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类型诗歌篇章结构.ppt

  • 上传人:HR专家
  • 文档编号:6547399
  • 上传时间:2019-04-16
  • 格式:PPT
  • 页数:12
  • 大小:1.41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诗歌篇章结构.ppt
    资源描述:

    1、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能够寻找到诗词中的标志语言。 2、把握古诗词主旨体现的技法,包括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3、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4、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学习目标】,【主要结构技巧】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层层深入、起承转合、意象组合。 3、如何体现主旨: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一、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明 徐渭) 东边一棵柳树,西边一棵柳树, 南边一棵柳树,北边一棵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

    2、,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二、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三、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

    3、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四、起承转合一般来讲所谓“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以下类推):“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则是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

    4、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起句如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起句直露且显豁。承句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和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就像是一个可人的小精灵一般煞是可爱。“此夜曲中闻折柳”,却是陡然一转,“闻”字,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更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绪。结尾以一句深情的发问关合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而高考题的题眼就设在第三句的“折柳”上。,【规范答题步骤】

    5、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要点:(1)概述诗句的内容。 (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舟中晓望(1)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 注:(1)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2)舳舻,一种方长船。利涉,出自易经利

    6、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3)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4)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而尾联又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和次句中的”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练习1、

    7、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边词 张敬忠(1) 五原(2)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1)张敬忠:唐监察御史,分管军事,写作此诗时在朔方军幕任职。(2)五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 (1) 简要分析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首句中的“五原”,地处塞漠,北临大漠,气候严寒,风物荒凉,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很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 “旧来”二字,既显五原的荒凉寒冷自古至今是这样

    8、的,又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诗的总纲,后面的三句就是对春色之来迟进行的具体描绘。,(2)有人认为,边词中的二月垂杨未挂丝与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同意。两句都写出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直接描写景物,“羌笛何须怨杨柳”以乐声虚写景物,用了拟人手法,二者都借边塞风物表现了边地的荒凉和寒冷,抒发了边塞将士因战地的艰辛产生的思乡之情(内心的悲苦)。 不同意。虽然都写了边塞的春天来得迟,但“二月垂杨未挂丝”对边地风物的介绍,更强调边地的荒寒;“羌笛何须怨杨柳”更突出了乡思离情,却也蕴含了豁达乐观的情怀。,练习2、阅读下列一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今属陕西。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汀洲:水中小洲。 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 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术语),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诗歌篇章结构.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54739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