文献(9条)1.期刊论文 李佳.邵刚勤.段兴龙.谢济仁.张卫丰.易忠来.林华幌 YSZ-Ni-Me金属陶瓷复合粉末及材料的制备 -材料导报2004,18(z1)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分布均匀的YSZ-Ni-Me金属陶瓷粉末,并用热压方法进行烧结,用XRD分析了粉末和烧结后块体的相组成,并用SEM观察了块体的形貌.2.会议论文 石晓梅.向长淑.潘裕柏.郭景坤 Co/Al2O3金属陶瓷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 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
23、备了Co/Al2O3复合粉体的前驱体,经过煅烧、原位选择还原得到平均粒径为20nm30nm尺寸可控、分布均匀的Co/Al2O3纳米多相复合粉体.最后复合粉体在Ar气氛保护下,12501550,30MPa保温1h烧结得到Co/Al2O3陶瓷基复合材料.试验过程中用到的测试与表征手段有TG-DSC,XRD,TEM等,用激光微扰法(laserflash)测量样品的热扩散系数,从而计算得到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其最大值接近理论值45.29W/m.K.金属Co的添加有效的提高了Al2O3基陶瓷材料的导热性能.3.期刊论文 王凤华.郭瑞松.周阳.魏楸桐.李海龙 包裹沉淀法制备Ni/YSZ阳极材料及性能研究 -
24、中国陶瓷2004,40(1)采用共沉淀法在NiO表面均匀地包裹了一层无定形氢氧化锆.在600和800下煅烧,YSZ包裹层结晶得到20nm左右的立方ZrO2.Ni/YSZ阳极材料主要的微观结构的变化是金属Ni的团聚和粗化.在NiO表面的YSZ层,有效地抑制了Ni的烧结,并防止了Ni的团聚.经过SEM分析,YSZ形成了连续的网络结构,Ni均匀地分布在YSZ网络结构中.4.学位论文 董薇 Ni/AlO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008Al2O3陶瓷具有耐高温、高耐磨、耐腐蚀等一系列的优秀性能,但陶瓷的脆性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是指在陶瓷基体中加入第二相补强颗粒的复合材料。在A
25、l2O3基体中加入金属第二相颗粒可以使强度和韧性有明显提高。 本文以Al(NO3)39H2O和Ni(NO3)26H2O为初始原料,以缓冲溶液NH3-NH4HCO3为沉淀剂,共沉淀产物经煅烧得到复合粉体。复合粉体在气氛炉中被氢气还原。成型后经过多次饱和硝酸铝溶液真空浸渍后高温烧结得到Ni/Al2O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利用共沉淀法所得的粉体颗粒细小,成份均匀,所得粉体质量很高,尤其是可以制备多种物质复合粉体。但是,沉淀需要干燥、煅烧,粉体容易团聚,需要再次分散。在硝酸铝和硝酸镍混合溶液中加入聚已二醇利用其空间位阻作用降低粉体的团聚,通过球磨对团聚粉体进一步分散。浸渍法制备复合材料是一种新方法,多
26、孔坯体经过多次浸渍后经过普通烧结即可得到致密陶瓷材料。避免使用热压烧结,降低实验成本。 实验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出了氢氧化镍、氢氧化铝共沉淀产物,根据Ni-Al-O三元相图确定了还原温度制度。并且通过粒度分析、XRD、SEM等测试方法对其性能做了分析。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成型压力、烧结温度、烧结保温时间、原料配比几个制备工艺因素对复合材料开口气孔率的影响力的大小,并做了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最终发现影响材料开口气孔率和致密度的最大因素是烧结温度,其次才是成型压力等工艺因素。确定了最优工艺制度后,通过饱和硝酸铝溶液真空浸渍Ni/Al2O3复合材料,得到致密Ni/Al2O3复合陶瓷材料,并研究了坯体质
27、量和气孔率随浸渍次数的变化。 最后研究了Ni/Al2O3的力学性能(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强度)Ni/Al2O3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及强度都比单相Al2O3陶瓷有所提高。通过显微结构观察发现Ni金属颗粒均匀分布在基体晶界上,形成晶间型纳米复相陶瓷。对复合陶瓷的增韧机制对强度和韧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5.会议论文 孔江榕.孙克宁.周德瑞.张乃庆.乔金硕 阳极支撑型SOFC阳极的制备方法 2006平板式阳极支撑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现在SOFC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SOFC三明治结构力学支架的阳极基底膜的制备是实现该设计思路的最为关键的技术.本文从粉末混合物的制备工艺
28、以及阳极成型工艺两个方面综述了制备Ni-YSZ阳极基底的不同方法,其中粉末混合物的制备工艺包括机械混合法、共沉淀法、包裹沉淀法以及燃烧合成法等,成型工艺包括模压法、流延法、涂层混合法、喷雾热解以及化学/电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本文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讨论其各自的优缺点和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6.学位论文 李宇春 复合金属陶瓷在铝电解电极中的应用研究 2003由于传统铝电解用碳素电极存在高成本、环境污染等问题,该文重点研究了惰性电极材料,由于金属陶瓷材料兼顾了陶瓷的抗腐蚀性和合金的良好导电性,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惰性电极材料.首先,该文探讨了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NiFeO陶瓷粉末的工艺过程,并结合X
29、射线衍射、热分析和形貌分析等实验表明,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可以制出合格的NiFeO陶瓷粉末.其次,在金属陶瓷的金属相研究方面,通过热压法制备工艺和大气氧化试验,结合XRD、SEM、EDX和金相分析表明,Ni-11Fe-10Cu-6Al-3Sn的氧化层最致密,合金中的Cu表现了很好的抗氧化性能,氧化铝的存在有效改善了氧化物结构.最后,在较大尺寸金属陶瓷材料的成型、烧结方面,该文研究了粉浆浇注法和冷等静压法相结合的制备工艺.7.学位论文 邓莉萍 掺杂CeO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003该论文主要研究DCO电解质材料的新型制备方法和性能,并对与之相适应的阳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进行研
30、究.目前,制备DCO主要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等方法,但这些方法一般需要高纯度的前驱物,且工艺较复杂,不易大规模生产.为了匹配阳极与电解质的热膨胀系数,对以DCO为电解质的SOFC,一般都采用Ni/DCO作为阳极材料.因此,在该论文的第三章,我们采用传统的机械混合法制备出了NiO/SDC阳极前驱物和Ni/SDC金属陶瓷阳极材料,并对其密度、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电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原料组成(SDC、NiO含量)、粒度和烧结温度等对其性能的影响.该论文的第四章采用一种改进的化学共沉淀法缓冲溶液法制备出了Ni/SDC金属陶瓷阳极材料.8.学位论文 邵忠财 Ni/ZrO复合粉体的制备、性质及应
31、用研究 1998该论文研究了在未经预处理的ZrO粉体表面进行化学镀覆的方法.研究了该方法 使用的化学镀液,用该镀液实施化学镀制备了Ni包覆ZrO复合粉末,研究了镀覆过程的 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了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建立了Ni在ZrO粉体表面沉积过程 的数学模型.用共沉淀法制备了Ni/ZrO复合粉末.用两种方法所得粉末制备了Ni/ZrO复合材料(金属陶瓷材料、梯度功能材料),研究了材料的组成、组织、结构和物性.1.化学镀法制备包覆氧化锆粉末;2.化学镀液稳定性的研究;3.化学镀法制备镍包覆氧化锆超微粉;4.氧化锆粉末表面化学镀镍的动力学研究;5.Ni在ZrO粉体表面沉积过程的数学模 型;6.
32、共沉淀法制备Ni/ZrO复合微粉;7.Ni/ZrO系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质;8.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9.学位论文 李健 柠檬酸法制备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SDC阳极材料 2009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由于具有能量转化率高,无污染,安全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使SOFC从实验室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操作温度中低温化是必经之路。Sm2O3掺杂CeO2(Ce0.8Sm0.2O1.9)就是一种在中低温范围内性能出色的电解质材料,在800以下离子电导率比YSZ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因此Ni/Ce0.8Sm0.2O1.9(简称Ni/SDC)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SOFC的阳极材料。 目前阳极材
33、料的制备普遍采用固相法、水热合成法、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近年来,随着低温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探索将溶胶-凝胶法和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SHS)结合在一起,同时兼顾溶胶-凝胶法和SHS的优点,制备高烧结活性、组分分散均匀的粉体,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化学合成方法-柠檬酸燃烧法。柠檬酸燃烧法制备NiO/Ce0.8Sm0.2O1.9(简称NiO/SDC)粉体可以减少晶界电阻,并最终得到泡沫状,疏松表面活性大的纳米粉体。但是由于纳米颗粒粒度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大,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因而很容易凝并、团聚形成二次粒子,使粒子粒径变大,失去纳米颗粒所具备的特性,给N
34、iO/SDC纳米粉体的制备和燃料电池性能带来负面影响。本课题采用改进的柠檬酸燃烧法解决NiO/SDC纳米粉体团聚问题,对实现无团聚纳米粉体制备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讨论了前驱体溶液中柠檬酸与金属阳离子摩尔比(MRCM)大小对制备出的NiO/SDC粉体粒度和团聚状态影响:前驱体溶液中标志柠檬酸含量的MRCM分别取1.0、1.5和2.0,XRD结果显示MRCM=1.0时晶粒尺寸最小,NiO为7.1nm,SDC为5.04nm。 MRCM=1.15时制备的NiO/SDC粉体,由DTA-TG结果可知360时干凝胶分解基本结束。XRD的结果表明点燃后没有出现Sm2O3的衍射峰,说明Sm3+已进入CeO2晶
35、格形成固溶体。粉体点燃后的比表面积最大,达到29.508 m2/g,800焙烧后粉体比表面积为6.298 m2/g,随着焙烧温度上升粉末比表面积下降,这是由焙烧温度升高晶粒长大造成的。由TEM显示粉体呈规则球型,但是晶粒相互之间的团聚现象比较严重,这是因为晶粒尺寸小、表面活性高,容易发生团聚。 采用柠檬酸燃烧法制备了Ni/SDC金属陶瓷,并对其结构、形貌、烧结性能和电导率等进行研究:还原后的Ni/SDC金属陶瓷孔隙率集中在20至50之间,满足燃料气体和产物水的扩散。由烧结收缩率曲线和热膨胀系数显示在 不影响阳极性能的前提下,含NiO(wt)45-55的NiO/SDC与SDC粉体共烧结时具有较好
36、的匹配性能。Ni/SDC金属陶瓷电导率随Ni含量增加、测试温度下降而上升,烧结温度降低而下降。 论文还通过向前驱体溶液中添加分散剂解决NiO/SDC粉体团聚现象,对不同分散机理的分散剂解聚效果进行比较: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前驱体溶液中添加分散剂制备的NiO/SDC粉体团聚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二次团聚被抑制。添加非离子型分散剂聚乙二醇6000的NiO/SDC粉体具有最好的分散效果,磷酸三乙酯和聚乙烯醇124次之。添加聚乙二醇6000的NiO/SDC粉体具有最小的体积平均粒径1.758m,最大的比表面积6.44m2/g和最小的表面积平均粒径0.932m。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陶瓷;Ni/SDC;柠檬酸燃烧法;团聚;分散剂引证文献(1条)1.董薰.潘冶.陆韬 Co-Al2O3金属陶瓷的制备与燃烧合成反应控制期刊论文-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07(04)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