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写完整这代码,我想要几天.你说思想,那就不写代码了,很烦忧的.1 关于农历的知识(ZT) 阳历、阴历、农历 阳历(即公历) ,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 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 365.2422 日,也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积累 4 年共有 23 小时 15分 4 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 4 年增加 1 天,加在 2 月的末尾,得 366 天,就是闰年。但是 4 年加 1 天实际回归年多了 44 分 56 秒
2、,积满 128 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 400年中约多算了 3 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 4 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 400 年减去多算的 3 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 100 的整数时,须用 400 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 1600 年、2000 年、2200 年、2400 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 400 年中减去了 3 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 12 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 1、3、5、7、8、10、12 月为大月,每月 31 天;4、6、9、11 月为小月,每月 30 天;2 月平年是 28 天,闰年是 29 天。阴历,是根据月相
3、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 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 29 天 12 时 44 分 3 秒,比 29 天多,又比 30 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 30 天,逢双的月是小月 29 天,一年共是 354 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 天半,而是比 29 天半多 44 分 2.8 秒。所以 12 个朔望
4、月实际上要比 354 天多 8 小时 48 分 34 秒,30 年就要多出11 天。因此,阴历 30 年中就要安插 11 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 12 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 355 天。这样,阴历每 30 年中有 19 年 354 天,11 年 355 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 354天 8 小时 48 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 11 天。3 年就短一个多月,17 年就要短 6 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
5、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 17 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 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 29 日 12 小时 44 分 3
6、 秒(即 29.5366 日) ,因此农历也是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 29 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 100 个历月里约有 53 个大月和 47 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 12 个月作为一年的,但 12 个朔望月的时间是 354.3667 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 11 天左右。这样每隔 3 年就要多出 33 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
7、日数消除,每隔 3 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 13 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二十四节气】 作者: 202.116.24.* 2005-1-22 21:33 回复此发言 -2 关于农历的知识(ZT) 我国农历里把节气分得很细,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它们的名称大都反应物候、农时或季节的起点与中点。由于节气实际反应太阳运行所引 起的气候变化,故二十四节气为阳历的自然衍生的产物,与阴历无关。 二十四节气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与冬至等八节气最为重要。它们之间大约相隔 46 天。一年分为四季, 立表示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
8、开始,而分与至表示正处于这季节的中间。 现代我国所使用的历法,皆依回归年制定,二十四节气基本上是一致的,前后的相差不会超过一两天。为了调合回归年(阳历)与朔望月(阴历)之间的差异,农历把二十四节气中,双数的叫中气,单数的叫节气,而且规定每一个中气标定在一个农历的月份,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谷雨必定在三月,其余依此类推。另外,月名也必须和相对应的中气相合。 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这一天春天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雨水将多。 惊蛰 春雷响动,惊动蛰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它们将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 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称春分秋分为
9、昼夜分。 清明 明洁晴朗,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的意思。雨水增多,适时的降雨对谷物生长很为有利。 立夏 夏天开始,万物渐将随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 满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热作物这时开始结籽灌浆,即将饱满。 芒种 有芒作物开始成熟,此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 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一天中午太阳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终极,古代又称这一天为日北至或长日至。 小暑 暑是炎热,此时还未到达最热。 大暑 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 立秋 秋天开始,植物快成熟了。 处暑 处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气到此为止。 白露 地面水气凝结为露,色白,是天气开始转凉了。 秋分 秋季九十天的中间,这
10、一天昼夜相等,同春分一样,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寒露 水露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霜降 水气开始凝结成霜。 立冬 冬是终了,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 开始降雪,但还不多。 大雪 雪量由小增大。 冬至 这一天中午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长,白天最短, 黑夜最长,古代又称短日至或日南至。 小寒 冷气积久而为寒,此时尚未冷到顶点。 大寒 天候达到最寒冷的程度 农历为何要设置闰月? 目前我们所用的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2 天。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 29.53 天。农历是
11、以阴历为基础,它的日期既能显示月亮的盈亏变化,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 广东天文学会的专家说,农历一年按 12 个朔望月计算,只有 354.4 天,比阳历回归年少10.9 天。如果今年不安插闰二月,那么,明年春节就会出现在 2005 年 1 月 10 日。再过几年,农历就会出现“六月飞雪”的现象。为了协调阴历与阳历的季节关系,我国在春秋时代就采用“十九年七闰月” ,即在 19 个回归年(6939.6 天)中,农历要安插七个闰月。19 个农历年有 228 个朔望月,再加上七个闰月,就有 235 个朔望月(6939.7 天) 。因此,农历 19年安插七个闰月,就能使农历的寒暑变化与公历基本一致。 闰月怎样安插最恰当? 闰月怎样安插才最恰当呢?这要从 24 个节气谈起。24 个节气,我国在汉朝就有了。它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从立春数起,逢单数的称为节气,逢双数的称为中气。农历月份是以中气作为标志的。一年中,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这四个中气为最重要。我国从1645 年起就在没有中气的月份安插闰月,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 19 个回归年中共有 228 个中气和 235 个朔望月,朔望月比中气多七个。因此,有七个朔望月没有中气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闰月。今年农历闰二月,就只有“清明”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