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1 of 40化学安全培训教程一、危险品分类 .2二、物 质 的 爆 炸 .7三、物 质 的 燃 烧 .8四、化学品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 .12五、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13六、毒物 .141、毒物的概念 .142、毒物的分类 .163、毒物进入人体渠道 .184、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95、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20七、工程技术控制 .24八、防护器具 .25九、化学品管理控制 .27十、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 .301 报警 312 紧急疏散 353 现场急救 364 危险化学品的泄露 375 火灾扑救 39十一、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44十二、作业
2、场所安全标签 .47十三、化学品安全标签 .48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2 of 40一、危险品分类依据 GB13690-92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和 GB6944-86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两个国家标准将化学品按其危险性分为 8 大类. 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 腐蚀品 类别 定义 特点 储运要求 标志第 1 类 爆炸品本类化学品系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 ,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
3、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音响或烟雾等一种或几种作用的烟火物品。爆炸性是一切爆炸品的主要特性这类物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会进行猛烈的化学反应,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化学反应速度极快。一般以万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化学反应,因为爆炸能量在极短时间放出,因此具有巨大的破坏力。爆炸时产生大量的热。这是爆炸品的主要来源。产生大量气体,造成高压。形成的冲击波对周围建筑物有很大的破坏性。对撞击、摩擦、温度等非常敏感任何一种爆炸品的爆炸都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的能量起爆能。某一爆炸品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爆炸品的敏感度。敏感度是确定爆炸品爆炸危险
4、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敏感度越高,则爆炸危险性越大。有的爆炸品还有一定的毒性 例如梯恩梯、消化甘油、雷汞等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与酸、碱、盐、金属发生反应 有些爆炸品与某些化学品如酸、碱、盐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生成物是更容易爆炸的化学品。如:苦味酸遇某些碳酸盐能反应生成更易爆炸的苦味酸盐;苦味酸受铜、铁等金属撞击,立即发生爆炸。避免摩擦、撞击、颠簸、震荡,严禁与氧化剂、酸、碱、盐类、金属粉末和钢材料器具等混储混运。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3 of 40第 1 项 易燃气体 此类气体极易燃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常温常压下遇明火、高温即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或 中 毒第
5、2 项 不燃气体 不燃气体系指无毒、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但高浓度时有窒息作用。助燃气体有强烈的氧化作用,遇油脂能发生燃烧或爆炸。第 2 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1. 临界温度低于 50时,或在 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 294KPa 的压缩或液化气体;2. 温度在 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 275KPa,或在 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 715KPa 的压缩气体;或在 37.8时,雷德蒸气压大于 275KPa 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第 3 项 有毒气体 该类气体有毒,毒性指标与第 6 类毒性指标相同。对人畜有
6、强烈的毒害、窒息、灼伤、刺激作用。其中有些还具有易燃、氧化、腐蚀等性质。所有压缩气体都有危害性,因为它们是在高压之下,有些气体具有易燃、易爆、助燃、剧毒等性质,在受热、撞击等情况下,易引起燃烧爆炸或中毒事故。第 3 类 易燃液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其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 61。 按闪点高低分为以下三项:第 1 项 低闪点液体 指闭杯闪点低于18的液体 ; 第 2 项 中闪点液体 指闭杯闪点在18至23的液体;第 3 项 高闪点液体 易燃液体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高度易燃性 易燃液体的主要特性是具有高度易燃性,遇火、受热
7、以及和氧化剂接触时都有发生燃烧的危险,其危险性的大小与液体的闪点、自燃点有关,闪点和自燃点越低,发生着火燃烧的危险越大。 易 爆 性 由于易燃液体的沸点低,挥发出来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后,浓度易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往往发生爆炸。高度流动扩散性 易燃液体的粘度一般都很小,不仅本身极易流动,还因渗透,浸润及毛细现象等作用,即使容器只有极细微裂纹,易燃液体也会渗出容器壁外。泄漏后很容易蒸发,形成的易燃蒸汽比空气重,能在坑洼地带积聚,从而增加了燃烧爆炸的危险性。易燃性是易燃液体的主要特性,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严禁烟火,远离火种、热源; 禁 止 使 用 易 发 生 火 花的 铁 制 工 具 及 穿 带 铁
8、 钉 的 鞋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4 of 40指闭杯闪点在 23至 61的液体。 易积聚电荷性 部分易燃液体,如苯、甲苯、汽油等,电阻率都很大,很容易积聚静电而产生静电火花,造成火灾事故。受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受热后体积容易膨胀,同时其蒸气压亦随之升高,从而使密封容器中内部压力增大,造成“鼓桶”,甚至爆裂,在容器爆裂时会产生火花而引起燃烧爆炸。因此,易燃液体应避热存放;灌装时,容器内应留有 5以上的空隙。毒 性 大多数易燃液体及其蒸气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第 1 项 易燃固体 本项化学品系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
9、,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1)易燃固体的主要特性是容易被氧化,受热易分解或升华,遇明火常会引起强烈、连续的燃烧。(2)与氧化剂、酸类等接触,反应剧烈而发生燃烧爆炸。(3)对摩擦、撞击、震动也很敏感。(4)许多易燃固体有毒,或燃烧产物有毒或腐蚀性。 对于易燃固体应特别注意粉尘爆炸!第 2 项 自燃物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燃烧性是自燃物品的主要特性 自燃物品在化学结构上无规律性,因此自燃物质就有各自不同的自燃特性:(1)黄磷性质活泼,极易氧化,燃点又特别低,一经暴露在
10、空气中很快引起自燃。但黄磷不和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通常放置在水中保存。另外黄磷本身极毒,其燃烧的产物五氧化二磷也为有毒物质,遇水还能生成剧毒的偏磷酸。所以遇有磷燃烧时,在扑救的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中毒。 2)二乙基锌、三乙基铝等有机金属化合物,不但在空气中能自燃,遇水还会强烈分解,产生易燃的氢气,引起燃烧爆炸。因此,储存和运输必须用充有惰性气体或特定的容器包装,失火时亦不可用水扑救。据自燃物品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第 4 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 3 项 遇湿易燃物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遇湿
11、易燃物质除遇水反应外,遇到酸或氧化剂也能发生反应,而且比遇到水发生的反应更为强烈,危险性也更大。因此,储存、运输和使用时,注意防水、防潮,严禁火种接近,与其它性质相抵触的物质隔离存放。遇湿易燃物质起火时,严禁用水、酸碱泡沫、化学泡沫扑救!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5 of 40第 1 项 氧化剂 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第 5 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 2 项 有机过氧化剂 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
12、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氧 化 剂 具 有 较 强 的 获 得 电 子 能 力 , 有 较 强 的 氧 化 性 , 遇 酸 碱 、高 温 、 震 动 、 摩 擦 、 撞 击 、 受 潮 或 与 易 燃 物 品 、 还 原 剂 等 接 触能 迅 速 分 解 , 有 引 起 燃 烧 、 爆 炸 的 危 险 。第 6 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 1 项 毒害品 具体指标 经口:LD50500 mg/kg(固体)LD502000 mg/kg(液体)经皮:LD501000 mg/kg(24hr 接触) 吸入:LC5010 mg/L(粉尘、烟雾、蒸气)化学安全培训教
13、程编者:刘延梅 Page 6 of 40第 2 项感染性物品 本项化学品系指含有致病的微生物,能引起病态,甚至死亡的物质。 第 7 类 放射性物品本类化学品系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 7.410Bq/kg 的物品。 具有放射性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可分为四种: 射线,也叫甲种射线; 射线,也叫乙种射线; 射线,也叫丙种射线;还有中子流。各种射线对人体的危害都大。许多放射性物品毒性很大不能用化学方法中和使其不放出射线,只能设法把放射性物质清除或者用适当清除或者用适当的材料予以吸收屏蔽。第 8 类 腐蚀品 本类化学品系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 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
14、象,或温度在 55时,对 20 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超过 6.25 mm 的固体或液体。该类化学品按化学性质分为三项: 第 1 项 酸性腐蚀品 第 2 项 碱性腐蚀品 第 3 项 其它腐蚀品 强烈的腐蚀性 在化学危险物品中,腐蚀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和很多金属、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机体等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这类物质能灼伤人体组织,对金属、动植物机体、纤维制品等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多数腐蚀品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的还是剧毒品。 易 燃 性 许多有机腐蚀物品都具有易燃性。如甲酸、冰醋酸、苯甲酰氯、丙烯酸等。 氧 化 性如硝酸、硫酸、高氯酸、溴素等,当这些物品接触木屑、食糖、纱布等可燃物时,会发生氧
15、化反应,引起燃烧。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7 of 40二、物 质 的 爆 炸 爆炸的定义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时由于压力急剧上升而对周围物体产生破坏作用,爆炸的特点是具有破坏力、产生爆炸声和冲击波。 爆炸的分类 常见的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类,见如下所示。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8 of 40三、物 质 的 燃 烧 燃烧的定义 物质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出热和光的现象称为燃烧。它具有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最常见最普遍的燃烧现象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燃
16、烧的条件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量,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 燃烧过程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9 of 40可燃物质状态不同,燃烧过程也不同。 四、化学品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指标 定义 说明闪 点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火源接近时会产生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称闪点。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都有被火焰点燃的危险。闪点是评定可燃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标志。就火灾和爆炸来说,化学物质的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 燃 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
17、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 ,并在移去火焰之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易燃液体的燃点,约高于其闪点 15。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10 of 40自燃点 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 。自燃有两种情况:受热自燃: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自行燃烧。 自热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热源影响下,其内部发生物理的、化学的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并经长时间积累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的现象。自热自燃是化
18、工产品贮存运输中较常见的现象,危害性极大。自燃点越低,自燃的危险性越大 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表示。说明: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发生燃烧或爆炸的,而是有一个浓度范围,即有一个最低浓度爆炸下限,和一个最高浓度爆炸上限。只有在这两个浓度之间,才有爆炸危险。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这一范围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有变化。爆炸极限范围越宽,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也就越大。 最
19、小点火能 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 最小点火能数值愈小,说明该物质愈易被引燃。 爆炸压力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物品在密闭容器中着火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力称爆炸压力。爆炸压力的最大值称最大爆炸压力。 爆炸压力通常是测量出来的,但也可以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或气体的内能进行计算物质不同,爆炸压力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因周围环境、原始压力、温度等不同,其爆炸压力也不同。最大爆炸压力愈高,最大爆炸压力时间愈短,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愈高,说明爆炸威力愈大,该混合物或化学品愈危险。 五、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
20、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 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11 of 40爆炸则是猝不及防。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直接的破坏作用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 1005
21、00 米内飞散。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和使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造成火灾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
22、爆破后最易发生。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储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也能引起火灾。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12 of 40六、毒物1、毒物的概念 物体进入机体,蓄积达一定的量后,与机体组织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称该物质为毒物。工业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指化学物质,称为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的物理状态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气体、蒸气、烟尘、雾和粉尘等形式存在,其存在形式主要取决于毒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生产工艺、加工过程等。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23、 Page 13 of 40毒性及其表示方法 毒性是用来表示毒物的剂量与引起毒作用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物质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造成损伤的能力。我们通常采用下列指标:1、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 或 LC50)引起一组受试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2、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 或 LC100)引起一组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3、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 或 MLC)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14 of 40引起一组动物中个别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 或 LC0)引起一组动物全部存活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5、急性阈剂量或浓度(Li
24、mac)一次染毒后,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6、慢性阈剂量或浓度(Limac) 在慢性染毒时(即长时间反复染毒)引起机体反应的最小剂 量和浓度。 7、无反应浓度(EC0) 指不引起机体反应的最大浓度。*在以上表示毒性的指标中,以半数致死量最为常用。毒性大小和致死量成反比,即致死所用剂量愈小,则毒性愈大。2、毒物的分类 毒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按毒物来源分类,有的按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分类,有的按毒物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系统分类等。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是按化学性质和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法:1、金属和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
25、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3、窒息性气体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15 of 40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等氰化氢、硫化氢等。 4、农药 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5、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如苯、
26、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均由一种或几种单体经过聚合或缩合而成,其分子量高达数千至几百万。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而具有刺激作用。某此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为不饱和烯烃、芳香烃及卤代化合物、氰类、二醇和二胺类化合物,这 些 单 体 多 数 对
27、 人 体 有 危 害 。3、毒物进入人体渠道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呼吸道 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 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 皮 肤 皮肤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
28、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消化道 消化道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 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16 of 40消化道。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 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预防这类中毒,应注意不在车间等作业饮水、进食、吸烟;工作完毕应及时洗手,除去手上的污染。 4、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工业毒物进入人体后,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发生转化,有些可解毒或排出体外,有些则在体内蓄积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各种中毒症状。 毒 物 的 分 布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
29、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生 物 转 化 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增加(增毒作用) 。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排 出 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 道及消化道途径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
30、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 蓄 积 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 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17 of 405、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出现的病状亦不一样,现按人体的系统或器官将毒物中毒后的主要病
31、状分述如下。 呼 吸 系 统 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常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光气、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 神 经 系 统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脑病等。 血 液 系 统 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如:苯、砷、铅等,能引起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
32、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粘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 14/10 万。 消 化 系 统 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黄磷、砷化合物、四氯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循 环 系 统 常见的有:有机溶剂中的苯、有机磷农药以及某些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对心肌的损害,其表现为
33、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可出现的休克;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等。 泌 尿 系 统 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易受损害。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 骨 骼 损 害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18 of 40长期接触氟可引起氟骨症。磷中毒下颌改变首先表现为牙槽嵴的吸收,随着吸收的加重发生感染,严重者发生下颌骨坏死。长期接触氯乙烯可致肢端溶骨症,即指骨末端发生骨缺损。镉中毒
34、可发生骨软化。 眼 损 害 生产性毒物引起的眼损害分为接触性和中毒性两类。前者是毒物直接作用于眼部所致;后者则是全身中毒在眼部的改变。接触性眼损害主要为酸、碱及其他腐蚀性毒物引起的眼灼伤。眼部的化学灼伤重者可造成终生失明,必须及时救治。引起中毒性眼病最典型的毒物为甲醇和三硝基甲苯。 皮 肤 损 害 职业性皮肤病是职业性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性伤害,其中化学性因素引起者占多数。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引起皮肤损害的化学性物质分为:原发性刺激物、致敏物和光敏感物。常见原发性刺激物为酸类、碱类、金属盐、溶剂等;常见皮肤致敏物有 金属盐类(如铬盐、镍盐)、合成树脂类、染料、橡胶添加剂等;光敏感物有沥青
35、、焦油、吡啶、蒽、菲等。常见的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油疹及氯痤疮、皮肤黑变病、皮肤溃疡、角化过度及皲裂等。 化 学 灼 伤 化学灼伤是化工生产中的常见急症。是化学物质对皮肤、粘膜刺激、腐蚀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损害。按临床分类有体表(皮肤)化学灼伤、呼吸道化学灼伤、消化道化学灼伤、眼化学灼伤。常见的致伤物有酸、碱、酚类、黄磷等。某些化学物质在致伤的 同时可经皮肤、粘膜吸收引起中毒,如黄磷灼伤、酚灼伤、氯乙酸灼伤,甚至引起死亡。 职 业 性 肿 瘤 接触职业性致癌性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为职业性肿瘤。我国 1987 年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
36、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和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的职业性肿瘤。 总 之 , 机 体 与 有 毒 化 学 物 质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过 程 , 中 毒 后 的 表 现 千 变 万 化 , 了 解 和 掌 握 这 些 过 程 和 表 现 , 无 疑 将 有 助 于我 们 对 有 毒 化 学 物 质 中 毒 的 了 解 和 防 治 管 理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19 of 40七、工程技术控制 工程技术是控制化学品危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工作场所中化学品的危害或尽可能降低其危害
37、程度,以免危害工人,污染环境。工程控制有以下方法: 替 代选用无害或危害性小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是消除化学品危害最根本的方法。例如用水基涂料或水基粘合剂 替代有机溶剂基的涂料或粘合剂;使用水基洗涤剂替代溶剂基洗涤剂;喷漆和除漆用的苯可用毒性小于苯的甲苯替代;用高 闪点化学品取代低闪点化学品等。注意:比较安全不一定是安全。取代物较被取代物安全,但其本身不一定是绝对安全的。若要达到本质安全,还需要采取其它控制措施。变更工艺 虽然替代作为操作控制的首选方案很有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这时可考虑变更工艺。如
38、改喷涂为电涂或浸涂;改人工装料为机械自动装料;改干法粉碎为湿法粉碎等。隔 离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20 of 40隔离是指采用物理的方式将化学品暴露源与工人隔离开的方式。是控制化学危害最彻底、最有效的措施。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化学品用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如隔离整个机器,封闭加工过程中的扬尘点,都可以有效地限制污染物扩散到作业环境中去。隔离密封系统要检查维修,因为即使很小的泄漏,也可能在环境中产生危险浓度,维修人员必须穿有防护服和器具;另外隔离密封系统要装有警报器,当危害开始泄漏即发出警报。通 风控制作业场所中的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通风
39、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通风分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两种。对于点式扩散源,可使用局部通风。使用局部通风时,污染源应处于通风罩控制范围内。对于面式扩散源,要使用全面通风,亦称稀释通风,其原理是向作业场所提供新鲜空气,抽出污染空气,从而稀释降低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浓度。 八、防护器具工程控制措施虽然是减少化学品危害的主要措施,但是为了减少毒性暴露,工人还需从自身进行防护,以作为补救措施。工人本身的控制分两种形式:使用防护器具和讲究个人卫生。 个体防护用品 在无法将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降低到最高容许浓度以下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
40、。个体防护用品既不能降低工作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也不能消除工作场所的有害化学品,而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失,因此个体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21 of 40防护不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 呼吸防护用品 据统计,职业中毒的 95左右是吸入毒物所致,因此预防尘肺、职业中毒、缺氧窒息的关键是防止毒物从呼吸器官侵入。呼吸防护用品主要分为过滤式(净化式) 和隔绝式(供气式)两种。过滤式呼吸器只能在不缺氧的劳动环境(即环境空气中氧的含量不低于 18)和低浓度毒污染使用,一般不能用于罐、槽等密闭狭小容器中作业
41、人员的防护。过滤式呼吸器分为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和过滤式防毒呼吸器。隔离式呼吸器能使戴用者的呼吸器官与污染环境隔离,由呼吸器自身供气(空气或氧气) ,或从清洁环境中引入空气维持人体的正常呼吸。可在缺氧、尘毒严重污染、情况不明的有生命危险的工作场所使用,一般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按供气形式分为自给式和长管式两种类型。需要使用呼吸器的所有人员都必须进行正规培训,以掌握呼吸器的使用、保管和保养方法。其它个体防护用品 为了防止由于化学品的飞溅,以及化学粉尘、烟、雾、蒸气等所导致的眼睛和皮肤伤害,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防护用品或护具。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22 of 40作业人员的个人卫
42、生 作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消除和降低化学品危害的一种有效方法。保持个人卫生的基本原则: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不直接接触能引起过敏的化学品。工作结束后、饭前、饮水前、吸烟前以及便后要充分洗净身体的暴露部分。在衣服口袋里不装被污染的东西,如抹布、工具等。勤剪指甲并保持指甲洁净。时刻注意防止自我污染,尤其在清洗或更换工作服时更要注意。防护用品要分放、分洗。定期检查身体。 九、化学品管理控制管理控制的目的是通过登记注册、安全教育、使用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 书等手段对化学品实行全过程管理,以杜绝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23 of 40登记注册
43、是化学品安全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范围是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中所列的常用危险化学品。 分类管理实际上就是根据某一化学品的理化、燃爆、毒性、环境影响数据确定其是否是危险化学品,并进行危险性分类。主要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两个国家标准。 安全标签是用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文字、图形表述有关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安全处置注意事项。安全标签的作用是警示能接触到此化学品人员。根据使用场合,安全标签分为供应商标签和作业场所标签。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 Page 24 of 40安全技术
44、说明书详细描述了化学品的燃爆、毒性和环境危害,给出了安全防护、急救措施、安全储运、泄漏应急处理、法规等方面信息,是了解化学品安全卫生信息的综合性资料。主要用途是在化学品的生产企业与经营单位和用户之间建立一套信息网络。安全教育是化学品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培训使工人能正确使用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了解所使用的化学品的燃烧爆炸危害、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法和自救、互救措施;掌握个体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特定设备和材料如急救、消防、溅出和泄漏控制设备的使用。使化学品的管理人员和接触化学品的工人能正确认识化学品的危害,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从主观上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 十、 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报警、紧急疏散、现场急救、溢出或泄漏处理和火灾控制几方面。事故报警的及时与正确是能否及时实施应急救援的关键。 化学安全培训教程编者:刘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