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在新世纪伊始,中华巨龙正振兴发展之际,千年古都北京迎来了建设发展的机遇,荣获了 2008 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的重任,有力地推进了新北京建设一流国际城市的进程。位于北京城市中心地段的历史街区前门地区是新北京建设的重要历史地段,在北京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设计研究,是推进该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院能够有幸参加此项规划研究是我们的责任。第一部分 总体规划设计一、规划范围及用地概况北起前门东大街,南至珠市口东大街,西到前门大街,东至祈年殿大街,规划范围111.8 公顷。区内现有单位 37 处,建筑面积约 12
2、万平方米,区内绝大部分用地为居住用地。区内常住人口约 4.5 万。二、前门地区历史溯源前门地区历史变革可追溯到辽金时代,历经自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 370 年历史。自明朝(明成祖朱棣)宣布国都北迁,定都北京后,北京城共分为里外分三层(紫禁城、皇城、外城城墙) 、有九座城门。居九城门正中的为前门,它是古都重要的“南大门” ,是北京与外界交通联系之门,具有京城标志性的象征意义。前门地区经济自明代时期形成集市,随高粱河水道及漕运水道的畅通和旱路交通之便,逐近该地区集市的活跃。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北京增筑外墙后,城外居住人口剧增,众多街巷先后形成,沿街巷分布的集市、商店、作坊、客栈日渐
3、兴旺发展。清初满族统治后,废除内城坊制,规定内城划为八旗驻地后,所有汉官一律外迁城外,内城不得开设大型私营店铺、戏园、会馆等。迫使大量汉族官员和商贾向外城迁移,促进了外城的发展与繁荣。康熙、乾隆年间正阳门外两侧已是店铺林立,形成集市贸易活跃的景象。当时在正阳门东侧已经逐渐形成了鲜鱼市、布市、果子市、刷子市、草市等集市密集的前门商区雏形。后来随着漕运的发展,终点码头从十刹海南移到大通桥后,促使北京商业中心从元代的积水潭、鼓楼一带南移至前门后,更加促进了前门地区经济的新发展,成为当时充满活力的商贸区。自清代政府推行新政,改良市政,建京汉火车站,使此地区成为对外交通门户,促进了商号、旅店云集的商业区
4、得到新的发展。自民国到解放后,前门大街一直是北京老城区三大重要的商业街之一。三、前门地区历史文化价值1.独特性保留着历史延续最长的城市肌理特色。1.1 皇城中轴线上的居中地位。前门地区纵向位于南北皇城轴线的中点、横向又位于内外城连接线的中点之处,占据了都城地理坐标原点上的绝佳地位,强化了北京古城富有中国哲理的城市轴线,展现了中国古都建城的中轴线魅力,被誉为世界都市规划的杰作。1.2 独特的斜街、斜胡同城市肌理。前门地区顺应区内由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和古三里河流向特征自然形成。沿河的流向布置长巷头条、二条、三条、大蒋家胡同(现大江胡同)等弧形胡同群,形成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斜街和胡同机理。成为该地区
5、极富尺度感和连续性的特色肌理。1.3 南北向胡同和东西向四合院群。草厂一带的胡同顺应所处地段东西道路格局和南边古三里河东西走向相垂直的方向构建南北向胡同肌理,和东西向四合院空间形态,成为老北京城中最为独特的城市肌理和格局。2.原真性保乘着传统的街巷格局、街巷、胡同名称、老字号商店、四合院形态及相关轶闻故事等历史信息,可识别性强。3.艺术性保存着较完好的清初至上世纪 40 年代的街区风貌,和形式混杂、风格各异的建筑。4.文化性底蕴深厚的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居住文化相融的多元文化整体。5.社会性保留着传统老字号等商业基础、市井生活氛围等。综上分析,前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珍贵的综合价值。四、地区发
6、展优势1.得天独厚的区位该地区临近故宫、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国家历史博物馆、天坛、大栅栏等国家大型政治、文化、商业活动的城市核心区。2.区内交通便捷区内有地铁 2、7、8 号线通过,周边均有主要城市道路,具有交通系统完善的优势。3.传统商业街潜力巨大该地区历史悠久,是北京中心地段极具发展潜力的传统商业街黄金区。 4.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历史风貌、传统街区、建筑艺术、传统四合院、多彩的市井文化、风俗民情等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5.会馆文化具有社会价值区内不同地区的会馆建筑风格各异,地方文化多彩,不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更具有延续会馆社会功能的潜力。五、地区发展现状与问题前门地区随北
7、京古城历代发展的过程,历经兴衰至今,虽然延续和保存着古城历史文化和风貌,但面对时代的新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和问题:1.与大栅栏地区相比较,地区内历史文物相对少,规格低,民俗活动有限。地区的开发需要扬长避短,以辩证的观念充分发挥可整治范围内相对宽松的条件,以利于更新发展。2.区内传统商业经营特色不鲜明,商品经营雷同,档次低下,功能退化,作为北京著名传统商业区的地位有所降低,亟待更新。3.地区传统的交通便捷优势未得以充分发挥。区外交通相对便捷,区内无完善的公交系统,使该地区易到达而不易进入,区内无停车场,占路违章建筑多,交通不畅。4.区内现存历史建筑质量较差,危房比例大。新建或翻建的建筑多数风
8、格杂、尺度过大,与传统的风格和尺度不协调。5.区内人口密度过高,四合院私搭乱建严重,市政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恶劣,无抗震、防火能力,存在极大安全隐患。6.地区传统的历史风貌和纯朴的商业及百姓生活场景和氛围渐已消失。第二部分 总体规划设计一、规划主题前门交响前门地区总体规划以高奏“前门交响”为主题,制定以历史文化保护为主旋律的保护、整治与发展的规划设计。建设北京新时代独具传统历史文化魅力的文化、旅游、商业、居住的综合区。在这里,人们聆听前门古老的历史回音,感悟变迁发展的里程,展望锦绣前程的时代交响。观赏前门古老的城市风貌、传统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感受现代商街魅力的艺术交响。领略传统京味文化
9、的古韵、品味中华地方文化的多彩、高扬中西现代文化时尚的文化交响。感悟传统商街的人性品质、享受现代商街的繁荣、展望未来商街美景的商业交响。体验老北京“合院人家” 、 “胡同情深”的生活场景、创造现代“新院人家” 、 “邻里深情”的人文交响。这正是本规划旨在展现前门地区历史文化、振兴经济的构思主题。二、功能定位前门地区建设定位为以北京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构建文化、旅游、购物、餐饮、商务、娱乐、居住等等浑然一体的文化旅游商业区。三、规划目标1. 保护、弘扬、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和古城风貌。2.改善区内道路,构建优质的公共交通体系。3.振兴地区经济,推进城市发展。4.保护延续老北京四合院居住文化,推进新老
10、居住区建设。5.构建保护与开发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四、规划理念立在历史文化整体保护、有机整合,重在更新发展、展示原真的历史文化,发展地区经济文化,再塑前门新貌。五、规划原则1.坚持“保护第一”的整体保护原则规划以保护历史文化为核心,对地区历史文物、城市风貌、肌理、传统商业、文化、居住环境等进行有机、科学的整体性保护。延续前门地区在北京城市中独特地位和魅力。2.突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高效益四高的规划原则本规划应具有一定超前性,力求在保护、整治与发展的规划设计水平、科技含量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强调以文化气质为灵魂,树立精品意识,准确把握北京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3.规划
11、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规划立足现实,把握未来,建立大处着眼、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有序实施的多层次、多种模式的综合开发策略,提高规划实施的灵活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4.可持续性原则规划设计建立留有余地,弹性发展的机制,保持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建设的可持续性。限制不符和地区功能的土地利用与发展;制定相应的控制发展规范,留有发展余地。 5.区内、外协调发展原则本规划注重与大栅栏地区规划和建设发展的有机关系,密切配合,优势互补,以利前门东、西两区协调发展。七、规划要点1.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突出历史文化保护、道路交通、旅游、城市设计和启动项目的规划。2.构建以前门大街为主体的多功能、多元
12、化的步行街系统。2.1 构建以传统商贸、老字号商业、旅馆、餐饮、娱乐健身等多功能活动为一体的前门传统步行街、鲜鱼口古街、兴隆街。2.2 结合珠市口东大街、新建的商业、办公综合建筑群,发展以世界文化为主题的“五洲精粹”步行商业街,祈年殿西侧以南北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华夏文化”步行商街。构建前门地区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充满时代特征的步行街网络,为北京市中心和人文奥运提供多彩的活动空间。3.前门东街起步项目规划结合北京市前门东街工程建设,在道路两侧(进深 30 米)沿线结合传统街区、建筑、环境特点,规划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4.修复区内明清时代的古三里河和芦草园。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西北向东南倾
13、斜的地形是高粱河与卢沟河水的冲击形成。河流于明朝“正统年间修城壕、作坝、蓄水、虑恐雨水多溢,故于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开通壕口,以泄其水。始有三里河名。自壕口三里到八里庄。 ”又据宸垣识略 (清,吴长元辑)记载:“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 。南部有南、北芦草园和三里河桥。该地区便形成了从西北向东南走向的三里河河流地形。古三里河、芦苇园是前门地区历史风貌的灵气所在,它始建于明代,虽至清代末年被填。但它是前门地区传统城市肌理、斜街、南北向胡同、东西向四合院形成之源,是北京历史水系的组成部分,更是地区的绿色资源。在恢复护城河后更具备复建的条件,实现古三里河、芦草园的复建是保护前门地区历史文化原真信息和
14、恢复原有城市风貌与生机的关键决策,是优化地区环境,丰富地区景观的重要因素。5.传承会馆文化,拓展新“会馆”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历史传统基础和前门区位优势,拓展新时代具有地方、商业、文化多种功能的办事商贸区。6. 探讨四合院建筑整治、改造和发展模式。探讨四合院改造类型、居住办公、商业办公及多功能综合体等建筑的方案模式。第三部分 专项规划设计一、保护规划本地区保护规划以北京旧城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保护规划(鲜鱼口地区) 为依据,遵照国际、国内历史文化保护有关规定、经验和前门地区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前门地区实际现状调查和研究成果进行保护规划设计。1.国内外历史文化保护经验:1.1 强调历史文化
15、的原真性原汁原味保护城市原始的肌理、尺度、空间形态及建筑风格,强调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价值。1.2 焕发历史文化的活力注重功能置换,内部设施改造,提高居住质量,延续保护和使用的寿命。1.3 建立完善的规范、法规建立、健全历史文化保护研究和管理机构,以确保使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能有效实施。2.保护规划原则本规划框架与北京旧城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保护规划保持一致,按“整体保护、重点突出、合理整治、局部更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有效整合、焕发活力”的原则,对历史文化进行整体保护、动态保护、科学保护、持续保护。以保证前门地区的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整体性。3.整体保护前门地区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街区,
16、其保护原则必须强调保护原真的整体风貌和历史遗存强调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整体保护。从城市肌理、风貌、文物古迹、各时期的建筑风格、传统商业、老字号名店、会馆、四合院居住环境、京味文化、传统工艺匠人的技艺和部分世代在此居住的居民讲述历史记忆、展现传统生活形态等多层面的有机整体保护,延续原真的历史信息。4.动态保护历史文化是城市历史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不断发展、更新。它的保护有别于单纯的“文物保护”而更强调整体有机的动态保护,更需要“循序渐进” 、“有机更新” 、 “焕发活力” 、 “适应发展”让古老的街区传承有机发展的历史,重新焕发新时代的光彩。4.1 整治、发展前门步行街。延续
17、前门历史街区的城市格局、风貌、商业、医商业、旅馆、娱乐、餐饮、居住等综合功能,顺应时代发展,保护、整治与更新发展前门地区的商业,激发活力再现辉煌。4.2 保护更新传统四合院。根据区内四合院保护级别的划分,按保护、整治、有机更新的原则加以整合更新,以延续传统四合院文化又提高环境和生活质量。4.3 传承并拓展会馆功能及会馆文化。北京历来是中原王朝在东北方的重镇。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至民国的五百多年间,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北京先后建造各类会馆有 585 个,其中内城仅 18 个,外城 567 个。据统计崇文门地区会馆有 104 处,其中鲜鱼口保护区内有 2
18、5 处。不同类型的会馆(工商会馆、文人试馆、行业会馆等)充分发挥了京都与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沟通与联络的作用,成为首都重要的联络中心。4.4 振兴老字号商业和名店。本规划在土地功能划分上为老字号及名店提供就地拓展的用地,预留传承发展的空间,其中以鲜鱼口街上的“兴华园浴池”保护发展为重点案例。5.科学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是极富科学性的工程。它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方法,利用先进新科技、新技术的保护手段进行有效的保护。5.1 树立“保存、更新与延续”三者辩证统一的历史文化保护理念。5.2 科学划分区内现有建筑保护区和保护级别。5.2.1 保护区划分:以北京市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鲜鱼口片(用地 36.
19、254 公顷) 为依据,分为重点保护区和规划协调区。重点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存区。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协调区:“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的地区5.2.2 保护级别规划一类:文物类建筑二类:保护修缮类建筑三类:保留整修类建筑四类:更新类建筑五类:拆除类建筑5.3 利用新技术提高保护工程的高科技含量。6.持续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是一个深化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不断深入发掘隐存的历史建筑元素,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建立有关历史文化深化研究,发掘和长期保护的管理机制。二、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本规划在充分考虑用地现状和区位特点、交通条件、土地价值、城市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商业灵活多样的特色等构成因素
20、的前提下,结合现实及未来发展条件,以现代化的城市开发模式进行规划。采取各类功能“分”与“混”相结合的功能复合化的规划设计,以综合开发与均衡发展相合的方式提高地区的综合活力。主要功能区为:1.商业区用地:包括传统风貌商业区和现代商业区两部分。其土地使用具有商业、文化、居住混合使用的综合性。2.居住区用地: 包括四合院重点保护区、四合院整治区、保护区外新居住区三部分。3.商贸、办公、旅馆综合区。4.其他功能用地详见用地平衡表主要用地平衡表序号 项目名称 用地面积(ha) 比例(% )1 居住用地 28.26 25.282 绿化、水面 9.94 8.893 学校、托、幼用地 2.45 2.194 旅
21、馆用地 7.15 6.405 商业用地 9.90 8.866 文物用地 0.50 0.457 文化娱乐用地 0.76 0.688 商住混合用地 1.54 1.389 道路 29.25 26.1610 其它(同仁堂、消防局、基础设施) 1.49 1.3411 驻京机构办公、居住综合用地 3.58 3.2012 医院用地 0.48 0.4313 金融商业办公娱乐旅馆混合区 16.48 14.7414 总计 111.8 100三、城市设计1国际城市设计趋势1.1 强调与原有城市文脉相辅相成。1.2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建立人性化环境。1.3 塑造完美的城市形象和整体设计特色。1.4 建立缜密的开放空间
22、系统。1.5 重视与自然结合的生态城市结构。追求绿色的城市环境。2北京古城特色2.1 强烈的城市轴线。2.2 几何形的城市肌理。2.3 人性化的城市尺度。2.4 绿色的城市山水环境。2.5 古朴的城市风貌。3城市设计规划以古都格局、尺度、风貌、色彩保护为本,整合、创新为重的原则,升华前门传统的风貌特色,发展适应现代经济、文化、生活的公众活动空间,建立缜密的开放空间系统,再创前门新风貌。31 建立不同功能和文化内涵的轴线体系。传承前门大街位居北京南北中轴线中点的功能和文化价值,升华传统中轴线在新时代的功能作用。以前门大街中轴线为统帅,构建地区纵横结合的有机轴线系统,以控制商街轴向的有序发展。展现
23、前门三大商区由古到今发展的时空变化的活力。构建箭楼至祈年殿、古三里河至芦草园和以“时代之光”观景塔为中心的全方位景观视觉轴线系统。32 延续前门地区传统的城市尺度,再创具有亲和力的现代城市尺度。33 构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整治升华区内前门大街、鲜鱼口古街和胡同、四合院等传统的室外活动空间,恢复情趣浓郁的室外活动。根据区内功能分区的布局,构建适应现代商业、办公、娱乐、健身、居住等多功能、多意象的空间形态和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构建大众游人活动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网络。复建北端护城河滨水公园和古三里河至芦草园的绿化带,构建具有传统文脉的现代公众活动空间。34 城市景观风貌。保护延续前门地区传统式、欧
24、陆式、民园式并存的建筑风格,创新具有前门地区风格与特色的现代新建筑。35 精心设计区内标志性建筑及重点节点空间的环境设计。增加城市形象的表现力。36 加强地区的立体化城市设计,构建地上地下相通的“竖向形态” ,形成多维度组合的新型城市空间。四、道路系统及交通组织规划1道路系统规划11 区内道路功能定位本地区周边城市道路完备,伴随着前门东侧路的开通进一步优化,根据分析,本区内道路以解决区内交通功能为主,过境交通功能由周边及东侧路负担。12 道路系统规划原则因周边道路完善,因此规划以解决如何进入为主,结合周边路网形成三横三竖的道路布局,并自然形成内部环路。考虑到正义路南延规划路及兴隆街均不负担过境
25、交通,因此红线宽度分别调整为正义路南延 40 米20 米,兴隆街 20 米10 米,珠市口东大街辅路相邻重点保护区地段适当南移,避免对保护区尺度的破坏,利用较宽街道、胡同(大于 6 米宽)形成双向交通辅路,其它胡同作适当调整,满足单向交通和消防需求。前门大街鲜鱼口规划为步行街,结合规划的地铁 7、8 号线,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2. 交通组织规划到达本地区的公交、轨道系统规划完善,交通组织主要解决如何进入问题。2.1 外部交通组织规划轨道交通分别于规划区四个角设站,8 号线经大栅栏、鲜鱼口处设站。公交分别从前门东侧路、正义路南延规划路进入本区,此外周边公交线路在本区周边主要出入口处并结合轨道交通
26、站点设站,站点间相距 500 米左右。2.2 区内交通组织规划区内三横三竖道路网基本将用地范围均匀分隔,交通分流平均,内环因东侧路为由南向北单行路,故在其西侧增设双向辅路(北、南晓顺胡同、大、小江胡同) ,以解决环路中局部单向行驶问题。前门大街至东侧路之间的交通以东侧路为主,以其西侧辅路协助,此外,肉市街、布巷子、鲜鱼口、大江胡同实行限时交通管制,以解决这部分地区的功能要求。胡同交通根据其具体宽度及拓展可能,分别实行单、双行管制。因鲜鱼口地区现状胡同的肌理特点,出入口的位置与进出方向需结合具体情况规划。2.3 停车空间由于本区用地十分紧张,因此主要以地下停车方式为主,地面停车适量安排,结合本区
27、主要出入方向,于南、北两横与三竖六个交叉点处设置六处大型地下停车库,以解决本区及社会车辆停放。此外结合不同地段的新建区及部分绿地设置地下停车库,以补充及方便区内使用,也可解决胡同内居民的停车需求。社会停车空间需紧密与交通干路相连,方便进出,同时需考虑与地下商业空间、轨道、公交站点的联系。五、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前门地区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参照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北京旧城 2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鲜鱼口地区) 和北京市前门地区控制性规划有关指标进行。建筑高度是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保护和建筑控制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在保护北京旧城平缓开阔的城市风貌、维护重要景观视觉走廊的前提下,以不同的地块区划为
28、单元,采取不同高度标准和手段加以控制。根据前门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及标准要求,该区划分为四个区。1.历史文化风貌重点保护区建筑高度按原貌控制。其中更新类建筑高度不超过地块内原历史遗存建筑的平均高度。2.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四合院居住区建筑高度原则上仍按原貌控制、更新类建筑控高标准为 69 米。3.风貌控制区和延续区前门大街东侧区内的传统建筑中有较多近代二层建筑和少量三层建筑。除区内建筑控高标准可根据街区原建筑高度的特点进行控制。对广和剧场等高度、体量过大,影响地区风貌的个别建筑实行降低高度的改造或重建。4.历史风貌协调区位于前门地区北、南、东的边沿地带根据北京城市规划控高要求
29、适当提高,其控制高度标准为 912 米。该区内的建筑风貌要求与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风貌和色彩相协调。六、地下空间规划现代都市的人行、东流交通复杂,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和交通垂直分层的处理是现代都市发展的重要部分。前门地区为北京市中心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地段,又是城市中轴的中间段,交通量大。科学构建地下空间具有重要价值。1.发展地下空间目标1.1 拓展地下机动车停放场。1.2 构建以城市地铁钱为主体的地下道路网。1.3 发展地下多功能商业设施,振兴地区经济。1.4 提高地区土地利用率。2.地下空间规划。2.1 建筑地铁出入口与前门大街“前门东街” 、 “五洲精粹街” 、 “华夏文化街”的地下停车
30、场和地面商业综合体相结合的地下步行商业体。2.2 建设“五洲精粹街” 、 “华夏文化街”新型的地下、地上相结合的综合商业体。2.3 区内更新建筑均可利用地下空间,扩大建筑面积、提高地区容积率。2.4 设置地下停车场,方便与商区、住区的联系,尽可能减少地面停车场。2.5 功能单一的地下停车场尽可能与地面绿地相结合,利用停车场采光通风口作绿地景观处理,丰富地区环境绿化。七、景观环境规划1.规划原则:注重景观与建筑相融合,多元、多层次的景观绿化设计,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的地区城市景观和建立地区有机的景观系统。2.景观设计:2.1 划定景观表现区旧城肌理表现区整治升华前门大街、鲜鱼口古商街、传统胡
31、同、四合院的景观特色。新商街表现区以“五洲精粹街” 、 “华夏文化街”和“时代文化广场”的新建筑、新环境,展示前门地区新时代景观的风彩。2.2 确定景观控制界面前门大街、鲜鱼口古商街沿线的传统建筑风格、体量、尺度、色彩、装饰特色划为传统景观界面。以前门东街整治更新的传统建筑风格、尺度等景观因素划为更新类景观界面。以“五洲精粹街” 、 “华夏文化街”新建筑和现代多功能活动空间、雕塑、绿化等因素划为新景观界面。3.构建绿色景观系统恢复和营造护城河滨水公园和古三里河至芦草园的绿色景观为主的地区集中绿化空间。4.突出地区标志物和开敞空间的景观意向。强化前门地区“三口” (即地区入口、道路交叉口、丁字路
32、口)地段和开敞空间的标志性建筑与景观。4.1 地区北入口以北京老火车站和新建站前广场作为地区标志性建筑, (老火车站改为专题博物馆置换现商场功能) ,并与护城河滨水公园构建地区北入口景观中心。4.2 地区南入口以时代文化广场上的“时代之光”观光塔为地区南入口的标志性建筑,并与时代文化广场组合,构建南入口景观中心。5.丰富夜景景观。运用现代先进的照明技术和电视技术对地区商街、建筑、环境设置装饰照明,构成夜间城市肌理,塑造五彩滨纷、繁华似锦的前门之夜。6.区内重点历史文物“阳平会馆”等的节点景观设计。八、旅游规划前门地区是古都北京旧城中心区,历史文化最集中、历史文化价值珍贵的地段,它深受国内外旅游
33、者、各学科专家学者的青睐。发展旅游业是振兴前门地区经济、发展地区文化的关键和动力。1地区旅游资源优势11 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完整保承了北京中轴线和独特的城市肌理;保存有完整的历史文物、会馆、风格各异的建筑(传统式、西洋式、民国式)和大片传统四合院等;护城河及区内的古三里河至芦草园的绿色景观线,将成为天安门地段绿色的水上乐园和市中心唯一的水上商街、小桥流水、合院人家的风景线;传统的“市井文化”和现代文化景观等等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12 深厚的传统商业基础前门地区传统商业、老店、老字号的保承、集商业、商贸、服务业、文化业、会馆、居住于一体的传统商业模式,是开发现代综合型旅游区最具潜力的基础。13
34、首都北京大旅游的依托2旅游区定位前门地区建成为以传统历史文化为主题, “市井文化” 、 “民间活动”为特色、融商业、娱乐、健身、居住为一体的市级观光与体验相结合的民间文化旅游区。3规划原则31 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体,有序整治、发展创新为目标,建设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文化诱惑力又具有现代多元文化品质和满足现代人需求的特色旅游区。32 突出旅游产品设计的“特色性” 、 “多样性” 、 “知识性” 、 “趣味性”和功能的“综合性” ,构建“观光与体验旅游” 、 “审美与知识旅游” 、 “休闲与保健旅游” 、 “组团与自助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提高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和保护长久不
35、衰的吸引力。33 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传统文化旅游为主体、多元、多层次的新型文化商业旅游区。4旅游产品及游线规划。根据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和资源特色,组织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和旅游产品结构。41 重点历史文物参观点。北京老火车站、阳平会馆、福建汀州会馆、新革路 20 号四合院、区内各地区会馆。42 特色游线:前门步行商业街、鲜鱼口古街、兴隆街等传统商业旅游区。“五洲精粹街” 、 “华夏文化街” 、外国文化、中国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文化演艺、休闲购物旅游线。胡同、会馆、四合院旅游。护城河、古三里河芦苇园水上活动、水街、小桥流水的绿色游线。43 主题性游线:根据游人不同层次、不同追求结合
36、地区资源特色组织主题性游线。如民俗文化游、建筑艺术观赏游、 “良宵灯火” 、 “星光印绿水”夜色游。5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立建全旅游服务管理机构、服务设施、服务水平和质量是现代旅游区建设的关键。51 建立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系。全区建立旅游服务中心、各特色旅游区服务站、胡同内服务点三级服务设施。52 建立完善的服务项目。开设区内小型客车环形旅线;在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设立游览用的出租自行轮、小儿推车、轮椅等租赁设施,方便游人使用。53 调整完善旅游业态。拓展会馆旅馆功能和四合院家庭旅馆,增加不同档次旅馆,开发风味餐饮、茶馆、酒吧等场所。增加夜间商业、娱乐、餐饮营业、恢复该地区酒楼歌台日夜繁荣的传统景象
37、。6旅游开发策略及管理机制建议。61 建立旅游开发分期实施的阶段规划。62 建立政府、企业、专家、大众参予的开发、建设、经营的管理机制。63 制定地区开发旅游相关的法规、制度、九、市政设施系统概念规划根据前门地区市政设施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区内道路网的新规划布局,调整、增设市政设施,改善区内市政设施。1规划要点:11 结合前门东路的开设,集中设置地区市政设施主干线。12 结合区内三横三竖的规划路,设计市政管线,并利用区内环形交通道路形成环状系统。13 胡同窄小,管线敷设困难,应结合具体条件布好末端支管线。14 市政结点的周边布置(环路以外)结合必不可少的末端站点形成系统。2改善胡同市政设
38、施的措施建议。21 污水结合胡同现状均匀布置,雨水可考虑地面设排水沟明排。22 供暖方式采用分户独立采暖。23 生活用能源建设采用罐装液化石油气,或以采用电灶替代燃气管线。在旧城保护区建议政府制定相应的电价优惠政策,提供使用电能源的条件。24 电力、电信管线在管路窄小的地区,建设沿建筑外墙地面上敷设。25 四合院内部的管线改造需结合四合院建筑的更新改造进行。以确保建筑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方便使用。3研究制定相关的适于旧城保护的市政建设、管理法规、政策。十、建设分期及实施策略建议 1建设分期:根据前门地区历史文化保护级别及开发建设的现状条件,按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道路现行、先周边后中心进行有序实施建
39、设。11 近期工程前门东侧路规划区工程。结合前门东侧路的建设,同步实施道路两侧进深 30 米范围的建设。古三里河沿路部分同时建成或先预留河道位置,暂作绿地。区内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阳平会馆、汀州会馆、新革路 20 号四合院等) 。前门步行街工程、鲜鱼口传统街工程。前门至东侧路段的西打磨厂规划路、珠市口至东侧路的珠市口东大街辅路段规划路。胡同环境治理,有条件地拆除影响较大的违章建筑。12 中期工程:“五洲精粹街”工程结合大都市商街策划并引资进行修建。“华夏文化街”工程结合祈年殿路策划并引资进行修建。完成区内环路的建设及周边协调区的建设。完成保护区内保留的但与保护区风貌不符的建筑的修饰工程。以上
40、几项工程建议作为一个系列工程,进行规划、招商引资和有序建设。13 远期工程:护城河恢复工程保护区核心部分古三里河、芦草园系统工程重点保护区内会馆与四合院保护、修缮、整治工程。2实施策略建设:21 完善历史文物保护法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建立前门地区文物保护法相关的执行机构,制定本地区的文物保护制度、文物的继续深入普查、统计、划分级别、保护利用措施等相关管理。制定地区内保护区、协调区相关的地方性文物保护规划、法规和保护规划实施及管理细则。成立地区内保护、整治与发展的专责机构进行统筹、监督与管理。22 组织多渠道投资。23 减低人口密度,适当减少居住用地,置换非保护区外的土地功能
41、,增加商业、办公、旅馆、商贸、服务业用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24 加强地区以旅游的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前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传统商业、旅馆业、餐饮业、会馆等优势,发展地区特色旅游和现代娱乐、休闲、健身、商业的综合体和步行街。25 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和速度,避免大规模、大范围开发而导致城市肌理的破坏,尺度的失控、街景面貌全非的无可挽回的损失。26 制定周边开发为先、内核严格保护区妥善实施的策略、制定科学有序保护与开发的有效实施措施。27 加强公众的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调动公众、民间团体、企业积极参予或提供经济资助,推进历史文物保护工程建设。28 组织政府、专家、经营者、
42、居住者多方人员组成的建设管理委员会,对地区的规划与建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实措。第四部分 重点地段规划设计一、前门步行街规划“前门大街”是北京市中心区三大商业区之一。是区位最优越,历史地位最高、传统文化底蕴最深、资源丰富、价值珍贵,传统商业基础雄厚、保护完整的,最后开发的一块商业宝地。也是前门地区保护历史文化、弘扬传统商业,发展新时代文化旅游商业区的核心区。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北起前门东大街,南至珠市口东大街。东起前门东街,西至前门大街西侧沿街建筑。规划面积 13.37 公顷。2前门步行街规划条件。延存至今仍保留着清代道路两侧建店,街面渐变狭窄至 25 米宽的历史状况。街道两侧商家云集、百年老店“全
43、聚德烤鸭店” 、 “天成斋鞋店” 、 “亿兆百货商店”等等保存完好,老店与新店有机结合、大栅栏、鲜鱼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依托等是前门步行街建设优越的先天条件。开设前门东路是步行街建设的有利条件。现代城市步行街的构成条件之一是主街左右两侧必须具有机动车交通功能的城市干道,以确保主街的步行条件。根据北京市城市规划,即将开设前门大街两侧的东西环路(前门东路和灯市街路) ,置换前门大街的交通功能,为前门步行街的构建创造了有力的保证。以北京王府井、西单、前门三大商业中心开发模式相比较,前门大街最具建设传统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的优势。3规划定位前门大街建设成为北京市中心区展示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4
44、规划原则继承传统因子、逆源求真、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创新发展、换发青春。建设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商业步行街。5规划要点51 保护和升华北京中轴线的统帅力。位居城市中轴居中坐标点的前门大街是京城九门之首的“正门” (前门所在地。是历史上皇帝出城前往“天坛” 、 “先农坛”祭天的御道,也是官员、百姓出入皇城的交通要道) 。在步行街的规划中,充分考虑前门大街历史上具有交通功能的原真性,采取以街道宽 7 米的中轴地段,保留通畅的步行系统。保存城市中轴线上前门与永定门的相通的延续性,同时也为开展“皇帝出城去天坛祭天表演”提供畅通的活动空间。平时也为京城文艺、各地地方文艺、外国文艺行进表演提供活动场地。以前
45、门大街传统建筑和中西交融的民国建筑为界面、街道上的主题性标志(南北牌楼) 、雕塑、绿化、灯光等处理,街道休息花台、茶座等提供公共休息空间,升华前门大街中轴线的景观表现力。52 有效保护、调整和扶持前门大街上的老字号、老店铺,再现前门大街商家云集、鳞次栉比的繁荣。53 保护、传承街巷相连,多功能融合的传统商业体系。延续前门大街向两侧纵深发展、并以街巷相连的传统商业格局,结合现代商业的新概念和需求,按职能体系建立主题性综合功能(购、吃、玩、休闲、保健等)商区。再现商品琳琅满目、酒楼兴旺、歌台声声,街头杂耍、夜市繁荣、灯火通明的景像和极富人情色彩的商区。重构北京人“逛市场”百逛不厌、流连忘返的购、吃
46、、玩一体的新的市场机制。6重点保护鲜鱼口历史文化街区严格按鲜鱼口历史文化街的原貌,原商业布局,原老店、街道空间尺度和建筑风格作原貌保护。根据历史资料考证恢复原三里河小桥,小桥处的“天乐戏园” 、 “便宜坊烤鸭店” 、“会仙居” 、 “天兴居”炒肝老店、 “正阳楼饭馆” 、 “兴华盥池”等等老店。再现鲜鱼口历史文化古街的风貌和繁荣。7商业功能布局:运用现代“体验经济”的新理论和发展以各种主题的综合商业体(商业、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居住多功能于一体)的模式弘扬前门地区多功能综合相融的商业模式。结合前门商区传统和现状的分布划分,主题各异的商业综合体。其中包括:前门大街传统商业区;“文化、健身为主题
47、的北部商业区” ;“以护城河为依托的高档宾馆区” ;以“广和剧场为主题的文化娱乐、上合院、茶楼、酒吧的休闲娱乐活动区” ;“以华兴池为主体的中医保健区” ; 以“全聚德烤鸭店” 、 “独一居” 、 “鲜鱼口京味会街” 、 “正阳楼(山东酒楼) ”等为主体的国内外风味餐饮区和特色小吃街; 以“亿兆百货公司”为主题的品牌专卖店及旅游商品区” ; 以前门老火车站为主体的前门博物馆区; 以“阳平会馆”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活动区; 以时代文化广场和时代之光观光塔构成的室外文化活动区。以多主题的综合商区构建室内外相结合的商业步行街。8城市设计:保护、升华前门大街传统的、中西合璧的民间建筑风格,传承原有的历史风
48、貌。严格控制街道空间尺度、建筑高度、街道宽度,维持现状不变,塑造宜人的步行街。底层商店以开放的橱窗处理塑造现代商业的繁华氛围、增强商品诱惑力。保持街巷小尺度活动空间特色,构建街与巷相结合的多样化大众室外活动空间体系。以传统商业标志、幌子等特色,控制各商店广告牌的处理,以现代高科技塑造新时代的招牌效应,美化商街风貌。街道空间景观设计结合商店特色塑造景观、小品及绿化休息座,设街心茶座,花台式咖啡座,提供充足的休息凳丰富街心景观,创造舒适性良好的休闲和购物环境。街区入口、重要建筑广场、交叉口等节点处作特色鲜明的景观设计。二、前门东街规划设计前门东街为北京城市规划的前门大街两侧新开辅路。与西侧灯市街组
49、成单行环路,作为替代前门大街交通功能的城市路。其道路红线宽为 25 米。1规划范围以前门东路红线外不小于 30 米范围内为规划区。规划面积 5.09 公顷。其规划范围内的道路两侧分布有鲜鱼口街、大江胡同等重要的胡同、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拟建的古三里河恢复地段。2规划定位前门东路定位于以交通功能和地区市政设施集中设置为主,以沿道路两侧的传统风貌商业、旅游、服务、居住等综合功能商业街区。3布局结构根据前门东街两侧红线 30 米区域内的历史街区和古三里河绿带现状条件和功能特色划分功能区域。前门东街西侧商区以前门大街、鲜鱼口、大江胡同一带的传统商区特点,构建综合性以中小型店铺为主的传统商业区。前门东街东侧旅游服务区北端护城河以南至兴隆街口地段,以沿古三里河的旅馆、四合院形式的旅馆小商店为主,形成旅游服务、特色商品及休闲的综合功能区。4城市设计41 前门东街建筑风貌适当参照地段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中