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美加補習 15 周&莫博士的修辭首先,莫博士的修辭我一定要大大地推崇一下,雖然大學本科是英文,上了莫老師的課之後,才驚覺自己的文法竟有那麼多盲點,上完課後覺得修辭攻力大增,課程結束之後自修,都是以莫博士傳授的理論為基準去作題、檢討題目。補習期間主要就是作 OV、OQ、OG 這三本書,我每次模考都有確實參予(無法到場考也有自己計時考),考完後課堂檢討,因為我大四下修課的關係,瓜分了很多唸書時間,白天上課晚上補習,所以不能很投入的去準備 GMAT 考試,學校有期中、期末考,加上畢業前多了一些事情分心,效果多少打了折扣。因此六月份畢業後,我重新把這三本再總結一次,因此這三本算是唸得滿紮實的,以
2、OG、OV 打基礎,然後開始用 PP 練習,最後用 GWD 模考,這個戰略基本上和莫博士於課堂上給同學的建議一樣,也與很多高分的前輩們分享是一致的。莫博士的著作 ,我稱之為莫寶書,也是一本我要極力推薦的好教材,很適合同學在上完前幾週的基本課程之後,使用這本書來複習莫博士的理論,若能把莫博士的修辭學得透徹,英文閱讀、乃至於英文寫作的能力必定能顯著提升,莫博士可以說是打通了我的英文讀寫的任督二脈。我整本做完正確率才約六成,這本書讓人詬病的地方在於錯誤多,有不少tipo,題目雖是模仿 GMAT,但感覺跟真題還是有落差。不過我從這本書歸納了很多自己舊有的文法錯誤觀念,很多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真是要練習很
3、多題目後才改的過來的,我認為如果有上莫老的課,搭配使用效果應該不錯,不可以當主要教材就是了,我大約是拿大家用來打瞌睡的課堂時間把他寫完檢討完這樣而已。2.總結 OG+OV+OQ這三本我都是模考作的,到最後 OG、OV 其實都還有一些沒寫過,主要是因為我花在檢討題目的時間非常多,質重於量吧!我的做法是拿一本筆記,除了極簡單正中下懷的題目跳過,不管對錯都要檢討,主要是有時候對的題目也會有作題當下沒發現的考點,而且明明同樣題目不同時間寫,思路常常會不同,主要還是用莫老的那一套理論,然後我會參考 OG後面的解答,OG 的答案較重語感,題目要作的夠多才能理解為什麼解答會說類似這樣很怪、沒道理.等等莫名奇
4、妙的答案,每題都翻來看一下,看多了好像就比較不覺得莫名其妙。把錯的題目依照題型歸納,相同題型的總結放在一起,會發現往往相同題型的解題思路都差不多,錯誤的題目把題幹的因果關係寫下,會發現大部分都是題意理解錯誤,所以寫下的因果關係根本就是錯的,自然很難選到正確答案,把每次犯錯的原因紀錄下來,如果經常犯類似的錯誤,就要再分析一下自己到底在邏輯推理時犯了什麼毛病,總體來說我認為在理解題意的時候最容易犯錯,而在這裡犯錯也是最致命的,因此解題時寧可多花一點時間把題目正確理解,不要跳躍式的讀。閱讀部分我把每篇文章重讀過,其實文章慢慢看都是很好理解的,所以閱讀的難度在於速度,為了要看得快,對文章的理解勢必就不
5、夠透徹,這部分沒什麼好說的,閱讀能力應該要長期培養,而且考試時間分秒必爭,我覺得什麼了解文章架構、釐清作者態度、一些所謂閱讀技巧等等,都是治標不治本。我備考期間的讀物是 Time,主要是培養閱讀的語感,習慣高強度的文章,又增強一點背景知識,我認為是不錯的。只檢討錯的題目,主要是 OQ 實在太簡單,我數學滿爛的,檢討的時候把一些不該錯的題目標上 SM(Stupid Mistake),最後發現八成的錯題都是 SM,把這些犯過的笨點都記下來,例如:PS 部分我記下:指數問題要算出答案,不可以用空想的,因為我光用想的話就常錯。DS 部分就寫:題目 Can.be.? 僅求 Y/N,不是求值。不要犯愚蠢錯
6、誤的話,數學不會有什麼問題,在時間壓力下,完全不犯愚蠢錯誤其實有一定的難度。3. PP1+2+3檢討的方法跟 OG 一樣,只是作題的方式不同。我的作題方式是 SC 分 16 題一組、CR 分 11 題一組,然後 RC 分 14 題一組,4 題的為長篇,3 題為短篇,可以得到 2 長 2 短 14 題(有時必須 5 短 15 題)當作一個 set,每個 set 搭配 SC、CR 各一組,中間不休息直接寫完 41 題,這樣 PP總共可以有 8 個 set 可用,這樣練習的目的在於開始習慣考試的精神集中度,一開始這樣練習寫完簡直快爆炸了,這還是不加 AWA 一個小時的情況哦。剩餘的一樣 SC 分 1
7、6 題一組、 CR 分 11 題一組,作題時一次一組,做完檢討,或有時候累積幾組再檢討,我建議是堅持一下,最少每兩組就檢討,一次堆積太多檢討的效果可能也不好,如我前文所說的,檢討很花時間的,要把上課筆記翻出來看,網路上的討論也看,必要時還要查字典,這些都要堅持做到,不然檢討效果就不好,同樣的錯會一犯再犯。時間控制的部分,我沒有限制時間,力求正確,不管時間,但我還是有計時,把答題的時間紀錄下來,拿來當作之後作 GWD 答題 pace 的參考。我覺得 PP 作完、檢討過後,順利的話會有一種突破的感覺,累積了一定的自信心後再緊接著作 GWD,用真實考試的心態去作,很刺激哦。5.考前 20 天用 GW
8、D 自己模考我用的是網路抓的 ppt 版 tn24,這簡直是神物阿,搭配 cd 下載的考試軟體(也是神物),先給這些作者們一個叩謝再說,沒這些東西我要上 700 真是難如上青天了。我 GWD 約在考前 20 天才開始,當時已經報名了,是下午場 13:30,所以我為了讓模擬的相似度更高,就每天 13:30 左右開始模考,實在沒心情寫作文,所以都從 Q 開始,寫完一回 Quantitative 之後寫一回 Verbal,中間休息 10 分鐘,連上廁所都模擬了.只差考場沒有沙發讓我躺個 5 分鐘.別說作題的 pace,整個考試流程都熟悉過了,某種程度上讓我正式上場時不那麼緊張,告訴自己就跟練習 GW
9、D 一樣,有用哦!比較不同的是我 GWD 作過之後,沒有深入檢討,主要時間是緊迫,後來有時間也把 Q、V 拆開來寫,最後總共不過寫了 13 回 Verbal、10 回 Quantitative。我用 GWD 主要在練習 pace 和熟悉考試感覺,pace 時間有紀錄下來,但是我沒有刻意看時間去調整速度,作題的策略是前 21 題以作 PP 時的方式,力求正確,不管時間,因為有 PP 的練習,所以其實前 21 題,時間都在控制之內,我模考沒有一次是超時的,真的來不及要有猜題的勇氣,甚至是猜題的能力,正式考試絕對有機會遇到這種狀況,我也確實遇到了,但是有 13 回的練習,完全不會慌張。對我來說,作
10、GWD 就是戰前的調整,把每一次遇到的狀況分析,想一下如果正式考試遇到同樣情形(例如時間不在控制內、遇到重題)要如何應變,沙盤推演一下,這樣運用應該就是 OK 的!6.考前 5 天機經快攻數學部分很認真的都算過,難題也都重複檢視過,再加上一直以來都不敢輕視數學部分,OQ、PP、GWD 都相當認真地算過,儘管最後沒有如願拿到 51(原本是評估 Q 上 51,700+的機會就不錯的 ),也有守住 50 分的底線。提這個主要是強調數學機經的重要,不管是補習班、網路上討論其實都不太重視數學,若說數學是力保台灣考生能跟英語系國家考生抗衡的武器,那麼我認為數學機經就是一枚原子彈!在下運氣不錯,很高興自己最後結果是好的,希望我的經驗能幫助到奮鬥中的戰友們,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